西西河

主题:【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三 中国大刀和武士刀 -- 胡亦庄

共:💬126 🌺28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漫谈大枪 之外三 中国大刀和武士刀

    前几年的网上,冒出来很多讨论中日刀具的帖子,讨论刀本身也就罢了,但是有人竟然想用二战抗日的历史来证明中国大刀胜过日本武士刀,这无疑是要走到一条“邪路”上去。

    在《倭刀的黄昏》里面说过,明代倭寇的五尺倭刀是一种威力普通的一种兵器,可以说,当时倭刀的威名大振主要是因为赶上了明朝的衰败。到后来,就连日本国也主动地淘汰了五尺长的倭刀,主要保留3尺长的倭刀——本文简称之为武士刀。

    由于当时武士阶级在日本的特权地位,这些武士刀也就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明治维新后,武士变成了军队军官,于是武士刀也就随之进入了日本军队,成为“官”“兵”身份差别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侵华战争中作为指挥刀的武士刀就不是一种战斗用的兵器,实际上是一种“礼器”。以日本侵华战争讨论武士刀战斗力就好像讨论西式婚礼上婚纱的保暖性能一样没有意义。

    换句话说,武士刀的作用是显示身份,那是给底层日本兵看的。除了佩刀之外,当时日本军官还用武士刀砍人以树立自己的“尊严”。不过他们砍人并不是“战场肉搏”,而是战斗结束之后的屠杀没有反抗能力的中国战俘和平民——因为这些日本军官首先要保命,才能享用所谓的“尊严”。这里面最广为人知的例子是制造“百人斩”的两个日本少尉。

    点看全图

    W3-1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

    向井敏明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不知不觉双方都超过了100人是很愉快的事。我的关孙六刀刀刃的缺口,是因为把一个家伙连钢盔一起劈成两半造成的。等战斗结束后已经说好将这把刀送给你们报社了。十一日凌晨三点友军的奇袭迫出紫金山的残敌时,我也被逼出来直挺挺站在弹雨中扛着刀大叫“阎王哟”,尽管这样还是没有被子弹击中。"

    后来向井敏明被审判时却声称:“《东京日日新闻》系虚伪登载,专为被告颂扬武功,以博女界之羡慕,期能获得佳偶。”

    “颂扬武功”恐怕还没有说到点子上,真正的事实是:那被杀的中国人都只能算是虐杀(即便真有人带着钢盔被劈死),而不是阵亡。因为等到在战场上,日本军官从不会冲锋在前,他们的“武士精神”是挥刀把日本底层士兵推到前面去挡子弹——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日本军官在“弹雨”里都不会受伤。

    最为讽刺的是,2003年这两个日本少尉的后代要求翻案,理由是“一把日本军刀砍一个人或几个人就会卷刃,以刀的物理性能上看,不可能连续砍一百多人。”

    至今没有找到证据表明当时的军官用武士刀来进行战斗。也就是说,被砍的人也没有兵刃可以用来抵抗,更不要提中国大刀了。

    点看全图

    W3-2 日军军官斩人

    相对于日本军官装饰用的武士刀,中国大刀却是一线士兵的真实战斗兵器。当时中国军队使用大刀,是补充现代枪械的不足。那么多勇敢的士兵只能把性命交给前一个时代的兵器,这是一个民族最无奈的事情。

    点看全图

    W3-3人手一把大刀的中国士兵

    打个也许不准确的比方:大刀长矛之于现代中国,就如同锤头镰刀之于共产党,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图腾。这些相对落后的兵器本身并不是什么“镇国利器”。

    网上有人为了证明中国的刀好,就说大刀背厚,可以砍断日本武士刀。这种关公战秦琼让人越听越感觉不对劲——言外之意是使用武士刀的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和中国士兵战斗。可是,真的有日本军官用武士刀和中国人做过公平决斗了么?能找出几个例子么?

    如果说武士刀被大刀砍断了,不但拔高了日本军官的武勇,甚至有篡改日军侵华史的嫌疑。

    还有些网络小说的写手,经常创造出某种绝世刀法,放到抗日背景下砍鬼子。这种情节听着似乎痛快,实际上是在侮辱战争中死去的中国人。回到真实历史里看,那些用大刀砍鬼子的中国士兵,都是在用十条命换一条命地战斗,不是靠神秘的刀法,更不是仗着“刀背厚”。如果把这些中国士兵手中的中国大刀换作缴获的东洋刀,照样可以砍翻鬼子——因为那些兵器自己既不会勇敢,也不会拚命,真正用命的是中国的军人。

    在此提醒小说写手们也要端正创作态度,写作之前至少也该买套郭澄清的《大刀记》给自己充充电。

    有人认为现在争论中日刀具的帖子是工艺品商人的炒作——照理说打造刀剑工艺品也算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算搞点隐性广告也无可厚非。但是搞历史演绎完全可以拿唐宋元明清下手嘛,八年抗战的历史还是不要戏说的好。毕竟还有好多当年的老人仍然健在,恶搞他们的历史,情何以堪?

    那么,如果不提抗日的历史,中国刀和日本刀能不能比较一番呢?应该是可以的。胡某的结论是:中国的刀具比较适合在中国使用,日本刀则比较适合在日本使用——有人要说了:这不完全是废话嘛。且慢,下面就解释一下:

    中国大刀制作的取材、制造工艺和使用技术都比较简单,用于战争时成本比较低。而且均匀质地的刀身从磨刀和修复的角度上说也比较有利。最重要的是制刀需要的技术人员,练兵的教头都比较容易大规模培养。

    相比之下,日本刀的制造技术则比较复杂,需要艺人的经验积累。而且日本刀的刀刃和刀背侧所用钢材不同,打造和保养的条件比较高。(胡某的冶金知识很匮乏,但是网上的讨论日本制刀的帖子大致没有超出周纬的《亚洲古兵器图说》,既然他们大都是这本书的“二传手”,所以这里对日本刀的描述也就随大流瞎说了。)

    那么为什么说日本刀适合日本呢?因为日本刀是武士身份象征,社会需求完全是来自这个国家武士文化。必须要承认,日本刀的制造精良,从刀鞘到刀身都非常美观——尤其是跟中国刀相比。平时拿出来炫耀刀的锋利,一般也就砍个草席竹子,极少有人舍得拿刀劈石斩铁找别扭,那么刀身脆的缺点也就不会暴露。

    正由于日本刀完全满足“炫耀”的需要,它甚至成为日本向中国各个朝代朝贡和出口的“拳头产品”,很多中国文人拿到日本刀也纷纷被其华丽外表所唬住,还 纷纷作诗赞颂。

    对比冷兵器时代的中日刀具就会发现:中国刀类似于现代工业国的标准化生产,量大成本低;日本刀具则像现代农业国的土作坊,产品上凝聚了不少心血,产品质量却不稳定——在此前的讨论说过了,日本人自己也要加上长矛弓箭才能完成战争。

    这是因为中国土地广阔,军事竞争压力又过大的缘故。当年中国尚未统一的时候,中国人也曾追求过锋利的宝兵器,比如著名的干将莫邪剑和“徐夫人匕首。可中国后来大型战争越来越登峰造极,人们发现“帝王之怒”使用的兵器很多。在这种规模的战争中,成本的概念就变得得极为重要,甚至关乎胜负了,于是兵器越造越“贱”。而光亮耀人的刀剑却沦为太平时期的玩物——正由于它贵,才具有炫耀的价值。

    在前面河友讨论里曾经提及了一个著名视频,是有人用高速摄影记录了机关枪子弹被武士刀劈开的过程——这个节目用了高科技,娱乐性上说很不错。但是有一点要注意:高科技不等于科学——二十年前的普通电视摄影也算是高科技了,但是照样被用来搞“水变油”的骗术。

    在这个机关枪打武士刀的视频里,并没有比较武士刀和任何一种刀具的硬度。它甚至没有比较子弹头和武士刀的硬度——因为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子弹前方的压缩空气。如果想科学地证明一种刀具的性能,至少应该做个单因子对照:用同样的机枪和子弹,去射击多种刀具。如果搞别的刀不容易,买把军用匕首做个对比总应该不难。不过节目制作方似乎有意回避了这个细节。——搞两把刀对着磕是一种更简单直接的办法,也没有看到人来做。

    应该说,在所有那些中日刀具的讨论里,大多声音是希望保持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自尊,但是不少人一被激就变得不理智。承认中国历史上的苦难并不是一件多丢人的事情,这恰恰是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许多值得中国人追赶学习的东西,比如日本融合传统和现代文化的努力,剑道的发展模式,双手刀的使用技术,刀具的制造工艺,甚至美国的高速摄影技术,却都在网络争论中被忽视——被无限放大的只是一种有害的浮躁情绪。尤其是一些人孩子气地要证明中国“优越”,竟然把争论引向美化日军的方向,这种现象是非常值得中国人反思的。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呆鹅,johny,龙驹坝,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如果美国不参战...

      青山拦不住,毕竟楼歪去...

      本来说刀具的话题,结果迅速拐到日本能不能占领中国的问题上去了。你们都跑题,俺干脆也跟着跑吧。

      对于“美援”等国际援助,胡某的认识在过去里其实也有过几次反复。

      最初也谈不上什么历史观点,姑且称为“无需援助论”或者“中国不会亡论”。主要是愤愤不平,觉得中国人不可征服,中国人肯定能打跑小鬼子。这个阶段对于国外援助的力量不屑一顾,因为不知道抗日战争中国到底有多辛苦。

      之后就迅速转入第二阶段,也就是“依赖援助论”。因为读了些抗战期间的历史之后,开始认识到当时中国和日本的军事差距。觉得打击日本本土靠的是美国的空军和原子弹,打击关东军靠的是苏联的坦克。似乎唯武器论可以解释整个战争的趋势。

      而且清初的历史证明,就算语言和传统不同,少数民族在汉族内乱时完全可以获得政权。在“留发不留头”的情况下,也能够强迫中国主体民族改成少数民族装扮。看着抗日阶段,中国内部也不统一,如果日本非常克制地占住东北或者止步华北就不疯狂扩展了,岂不是会就此得逞?中国也出了不少汉奸,没有外援说不定就真要江山变色了。苏联支持外蒙古独立,中国拦不住;美国不让大陆统一台湾,到现在仍然拖着没解决,都是强国分裂中国的实证。

      这个阶段里,其实对美国苏联的有一点感激的意思。毕竟他们援助中国才直接迫使日本投降。当然也觉得中国挺幸运。

      第三阶段可以称为“必然援助论”。此阶段观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世界资源,中国被援助是必然的。

      金庸小说里经常出现这种情结:乱世年间,小反派非要凭自己的武功独占某个大宝藏,结果就是被武功更高的大反派抢走,结果自己小命还丢了。

      中国是这个大宝藏,日本是小反派,美苏自然就是大反派。

      论科研,论工业,论资源,论国际经验,日本哪点也比不上德国,但是胃口竟然比德国还大。当然这也根日本政治决策制度的落后有关,结果就是被美苏联手做掉。

      因此,认为把日军侵华比作清军入关也是不对的,因为日本不是在东亚大陆关起门来收拾中国。放到“帝国主义狗咬狗”的大历史背景下,日本充其量只相当于辽——背后还有金和蒙古盯着呢。

      而且中国不会因为没有“美援”,抗日就完蛋了——苏联人从西伯利亚大规模向东北调动了,只怕不让美国参战,美国还不肯答应呢。两超级大国“伺候”我们打日本,还怕缺援助么?

      有道是“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虽然蒋百里本人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抗日时期的国民党还真就有理由这么乐观,搞来武器都攒着剿共,收复失地的事情一点也不着急。

      第四个阶段是“反向援助论”,认为接受援助只能越来越穷,中国必须援助外国才好。

      按理说,接受援助这是占便宜的大好事,怎么中华民国越接受援助越惨了呢?其实从资本的理论,没有“援助”这个概念,只有“投资”。也就是说援助的成本不能比预期的收益还多,援助是少量的,利益回报是大量的。

      纵观民国史,差不多完全是一部“受援助”的历史,自然是越来越穷了。可见有援助不是什么好事情。

      有人又要问了,共和国建国之初也受苏联援助,后来又转向西方的援助,怎么国力不弱反强呢?

      仔细瞧瞧接受援助的方式,里面的确是有些讲究的:民国时期,有些人接受俄国人的援助,有人些接受日本人的援助,有些人接受美国人的援助,结果就是拿钱办事,搞代理战争;共和国时期,需要拿苏联援助时就所有人一齐靠拢苏联,需要西方时就全都靠拢西方,尽管这种转向过程的政治运动成本不低,但是至少国家没有分裂。

      从这个角度说,60年以来中国最大的成功也许就是逐渐摆脱援助,并且坚持扩大了对外援助。从朝鲜到越南,从巴基斯坦到委内瑞拉,从非洲到中南美洲,中国援助的地方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

      怪不得《知音》经常这样教育大家: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通宝推:我来也,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乐翻:)

        怪不得《知音》经常这样教育大家:给予比接受更幸福~

        哈哈!

      • 家园 这个思想历程是看明白了的啊。

        这个思想历程是看明白了的啊。 所以我们要把爱洒向全世界。

      • 家园 老兄还看这样的杂志?
      • 家园 有头熊对比过民国和土鳖接受援助的态度

        以下为两段算是历史上的对话,按语和评论来自某头熊。

        对话一

        斯大林同志:你们应该记住,只要中国没有军事工业,它就会一直动荡不定。谁想独立,谁就应该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外国人出卖不好的武器,他们还可以完全拒绝出卖武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官提供给你们,这要比向外国人购买武器更便宜。

        杨杰:这是对的。我们请求你们给予援助。

        斯大林同志:我们是要援助你们的。

        杨杰:我们全国都寄希望于你们的援助。(按语:但是,你们自己是不是也该说些需要什么,以及你们准备怎么利用援助吧?)

        斯大林同志:你们的航空事业怎么样?你们制造飞机么?

        杨杰:我们不能制造发动机,其余的我们都能制造。(按语:这是很好的开头,继续……)

        斯大林同志:我们给你们发动机,要多少给多少。我们自己用木料造飞机,你们也可以制造……开创自己的飞机制造业吧,我们将给你们提供教官……如果中国想站立起来,就应该发展自己的空军和炮兵。

        杨杰:请求援助我们。(按语:……你不能说些别的么?)

        斯大林同志:要记住,仅仅指望外援是不可靠的。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英国人指望中国同日本打仗,然而英国既害怕日本胜利也害怕中国胜利。它希望中国和日本都被削弱。中国人无疑能够战胜日本人。……假如我是中国人,我将号召我的人民不止抵抗3个月而是3年(按语:这个话他来说,是不是有点……)。在这3年内我们都支援你们。你们将有自己的飞行员,自己的大炮,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也不能战胜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石油生产。如果你们想成为独立的国家,你们就应该有飞机、大炮和石油。当你们打垮日本人后,将需要发展自己的重工业。……我以为,中国不应忽视任何援助,可以而且也应当向美国和德国购买飞机和机枪。盟友有坚定的,也有不坚定的。也要和不可靠的盟友,比方说英国打交道。仅仅从苏联获得援助是不对的。中国也需要从不坚定的盟友那里得到援助……

        杨杰:伟大领袖斯大林所说的一切,我将转达给蒋介石,而且,如果我们濒临灭亡,我们将寄希望于苏联。(按语:……你真的是外交特使么?!这……是你该说的话么?!或者你到底想要啥效果呢?1941年秋天美英曾经有人非常认真地主张不应该援助苏联,因为苏联即将灭亡,援助红军等于白送武器给德国人。或者这就是你要的效果?)

        斯大林同志:不,这样伟大的国家是不会死亡的。(按语:……我已经无话可说了,我已经分不清究竟谁是哪边的了。)

        对话二

        周恩来提出援助火炮的问题。

        斯大林问,中国能不能制造炮弹。

        周恩来回答说,已经着手这件事。

        斯大林指出,最困难的是运炮弹,运火炮要容易些。

        周恩来再次提出援助火炮的请求。他强调说,中国人发射1发炮弹,美国人要回击9发。

        斯大林:这不好。他补充说,如果美国人发射9发炮弹,中国人就应发射20发以上。我们就是用炮弹把德国人压下去的。我们每隔2米距离就有1门炮,而德国人在2公里距离上才有1门炮。炮兵可是一件大事。我们要帮助建立这类工厂。

        周恩来指出他们正在改建现有一些工厂并筹建一些新厂。

        斯大林:这件事是必要的。在这方面重要的是机床。

        周恩来说他们有机床,不过是老机床。

        斯大林说,需要有制造122毫米炮弹、3英寸火炮和高炮的机床。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帮忙。他补充说,我们是在不同的工厂制造炮弹的:有些厂造药筒,有的厂装药。在一个工厂做全部事是困难的。

        周恩来谈到航空工业的问题时说,中国将按苏联政府的建议行事,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这项工业。

        斯大林强调首先组建装配厂的重要性。

        周恩来说,中国政府正筹划建立坦克厂,即一个是年产1000辆坦克的轻型坦克厂,另一个是中型坦克厂,计划建4-5年。

        斯大林仍然建议先建装配厂,指出,战争时期我们把汽车厂变成了坦克厂。说中国若是有1-2个汽车装配厂就太好了。

        周恩来说,他们正在长春筹建一个年产2万辆汽车的厂,整顿1个年产3000辆车的装配厂,请求帮助再设计一个厂。

        斯大林强调,应当在装配厂和修理厂培养干部。对这件事必须关心。

        周恩来完全同意这个意见,并告知说,中国政府正在办这件事。他们有修理厂,现正在组建装配厂;明年这些厂就开始生产。

        斯大林询问,中国有没有厂办徒工学校。补充说,我们每个工厂都有这种学校。

        周恩来承认,这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们正采取措施,扭转这种情况。在工厂有训练班。他们吸收大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派党员参加。

        斯大林指出我们有专门的部,即劳动后备部,有徒工学校。中国若采取某种同样办法就好了。我们每年从这类学校中培训近百万青工。

        周恩来问我们有哪些培训中级干部的学校。

        斯大林解释说,有中等专业学校。

        周恩来说想讨论一下有关雷达的问题。

        斯大林答应帮助这件事。无线电和雷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周恩来说他们考虑建设这方面专业的装配厂。

        斯大林强调,以后必须建立雷达设备生产厂。

        周恩来说目前他们还不能制造雷达设备。

        斯大林答应帮助。

        熊之评论

        实际上,我觉得在别人援助你的时候 能够说出,我们现在做到如何

        一方面是对对方的很大恭维(感谢你改变了我们的局面)

        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对方,在你没有给我们之前,我们已经尽我们的力作了准备

        通宝推:johny,
    • 家园 建议楼主多读资料再来胡说不迟

      日本二战军官哪来的什么武士刀?

      那是工业化生产的制式军刀!

      楼主连制式军刀和武士刀的分别都不清楚就在这胡说。

      另外说一句,现在很多视频里显摆的武士刀,根本不是什么传统工艺打造的,而是现代科技下的产物,实际上武士刀很容易折断,能超过100年的都是稀罕东西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