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 江南水

共:💬106 🌺59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49)

    商鞅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为秦始皇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深恶痛绝,这也牵连到了他的祖先,于是就有人把秦国塑造成凶狠残暴的大灰狼,把东方六国描绘成纯洁可爱的小绵羊。

    于是,秦国一统天下就变成了狼吃羊。

    多么凄惨的一个童话结局啊!

    历史不是童话,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战国时代,没有哪一个大国是小绵羊。

    对魏国来说,秦国是威胁,对秦国来说,魏国也不是人畜无害的圣洁天使,只要魏国还占据着河西地区,秦国的卧榻之侧始终都会有一个别人酣睡的身影。

    除了某些成人影片,没人会愿意让别人参观自己的美妙睡姿。

    何况,秦国并不只是想香香甜甜的睡个安稳觉,他更想进军中原,让大秦的黑色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原的上空,让大秦领导人的号令响彻在中原的大地。

    河西地区就是秦国入主中原的桥头堡,拥有河西地区的秦穆公都实现不了争霸中原的梦想,没有了河西地区的秦国,再美好的蓝图恐怕也只能是一张画在地上的大饼。

    在河西地区,秦魏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用一个时髦的说法,这是一个零和游戏。

    魏国惨败的第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不失时机的向秦孝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魏国刚刚被齐国摆了一道,在中原诸侯中也颇不招人待见,内忧外患合伙儿扑向了魏国那孱弱的身躯。

    趁他病,要他命,这会儿是对魏国下手的绝佳时机。

    只要秦国从魏国的手中拿回河西地区,秦国凭借殽山的有利地势和黄河天险,完全可以挺进中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听了商鞅的一番分析,秦孝公也捡起了尘封已久的祖先的梦想,东进、东进……

    商鞅率领着秦军又一次向着东方出发了,上一次出击安邑顶多算是务虚,这一次兵锋指向河西地区那就是实实在在务实了。

    河西地区失守,魏国那相对薄弱的西部将直接暴露在秦国人的刀锋之下,同样也是魏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虽然国内有一大堆问题,国际环境也相当恶劣,但是魏国还是不得不强打精神去阻止秦军的铁蹄。

    此次率领魏军出征的,是魏国的公子魏卬。

    双方扎好大营后,魏卬并没有感受到秦军逼人的杀气,反而收到了一封温情脉脉的来信。

    信是商鞅写来的,在信中,商鞅首先回顾了他当年在魏国时跟魏卬的那段美好时光。

    接下来,商鞅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如今两人都是各自国家的高级人员,为了各自的老板不得不刀兵相向,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为了彼此不再这么痛苦,商鞅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两人见个面,代表秦魏双方签订停战协议,双方的士兵也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这么做不但能够保全两人之间的纯洁友谊,而且还能让两国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

    从这封信中,公子魏卬看到了一分真挚的友情和一双纯洁的眼睛,这一句话是我瞎猜的。

    即使公子魏卬知道商鞅是工业酒精(假纯),也不能不心动。

    魏国打心眼儿里不愿意打这一仗,毕竟刚刚伤了元气,从五脏六腑到四肢大脑都遭受了严重创伤,需要时间来慢慢调理休养,这时候哪怕是争取来一秒种的时间,对魏国来说都是奢侈无比的。

    只要躲过了秦国的这次趁火打劫,魏国以后还有的是机会。

    相对于秦国,此时的魏国是弱势方,是和是战的主动权全在人家手里,这会儿,牛气冲天的秦国释放出了和平的空气,做出了让步,全面被动的魏国就更不能端着了,必须做出相应的让步。

    公子卬的让步就是,亲自到商鞅的大营,商谈停战协议。

    一切都很顺利,跟商鞅回顾完曾经的美好时光后,魏卬就在商鞅的大营跟商鞅签订了停战协议。

    真正的停战协议,不过是单方面的,只是魏国停战。

    签完协议后,照例举办庆祝宴会。

    在宴会上,魏卬经历了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议的一幕。

    觥筹交错之际,忽然一群全副武装的秦国士兵来到他的面前,向他宣布,你被俘了。

    即使魏卬有可能想到商鞅会不地道,但是他绝不会想到,商鞅会如此的不地道。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擒获魏军统帅后,秦军马上吹起了冲锋号。

    可怜的魏军士兵,还在痴痴地等待他们的统帅给他们带来和平的好消息,没想到统帅自己先做了秦军的俘虏。

    既没有战斗的心理准备,又没有指挥作战的全军统帅,魏军的下场就不用多说了。

    此时的魏国就是一个被猪流感、禽流感、普通流感共同侵袭的病人,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奢望,唯一的心愿就是,活下去。

    一个仅仅关心自己生命的人是不会有太高理想的,一个仅仅考虑自己生存的国家也是不会有太高目标的。

    在“活着就好”的思想指导下,魏国也不得不收缩战线,派人前往秦国议和,同意撤出河西地区。

    不过,从后来的事实看,魏国似乎没有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主权要求。

    从此,魏国这个战国时代的主角,彻底变成了配角,由天下局势的支配者,变成了被支配者,所有的辉煌就此进入历史。

    魏国落到这步田地,很多人都归咎于魏惠王的穷兵黩武。

    问题是,那年头有谁是和平主义者?

    那年头,给哪个国家的领导人颁发和平奖,就等于是在骂他窝囊。

    春秋时期,楚国也相当好战,后来的秦国更是做到了极致,把打仗当成了家常便饭,这两位的下场咋就那么好呢?

    魏惠王输了两场重要的战争就是穷兵黩武,要是赢了呢,恐怕就是英明神武了吧。

    用这种成王败寇的逻辑来解释历史事件的原因,的确是一个相当省事儿的活计。

    如果历史事件的原因真的就能这么省事儿的找到,那老天爷真的是瞎了眼,让一群白痴在历史上争王争霸,让盖世英雄的我穷极无聊的在电脑前敲键盘。

    老天爷有没有眼睛,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在历史上那些争王争霸的都比我牛叉N倍以上,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一有不利的后果,就马上凑一大堆负面词语放到一个人的背上当黑锅,的确是简单方便,但是很不厚道,也不会找到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魏国凄惨退场的根苗,恐怕要追溯到他欢欣登场的那一刻。

    魏氏祖先毕万的封地就在魏,今天山西芮城县附近,离中原地区远着呢。

    不过魏氏一家一直很努力,从不满足,魏氏的努力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终于挺进中原了!

    站在中原大地上,回望来时路,魏氏惊奇的发现,自己的国土成了一个不错的健身器材,哑铃,回家的路很窄很窄。

    魏氏对这个哑铃也相当不感冒,但是他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那是在乱世春秋,魏氏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其中的甘苦只有亲历其中的魏氏才能体会。

    为了能够顺利的进军中原,魏氏不得不向路上的车匪路霸妥协,不妥协,非但圆不了自己进军中原的梦想,反而还可能把自己的小命儿交代在东进的路上。

    该忍的时候,忍,该让的时候,让,该绕着走的时候,就绕着走,一切为了进军中原。

    妥协来,妥协去,魏国的国土就被妥协成了一个硕大的哑铃。

    这个硕大的哑铃给魏惠王带来了致命的麻烦,他意识到,自己要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给魏国带来永久的安全。

    魏国的麻烦是,他处在天下的中心,还是一个大国,他解决了自己的安全问题,就会给周边其他大国带来安全问题,其他大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再好的外交策略也不好使。

    魏国唯一的一个机会就是,当年迅速攻克邯郸,生米做成熟饭,可惜,魏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等到魏惠王孤注一掷跟齐国ShowHand的时候,就等于把魏国的过去和未来全押上了,输赢就是这一把了。

    结果还是孔夫子搬家。

    我们可以谴责魏惠王拿国运当赌注,但是把我们放在他那个位置上,看看周围如狼似虎的邻国,是不是也会去赌这一把呢?

    魏国的处境让我想到了二十世纪中前期的德国,两者都是大国,并且周边也都是大国,他们一要生存空间就要动别人的奶酪,同时也会遭到别人无情的打压,并且最终也都是被别人成功的压制。

    历史看得多了,只有一个感觉,无可奈何。

    到魏惠王为止,魏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很能干,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规规矩矩,既不保守,也不冒进,但是最终却收获了一个极端错误的结果。

    历史是人类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个人到底能主导多少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魏国所处的位置就是四战之地

      所以比作德国,没有很难的地势险要,河流,除非是江淮那样的双重屏障,难以守住。古人所说的守江必守淮,在淮河守住要点,哪怕被突破,就要坚守,面对长江和背后的营垒,自然不易攻打。山川还比较易守,但也要险要

    • 家园 苏秦的辉煌与谢幕在下一座

      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58)

    • 家园 【原创】土地问题及其他兼回复华恩兄

      今天偶感小恙,故事就不更新了,说点其他的吧。

      华恩兄的见解让我获益匪浅,趁着脑子烧得糊里糊涂,我也胡乱说两句。

      ———————————————————————————

      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大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没法很好的解决,纵观整个历史,也就是本朝搞得还算是不错。

      从有文字记载来看,中国的土地问题,有两个转折点:从分封时代到帝国时代,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转折;本朝立国之初,由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又是一大转折,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又是一个小转折。

      毋庸置疑,由井田制到私田制是一大进步,土地私有能够存在两千多年就说明了一切。

      不过,土地私有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没法避免土地兼并。

      自从汉王朝以来,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初,因为连年战乱,人口稀少,基本上能够满足耕者有其田。天下太平后,随着人口的繁衍,贫富差距的拉大,土地兼并随之出现,越是到王朝末期,土地兼并越严重。

      农业社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社会,老天爷一不赏脸,种地的就遭殃。土地多的靠着广种薄收勉强还能过下去,土地少的只能食不果腹。

      为了活下去,土地少的只好把最后的救命稻草,土地,卖给土地多的,于是马太效应(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出现了。

      这几乎就是一个死结,土地私有永远解决不了这个死结。

      农业社会,没有了土地就代表着没有了生活来源,大量衣食无着的贫民在一些人的煽动下,铤而走险,大规模农民起义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一幕就像固定的剧本一样,每隔一两百年都要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一遍。

      给楼主补充一点论据。本朝前三十年,实际上就是公有制,或许有太祖反西方道而行之的固执。结果证明,亚当斯密还是比马克思在经济上棋高一着。

      本朝自五十年代开始,实施土地公有,马克思的成分能占多少,真的很难说,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毛公等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中得到的教训。

      只有实施土地公有,杜绝土地买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土地兼并,估计王莽也是这么想的,以至于有人把王莽称为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者。

      王莽的想法不错,但是他高估了政治权力的作用,幻想自己一声令下,下面的人都会毫无疑义的执行,老百姓也能瞬间得到实惠。

      这似乎是知识分子的通病,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从不考虑一个政策的出台会动多少人的奶酪。

      王莽的土地国有改革,动了大土地所有者的奶酪,他们要是听话才怪呢。

      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基本上还是政治上的主导者,他们对王莽不阳奉阴违,他们就是圣人。

      即使王莽能够动员底层的民众,采取两千年后的土改,后果也不会乐观,因为土地国有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生产效率低下。

      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大搞人民公社,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就是因为土地国有严重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创造性的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国家(集体)掌握土地所有权,禁止土地买卖,农民持有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耕种。

      这种方法,既避免了土地兼并,又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八十年代农村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时光的推移,到了今天,中国的土地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村问题了,城市里也有了土地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土地问题是早晚的事儿,土地是生产要素里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都不能在半空中搞吧。

      今天出现的一些土地私有主张,估计就是从城市的现状出发,得出来的合理要求。

      于是,有意思的一幕出现了,同一个土地,不同的处境。

      在城市,土地问题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用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

      在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历史问题。

      目前,中国的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实行土地私有,很快就是一股兼并浪潮,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涌入城市,这一幕的恐怖程度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相比不遑多让。

      那时候就会发现,那些下岗工人再就业啊、社会保障制度啊,都不是大问题了,如何消化这些衣食无着的农民,就能让任何一个政府神经崩溃。

      在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时候,贸然推行土地私有,并非中华民族之福,现阶段实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是所能采取的最不坏的措施了,虽然在城市,会有权钱交易,在农村,集体会随意征用土地。

      美利坚自诩制度天下第一,非要把东方诸国搞成他那套民主政治,结果差的兵变不断-菲律宾,泰国,缅甸;要么空浪费人力资源,各为自己屁股底下的地盘口水仗,想认真干活的也干不成-日本。

      三权分立倒像是个原创的东东,不过好象就在美国玩还行。

      这是美国人忘了或者说假装忘了他们自己的历史,美国立国之初不是民主,而是共和。

      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避免一家独大,是孟德斯鸠的设想,这个设想不是老孟凭空想象出来的,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当年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

      欧洲大陆跟中国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欧洲更像是商业社会。

      农业社会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利益都来自于土地,控制了土地基本上就控制了一切,所以中国走向了帝国时代。

      商业社会的欧洲,利益来源具有多样化,很难有哪一家能够独大,不同的利益集团只能互相妥协,共同参与政治,于是出现了共和。

      于是,历史上中国和欧洲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帝国的中国很早就完成了统一,并且统一的基因也深深的根植在中华的躯体,共和的欧洲始终没法真正统一,到今天欧盟才有点统一的架势。

      历史有他鬼使神差的一面,到了工业化时代,欧洲这种多种利益共存的模式如鱼得水,他们的几乎不用太费劲就可以直接拿老祖宗的那一套来确立自己的政治制度。

      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利益局面,老大的中华帝国开始了艰难的转身,到今天也没有完成这个转身。

      工业革命后,风起云涌的启蒙思想打开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大门,老孟的三权分立确立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美国立宪之初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搬了这个框架,并且吃透了这个框架的精髓,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三权分立,是三种权力的共和。

      在选总统的时候,实行选举人制,也是共和而不是民主。

      美国立国后对选举权做了种种限制,是控制共和的范围,而不是压制民主。

      这么说吧,美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建立一个民主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共和国的路子。

      后来,不断扩大共和的范围,鬼使神差的成了民主国,不过今天美国的总统选举还是选举人制,形式上留了个共和的尾巴。

      共和跟民主并不太一样,共和是不同利益集团互相妥协,互相制衡,共同参与政治,民主是一人一票的选择政治人物。

      有人说,西方人给世界送上了民主毒药,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他对是因为,直接实行西式民主的非欧美国家,多少都有些不良反应。

      说他不对是因为,西方实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共和后,在不断扩大共和范围的基础上达到了民主,民主不是毒药,只是西方人在给其他地方人吃的时候忘了加“共和”这个药引子,想一步到位,结果弄巧成拙。

      其实,仔细看一下西方各国,虽然形式上是民主国,一人一票嘛,但是骨子里仍是共和国,都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参与政治,普通人也就是玩儿一个投票嘉年华而已。

      荆公要变法,不搞点统一战线是绝对看不到成功前景的。后来太祖想对这大楼做大动作的时候,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随着时光进入工业化时代,帝国大厦的垮掉也是早晚的事儿,太祖也是生逢其时。

      太祖跟民主党派的统一战线,更多是政治斗争的需要,要说是对帝国大厦做大动作,太祖有另一个统一战线,那就是广大的农民。

      联合农民也不是什么新鲜招数,历代农民起义最吸引人的口号就是耕者有其田,不过像共产党人那样,细致入微做土改的,还真没有。

      帝国大厦的地基是土地,工业化时代,利益来源趋向多元化,不可能再有一股势力完全控制所有利益了。

      不同的利益集团都会有自己的政治诉求,帝国显然不能满足这一点,作为帝国的首脑皇帝要是聪明的话,干脆就虚君共和(英国模式),不识时务就只好人头落地(法国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玩儿出了自己的模式,皇帝退位,这也算是中国特色。

      我一直有一个猜想,如果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的话,中国会不会走君主立宪这条路呢?

      看看日本,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日本跟我们是同一种文化,并且民族结构也差不多,都有一个占绝对数量的主体民族。

      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后,中国走上了转身之路。

      严格说来,中国的转身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清政府因为坚船利炮的需要,被动的开始工业化,也就开始挖帝国的墙角了。

      一说到近代,很多人都拿日本跟我们比较,这个比较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多么合理。

      当时日本跟我们的处境差不多,做一个参照物没什么不对。

      但是,我们跟日本有一个根本的不同,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农业传统,把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从农业的泥沼中拖出来,完成工业化,绝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反观日本,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产业,说转型就转型了。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中国没有像日本那样快速完成工业化,清政府的责任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建国六十年来,国内没有了洋人横行,我们依旧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依旧漫长。

      只有中国完成工业化,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的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希望这一天不太遥远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幔卷雄文,唯一的一点不同意见;

        建国六十年来,国内没有了洋人横行,我们依旧没有完成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依旧漫长。

        所谓的工业化,没有可能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或者是被关门--独自实现的;因为工业化的根本意思,是在于利用人类所有的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装备起来的在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生产能力。

        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满足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技术”这个条件吗?即使最牛的米国似乎也不能说独领了科技的风骚吧?

      • 家园 在选总统的时候,实行选举人制--added

        In States, president was actually first voted by Congress, NOT electoral group. I can not remember when the law was changed, but I am sure president was not elected by electroal group at first.

        BTW,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democracy" is wrong. Democracy=the majority rules the nation=republic.

      • 家园 your posts are very insight

        insightful, thanks!

        Hope to learnmore from you.

      • 家园 民主在欧美千年历史的大多数时候不属于好名词

        “美国压根儿就没打算建立一个民主国,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共和国的路子。”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把民主政体列入共和政体的反面,是不完美的政体之一。

        美国民主制度的奠基人麦迪逊在向美国人民说明建国理念时反复强调,联邦要建立的是共和政体,不是民主政体。

        民主政体是在杰克逊执政后才作为美国政体的一个代义词的。

        而且即使迄今,美国政治制度最核心的制度之一,脱胎于古罗马共和体制元老院的参议院,地位之尊崇在所有所谓民主国家里面也是没有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利益来源再复杂,如果帝国要控制……

        又有什么控制不了的呢?参见今天的官办经济。所以我觉得整个论述,基础不够坚实。

        • 家园

          很难控制,因为帝国用于管理天下的官僚们也处在利益集团当中,他们是管办经济直接的受益者。官办经济到现在为止都是让这些中层官僚受益的,如果要做一些有违他们利益的变动,肯定行不通。而且他们也不会让那些有违他们利益的动议通过。这也是王安石改革失败的原因。同意楼主的看法,要有一些互相制衡的利益集团,不能一家独大。这角度来说,郎咸平的看法也对,扶持民营经济,让他们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来限制现在那个一家独大的利益集团。

      • 家园 道歉!

        昨天真的烧糊涂了,忘了版规了

        春秋史话:古今中外历史文章,古代史为主。近代史在青史微言。与中国相关的以辛亥革命前后为界。本版绝对不谈政-治-是-非

        我为自己触犯版规,进行诚挚的道歉!

        在写帖子的过程中,说古道今,难免会牵扯政治,但是我主动提到政治就是我的不对了。

      • 家园 确实,美国就是一个共和国

        要问美国什么最大?答案是:宪法。

        他所有的政治架构,都是为了保证没有谁能超过宪法。不管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群人),还是全体人民。尽管大家可以通过类似修正案之类来让宪法“与时俱进”。

        这个共和的尾巴除了选举人制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国会中的参议院。同中国的国家主席一样,每一个参议员也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他的产生办法,运作方式,都体现了共和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法大于权,即使那是民权。

        话说本朝草创时,太祖建议国号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但诸大佬不同意,认为我国为共和国体,而非民主国体,遂成今日之国号。诚哉斯言!(此事见诸于官方档案,但毕竟我非亲历,还有待证实)

        ps: 大家可曾记得本朝八十年代曾有“权大还是法大”之争?当时舆论主流颇有可玩味之处,盖所指何权,又所指何法?

      • 家园 难得有江南水兄这样志趣相近,又还愿意认真交流一下。

        最近一段时间,兄弟对中国下一步往哪里去很是瞎操心了一下。

        未来10年,隐隐约约觉得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上。

        如果前途不是变回太祖时代,又不走三权分立的路子,那么胡总一直说道的民生,民生,会走向哪里。

        兄弟隐约感到的,要问这棵大树怎么长,长成什么样,得看看根子上到底有些什么养分。

        这个根子兄弟觉得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这个时代出现的思想,不说算无遗策,也是说得差不多了。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所催生出的西方民主,或共和,与百家争鸣争出的中华帝国,有些什么不同,将决定本朝未来的中国特色。而相同之处,是我们可以放心从西方拿来的。

        觉得江南水兄是很认真的人,所以兄弟动了些想法,不如就这个系列展开来好好说说,说不定能碰出什么火花之类的东西。此外,九合诸侯兄也是在下好友,有一组帖子正好写道春秋战国。此外可以参考一下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列。

        不敢奢望像太祖的小圈子粪土当年万户侯,但求一二所得足矣。兄台有意乎?!

        • 家园 作为孔夫子的邻居,我也是常常对国家的未来瞎琢磨

          我写这个系列的一个动机就是,从历史中找寻中国未来的答案。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今天,还跟历史有割不断的联系。

          没法子,谁让我们的文明延绵不绝的持续了两千多年呢,要想跟历史一刀两断,另起炉灶,这个难度说有多大就有多大。

          这个根子兄弟觉得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很同意兄台的这个说法,汉唐盛世也罢,近代的衰败也罢,根子都在先秦时期。

          中国的历史太长了,人们在反思的时候,往往会从离自己最近的那段开始,近代的衰败让很多人对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向往不已,近来商业的发达,又有人对宋朝的发达商业产生了兴趣。

          随着大国崛起,很多人对先秦、秦汉有了兴趣,总算是找到了源头。

          个人认为,只有把一棵大树的根部搞清楚了,才能够相对准确的把握他的生长趋势,如果纠缠于细枝末节,极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先秦时期,中国选择了走帝国道路,是由中国这个农耕国情决定的。

          很多人,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一说起这事儿,就痛骂当时的思想家,这一家是皇帝的鹰犬,那一家是皇帝的奴才,仿佛这些思想家不说话,中国就不走帝国道路了。

          恰好相反,在没法阻止中国走帝国道路的时候,中国的先哲们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手段来防止皇帝独断专行,孟夫子的“闻诛一独夫纣,未闻弑君”就迈出了第一步,后来董仲舒系统的整合出了天人合一,算是给皇帝们戴上了紧箍咒,再后来的人们还会用祖宗家法来约束皇帝。

          这些手段只有有限的效力,碰上不着调的皇帝,就完全失效了,但是也是所能采取的所有手段了。

          毕竟权力制衡需要的是实力,没有一股足够强大的,能够挑战土地控制权的势力出现,就没法从根本上制约皇权。

          恰恰在这一点上,欧洲人做的不错,他们发达的商业,制造了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制造了共和。

          如果我们向西方学习,就不要学习他们的今天,而是学习他们的古代(科学技术例外,越先进越好)。

          欧洲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有一个合理的权力制衡体系,就应该有不同的利益集团。

          所以,兄台的这个说法:

          未来10年,隐隐约约觉得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上。

          有些过于大胆,从92年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到未来十年,还不到三十年,中国的利益集团能够迅速成长为互相制约的中坚力量吗?

          我不乐观。

          个人认为,未来十年政治体制的修修补补是不可避免的,但要说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怎么可能。

          其实,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可以学习,就是日本。

          日本自民党执政长达半个世纪,党内派系林立,互相制衡,还算不错。

          如今,自民党下台了,上台的民主党,大多数也都出身自民党。

          如果若干年后,中国的政坛完成这么一个转变,也算是中华民族的福气,那个岛上的人是不能指望的,他们窝里斗还能凑合,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世界之巅,绝对不靠谱。

          • 家园 给江南水兄提供一点不同的思路。

            先秦时期,中国选择了走帝国道路,是由中国这个农耕国情决定的。

            兄弟觉得这个值得琢磨。

            提几个反论的论据。

            周召共和的经济基础也是农耕,与后来的帝制下的农耕有什么不同呢?

            雅典共和后来到了亚历山大的帝制,恺撒前的罗马共和到屋大维的帝制经济基础似乎也并没有显著的不同。

            有意思的是,雅典共和到帝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祖师三人。

            周召共和(似乎这个不能算常态,勉强这样说吧)到帝制,有诸子。而年代也相仿。当然,不是说这些人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情况似乎是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盛世变乱世,国国攻伐的背景下诸子对前途的反思。

            欧洲的历史告诉我们,要想有一个合理的权力制衡体系,就应该有不同的利益集团。

            。。。

            有些过于大胆,从92年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到未来十年,还不到三十年,中国的利益集团能够迅速成长为互相制约的中坚力量吗?

            老兄的思路跟我不太一样。

            可能是最近对时事比较关注的原因,对国内的风吹草动可能太敏感了一点。因此有了下面的观点。

            不断被提及的民生表明邓公说的共同富裕现在不可不兑现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忽悠。为政者如果也这么认为就会出大问题了。

            中国的雄心应该不是在一地区做个小霸王,明摆着头儿们就是要跟美国较劲的。暂时不理越南是这种雄心的一种表现。

            在已经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的财力攻击世界500强的同时,还没有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已经很不满了。近年的新闻杀富,杀官的不少。这部分人的情绪不安抚,利益不照顾,很可能积累的财富被动荡的社会釜底抽薪,最后什么也做不成。

            兄弟认为未来十年会有巨变,或许这个词有点过了。修修补补也好。是觉得中国或许在继续往下面走下去的同时,会把滞后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方向应该是小人物复兴(就是公民权的保障),官权锁进笼子(锁进笼子这个词忘了是哪位说的了,个人觉得很到位)。在这个方向上具体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兄弟很有兴趣。

            江南水兄说的那一部分制衡的利益集团,在下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其力量应该是继续增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会巩固一下执政的基础:民心。

            日本自民党执政长达半个世纪,党内派系林立,互相制衡,还算不错。

            兄弟身在日本也有好几年了。很诧异自民党一党执政这么多年,居然日本还被称做民主社会。可能是因为其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必须对民众交代的,乱来不得的。新闻媒体似乎在这个过程中是力量相当强大的。感觉近年的几届政府差不多是被新闻媒提给说下去的。

            中国会不会把向上的负责方向改到向下,可能是相当需要时间和折腾的。也不是我们敢随便深入的话题。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