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二战日本海军为什么陷入战略困局,因为没有专用运输潜艇 -- 思想的行者

共:💬36 🌺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二战日本海军为什么陷入战略困局,因为没有专用运输潜艇

    以下内容摘录于网天版九幽天魔所发的文章

    (资料)日本海军燃料史话

    截至1941年7月底美国实行对日石油禁运时为止,日军汽油日消耗量约为1万多吨,年消耗量近500万吨,而当时全国(包括占领区)石油储备仅为800万吨。美国的石油禁运事实上把自己和日本都推到了一个或战或和的十字路口

    山本的旅美生活使他深信,动力燃料正在从煤炭转向石油,空中力量将掌握未来,即使对海军来说也是如此。作为联合舰队司令官,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的石油劣势,因而坚持将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海军的训练限制在其近海水域,其理由就是要节省石油。他对日本的石油问题非常关注,甚至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竟然出资赞助一个声称能把水变成石油的骗子“科学家”进行试验。

    在偷袭珍珠港的同时,准备以久的日本南方军主力在海军的掩护下先后攻占菲律宾,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后,于1942年2月开始了对荷属东印度的进攻,为了攻占位于苏门达腊岛的荷兰壳牌公司的炼油厂,日军甚至还动用了精锐的伞兵进行空降行动。而荷兰油田的工作人员开始像在东印度的其他地方那样,破坏油井。他们取出钻杆,把它们切断,再塞入井内,同时尽其可能着手毁坏水泵、测杆、螺栓、螺母和钻头。此外,他们还在每口油井上安置一罐炸药。油井被炸毁。工作人员从产量最低的油井开始,但最终炸毁了所有油井。但日本对此早有预料,他们从国内调来4000余名石油专家和工人(占日本当时石油工人总数的70%),开始恢复当地油田的生产。

      结果是令人惊异的:在战争爆发以前,日本军方曾计划在两年以内从东印度——被称为“南方战区”——取得足够的石油,以弥补缺额,但这一目标居然超额完成。1940年,南方战区的石油产量为六千五百一十万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产二千五百九十万桶,但至1943年,他们使产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万桶——1940年产量的75%。在1943年的头三个月中,日本的石油进口量比美国、英国和荷兰在1941年7月实施石油禁运前的1941年同期,增长了80%。正如他们所计划的那样,日本人能够利用被占领的东印度来增加石油储备。而且,在南方战区也不缺少石油,日本舰队可在当地随意加油,甚至在炼油厂开工不足的时候,婆罗洲的优质原油可以直接供应舰船甚至飞机直接使用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却发现了一个在战前被忽视,但是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将这些油料送回本土。

    两年之后,日本就必须依赖东印度的石油。用“美国战略轰炸调查报告”的话来说,这种依赖性“证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或者,正如一本有关日本军事战役的历史著作中所说的,“缺乏液体燃料乃是日本的唯一弱点”。

      因为巨港油田附近没有适合大型油轮停靠的港口,所以日本必须先将开采出来的原油运往新加坡,然后再转移到大船上运回本土。为此日本专门建造了排水量2800吨的2TM型“战时标准运输油轮”(计划34艘,实际建成31艘,但是首船完工已经是1944年3月)。而且,随着美国潜艇部队的活跃。从1943年起,从新加坡到日本本土的航线开始遭到严重破坏,到1944年日本下水的船远远赶不上被打沉的船的数量。在1943年第一季度日本石油进口量达到历史最高峰,但一年后的1944年初已经下降了一半。而到战争后期的1945年初,几乎已经完全断绝了。

        一个明确的弱点是,日本的石油航运易受潜艇攻击。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军事决策者几乎没有考虑到那种危险。事实上,美国潜艇在战争中表现得最为出色,一旦配备着改良的鱼雷,它们就是一种致命的武器,能够削弱乃至切断日本南方战区与本土各岛之间的重要航线。

      按照日本人对所有商船的称呼,这次时间拉得很长的冲突,被称为“丸之战”。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开始认真注意保护其航运免受潜艇的攻击,包括建立护航队。他们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一位护航队指挥官沮丧地说:“当我们要求空中保护时,只有美国飞机出现。”日本的航运损失有增无减。

        此外,护航队本身也有问题,这实际上有助于盟国。集结和指挥护航队的行动要求建立一个无线电通讯网,这和其他情况合在一起,无异于宣布准确的“时间地点”。美国人破译的日本密码电文,为潜艇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情报。总的说来,其结果是毁灭性的。在日本战时的所有货运轮船中,大约有86%在交战中被击沉,另有9 %则受重创,直到战争结束时仍未能投入运行。占美国海军作战人员不到2%的潜艇作战人员,认真负责地造成敌船总损失的55%。其他盟国的潜艇有助于击毁其他5%的敌船。这一战役——实际上是一种不断加剧的禁运和消耗战——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经济学家称之为“对日本战时经济的致命打击”。并且即使日本在中国大陆发动了“大陆交通线”作战,打通了陆地运输线也无济于事。

    [quote]1945年,由于燃料短缺的情况愈益严重,航空训练被完全取消;飞行员直接随领航机攻击目标。几乎无人可望生还。航空汽油采用唯一可以利用的原料松节油制成,其中掺入越来越多的酒精。劣质的燃料、训练不足的飞行员和未经充分测试的飞机等合在一起,是一种致命伤。仅在运输飞行途中,日本便损失了多达40%的飞机。

    ----------------摘录结束---------------------------------

    不仅仅是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如果日本人事先能够对自己的航运的安全性有更多的警觉的话---实际上日本人对航运安全性从来都是不重视的,不仅自己不重视,而且也极不重视打击对方的航运线,甚至多次在打败了对方的护航舰只以后,不攻击对方的运输船,而逍遥而去---最最明显的是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舰队已经用战列舰击溃了美军护航舰只,美军主力已经被日本人吸引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但是日本指挥官在对方的一大堆运输船大量的海军陆战队员就摆在他的战列舰的巨炮的前面的时候,命令舰队返航,还有一次是在瓜岛争夺战中,日本驱逐舰击沉了多艘的美军驱逐舰,击沉对方的运输船是唾手可得的事情,日本指挥官竟然命令返航,如果那次海上打击进行下去了的话,是可能改变瓜岛的军事局势的

    讨论这个问题,主要在于中国海军到时候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当然中国具备不小的产油能力,而且拥有将煤炭液化(气化?)的能力,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像日本那么迫切,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特别的考虑一种情况,如果朝鲜倒向美国,美国纠集朝鲜和韩国的军事力量进攻中国东北---部分韩国人不是有领土野心吗?攻占中国大庆油田,至少是用导弹破坏大庆油田的生产能力,那么中国的原油安全问题就会更加迫切得多了

    怎么办呢?日本人在运输最为紧张的时候,使用了驱逐舰做运输,使用了潜艇做运输,被幽默的美国人称作东京快车,但是那样的运输的效率是很低的,而且占用了战斗部队的编制

    而是用民用船只做运输,尽管每次运输的量很大,但是安全性不够,最终运输的量甚至还比不上被摧毁的船舶所对应的物资的量,那样的运输就是完全失败的

    所以我们只能取一种折衷的办法,一方面使得我们的运输船能够一次性运输大量的物资,另一方面具备相当的躲避对方打击的能力---那就是简版潜艇

    即更薄的外壳,更少的武备,专门用来做运输的潜艇

    更薄的外壳使得潜艇只能在比较浅的水下行驶,隐蔽性下降了些,但是至少比起在水面上的运输船只要安全得多

    我们来估算一下

    假定水面运输船被击沉的概率是90%,而浅水运输潜艇每一次被击沉的概率只有30%,那么潜艇的造价只要是运输船的造价的3倍以下,就是可以接受的,再考虑每一次运输的货物的价值,以及货物运达目的地以后所产生的经济、军事效应,这样的浅水运输潜艇显然是合算的,甚至可以产生战略影响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控制造价,一方面要使得这样的潜艇能够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使得对方发现自己的概率很小

    浅水潜艇的隐身性能是可以保证的,因为对方只能凭借声纳来进行探测,而不能使用雷达

    要控制造价的话,就要敢于舍弃一些装备----这个如同运输机一样,需要在运输机上面装多好的雷达,多好的空空导弹?---不需要,因为运输机的机动能力很差,肯定不是对方战斗机的对手,所以不需要那么多的武备,只需要最基本的武备就可以了(我不清楚运输机上面有什么武备,我估计连机炮可能都没有)同样的用于运输的潜艇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声纳---要知道声纳很贵的,也不需要那么多的鱼雷,这些都要占用大量的舱室,直接的导致仓容 的减小,而且使得造价高昂

    ----要建造运输艇,就造专门的运输艇,不能一边想让对方执行战斗任务,一边又想让它去搞运输,这是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的,这个就好像不能让刘翔一边去参加举重比赛,一边去参加跨栏比赛一样---专业分工

    从专业分工的角度出发,大胆的取舍,到时候大洋上面游弋着大量的中国潜艇,美国声纳兵即使发现了,他们也不能确定上面的潜艇到底是攻击潜艇还是运输潜艇,而攻击运输潜艇的话,他们实际上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使得自己面临中国海军的远程火力打击的危险

    • 家园 考虑下二战潜艇的性能,潜艇运油是不可能的.

      二战的潜艇制造工艺还很有限,水下排水量一般也就2千吨上下.

      用来运油还差的远吧.

      况且二战时期潜艇的持续单次下潜时间很短,电池氧气都不能维持水下航行状态很久,不像现在的AIP能长时间潜行,顶多几个小时就要上浮充电补充氧气.而且由于水下使用电动机,水下航行速度非常慢还不到8节.所以一般巡航都是在水面,然后下潜伏击.所以想一直保持潜水状态偷偷摸摸运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用潜艇来搞大规模运输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 家园 教主,你发展这个是打算在哪条航线上使啊

      和美帝开战?那你这个东西就算造出来了,目的地是哪啊?走海运的石油大国可大多有美帝驻军的,你到了那,码头也不给你卸货哎。

    • 家园 教主又有新想法了?

      您还是继续研究加油导弹吧,个人认为研究方向专一些的好。

    • 家园 原来教主眼中日本的昨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也太没志气了吧。

      • 家园 类似被你解读为就是了

        好好看看我的原帖

        中国海军到时候也可能面临类似的困境,当然中国具备不小的产油能力,而且拥有将煤炭液化(气化?)的能力,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像日本那么迫切,但是问题还是存在的,特别的考虑一种情况,如果朝鲜倒向美国,美国纠集朝鲜和韩国的军事力量进攻中国东北---部分韩国人不是有领土野心吗?攻占中国大庆油田,至少是用导弹破坏大庆油田的生产能力,那么中国的原油安全问题就会更加迫切得多了

    • 家园 到了要靠潜艇运输的时候离战败也就没多远了。
    • 家园 教主越来越幽默了

      有这个时间 多看点书 对你对西西河都好

    • 家园 水下续航能力如何保证?

      依照二战时期日本的电池水平,您准备为这个运输潜艇设计多远的水下续航能力?

    • 家园 声纳可以很轻易分清楚被照射的是什么舰船

      所以盟军潜艇和猎潜艇很容易认出来在它面前的是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潜艇并大肆攻击。按照德国狼群战术,这些运输潜艇根本没有希望通过盟军的封锁线把宝贵的石油运输到日本本土。

      如果日军当时有护航能力,用小舢板也能运输石油。没有护航能力,用什么都白搭。

    • 家园 日本海军应该是有专用运输的潜艇

      第一种是潜输大丁型,又名伊 361型

      伊号第 361、第 362、第 363、第 364、第 365第 366、第 367、第 368、第 369、第 370,第 371、第 372号 共计12支。

      第二种是潜输大.丁型改(伊 373型)

      伊号第 373潜水艇 1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伊373号运输潜艇排水量达到4290吨

      后期建造了多种专门用于运输的小型潜艇,我就直接拷贝日文资料了 --

      「潜輸小」型  (波101型)

       波号第101  波号第102  波号第103 

       波号第104  波号第105  波号第106 

       波号第107  波号第108  波号第109 

       波号第111  伊号第112 

      甚至日本陆军也造过这类东西,《日本潜水艇史》中记载 -- “珍しいのは陸軍が建造した輸送専門の潜水艦もあった事である。”

      还有专门用于拖曳装载货物的无人潜艇“特种金物”。

      日本潜艇在所罗门群岛进行“老鼠运输”,为特鲁克群岛运进一百架以上的战斗机,在布干维尔岛撤离部队,都算是使用运输潜艇的大手笔。

      尽管如此,这些倒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您的看法有一定道理,日本方面也看到了这个道理,才建造了这些运输用潜艇,只是并不足以在盟国占据海空优势的情况下挽回败局而已。

      • 家园 这些运输潜艇有多少战损(被击沉或是被击伤而难以修复)?

        我看主要原因在于战前准备不足,所以等到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建造那么多了,不能满足战略需要

    • 家园 运一些高价值的物资可以,运油运粮运人就算了吧
    • 家园 你也不看看潜艇运货能力才多点

      同样标准排水量,潜艇运货量小多了,

      差不多小一个数量级呢。二战技术,

      货船也可以比潜艇大的多。潜艇

      要达到同样运货能力,那要造的数量

      也恐怕要比货船多几十倍呢。

      另外注意基本概念啊,二战时潜艇也是

      绝大部分时间在水上运行的。拿来运输,

      命运不会比货船好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