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一) -- 井底望天

共:💬129 🌺106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仔细查了一下民国史发现这样的情况:所谓四大家族里面

      蒋、陈两家揽权,孔、宋两家揽钱,尤以孔为甚。

      蒋与陈氏兄弟生活还是较为朴素的。孔、宋两家简直就是花天酒地

    • 家园 【原创】说文论武之国进民进(三)

      明朝在建立起来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面临的一大任务,就是怎样清除位高权重的功臣们。和朱元璋一起起兵的淮西功臣们,在官居高位后,不乏有人居功自傲,多有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结党营私谋求私利,和朱元璋希望加强皇权的意图相违背。

      朱元璋一方面在文宣上,连续出版了《铁榜文》、《资世通训》和《臣戒录》,对文武功臣发出警示,另一方面通过一连串大案件,从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一干功臣清除掉。但因为朱元璋为防止蒙古北元复辟,分封了几个儿子在北方防线。其中第二子秦王朱樉驻扎西安,第三子晋王朱棡驻扎在太原,和第四子燕王朱棣驻扎北京。这三个儿子都是猛将,数次深入蒙古腹地,清扫元朝残部。慢慢的这些儿子们成为了朝廷的麻烦。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三子晋王在太原重修了城池。本来太原,旧称为晋阳,是中国北方防线的重镇。当年春秋时代末年,智、韩和魏三家攻赵,攻不下晋阳城池,后来反而被赵简子翻了盘,最后搞出一个三家分晋。而后来隋末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也是在这里起兵,最后建立了大唐王朝。

      这之后宋太宗赵匡义扫平最后一个分裂国家北汉,在太原苦战方才攻克,对当地军民的死战非常恼火,一把火把太原旧城池(现山西太原晋源区)烧了,后来又引汾河和晋河之水淹城,算是把一个千年的固若金汤的城池给毁了。

      当然最后宋太宗也明白,晋阳的重要性,于是在其西北处的唐明镇,就是现在山西太原市区的西南部分,建立一个新城。不过这个新城建得马马虎虎,只是在明朝的朱三王子手上,真正得到了加固。

      朱元璋在世时候,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对文质温和的大哥太子朱标,就很不服气。只不过鉴于老爸在世,而太子的继承,在法理上无可挑剔,因此除了背后动点坏念头之外,不敢有太大动作。和汉高祖刘邦的宽厚比起来,明太祖朱元璋要更彪悍,对功臣、亲属和手下的贪官污吏,那是疾恶如仇,下手毫不留情。

      而朱元璋的皇后马氏算是女中豪杰,才可比吕后,德则更甚之,可惜早逝。这又不比汉朝,可以在太后的强势之下维持局面。当时刘邦的儿子们年纪尚小,性情也比较平和,不如朱元璋的儿子们彪悍。

      但在太子朱标早逝后,几皇子的位置争夺战,就变得猛烈了。结果就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都也去世,只剩下四皇子燕王朱棣势力独大。因此要削掉这个大藩,就成了朱标的儿子,新继位的明惠帝朱允炆的要务之一。

      可是明惠帝上任后,在平反冤假错案上,举措失当。很多被平反了的旧臣子,得陇望蜀,希望恢复权力的愿望,没有得到实现。新皇帝没有重用旧臣子,而是任用了一大批少壮年轻的新文官。

      考虑到元朝时代,科举制度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因此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整个国家其实是缺乏一个富有经验和政治磨练的成熟文官队伍。早期的政府官员,还是依赖于在反元战争中崛起了谋臣和武将阶层,颇为类似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候的状况。

      而朱允炆没有考虑在这个队伍中间,选择有才干的能臣来巩固自己的力量,而是大量重用一批缺乏实际从政经验,但嘴皮子了得,成日家一上疏就是过千条改革建言的书生小子。这种情形,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两次,一次就是清朝的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长于清谈的维新派,在百日之间,就推出皇帝的改革政策上谕110多件,就是说比一天一个政策还要多。再次出现这个局面是人民共和国的80年代,也是一大批少壮派的智囊们指点江山,各种改革措施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对新文臣的倚重导致了武将们的失落感和不满,而许多老臣子被靠边站,是官僚体系对新政府的忠诚度可疑。而针对内廷宦官的严厉控制,也导致了这个阶层大部分投靠燕王,其中如郑和等人都对后来的削藩之战起了帮助燕王的作用。

      当时朱元璋分封藩王,和汉朝还大不相同。汉朝的分封,是因为全国人民对新的郡县体制,不太接受,尤其是这个体制贴上来秦始皇暴政的标签,所以要搞一国两制,给那些原来的诸侯国一个过渡阶段。

      朱元璋的分封,还主要是定边,防止蒙古北元的反扑,因此藩镇的自主权相当之大。这个也就形成了另外一个隐忧,就是朱允炆问他太祖爷爷的一句话: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其实答案就是官员御之,那么官僚不靖,孰御之?就是外戚和宦官御之。而从明成祖朱棣起的明朝宦官一条线,其实可以从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削丞相,皇帝自己掌管六部有关。官僚体系权力受到了削弱,而皇帝政务负担太重,好像朱元璋那样,每天处理几百个政务,非得是超人才可以。

      于是皇帝也要找帮手,这些帮手就是宦官。而中央官僚体系权力弱化,又导致地方官僚体系实权过大,尾大不掉,如何监督这些贪官污吏?结果就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的大行其事。这些特务机关,对官僚体系的打击是丝毫不留情面的,敢对皇帝提反对意见的,就会当场在朝廷上,被人扒下裤子,让锦衣卫一阵大棒,来个廷仗,打得你皮开肉绽。

      这些特权机构,还有一个叫做“种妖言”的手法。就是在当年朝廷禁止妖言惑众的邪教传播时,派人装扮和尚教士,在街市上传播,一旦屁民们围过来看热闹,马上就出来把大伙儿一网打尽。好像现在上海市闵行区的执法先锋们,开始学习了这个经验,发明了新的“倒钩法”,用来对付小老百姓了。

      • 家园 花赞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井大rp真好,响了!

        是啊,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螺旋发展的历史。

        首先,由于中国的地理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东临大海,北方草原,南部丛林丘陵,西南山地,西北沙漠,在农业社会条件下,争逐的方势力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最终的强者。

        更早以前不表,自春秋战国,各个地方势力角逐,直到始皇统一,却至刚而折,二世而亡;

        汉朝就是巨大的转折,从此确立了中华大地上的历史,至此以后到1840以前,都是差不多的剧本:统一、休养、繁荣、人口增加、冗员增加、官僚增加、地方势力慢慢崛起、中央权威衰弱(具体就是皇帝、后戚、宦官、官僚相互内部作用)。

        于是,中央就有意识的对地方下手,减小地方势力,比如军权、财权上缴;可是古代交通、通信等限制,又不可能完全没有地方;所以中央的动作成功的时候没有什么,可是随着时间发展,以前的问题又会以新的方式回来(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如果中央失败,或者由于天气、边患等原因,出现粮食、财政等问题,由于国土庞大、人口众多,这类问题几乎每年都有(区别就是有的被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而有的不可遏止)而造成中央权威的事实性降低甚至消失,各个地方势力的角逐与争斗就会突出,而整体上就是中国大地上的动荡,主要通过战争手段损失大量人口,一般而到最后,最能承受损失的一方获得全国性的主导权,建立政府;

        于是,开始新一轮的演绎。

      • 家园 红朝太祖简直就是明太祖的翻版

        有空可以写一下两人的比较。从性格,脾气,主张到面临的形式,采取的措施,简直如出一辙

      • 家园 可能晋阳这一段有错误

        不记得赵简子的那个晋阳,也许和太原的晋阳,不是一个地方。需要专家肯定一下,以便修改。

        • 家园 那个翻盘的是赵襄子

          您说的事件恐怕是三家分晋的典故,赵简子是赵鞅,赵简子翻盘也是有的,就是邯郸午事件

            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执掌国政。是年夏,简子令邯郸赵午归还卫国进贡的五百奴隶,拟将他们迁往晋阳。赵午虽然应诺,但在执行命令时,弗简子之意,没有把奴隶归还赵氏。赵午的抗命之举,使简子大为恼怒,为挽回影响,遂拘捕赵午,囚禁于晋阳,不久又将其杀掉。消息传人邯郸,赵午的儿子赵稷便凭据邯郸叛乱,并窜通其舅氏中行寅(晋国六卿之一),以及中行寅的姻亲范吉射(亦为晋国六卿之一),合谋集兵攻击赵简子。简子因疏于防备,采邑被三家联兵攻克,仓皇出逃退守晋阳。赵稷、中行寅、范吉射等,穷追赵氏不舍,挥师直趋晋阳城下,困城猛攻,必欲置简子于死地,以灭后患。按照晋国当时的成法:首先发动祸乱的人处死。就在简子困守晋阳的危急关头,晋国其他三卿,即知、韩、魏三氏,请命于晋侯,率兵击败首先叛乱的中行寅和范吉射,解晋阳之危,救赵简子于倒悬

          外链出处

        • 家园 就是那个地方

          晋阳是太原郡的郡治,始建于春秋时期

      • 家园 SUN,果然是古已有之啊,太阳,底下没新鲜事。
    • 家园 在对待百姓方面,中央不一定比地方干得好。唐时安禄山

      史思明作乱失败后,河北人民依然怀念这两位大军阀,甚至引为圣人。盖李唐于河北多行苛政,而安史集团治民以宽,遂得人民拥护。此外,历史上削藩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比如建文帝。如果内无法家拂士,外无虎狼之师,却只有黄子澄之辈,削藩必定失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