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从印度基建话题说开几句 -- 葡萄

共:💬219 🌺1041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很专业啊,是真正的"专家"在此
    • 家园 大思维好,但。。。

      但不要用普通平民的鲜血去换取所谓的利益。

      印度需要像美欧交个投名状,有了314、75后,您是否还同意配合印度?

      印度从古到今都不是中国的朋友,中华文明本质是排外的,这同地理位置有关。现在的媚外是对外国科技和人文制度的佩服和惊叹,不是骨子里的自卑。无论中国是否发达,印度都不是中国未来的友好朋友。在这点上,他们甚至不如俄、日。

      另请教,中国大患在内,肉食者们是否当真保私产不保中国?在下不才,如果权贵捐出80%财富,至少能提供10万亿财富吧。

      美英系放开了中国移民,多么和谐的财富掠夺手段啊

      • 家园 易巧思维混乱。观点错误,没依据。

        谁说中华文明排外?中华是全人类几十种文明中最不排外的。你去读读全球历史去。

        谁说现在英美系没开放移民(给你说的那些富豪)?你去查查资料去。真有几千万级别的人,移到哪个国家它们不是双手欢迎,国门大开!不过多数中国富豪还是没有移过去啊,说明这些人群中还是认同中国的为主流。

      • 家园 中华文明是排外的??第一次听说,可有举证?

        排外必然导致自我封闭和充满攻击性,

        排外的文明几乎必然是短命的文明或年轻的文明。

        这不符合中华文明的特征

        • 家园 个人认为

          中华在地理上本质与美国一样,是个孤岛,东南西北都欠缺进一步扩展的空间,所以历朝历代,都只能在这个圈子里折腾。蒙古是个例外,但那时,中国只是蒙古的一部分。

          封闭的地理圈中出来的是封闭的文化,这也很好地说明了中国改朝换代为何只是轮回。我们今天当然可以说自己不封闭,开放包容,但这正是100多年铁与血的教训。

          印度血流少了,传统力量仍很强大。阿拉伯血流少了,所以我们看他们还在中世纪。祸兮,福之所倚。传统农业文化走向工业社会,不流血的很少。即使到今天,中国的官僚政治仍然在排斥法制文明,而且越来越强大。官僚复辟的力量,远超过大多数人想像

          • 家园 这都是你的个人认为,目前,你并没有证明这些

            中华文明的版图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历代地图中学教材就有,可以翻。

            丝绸之路,很早就架起了于阿拉伯文明之间的交流,佛教来源于印度,在中国几经改造,后来又传到日本,郑和下西洋,麦加朝拜,明代有大量对外贸易,这些个地球人都知道。

            中国历史版图扩张的边界的局限不是地理因素,至少不全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央已经无法控制更远的地方了,以“宗藩朝贡体系”加以管理。如果不考虑管理问题,蒙古人可以打到欧洲去。所以基于和平的交流不存在根本的地理限制,这里孤岛说是站不住脚的。

            无数史料记录和出土文物现实古代中国和当时的主要国家都有联系或贸易,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和平的交流,而中华文明本身也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着别人和被别人影响着,还是没看出你从何处得出中华文明是封闭的一说,说大陆是孤岛也是第一次,那世界上还有不是孤岛的地方吗?

            另外,印度流血还真是不少,几经征服,古印度文明早已消失。而阿拉伯?从默罕默德挂了之后的内斗都不说,十字军东征总知道吧,流血少了?还不算蒙古人。

            现代官僚什么,拒绝法制文明这些,有点夹带私货了,这样不好。文明和制度之间的问题可以讨论的空间很大,但很明显不是你这样没有举证全凭想象可以讨论的。

            • 家园 经济上的交流与文明的优越感是两回事

              后代重农轻商后,丝绸之路就废弃了

              当年的中国是事实上的孤岛,这也不是我说的,但我赞同

              • 家园 丝绸之路被废弃不是因为重农轻商,而是

                因为海洋贸易兴起。

                明朝的对外贸易不依赖丝路,但带来了半个新世界的白银--这才有了张居正“一条鞭法”的金融基础。

              • 家园 没有优越的文明,只有适应的文明。

                我从来没说过什么文明优越,那就是人类生存的模式,只论适应性。

                丝绸之路并不孤立,其兴废与交流中断与否无关,海路陆路交流并不止这一条,不过它最有名。

                经济交流并不单一,对外的文化交流直接推动了中华文明的演进。比如景泰蓝,比如佛教,比如琵琶,绘画技法,宋元明各代瓷器的风格演化,这些中华文化的典型象征物无一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里没有排外。

                中华是农业文明历来重农轻商,但到最后一个汉人朝代的明代,依旧和海外有大量贸易往来。受中华文明影响近的有朝鲜有日本,中间的有印度,远的有英国。这里也没有排外。

                这样一个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各方面都有输入输出的文明,真不知道怎么就让老兄得出是排外文明的认知了。

                很奇怪,立场决定观点?

                其实,我只想说明一件事情,中华文明谈不上优越,但是开放和包容的,所以中华文明存活至今。长远的来看任何排外的文明都是自我封闭,都是无法长期存活的,即便是地理上的被动封闭,比如印第安人和玛雅人。

                如果阁下无法证明一个观点,仅凭个人立场加以认同的话。

                这恰好证明了另外一个心理学论点: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而不在乎其是否与事实相符。

                其实这种固守自身绝对正确的情绪就是文明排外的个体心理基础。不过还好,我们中国人适应性大多都很强。

      • 家园 平民思想的悲哀

        以为这个世界的残酷向来是可以远离的,总有不用撕破脸可以解决的办法,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即使世界到了最后一刻,必须牺牲一半的人去救另一半人的时候,平民依然是一副不相信的脸色:这样不好吧,要不,再等等?

        古时候,人们总是发现走失的羊群会成片成片地死在一块,哪怕羊圈只隔了一个山头,群体似乎总是安全的,但是命运却很会和你开玩笑。蒙古人一直都不多,但是却总能砍瓜切菜般把比他们多得多的民族屠戮殆尽,大部分平民早已不知反抗为何物,却只懂得留在原地接受“命运”安排,即使最后得救,也归功于无所不在的神迹。这就是平民的逻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