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历代著名帝王评分 -- 陈笑东

共:💬62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历代著名帝王评分

    皇帝/种类 战略 武功 文治 合计 排名

    秦始皇 10 9 6 25 7

    刘邦 9 9 8 26 3

    刘彻 8 9 7.5 24.5 9

    刘秀 8.5 9 8 25.5 5

    康熙 8 8.5 7 23.5 10

    杨坚 9 8.5 8 25.5 5

    李世民 9.5 10 9 28.5 1

    武则天 8.5 8 8.5 25 7

    朱元璋 9 9.5 8.5 27 2

    朱棣 8.5 9.5 8 26 3

    赵匡胤 7.5 8 7.5 23 11

    忽必烈 8 9 5 22 12

    说明:1.战略:主要指在宏观和各项制度上对整个中华的影响以及其对所在朝代的影响。

    2.武功:考虑对内对外的战争结果以及本身实力和敌对实力的对比。

    3.文治: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民族的和谐程度,对国运延续的作用。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朝太祖神武皇帝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 家园 第一个就不准确

      光书同文一项,就不能说嬴政文治不行

      • 家园 混同车书是宏观得东西

        混同车书是宏观得东西,我归在战略里得。文治主要是当朝民生。

    • 家园 当老板的看他的公司排名

      从全球5000年历史看,处于东亚这片大陆的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或者是双雄并立,如秦汉对罗马、如宋唐对中东、如元明在全球的优势地位,而清以来,中国被西方国家反复捶打而不思进取最终灭亡。

      清从康熙的“尼布楚”开始,就习惯于“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就女真部落来说,康熙把这个小小的部落推上了极至,但是对于广大的生存在这片大陆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 家园 你让清从半游牧到封建地主制再到资本主义,这难度太大了点。

        即便如东哥,也只是打了个工业化的基础,经济制度并没有理顺。

    • 家园 这个评分好像随意性比较大啊

      同样是以北灭南,为啥杨坚的战略就是 9,忽必烈的战略就只有 8 呢?从战略来说,忽必烈搞得西藏侧翼大迂回可比杨坚难得多。杨坚面对的陈根本不堪一击。而南宋可是和蒙古死磕了几十年都打不开的硬核桃。

      刘秀的战略分是 8.5 而刘彻倒只有 8。这又算怎么回事?刘彻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开西域、通西南夷,最后把版图扩张了两倍。哪是他的后代刘秀可比?而文治上开盐铁专卖,从田赋之外另外开辟工商业的财源,怎么也比刘秀那个“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要高明点吧。结果这个表里刘彻的文治反而比刘秀低。

      这个表中,康熙的武功就比武则天高一点。武则天有什么武功?平定徐敬业造反?那康熙平定的三藩、台湾、噶尔丹可是远远超过徐敬业的规模。说到“文治”,康熙只有7分。排在倒数第三。呵呵,康熙的文治要是这么差,清朝能维持三百年?什么是文治?永不加赋算不算文治?只此一条便已胜过这个表上的绝大多数人。

      • 家园 俺可不以为刘彻的战略有多高

        刘彻北击匈奴,大方向没错,但操作上问题极大。俺个人对他的评价,的确要差光武不可以道里计。

        看他晚年,轮台悔过,也认识到自己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

        的确,穷兵默武就是对他最佳的评价。

        初期任用名将卫霍,打得还不错,后期用李广利,大宛和漠北将前期战果赔了个底朝天。

        战争成本过高。文景给他打的底子,荡然无存,海内户口近半空虚,人民往往逃亡,这个代价太大了。

        远不及初唐对突-橛、西域的精兵突袭快打与汉夷混合编成的战略和军制。

        另外说一句,解决匈奴问题,最终是东汉的外戚耿秉、窦宪等人。

        不要说东汉时匈奴就不行了,事实是冷兵器时代,草原民族即使衰落,他马背上的天然优势不会削减多少。

        而且恢复起来也快得惊人。明初,洪武、永乐对蒙古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不到百十年就来个土木堡。

        • 家园 万事有利有弊

          刘彻好大喜功,或者按田中的评价,爱好华丽,确实谈不上战略眼光,但他的这个个性也造就了汉朝连通西域,成果也不小。

      • 家园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是否建立大一统帝国,身后帝国是否因其功绩而稳定。重要性由前到后。忽必烈得元朝对中国得影响实际是负分,如何能同杨坚并论?你说得灭宋我算在武功里得。

        刘秀是徒手建立一个帝国,刘彻是继承前代雄厚基业。整能比?

        康熙得武功:政治失误逼反三藩,以全国之力血拼8年,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台湾更是弹丸之地,在其出了内奸得情况下还和西夷勾搭,实为无耻。以中华帝国之力和毛子几百人得武装探险队打得吃力之极,最后结果还割地退缩,这个武功也就金庸先生认为是鸟孙鱼塘可比得。唯一可说得就葛尔丹之战,也只是葛尔丹病死战止而已,准格尔蒙古并没受到多大影响。

        至于其文治:老百姓无裤可穿,连绵不断得饥荒,人吃人,不断兴起得文字狱,这样得文治就是一个所谓得永不加赋所能遮盖得?满清一代既有阶级压迫又有民族压迫,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是能活着罢了。其文治除了能和蒙元比比,还能和谁比?

        至于满清维持了267年得统治不是因为其统治清明而是一有番薯得传入,老百姓能够糊口。二满清统治毫不吝惜自己得屠刀。

        • 家园 呵呵,隋朝又有什么正面影响?

          战略主要是看是否留下正面影响后人,是否建立大一统帝国,身后帝国是否因其功绩而稳定。重要性由前到后。忽必烈得元朝对中国得影响实际是负分,如何能同杨坚并论?你说得灭宋我算在武功里得。

          呵呵,隋朝二世而亡和秦朝一样,就算李世民是杨坚的亲戚,也不能把唐朝的功绩都算在隋朝身上吧?另外,杨广北击突厥,南开运河,这是杨广的功绩,和杨坚的关系也不大。说起来,杨坚什么战略都没有,一生除了篡位就是怕老婆。识人相当不明。还动不动杀功臣。在君主中也就中等而已。元朝对中国的影响别的不说,至少西藏是元朝才纳入版图的。

          刘秀是徒手建立一个帝国,刘彻是继承前代雄厚基业。整能比?

          呵呵,刘彻即位的时候,汉朝被匈奴压着打。南面还有闽越、南越、西南夷,汉朝的地盘不过现在的几个省。面对各国有组织的强兵,把地盘扩张了两倍,当然远远比他那在天下大乱捡时便宜的后代要雄才大略得多。这么说吧,好比搏击,刘彻打的是全副武装到牙齿的彪形大汉。刘秀打的不过是一帮羸弱的病汉。怎可同日而语。

          康熙得武功:政治失误逼反三藩,以全国之力血拼8年,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台湾更是弹丸之地,在其出了内奸得情况下还和西夷勾搭,实为无耻。以中华帝国之力和毛子几百人得武装探险队打得吃力之极,最后结果还割地退缩,这个武功也就金庸先生认为是鸟孙鱼塘可比得。唯一可说得就葛尔丹之战,也只是葛尔丹病死战止而已,准格尔蒙古并没受到多大影响。

          至于其文治:老百姓无裤可穿,连绵不断得饥荒,人吃人,不断兴起得文字狱,这样得文治就是一个所谓得永不加赋所能遮盖得?满清一代既有阶级压迫又有民族压迫,老百姓苦不堪言,只是能活着罢了。其文治除了能和蒙元比比,还能和谁比?

          至于满清维持了267年得统治不是因为其统治清明而是一有番薯得传入,老百姓能够糊口。二满清统治毫不吝惜自己得屠刀。

          呵呵,你不待见康熙的心情咱可以理解。不过三藩要造反这件事可不是康熙逼出来的。三藩当时就是独立王国,不论谁在台上,就算是明朝皇帝在台上也一样要削藩的。还没造反时,天下财赋半耗费于三藩。三藩仍不满足,连各地的庶政都要插足。而且三藩要造反,总不能他想啥时候造反就啥时候造反,完全按照他们的节奏来吧?康熙的削藩恰恰是打乱了三藩的节奏。另外,平定三藩用了八年,但并不是“在吴三桂病死前也徒呼奈何”。到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前,三藩已去其二,吴三桂死前登基不过是看到大势无可挽回在死前过把皇帝瘾而已。

          平台湾和西夷勾结?老兄哪里听来的八卦?愿闻其详?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大扩张势力碰撞的结果。当时划界之地并无归属。而从条约缔结的后果看,自订立后160多年沙俄都不得东进。可见当年一战对沙俄的威慑。而沙俄最终得以废除尼布楚条约还是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光,趁火打劫。从中国方面来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可以全力对付卫拉特,并继续将势力深入西藏。以威慑一个次要敌人,换得北疆160年的和平,得以集中全力将新疆和西藏收归版图,将版图扩充了两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高明的战略。

          清朝前期的主要外来威胁是卫拉特蒙古。清朝与卫拉特缠斗百年才最终消灭准噶尔,将新疆纳入版图。这与汉朝与匈奴缠斗百年并无不同。双方都有完整的国家组织,虽然不论是汉还是清的史官都尽量把对手贬低为不值一提的野蛮人。噶尔丹的败死主要是康熙的指挥得当。否则蒙古人是否会又一次入主中原也很难说。噶尔丹为啥最后自杀?这是因为他被康熙打得大败,部下纷纷叛变,连他的老巢都回不去了。

          文治方面,康熙可不光是“永不加赋”,如果你能稍微研究一下清史,就可以知道康熙朝凡有灾祸,必然减免或全免赋税。而清朝开辟财源更注重工商业,不象明朝那样涸泽而渔。另外像“摊丁入亩”也是在康熙朝定为国策,然后至雍正朝达到高峰。这个政策确定了一个收税原则,即“有钱的人交税,钱越多的应该交得越多。”虽然仍存在地主将负担转嫁给佃农的问题,但至少比明朝那种越大的地主越不纳税要好得多。

          至于康熙朝老百姓穿不起裤子,不知你从哪里看到的?中国穷困地方的老百姓在本朝盛世前穿不起裤子的不少。不独清朝。甚至本朝,直到解放后 20多 年,陕西山沟里的一些穷困人家还一家人共一条棉裤呢。(事见《我的父亲邓小平 “文革岁月”》第二十章。原文为“解放20年了,还是人无厕所猪无圈。安塞、米脂一带有的地方一家人只有一条棉裤一床棉被。平时吃糠咽菜不算什么,春天一到就没粮了,国家每年都要发两次救济粮和一次救济款。”)本朝文治如何?无非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而已。

          番薯据说晋朝就有了。《南方草木状》,其言曰:“甘薯,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唯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圃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 这本书的作者据说是嵇含。有些人对此怀疑,认为今本是宋人伪托。则至迟到宋朝,中国已有番薯的某一种类。至于现代的番薯是在明代传入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说“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固有之,一名番薯,有人白海外得此种。”。则至迟到万历年间中国南方已广泛种植了。而玉米也是明代传入中国的。有了玉米、番薯也没有挽救明朝的覆亡。朝代兴替,实在还是治理的问题居多。

          • 家园 科举制度不够影响?

            科举制度不够影响?杨坚仅此一条就够名留青史了,更有三省六部制得确立,是一位被严重低估得帝王。

            疆土从来都是当朝实力决定,什么元朝入版图,清朝入版图,那些东西说说好玩可以,真这么思考就出问题了。

            阁下一定认为刘秀比刘彻面对敌人得条件好,我就无语了。

            17世纪得俄罗斯不是20世纪得苏联,一个正在崛起得欧洲二三流新贵而已,总体实力实在虚弱。卫特拉蒙古都可以打得他们得武装探险队屁滚尿流,到是统中华帝国得康熙面对一个大驴子惶惶不可终日。

            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答徐甥公肃书”写道:“关辅荒凉,非复十年以前风景。而鸡肋蚕丛,尚烦戎略,岂顾民生。至有六旬老妇,七岁孤儿,挈米八升,赴营千里。”“山西 汾州米价,每石二两八钱,大同至五两外。”结果“人多相食。”

            面对饥荒,康熙爷是这么救助灾民得:

            《清卑类钞》记载说,某年,天下大旱。大臣当然要把这饥荒情况报告给康熙爷。这位康熙爷看了奏章后指示说:

              “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粜糁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足可两食,奈何其不然也!”

            原来一顿得饭分成两顿吃,就是康熙得救助?

            关于康熙勾结荷兰进攻台湾得来源:

             《臺海使槎錄•卷四•三藩纪事》:  (顺治)十八年,議取臺灣。三月成功泊彭湖,次鹿耳門。紅夷大驚,成功引兵登陸,克赤嵌城。十二月,圍王城,不下,成功乃使人告之曰:“此地乃先人故物,今我所欲得者地耳,餘悉以歸爾。”荷蘭乃降。康熙元年,成功卒。二年,天子銳意南征,遣人約紅夷,合兵攻島,大兵入,兩島之賊殲焉。\

            。《清实录》载:康熙十二年十月,清水师提督施琅邀会被郑成功逐出台湾的荷兰侵略者夹板船击取浯屿、金门二岛,康熙对荷兰出海王(荷海军司令波特)率领舟师,协力击败郑军,给予特别嘉奖,并纵任其在我国沿海继续横行霸道。翌年八月,荷兰出海王带领战船十艘、兵千人,与清军约于十月初往澎湖攻打郑军,候风进取台湾。至康熙十八年二月,康熙又“特谕荷兰国王,令具夹板船二十艘,载劲兵协力攻取二岛(台湾、澎湖)。”《台湾外志》亦载:“荷兰揆一王领战船为前导,合李率泰水师,用力争战,平定沿海诸岛,原约合师代彼恢复台湾……”

            我不是不待见康熙,我给他得评分实在很宽松了。此人除了当皇帝当得长点,能力很一般,对中华更是遗祸无穷。如果阁下要把小说,影视剧当历史就不用讨论了。

            • 家园 《清稗类钞》里的东西做不得数的

              《清稗类钞》中的资料多为道听途说,用来作为大政方针的佐证并不足道。不过如果要引用的话,似乎也要引用完全才是。《清稗类钞*饮食类》的记载为

              张文端公鹏翮尝偕九卿奏祈雨,圣祖览疏毕,曰:「不雨,米价腾贵,发仓米平价糶糝子米,小民又拣食小米,且平日不知节省。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领兵在外亦然。尔汉人若能如此,则一日之食,可足两食,奈何其不然也?」文端奏云:「小民不知蓄积,一岁所收,随便耗尽,习惯使然。」圣祖云:「朕每食仅一味,如食鸡则鸡,食羊则羊,不食兼昧,餘以赏人。七十老人,不可食盐酱咸物,夜不可食饭,遇晚则寝,灯下不可看书,朕行之久而有益也。」

              这里说的是康熙的大臣张鹏翮因为天旱所以要求皇帝求雨。于是康熙发了一通感慨。这件事的真假无法考察。不过康熙和张鹏翮如何是如何治理饥荒的,在正史上多有记载,倒也可以拿来作为参考。

              举例来说:

              二十八年,授浙江巡抚。疏言绅民原亩捐谷四合,力不能者听。旋以杭州、嘉兴等府秋收歉薄,请暂免输谷。上曰:“昨岁浙江被灾,循例蠲赋,并豁免钱粮,岂可强令捐输?鹏翮原题力不能者听,自相矛盾。”下部议,夺官,上宽之。

              这里说的是康熙二十八年张鹏翮当了浙江巡抚,因为浙江当时受灾而减免钱粮,张鹏翮却一面请求继续减免,一面有搞面子工程要求民众自愿捐纳。康熙的反应是将其夺官问罪。后来起复。

              又例如:

              四十二年,上南巡视河,制河臣箴、淮黄告成诗以赐,并书榜赉鹏翮父烺。山东泰安、沂州等州饥,上命截漕二万石交鹏翮往赈。鹏翮令河员动常平仓谷二十八万馀石散赈,疏请以山东各官俸工补还。上责鹏翮河员发仓谷邀誉,乃令山东各官补还,鹏翮谢罪,仍以“殚心宣力、清洁自持”,加太子太保。

              这里说的是康熙四十二年山东发生饥荒,大运河经过山东,于是康熙命张鹏翮就近运漕粮二万石赈济。结果张鹏翮动用了常平仓谷二十八万馀石。相差十四倍之多。张鹏翮上疏说这个口子用山东官员的俸禄补上。康熙下旨责问张鹏翮是否沽名钓誉。张鹏翮谢罪后,仍然给他升了官。

              这次赈灾的数额相差如此巨大,是否有官吏借赈灾之名而倒卖粮食的问题?而且张鹏翮还有在浙江的前例。康熙并不是傻瓜,最初的下旨责问当然有怀疑的成分在内。但事后给他升官,说明康熙还是认为这件事的水分不大。不论如何处置张鹏翮,灾民还是赈济了。只不过缺额要山东官员出钱罢了。

              由此可见康熙还是很清醒地。

              至于平定台湾是借助荷兰的海军似乎并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吧?中国抗战还借助美国援助呢。貌似不能指责国民党为了收复失地而勾结美帝国主义吧。要指责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和美国签订的那些个条约。不过康熙似乎也没有和荷兰人在战后签订什么条约之类的。而且台湾也没有割让给荷兰人,而是设立府县镇守。这个决策是极为英明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