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 双石

共:💬118 🌺57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SIZE=3]淮海战役研究㈠[/SIZE]

    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作者:双石

      

      淮海战役,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的一次战略大决战。这场战役,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主力而告结束,因而对全国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重大积极影响。

      与其他两场决战相比,淮海战役具有以下特点:

      

      ㈠这是唯一一个在兵力、火器对比上不占优势的态势下发起的决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都是我方在兵力、火器和态势上占有优势情况下发起的,而淮海战役发起时,敌我力量对比共方仍处劣势——正如毛泽东所言,是一锅夹生饭。

      ㈡这是唯一一个打起来以后才明确“决战”性质的战役:辽沈战役发起前大半年多的1948年2月7日,毛泽东就提出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的确立也是在战役正式发起前的9月7日(以东野主力南下北宁线的9月12日为战役正式发起始点);平津战役发起前20天的11月9日,毛泽东就提出了“抑留蒋傅集团在华北就地歼灭”的决战设想,作战方针也于战前一周左右的11月18日最后确定(以东野主力南下入关的11月23日作为战役发起始点)。而淮海战役呢?一直到华野主力南下陇海路开始捕击黄百韬兵团的11月5日(也就是淮海战役正式开始的始点),统帅部也好,中野、华野首长也好,都还没能确定与徐州刘峙集团“决战”的决心——战役的设想也仅仅是歼刘峙集团三分之一左右。

      直到华野主力即将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的11月9日,在充分征求并取得共识的各方意见后,统帅部“就地全歼刘峙集团”决心才得以确定。

      ㈢淮海战役基本上是通过战斗解决问题。辽沈战役中,东北蒋军锦州、沈阳、长春的三大重兵集团中,锦州、辽西之敌(实际上就是沈阳之敌)是以战斗解决问题,而长春之敌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平津战役中,北平之敌(即傅作义集团主力)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而淮海战役中,除战役开始之时,冯治安部三个半师在贾汪起义外,其余的黄百韬集团、黄维集团、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集团,均为战斗解决,中野、华野也为此付出很大代价。

      

      淮海战役,是共产党方面的命名,在国民党方面,这场战事称之为“徐蚌会战”。

      应该说,国民党方面的称谓,比共产党方面更为准确。

      淮海战役最先提案者,是时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粟裕将军,他在济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的1948年9月24日,就致电中央军委、华东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济南战役结束后华野主力作战建议,建议中提出了三个方案,其中的首案即为“淮海战役”,其要点为:

      

      ⒈乘两淮敌军空虚,由华野苏北兵团攻占淮安、淮阴、高邮、宝兴,华野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线,准备打击出徐州出援之敌;

      ⒉尔后,以3个纵队占领海州、连云港,华野全军转入休整。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当然指的是预设的战场范围,即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指海州、连云港地区)。战役的目的显而易见:首先取两淮和海、连,歼灭国民党军在该地区的那两个整编师(军),同时准备打击由徐州来援之战,迫敌主力退守津浦沿线,减少刘峙集团机动作战兵力,将山东、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改善华东、中原我军态势,为渡江南进创造条件。

      所以,粟裕将军的这个“淮海战役”,是名符其实的“淮海战役”。

      但是,后来那个“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苏边,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的大决战”,与粟裕的这个“最初建议”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那个“大决战”,使位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议中的“淮海战场”,却反而被予以边缘化,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共方后来的这个“淮海战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

      倒是国民党军方面对这场决战的称谓更为准确:徐蚌会战。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战役”,还是基于华野作战范围的视野,无论是作战规模还是范围都很小,战役目标也很十分谨慎与节制,胃口张得也并不大。而且,这个建议如果不经修正,实际上也是无法付诸实施的:粟提出建议的敌情判断基础,是徐州之敌主力邱清泉、李弥、黄百韬三个兵团尚在集结于徐州准备北上援济,黄百韬兵团尚在津浦路上丰县-徐州一线,陇海路徐(州)连(云港)线上的新安(黄百韬兵团的原集结地)、宿迁、运河车站一段,尚处于空白状。如果这个态势没有变化,那么粟案中的苏北兵团出两淮,华野主力置于宿迁、运河车站一线,准备打击徐州援敌的设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据的。

      但是战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议的同时,徐州之敌因畏惮于华野为攻占济南所配置的强大打援集团,不敢卯然北进。而济南刚被攻克之后,黄百韬兵团即刻恢复了战前的原态势,回据了新安一带。于是,粟原来设计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无法付诸实施:华野苏北兵团南下取两淮的行动受到严重威胁,华野主力原拟进至宿迁、运河车站的设想也不可能实现(这片地域已在黄百韬兵团控制之下)。更何况,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于“掠地”之后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敌出援,这个“援”才能打上!而就算是苏北兵团包围了两淮之敌,徐州之敌是否会为了这一个整编师(军)之敌向河湖港汊纵横的两淮地区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参照一下徐州之敌对济南被围的出援态势与行动,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敌不太可能为会了这一个整编师之敌而大批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于: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无碍!

      关于粟裕初步设想中的“淮海战役”,在半月后的10月12日,华东局饶潄石、粟裕、谭震林致军委电中曾经有过这样一番检点:

      前曾提议组织淮海战役,首先以夺取两淮为目标,歼击增援敌,再打下新浦、海州、连云港,此着因黄兵团已先我东调新安镇集结,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决敌人,大部队穿过,后方补给困难,恐敌亦可能先我加强两淮守备,该方案在战役第一步,似已较难实现。

      考虑到粟裕提出实施“淮海战役”(即“小淮海”)的同时,济南巷战尚在进行之中,所以这个建议中对后来的情况变化估计不足的问题,属于正常范畴之内。更何况,刚率华野经历了一场大战的粟裕在这个仅仅是初步设想的建议中,还包含有最积极最有价值最具光彩的内涵:济南战役后,华野主力将倾力南下,寻战于徐蚌线以东,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进徐西,虽然能会合中野,但有可能在敌华中白崇禧集团、徐州刘峙集团这两大重兵集团挤压之下,陷于不利情况下的决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粟裕将军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思路,早在1月前的8月23日(济南战役前)就已向中央军委提出:“两个月以后,我们即可举全力沿运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个兵团攻占两淮及高邮、宝兴地区……”。

      这一切当然都在毛泽东的预计之中!他抓住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最积极最有价值最具光彩的思路,把这笔生意尽可能地往大里做!而且不仅如此,他还估计到了粟裕这个“初步设想”中没有预计到的情况:黄百韬兵团将退新安!在收到粟裕建议一天后的9月25日19时,毛泽东致电华东饶潄石、粟裕并告中野刘(伯承)陈(毅)李(达),对粟裕这个“初步设想”的首案作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提升,其要点为:

      

      ⒈估计敌邱(清泉)兵团将退商州、砀山地区,黄(百韬)兵团将退新安、运河车站地区,华野应以歼黄兵团为目标。

      ⒉歼两淮、高邮、宝应地区之敌。

      ⒊歼海州、连云港之敌。

      

      如此一来,粟案的“淮海战役”目标函数就发生了很大改变:不仅仅是吃掉两淮和海、连那两个整编师(军),而是整个黄百韬兵团!——而且“歼黄”是首要目标!

      3天后,毛泽东根据变化的敌情(黄兵团收缩新安、李弥兵团退碾庄、曹八集、邱清泉兵团由成武退商、砀),决定“钳制邱、李两兵团歼灭黄兵团”。

      毛泽东对粟裕建议的这个提升至关重要!粟原案中比较谨慎节制的“淮海战役”,一下子就变成了要歼灭黄百韬兵团4个军10余个师的“大胃口”(黄兵团后来还加入了原在海州的第44军,变成了5个军)——这一仗,比华野刚结束的济南战役的胃口,还要大!是一次此前从未有过的大战!!!

      但是,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粟裕,这个时候,仍然没敢设想把这一仗打成了一个决战。这是因为徐州刘峙集团拥有4个机动兵团和6个绥靖区约70余万人的兵力,其中还有国民党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部分主力。而当时华东野战军虽然拥有15个步兵纵队(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约36万人的兵力可以投入机动作战(另华东军区部队有37万余人),但无论是在兵力上,还是兵器上,都居于劣势。能够抓住机会吃掉黄百韬,已经是需要超水平发挥的大仗恶仗了!惶论整个刘峙集团?而且就是要将“吃掉黄百韬兵团,占领两淮地区”置于“稳妥可靠”的基础之上,仅靠华野力量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另一重要力量的有力协同与配合。

      这就是中原野战军。

      文献资料:

      ⑴《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

      ⑵《中央军委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潄石、粟裕等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3~第44页。

      ⑶《中央军委关于作好战役准备工作致饶潄石、粟裕、谭震林等电(1948年9月28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5~第46页。

      ⑷《饶潄石、粟裕、谭震林关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至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10月12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第55页~第58页。

    附一

    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

    (1948年9月24日)

    军委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㈠至此刻为止,攻济战斗[1]已突人内城六个团,敌极混乱,决乘此时机于白昼继续攻歼该敌。如内城之敌解决,则固守城南部千佛山、马鞍山之敌,亦易解决(齐鲁大学之敌昨已投降)。估计攻济战斗日内即可完全结束,但援敌邱兵[2]团直至今晨,才开始自商邱[3]以北分向曹县、城武[4]间地区北进,而黄兵团[5]则尚未完全集结。但以现有材料计,该兵团之六十四师[6]亦到达砀山地区。李兵团[7]则尚在固镇及其以东地区。

      似此,如援敌知济南已被我完全控制,则停止北援,而转为加强警备,以防我主力南进之可能性,似较继续北援之可能性为大。如敌仍继续北援,我们当按既定之方针歼灭援敌。如敌停出北援,则我们下步行动,拟作如下建议:

      ⒈为更好的改善中原战局,孤立津浦线,并迫使敌人退守(至少要加强)江边及津浦沿线,以减少其机动兵力,与便于我恢复江边工作,为将来渡江创造有利条件,以及便于尔后华野全军进入陇海路以南作战,能得到交通运输供应的方便,和争取华中人力、物力对战争的支持,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该战役可分为两阶段:

      第一阶段以苏北兵团(须加强一个纵队)攻占两淮[8],并乘胜收复宝应、高邮,而以全军主力位于宿迁至运河车站沿线两岸。以歼灭可能来援之敌。如敌不援或被阻,而改经浦口、长江自杨州北援,则我于两淮作战结束前后,即进行战役第二步,以三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结束淮海战役,尔后全军转人休整

      ⒉只进行海州作战,仅以攻占海州、新浦、连云港等地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镇[9]、运河车站南北及峄枣线[10],以备战姿态进行休整。  此案对部队休整(只有攻城部队须稍事休整,至昨黄昏为止,攻城部队之六个纵队仅伤亡八千余人,昨晚及今晨伤亡尚不在内,依此伤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两淮的困难(敌可能增兵)。

      ⒊全力向南求援敌之一部而歼灭之,但在济南攻克,敌人加强警惕,可能退缩,恐不易求战。

      ⒋全军即进入休整,如此对部队有好处。但易失去适宜作战——“秋凉气候和济南失守后加于敌人之精神压力”。

      ㈡究应如何请电示,但不论采何方案.建议华东自立即令鲁南及滨海地武[11]将临沂之王洪九[12]部包围,以待济、徐作战结束后,加派一部主力(如仅以地武歼该敌很难奏效)攻歼该敌。

      ㈢饶政委[13]今明可抵职部,到后当将尔后行动再请示饶政委。

    粟[14]

    敬晨七时

    注释

      [1]攻济战斗,指济南战役。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对济南发起攻击,经8昼夜连续突击,于24日解放山东省会济南,今歼守敌10万余人(内有1个整编师军1个旅起义),俘国民党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

      [2]邱兵团,指以邱清泉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2兵团。

      [3]商邱,即今河南省的商丘。

      [4]城武,即今山东省的成武。下同。

      [5]黄兵团,指以黄百韬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黄的名字,在电文中有两种写法:百韬,伯韬。编者未统一修改,保持了原貌。

      [6]师,指整编师,相当于军。

      [7]李兵团,指以李弥为兵团司令官的国民党军第13兵团。

      [8]两淮,指江苏省的淮阴、淮安。

      [9]新安镇,即今江苏省的新沂。

      [10]峄枣线,指山东省内峄县至枣庄间铁路线。

      [11]地武,地力武装的简称。

      [12]王洪九,当时任国民党山东省保安第1旅旅长。

      [13]饶政委,指饶潄石,当时任华东华区政治委员。

      [14]粟裕,当时任华东野战毕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

      ——《粟裕关于举行淮海战役致中央军委等电(1948年9月24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39~第40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附件二

    中央军委批准举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漱石、粟裕等电*

    (1948年9月25日)

    饶、粟并告许、谭、王、刘、陈、李[1]:

      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战役后再进行一次休整。淮海战役可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行动。你们应利用目前半月时间,使攻济部队获得短时休息,然后留一个纵队伍于鲁西南起牵制作用,吴化文[2]亦应移至鲁西南,其余全部南下,准备进行几个作战:

      ㈠估计不久邱兵团[3]将退回商、砀地区[4],黄兵团[5]将回至新安慎、运河车站地区,你们第一个作战,应以歼灭黄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为目标。

      ㈡歼灭两淮高宝[6]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㈢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进行这三个作战是一个大战役,打得好,你们可以歼敌十几个旅,可以打通山东与苏北的联系,可以迫使敌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卫长江,而利于你们下一步进行徐州、浦口线上之作战。因此,你们应在酉灰以前做好有关这一战役的充分的准备工作,要开一次象上月曲阜会议[7]那样的干部会,统一作战意志,调控内部关系。

    军委

    廿五日十九时

      *这是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

    注释:

      [1]许,即许世友,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司令员;谭,即谭震林;当时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王,即王建安,当时任山东兵团副司令员;刘、陈、李,即刘伯承、陈毅、李达。

      [2]吴化文,原为国民党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84师师长。

      [3]邱兵团,即邱清泉兵团。

      [4]商、砀地区,指河南省的商丘,安徽省的砀山地区。

      [5]黄兵团,即黄百韬兵团。

      [6]高宝,指江苏省的高邮、宝应。

      [7]曲阜会议,1948年8月下旬,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在山东曲阜召开的有纵队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会议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济南战役的作战计划。

      ——《中央军委批准进行淮海战役及第一个作战应歼灭黄百韬兵团致饶潄石、粟裕等电(1948年9月25日)》,《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43~第44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淮海战役研究㈡:划一了的战区与划不了一的战区

      淮海战役研究㈢·“动起来了”与“没动起来”

      淮海战役研究㈣·“一个好汉三个帮”与“一个大佬没人帮”

      附:澄清一则谣言 

      淮海战役研究㈤·决战?决战!(上) 

      淮海战役研究㈤·决战?决战!(下)

      淮海战役研究㈤·注释

    元宝推荐:MacArthur, 通宝推:JACK船长,月树,daharry,38楼208,光年,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淮海听上去很大气,可与其它两大战役相对应

      徐蚌给人的感觉反而很小气。如果不是研究战争的行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 家园 淮海战役中的策略

      如果你是黄百韬,你会如何抉择突围路线;如果你是黄维,你会如何构筑防守阵地;如果你是杜聿明,你怎么安排撤退。

    • 家园 【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㈢·“动起来了”与“没动起来”

      淮海战役研究㈢

      [SIZE=3]大战前夜,“动起来了”与“没动起来”[/SIZE]

        

      作者:双石

        

        从济南战役结束到淮海战役发起这当间的个把月里,国共双方都在设计和作出有关动作。

        在收到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步设想的后,在河南宝丰县大张庄的中原野战军首长刘伯承、陈毅、李达(邓小平在西柏坡参加中央9月会议后正在返程途中)立即就进行了研究(据时任中原野战军参谋长的李达将军回忆:“差不多研究了一整天”),并于次日上午致电军委与华野首长,对粟裕“淮海战役”设想表示赞同,并建议:华野在鲁西南的两个纵队进出于徐州以西及西北之“丰、沛、萧、砀”,以“蹑邱兵团之后”。

        这个建议后来都体现在了华野关于淮海战役部署中并且在各方讨论中不断得以完善。

        刘、陈、李还建议:中野兵分两路,对有可能增援徐州的华中“剿总”之敌进行牵制行动,且准备“敌转向东北则我向东向北机动”,以“配合东战场”(即粟案预设的淮海战役战场),而这个设计后来也在各方讨论中得以进一步提升和演变,而且最终使战略意义上的“配合行动”变成了战役格局上的“联合作战”。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华野在山东曲阜召开师以上干部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对济南战役进行总结,同时开展“整风”以“调控内部关系”。会议结束后的10月9日,粟裕还主持召开了部署淮海战役的作战会议,会议预订的战役发起时间为10月25日(后因冬装发放不及推迟为10月28日,后来军委在10月14日申时电中确定为为11月5日)。

        10月11日,毛泽东致电华东饶、粟、谭并告中原局,对淮海战役第二、第三阶段的作战任务再次作出调整,其要点为:

        

        一、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此,应以6至7个纵队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所属3个整编师(军),以8至10个纵队,阻击由徐州东援之邱清泉、李弥兵团。

        二、战役第二阶段,以大约5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该地区因敌可能的海运增援可能增至3个整编师(军)),并占领各城,而以其余兵力(主力)箝制邱李两兵团。

        三、战役第三阶段,可设想两淮方面因烟台之敌的增援可能增至两个整编师(军),亦须准备以5个纵队左右的兵力担任攻击,而以其余主力担任打援箝制。

        

        同日,毛泽东还致电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邓已返回中野),给中原野战军的任务也加了一码,要求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前,“攻击徐郑线”(即陇海路徐州-郑州段),牵制已奉蒋介石之令将东进徐州的孙元良兵团,以防止孙兵团“极大妨碍华野的新作战”。

        此时,毛泽东对战役完成后的“前景展望”是:“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如此,淮海战役结束后,华野“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而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加入中原战场,与刘邓配合作战,“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荷[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城及大别山各城”,“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华野、中野两军首长对军委的决策反应都非常积极,华野首长在收到军委11日电之前(12日亥时才收到军委该电)的12日子时已向军委上报了华野作战会议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在接到军委电报后,除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打先两淮外(军委的原意是先打海、连后打两淮),对军委部署表示拥护;刘陈邓则于12日复电军委:“攻歼郑州之敌,预定十八日开始战斗”(为了与华野主力“歼黄作战”发起时间同步,后来确定的攻郑时间为10月22日)

        一星期后的10月19日,在统帅部与华野首长根据淮海战役发起部署协调好攻郑时间后,陈毅、邓小平即启程前往中野四纵,准备指挥中野一、三、四、九纵队发起攻郑作战并准备打援,而刘伯承、李达则留在中原军区,指挥二、六纵队和中原军区部队,吸引、牵制并抑留有可能北援徐州或郑徐线的华中“剿总”的张淦、黄维两兵团。

        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也预感到了“大战在即”,也想有所动作。

        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打乱了国民党军南线防御体系。而国民党军统帅部和智囊团对于华东野战军战后的动向,也有着种种揣测和推断。归纳起来,这些“揣测和推断”大致为以下三种:

        ⑴北上平津,协同华北共军解决华北“剿总”;

        ⑵西攻郑州,汇合中原共军,掠取宛洛,进逼武汉;

        ⑶南下徐蚌,在陇海路以南发起攻势作战,威胁南京。

        这其中任何一种可能对国民党军而言都是不妙的!而最让他们担忧的,还是华东共军汇合中原共军,夺取徐州,威胁南京。所以在9月25日——就是粟裕提出淮海战役初案并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并确定了战役目标为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同一天,国民党军最高统帅蒋介石也在南京官邸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研究济南失陷后如何对付“华东共军南下,中原共军东进”。

        会上,作战厅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积极进攻案: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两个兵团向鲁西出击,求歼华东共军一、二个纵队,或从徐州转运两个整编师(军)于郑州,会同郑州孙元良兵团,配合华中“剿总”部队,向中原共军发起攻势作战,“如能求得决战,则尚可扭转大局。”

        二、消极案:即徐州以主力监视共军,一部穷追猛打以肃清淮安以北、运河以东地区及津浦路徐州以南地区共军。

        作战厅的意见是取第一案中的那个“”——集中兵力求歼中原共军

        他们认为,这是最有利的,成功可能也最大。

        而蒋介石却认为,这事儿好,却办不了。

        能干掉中原共军当然好!可真要能干掉中原共军,年前人家孤军深入大别山的时候就该“干掉”了!一年前的4月6日蒋介石在“国民大会的施政报告”中就是这么着夸的海口:“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在最近六个月以内,国军绝对有把握消灭黄河以南的匪军所有的兵力,决不让他们有整师或整旅的存在”。可后来哩?岂止六个月,一年多都过去了,人家不光“整师整旅”继续存在着,而且还越来越多地存在着!真就是应了白崇禧白长官那句名言:“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白长官现如今可是实实在在地领教了他自己这句名言的效果:人家把根都生到白长官那个华中“剿总”的眼皮子底下来了,现在主力军加上地方“土共”,人马跟白长官手下的兵马已经差不了多少,要不是家伙什差了点儿,白长官现如今根本就捂治不住,惶论“求歼”?

        蒋介石知道这会儿这事儿也就是在嘴上过过干瘾,说得了却办不了,故而将作战厅的“积极进攻案”作了这样的“折衷”:不再提“求歼中原共军”,而是以徐州“剿总”方面的邱清泉兵团向鲁西南“作有限目标之攻击”,黄百韬兵团向苏北攻击,李弥兵团向津浦路两侧“扫荡”;华中“剿总”方面黄维、张淦、孙元良兵团则分别由遂平、唐河、郑州向鲁山攻击。目的当然很简单:确保对津浦、陇海、平汉三大铁路干线的控制,阻止华东、中原两路共军的汇合

        相较于一年前,蒋介石变得“现实”多了。

        可“校长”变得现实了,学生却是烂漫依然。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将军对校长这番煞费苦心的“折衷”,进行了积极的解读和发挥,从而将这个“有限攻击”,变成了更具进取性的“进攻山东计划”,即:趁华东共军攻济后正在休整尚未与中原共军会合之际(杜认为华野主力济南战役后至少需要休整1个月——这个估计还是准确的),集中徐州“剿总”的4个机动兵团,在兖州、济宁、大汶口间寻求华东共军之一部歼击之,进而击破其主力,达到收复泰安、济南之目的,“以振奋国民党军士气”。而华中“剿总”则以主力在豫西方面牵制中原共军,阻其东进,但不与其作真面目之作战,以配合徐州“剿总”的行动

        这就不是什么“有限目标之攻击”了——这是要“进而击破华东共军主力”!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和参谋长李树正都对这个计划心存疑虑,认为“动用兵力过多徐州安全堪虑”,但在一番激烈争论且在动用兵力上的规模上作出了缩减后(只动用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加上冯治安三绥区一部向鲁西南进攻,李弥兵团守备徐州;位于新安一带的黄百韬兵团在该计划中位于“右翼攻击”位置,属“次要方向”),刘、李方被踌躇满志的杜长官勉强说服。

        10月2日,杜聿明带着这份计划赶到北平,向正在指挥东北作战的蒋介石作了汇报并征得了其同意。而当他拿着“委座手令”请时任国军参谋总长的顾祝同将军“核办”时,顾将军也同样怀有疑虑:“你究竟有没有把握”?而杜的回答很是豪迈:“只要黄维兵团能牵制住中原共军,徐州方面打华东共军各纵是有把握的!”

        顾长官还是担心:“万一刘伯承窜过来怎么办”。

        杜聿明仍然信心十足:“倘如此,我军即将华东共军阻于微山湖以东地区,先集中主力协同黄维兵团击破中原共军主力,再看情况击破华东共军主力……”,“只要刘伯承、陈毅的部队不能合流,对他们采取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有如泰山压顶,是有八九分胜算把握的,……不但可以一举收复济南,也可以严重打击尚未休整好的陈毅部队……”

        瞧瞧,中原,华东,两边他都要“击破”!简直就是一副包打天下的气派。

        10月7日——也就是华野召开作战会议部署“淮海战役”的前两天,杜聿明也在徐州召开作战会议,作出“向山东进攻”的部署,并拟定于10月15日开始行动。而华中“剿总”的白崇禧这个“小诸葛”对杜聿明这个计划也很支持:杜聿明部署“进攻山东计划”后的10月10日,他也给华中“剿总”所属的黄维、张淦两兵团赋予了以“豫西共区”的泌阳、唐河为目标的“两期任务”,以“牵制”中原共军主力,配合徐州“剿总”对鲁西南的进攻(孙元良兵团已被杜聿明调往徐州方面准备参加实施“山东进攻计划”,故白只动用了黄维、张淦两兵团)。

        这事儿很有点意思,中原共军和华中国军都想到了一起——两边都想“牵制”对方。

        然而从“事后臭皮匠”的角度客观而言,其实真正被“牵制”的还是白长官:白长官这么积极正中共军下怀!如前所述,彼时彼刻,共产党方面当时还没有国民党军最为担忧的“中野主力东进”的设想,“淮海战役”也还没有向“决战”演变的意图。而共军还未“牵制”,黄、张两兵团就主动向豫西进击,这对于华东野战军主力准备歼击黄百韬兵团,进而在两淮、海州地区的作战,当然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杜聿明将军后来当了共产党治下的“政协委员”,他在撰写“文史资料”时声称:当时他“还未意识到蒋介石统治集团所代表的阶级已经腐朽透顶,经济基础即将崩溃,还是十分自高自大,认为别人不行,自己还行,要‘打开国民党军到处挨打被消灭的危局,必须争取主动,先发制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杜聿明进了共军战犯管理所被“洗脑”后的客套话:白长官的“两期任务”中了共军下怀,而杜长官的“山东的进攻”真要付施实施,没准儿中的就是国军的下怀吧?共军的那个“淮海战役”是不是能打成都难说吧?——后来有人在一些文字中不同程度地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然而只要把当时共军统帅部与各方磋商往来的电报认真仔细地研判一番,恐怕就不能不认同多年后被“洗脑”的杜将军的看法了:就在杜聿明拟定上述计划后的10月14日,毛泽东等军委首长即已通过“沪宁谍息”等情报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分析研判,“大体判明,敌邱孙两兵团将向鲁西南举行防御性的进攻。这种进攻之目的,是根据国防部判断我军攻济损失甚大,现正掩护整补,而将来进攻主要方向是经鲁西南出徐蚌段,故先以重兵向鲁西南动作,究竟是否如此,不久即可判明。假如邱孙两兵团真如此行动,对我淮海郑州两地作战极为有利。

        看见没有,还是“正中共军下怀”!还是改变不了徐州方面国民党军后来的结局!杜长官倘以徐州邱、李等兵团向鲁西南出击,那将省去毛、刘、陈、邓、粟等为如何牵制他们而保障华野主力歼击黄百韬兵团多少殚精竭虑?毛泽东在作出这个“大体判明”时,心中不定是在怎么“窃喜”哩!果如此,华野主力一旦南下新安镇包围了黄百韬兵团,邱、李兵团却被隔在微山湖以西干着急使不上劲儿,要回援还得绕个“之”字先回徐州再向东出击,等赶到新安,也就只剩下给黄百韬收尸的活计了!如果黄百韬再积极一点去执行杜长官计划所赋予的“右翼攻击任务”再往山东共区深入和点,那对于共军来说更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了!而对华东共军来说,那个让许多幸存老者多年后一提起就感叹“惨烈无比”的“徐东阻击战”,大概也会轻松愉快许多。

        呵呵,这跟杜将军那个“共军被阻于微山湖以东”,可是恰恰相反哟!

        然而杜将军的这个很有进取心却很可能是给共军帮大忙的计划,还没等到付诸实施,就流产了。

        流产的原因是这会儿东北“林总”要打进锦州了,顾此失彼的蒋介石掂量了掂量,还是认为“徐州不要紧,重要的还是东北”,于是在10月15日飞赴东北的时候在徐州作了十多分钟的停留,临时抱佛脚抓了正欲赶往商邱去指挥“进攻山东”的杜长官的差,要他跟自己一起去东北收拾残局——因为杜长官在战争初期在东北干过,一度还把小师弟“林总”打得很难受,而且既熟悉情况,又很听“校长”的招呼。

        杜聿明一走,本来就对杜案疑虑重重的刘峙马上就没了章法:“光亭走了,如何是好?”

        于是这个雄心勃勃的“进攻山东计划”立刻短命夭折,而为“进攻山东”向徐州附近集结兵力的举措又为中原野战军的攻郑作战变得相对轻松愉快:10月上旬,原驻守郑州的第16兵团孙元良部奉命沿陇海路向民权、柳河集结,留下的守军是第12绥靖区的第40军第106师和第99军的第268师,结果让陈毅、邓小平逮了个大便宜,10月20日攻城部队刚一接近城郊,22日守军便弃城北逃,郑州易主,黄河铁桥完好无损,北逃的守军也于23日被中野九纵和前来配合的华北军区部队聚歼:歼敌11000余人,自身伤亡仅345人——“陈邓”原来的预计是:“五至七天攻克郑州”,而毛泽东在10月15日酉时致华野饶粟谭电中的估计是:“因敌准备放弃郑州,苦无口实,你们一到即可能逃跑。”

        毛泽东的估计是根据已掌握的“沪宁谍息”等相关信息作出的,当然也有相当的准确性①:因杜聿明的“进攻山东计划”的提调,孙元良兵团10月6日即已从郑州东撤至商邱附近,准备与邱清泉兵团一起向鲁西南进攻,郑州已经处于“听天由命”的状态(中野主力取郑前后国民党统帅部已决定放弃郑州,郑州之敌被歼后第二天国民党军统帅部“郑州守军撤回黄河以北准备打游击”的命令也下达了),孙元良不会去管也管不着了。

        10月24日,驻守开封的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也弃城东逸。

        至此,陇海、平汉两大铁路的枢纽上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大名城均为共军所掌控。

        ——毛泽东的淮海战役战后的“前景展望”,在战役打响前,就大体得以实现。

        毛泽东的“战后展望”在战前的提前实现,对后来战局的发展也产生了极为有利的重要影响!而这一切都与杜聿明将军和蒋介石的那个“进攻山东计划”,又有着相当密切的因果关系。杜聿明将军在世时虽然不一定能读到当年毛泽东对他那个“进攻山东计划”的评判,但从杜将军后来写出的那番相信是出自由衷的“客套话”中,我们也不难解读出这样一种“题外之义”:杜将军不愧是一“知耻后勇”的真正军人,有眼光,也有气度。

        然而笔者也提请各位注意,这里所言的“对后来战局发展产生了极为有利的重要影响”,是从战略角度着眼,以后来形成的“战略决战”为参照的:徐州“剿总”主力猬集徐州附近,为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造成“孤立徐州”从而形成决战的态势,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有“利”的一面,就有“弊”的一面。

        如果仅以华野主力攻歼黄百韬兵团的原有战役目标为参照来作考量,就有“弊”的一面:郑州已克,孙兵团、四绥区俱向徐州靠拢,徐州附近敌军兵力增厚而且相对集中,也不会再因“进攻山东计划”的提调而另作他用,毛泽东原拟以中野主力攻郑作战来配合华野歼黄作战的设计,也不再具有“牵制孙兵团东援”的作用——当然也就失去了原来设计的意义。

        而华野歼黄计划如果不能顺利完成,后来那个“决战”也就无从谈起。

        对此,毛泽东早有预见,陈邓率中野主力攻克郑州的当天,他又提出了另一个设想。

        正是因为这个设想,淮海战役的战役目标再一次得以提升,中野、华野两大主力进入了同一个战场,形成了战役上联合作战的格局——这也是国民党军方面最为担忧而且遏力阻止的格局,也造成了“决战”的重要条件,从而最终促成了后来战局向“决战”的演变。

        虽然这个设想仍然还是以“牵制徐州之敌配合华野主力攻歼黄百韬兵团”为出发点的。

      注释
        

        ①从毛泽东这个“大体判明”的内容来看,他所获知的“沪宁谍息”肯定包括了国民党军“国防部作战厅”的情报来源——这个“大体判明”的内容主要还是国防部作战厅的那个被蒋介石“折衷”了的国防部作战厅的“积极进攻案”的意图(也就是所谓“有限进攻”案),而不是杜聿明将军与蒋介石商定的那个“进攻山东计划”的意图。杜与蒋商定的“进攻山东计划”并没有国防部作战厅的参与,这很有可能是杜聿明刻意避开他一直怀疑“有共谍”的国防部作战厅的缘故,所以“沪宁谍息”也反映不出“进攻山东计划”的意图——两者的不同在于:“进攻山东计划”比此前的“有限进攻案”动用的兵力更大(两个兵团)意图也更大,但对共军方面来说,两者的客观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进攻山东计划”对共军方面的淮海作战更为有利,而且国民党军方面此时的判断还是“华野主力将从鲁西南南下进攻徐州”,还一直没有察觉华野主力南下作战的第一个作战对象并不是徐州而是徐东的黄百韬兵团。

      参考文献

        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㈣》,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⒉《毛泽东军事文集㈤》,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⒊《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大事记·图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会员),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⒋《粟裕年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⒌《粟裕文选㈡》,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⒍《淮海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

        ⒎王道平、周宏雁、姜铁军:《震撼世界的大决战》,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通宝推:daharry,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假如淮海战役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黄百韬黄维他们抱成一团

        当时国民党中央军的装备比解放军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其士兵素质也比解放军强.如果他们抱团的话.不要说歼灭.淮海战役谁输谁赢都很难说.但国民党高级指挥官不怎么样.蒋介石不会指挥可又喜欢对前线部队指手画脚.而且国民党高级指挥官不怎么样.像12兵团的黄维典型的不会打仗只有理论的学院派.如果12兵团的司令官不是黄维而是胡琏.12兵团是否会陷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在宿县附近预设的包围圈?. 如果淮海战役中胡琏一开始就指挥12兵团.淮海战役恐怕就难打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 家园 抱成一团也好不到哪去

          淮海战役的原定目标,就是消灭黄百韬兵团,攻占两淮、连云港,然后华野六个纵队西进,配合中野攻占豫西诸城,然后两军合力,攻占大别山诸城,将国民党军打至江边。如果邱、李、孙、黄、黄抱成一团的话,正好给解放军放手攻略江北提供了方便 ,这样一来,国民党的这个大集团就会发现,在他们这个团团之外,全是共产党的地盘,他们陷入了无粮、无弹、无地面运输的绝境。

          如果是胡琏指挥12兵团的话,宿县他是不会去的,他会先去固镇和李延年、刘汝明会合,然后合力北进,这么做的结果,弄好了无非就是保住了12兵团自己而已,对杜聿明的处境不会有任何帮助,弄不好胡、李、刘三个兵团刘邓钳制一部,消灭一部也是完全可能的。胡琏对友军一向祥瑞,且18军的攻击力也不让人看好。

          当时,国民党军的装备已经比解放军好不了多少了,士兵素质也不必解放军强了,毕竟连续当了两年运输队,连人带武器送给对方太多了,粟裕战后的总结就说我军做工事的水平已经和五军不相上下,超过李弥兵团了。

        • 家园 当时的时间应该已经在共军那边

          如果按照你说的

          这几个重兵集团抱在一起

          安全肯定是安全了

          可后勤给养就更困难了

          恐怕不能长久

      • 家园 复盘问题

        11/11 杜从东北回徐州,就救黄七一事提两案,

        案一:以黄十二向东北,孙十六向西,丘二向西南,李十三为预备,寻中野决战,得手后回救黄七.

        案二:以丘二李十三东进,孙十六回徐州为预备,救黄七.黄十二尽快北上向徐州靠拢

        刘峙否案一取案二,原因是(1)不马上救黄七,黄七熬不下去,老蒋的板子!(2)寻中野决战很可能扑空

        结果孙十六只留13K人在宿县,黄十二没北上,露出空裆.被踢中.

        有没有人提调蚌埠之刘八李六到宿县?

        • 家园 刘峙就要求过刘汝明到宿县接替孙元良,刘汝明当面答应

          实际上却没动窝。刘汝明虽然也号称是一个兵团,但手下究竟有多少人是个问题。

          • 家园 没查到刘峙下过令啊

            刘汝明的第八兵团是原第四绥靖区,只有两个军

            李延年的第六兵团(李延年是原第九绥靖区司令),有四个军,两个从葫芦岛撤来的,一个从孙十六那划来的,这俩油水都不大。只能挡挡路。

            • 家园 参见《淮海战役亲历记》第464页李以劻的回忆……

                ……该兵团(第四绥靖区时期)十一月上旬由砀山车运至蚌埠路经徐州时,刘峙面告刘汝明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下一个师占领宿县,接替第二十五军第一四八师宿县防务,俾该师归建,以便加强第七兵团的力量。据总部参谋长李树正说:刘汝明本已答应遵办,后来竞变了卦,阳奉阴违,老是想保全实力。十二月十日我在蚌埠曾问刘为什么不接宿县之防,他说:“他们老是想宰割我达点部队,如果要派一个师出击,我这个兵团还有什么作战力量?真岂有此理!我第六十八军第一一九师损失很大,无兵补充,第五十五军第一八一师末归建,在会战前一天就被歼灭了。”

              ——李以劻《淮海战役南线国民党军增援北线经过》,《淮海战役亲历记》第464页。

            • 家园 全国解放战争史第四卷第295页

              由刘峙下令,刘汝明不听的说法。

          • 家园 孙也被作过如此要求,但介俩人儿谁也不想跟这儿呆!

            刘走得早,连军委和陈邓在开战前几天都还以为他在徐西,其实那会儿他已经在蚌埠附近开设指挥所了(此前一个军早已到蚌),而孙纯粹是自投罗网(孙自己也看出来了),本来刘帅建议把孙隔在宿南,保障粟部歼黄,而陈邓则想干脆一点,先把孙打掉再占宿。而孙本打算回蚌埠,刘峙却令他北上驰援,结果陈邓没打着他反而成了好事儿——他自投罗网来鸟,给土共凭添了一道菜。

            呵呵,用陈总的话说,那叫“坐地等花开,财喜上门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