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㈠·国民党的命名比共产党的命名更准确 -- 双石
[SIZE=3]中原逐鹿:划一了的战区与划不了一的战区[/SIZE]
作者:双石
中原野战军,是淮海大战发起前的1948年5月9日由原晋冀鲁豫军区南征野战军和晋冀鲁豫军区的陈谢集团编组改称而来的,同时还重建了中原军区(区别于中原突围时期那个“中原军区”)。至淮海战役发起前,中原野战军已发展到了拥有7个步兵纵队15万余人兵力,重建的中原军区所掌握的能够独立作战的地方武装也拥有了20余万人的兵力——这些地方武装很多是由挺进大别山的原晋冀鲁豫南征野战军的主力为骨干编成的。
这个“编组改称”的背景,是中共中央图略中原的大政方针。
这个大政方针,实际上早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序幕”时就已开始筹措——从彼时开始,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呈“品字型”展开,先后杀入了中原大地。但是,当时这三路大军还是各自遂行军委赋予的任务,尚未形成统一的指挥。而半年之后的1948年初,鄂豫皖、鄂北、豫皖苏及豫西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于是中央军委也“与时俱进”,于1948年1月2日首次提出了“三军协力”打歼灭战的意见,并拟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平汉路以西,汉水以北,陇海路郑州-潼关段以南广大地域,实施机动作战——陈粟大军的西兵团一度还准备渡江作战。如此,统一战区统一指挥的问题也就是提上了日程。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重建中原军区,加强中原局的领导,以刘伯承、邓小平统一指挥在这片区域作战的各路部队。
此间,关于“三军协力,统一指挥”的问题,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将军也有建议:
——粟裕:《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1948年1月22日)》,摘自《粟裕军事文选》
——粟裕:《关于渡江路线至中央军委电(1948年1月31日)》(文电标题为本文作者所加),摘自《粟裕军事文选》。
1948年3月23日,中央中央决定:“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且“陈毅、邓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在此前,刘、邓就曾表达过请华东方面派“对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富有经验”的大员来加强中原局的工作,解决各路人马在中原作战时的“吃饭问题”。而擅长理财的邓子恢当作为一个绝好的人选,当然也就成了刘、邓向中央指名索要之士。
至于陈毅“加入中原局”,背景稍微复杂一些(当然最大的背景还是中央协调统一各方力量以经略中原的大政方针),陈、饶之间的矛盾当然是背景之一。对饶很器重欣赏的刘少奇当时在陈饶矛盾中的态度那是尽人皆知的,陈毅调中原局,当然也不能排除已在中央决策中心的他所施加的影响。但就中原方面的刘、邓来说,那却是一件求之不得大为欢迎的事情——这将极有利于中野、华野两大野战军在中原战区作战上的密切协调与配合。
因中央考虑了粟裕再三要求“华东离不开陈军长”的意见(刘陈邓也提出“无论陈毅同志在中原局任何职,其在华野的任职不变”的要求),所以陈加入中原局时,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职务也予以了保留。应该说,粟裕的这个挽留意见并不是出于客套或矫情而是出自由衷的:粟裕在军事指挥上的成长和杰出才华的展露,与陈粟间的合作历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粟裕战役指挥步入辉煌的历程始于“黄桥决战”,那一仗因陈粟相得益彰的合作堪称完美之作。而山野、华野合并为华野之后,“陈出题目,粟作文章”合作格局又创造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经典战例。粟作为“后起之秀”的军事指挥家在尚未建立起足够的军事指挥威望而在指挥上每遇障碍之际,井冈山上的老骡子陈毅只要操起电话说一句:“粟副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一切就能摆平;而当粟负责战役指挥的南麻、临朐战役受挫之时,也是这位井冈山上的老骡子向中央主动承担责任并力陈“我认为我党廿多年来创造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并肩迈进,这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而粟裕本人,实际上也在“加入中原局”之列(刘邓于1948年5月5日至军委电中还提出过由粟兼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的建议)。
中央在接受粟裕提出的“暂不过江,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主力,争取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规模的歼灭战”的意见并决定粟裕兵团(华野西兵团)也加入中原战场后,粟裕也“加入了中原局”。1948年5月9日,中央军委正式划定了中原解放区的辖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地外(引者注:即苏北解放区),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均属中原解放区”——这其实就是共产党方面的“中原战区”。同时还决定了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领导机构的人选,
如此,整个中原战区就被置于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之下,不仅可以指挥中原野战军,也可以指挥进入中原战区作战的华东野战军——甚至还包括配属行动的华北军区部队,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与配合,也因此而进入了更高的层次。
华东局的陈毅、邓子恢、粟裕加强中原局,而中原局下的豫皖苏分局书记宋任穷也兼任华东野战军副政委,实际上也是在加强正筹划中的两大野战军在“逐鹿中原打大仗”上的“协力配合”。而且,此后的中野、华野都有比较密切的协同作战,中野首长指挥过配合的华野部队,华野首长也指挥过配合的中野部队,彼此间配合得也十分密切(其实这种配合解放战争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共产党在中原规划战区之时,国民党中也有人在打量这片地域。
差不多在共产党加强中原局领导,建立南线指挥中心的同时,国民党方面的也有富于战略眼光者把同样的问题提上了日程。1948年6月,“小诸葛”白崇禧就主张“以华中部队(指黄河长江之间的国民党军队)运动于江淮之间”,对共军进行攻势防御,以巩固南京防卫。为此,也提出了“统一指挥”问题:华中只能有一个“剿总”(即一个战区),这个“剿总”的总部应该设在蚌埠,由他自己来担任指挥官。李宗仁也向蒋介石建议:“将黄淮平原划成一个战区,由白氏统一指挥,因为从战略上来说,黄淮平原……本是一个地理单位;更有陇海、平汉、津浦三铁路纵横构成一交通网,调遣部队和指挥作战均极方便。”
应该说,李、白二位是颇具战略眼光的。
然而,由于这个建议提议者的派系属性,犯着了小心眼儿的蒋公的忌讳——蒋公对野心很大的桂系总是有着很坚固的心理堤防,所以“毫不隐讳地对白说:徐州将另设一‘剿总’,以刘峙为总司令;华中‘剿总’即设武汉,指挥江北上游部队”。于是,就在共产党统一中原战区指挥的一个月后,国民党方面却将这片至关重要的区域一分为二,分划给了以刘峙为首的徐州“剿总”和以白崇禧为首的华中“剿总”:华中“剿总”拥兵35万,辖平汉路东,津浦路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总部驻节武汉;徐州“剿总”拥兵70万,辖苏、鲁、豫、皖地区,总部驻节徐州。
就这么着,国共双方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关于国民党方面的选择,李宗仁先生曾有如下评判:
——《李宗仁回忆录》第66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老先生的评判相当准确精当。淮海大战期间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老先生也曾回忆,当时他也向顾祝同询及此事:
顾祝同连忙解释说:“你不知道,蒋铭三(鼎文)日嫖夜赌,不理事,刘经扶虽然老实一点,还肯管事,总比蒋铭三强。”
这大概就是曾一度传说蒋鼎文任徐州“剿总”司令,而终于换成了刘峙的原因。
——《郭汝瑰回忆录》第28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同一个战略区域,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个划一了,一个划不了一,这对后来的战事发展,特别是淮海战役的战事发展,影响至大。
大战前夕,两军在“统一指挥”上的决策过程与结果,当然也就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㈢》,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⒉《毛泽东军事文集㈤》,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⒊《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⒋《郭汝瑰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⒌《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⒍《粟裕军事文选》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样的文章确实是精品啊 思想的行者 字94 2009-07-26 00:27:06
🙂有宝有宝,哈哈! 密银 字88 2009-07-23 14:58:57
🙂这宝有点浪费。 1 野草魂 字260 2009-07-23 06:08:15
🙂【原创】淮海战役研究㈡:划一了的战区与划不了一的战区
🙂李、白貌似没有他们自吹的那么牛X 2 FlyGeneral 字429 2009-07-27 20:33:22
🙂徐州的事情不一定是李白的问题 青色水 字128 2009-12-26 19:19:25
🙂李宗仁白崇禧评价高,是因为一直没在解放战场上被正面击败过 3 飞马 字416 2009-07-27 23:39:24
🙂李、白压不住蒋系军队的场子 2 FlyGeneral 字122 2009-07-28 07: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