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一)再修改 -- 江南水

共:💬187 🌺119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江南的水不就是青色的嘛,二位是缘分呐

                            这里感慨一下司马迁,史记写的是真好,写汉朝的几个世家和列传尤其好,可能是因为资料详实,而且离写作时间近,很多当事人可能都还在。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袁盎晁错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这几篇都写的非常好,俺都读过很多遍。现在再看二位的现代视角的分析,更是加深了理解。

                            大汉强盛,神往啊,希望今天的我们能多学习汉朝的精神风貌,乐观进取,这才是汉人的本来面目。

      • 家园 你文章写的很好

        楼主还更新历史文章吗

      • 家园 写的真是好!

        上花!

      • 家园 花之,这段应为江南兄最出色一段

        然而,这还不是周亚夫最后的结局。

        汉景帝并没有忘记退休在家的周亚夫,某一天,汉景帝在内宫(禁中)请客,他请的客人就是周亚夫,这是一次充满了玄机的邀请。

        周亚夫并不知道,这一次的赴约将决定他的最终命运。

        周亚夫来到席前,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场面,面前只有一块大肉,没有切肉的刀,也没有筷子。

        周亚夫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深意,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负责宴席的人故意怠慢他这个前丞相,心中难免不爽,立刻向负责宴席的人索要筷子。

        此时汉景帝悠悠的说道:这一切还不能满足你吗?(此不足君所乎?)

        这一刻,周亚夫似乎明白了,赶紧谢罪。

        汉景帝冷冷的说:起来吧。

        周亚夫告辞退出。

        看着周亚夫的背影,汉景帝说了那句注定了周亚夫最终结局的话:看他怏怏不乐的样子,就知道他不会为年少的皇帝所用!(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段不太明白,请江南兄解释一下:)

      • 家园 好文章, 有深度!
      • 家园 春秋战国之风尚存啊

        滑稽列传中东方朔那段陈词可为这个时代做一个注脚。

        只是,大一统的时代已经没有了列国相争时那么多的缓冲空间,于是碰撞变得更加激烈。光芒更加耀眼了,也更加容易灼伤人了。

        那个欧亚大陆的文明同年年代,人心都是相通的啊。雅典的米太亚得,米斯多克利,伯里克利,罗马的大西庇阿,马略,凯撒。他们都是悲剧英雄。

        就在七国之乱的前后十几年间,罗马人也征服了马其顿和迦太基,地中海的霸主诞生了。自从公元前202年开始(那一年,两个苦大仇深的军事天才都得到了他们一生唯一的失败),两个帝国都没有放松。而在此之后,无数悲剧(辉煌)还将围绕着两个统治数十年的君主(刘彻,屋大维)上演。

        我等看官,便继续听江南水评书论道。

    • 家园 楼主的笔风颇象明月啊

      难不成是本人马甲?

      花上花上

      • 家园 错爱错爱,不敢望明月的项背

        明月兄用讲故事的手法书写严肃的明朝三百年,融趣味性于正史,以我读历史书以来所知,以前只有太史公做到了,在我看来,就这一点明月兄足以媲美太史公

    • 家园 【原创】挽救了一个盛世的人——被低估的周亚夫(六)上

      六、结局

      七国之乱后,汉朝廷获得了对诸侯王的绝对权威,再也没有一个诸侯王拥有挑战朝廷的的能力。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国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喝了下去。从此诸侯王日益萎缩,避免了周分封诸侯的恶果。

      诸侯王的结局很不好,周亚夫的结局更不好。

      提到细柳屯兵,后世多看重了周亚夫的治军严谨,往往会忽略一个细节。

      汉文帝进细柳军营的时候,是事先派人通知了周亚夫的,换句话说,周亚夫知道来的是皇帝,而不是敌人。

      在非战争状态下迎接皇帝,他却依旧甲胄在身,然后以此拒绝行君臣大礼,只用军礼凑合一下,很难说不是故意的。

      如果说不是故意的,那就说明他有点一根筋。但是从他后来起身上前线前,主动跟汉景帝沟通战略安排,他又不像是一根筋。

      不要忘记周亚夫的高干子弟身份,前文提到他老爸周勃的功劳,实事求是的排应该是第三位。再回过头来看一下前两位,萧何排第一是刘邦力挺的结果,武将们并不心服,武将的后代能心服吗;曹参排第二更多的是借了韩信的东风。只有周勃,他的功劳基本上是自力更生的产物,就含金量来说,那是相当值得骄傲。

      在这么一个家庭成长起来的人,难免会心高气傲,周亚夫的哥哥周胜之娶了公主(汉文帝的女儿),但是他却看不上公主(尚公主,不相中),有没有醉打金枝不清楚。继承父亲的爵位后,又因为杀人而被取消侯爵,如果夫妻关系和谐一点是不是能够幸免呢?

      老周家的骄傲是不分长幼的,大哥骄傲,弟弟也不示弱,你敢看不上公主,我就敢挑衅皇帝。

      在还只是普通将领的时候,主动挑衅皇帝,手握重权后能够时时跟领导保持一致,这决不是高干子弟的所为。

      汉初的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御史大夫是常设职位,因为太尉掌管军事事务,事关重大,这个职位平时并不常设,毕竟把刀交到别人手里,皇帝不会很放心。平定吴楚后,周亚夫功劳不用多说,但此时丞相大人还算称职,不好马上换人,汉景帝只好在平时设立太尉,周亚夫任职太尉。

      在周亚夫担任太尉期间,汉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废立太子。

      还记得汉景帝说过一句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的那句话吗:我死后这个位子是你的。

      这句话终于给自己引来了麻烦。

      汉王朝此前有两个被广大大臣承认的太子,这两个太子都诞生在非正常状态下。

      刘盈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六岁,那时候刘邦正忙着跟项羽玩儿命,立个太子是防止万一刘邦在前线光荣后,汉集团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

      刘启(汉景帝)被立为太子是在汉文帝登基后不久,那时候有些同姓王不怎么安分,立了太子就断绝了他们的念头。

      汉景帝登基后,因为皇后没有生儿子,现有的儿子年纪还小,再加上当时天下还算安稳,没有着急立太子的形势。

      七国之乱后,情况有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对了,忘了说一下,当时汉景帝说那句话的时候,不光当着梁王刘武的面,在倾听的还有双目失明的老妈,窦太后,窦太后听了这句话感到很欣慰。

      如果说当时这句话就是随口说说而已,梁王刘武也只是听听而已,那么此时就有说道了。

      平定吴楚,周亚夫和梁王的贡献最大。

      周亚夫只是打工的,功劳再大也只能是长点工资,提高一下职务而已,相信周亚夫也不会有更多的要求。

      梁王刘武就不同了。

      这个位子是老爸留下的,你出生的早,你接班,这是老天的安排,谁也没法子。但是你之后,我是不是也可以坐一下。以前不行,现在我有功劳了还不行吗,更何况你还说过那句话噢,更重要的是,老妈也同意我来试试。

      大汉王朝的储位,成了一个新的角逐目标。

      后来在袁盎(就是那个建议杀晁错的袁盎)等人的耐心劝导下,窦老太太放弃了立梁王为储君的打算,打碎了梁王的皇帝梦,同时也让袁盎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公元前153年,七国之乱后的第二年,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从现有史料中,没有看到此期间周亚夫有什么言行。

      但是,公元前150年,周亚夫有了动静。

      这一年十一月,汉景帝废除太子刘荣。

      在废除太子的问题上,周亚夫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并且态度相当强硬(固争之)。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还是相当倚重周亚夫的,毕竟只有他才能制衡那个咄咄逼人的弟弟。但是,这件事告诉汉景帝,周亚夫并不一直站在他这一边。

      虽然阻力重重,汉景帝还是如愿以偿的废除了太子,这一点比他爷爷刘邦强。

      为了防止储位悬空时间过长引来更多的麻烦,汉景帝在这一年四月迅速确立了新太子,这就是后来有名的汉武帝。

      虽然在废立太子上周亚夫表示了不同意见,但是汉景帝还是升了他的官,还是在这一年,六月,周亚夫登上了人生的最高峰,大汉丞相,像他的父亲那样从太尉到丞相。

      政治不是个人恩怨,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汉景帝的主要敌人是弟弟,而不是周亚夫,相反周亚夫是制衡弟弟的最佳王牌。

      立新太子前,汉景帝先立了新的皇后,太子刘彻的母亲王氏,是新的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家女儿成了大汉国母,父母兄弟也该得点实惠吧,不能只有个国戚的虚名啊。

      这一次周亚夫又站在了汉景帝的对立面。

      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爵。

      周亚夫搬出了汉景帝的爷爷,刘邦当年跟群臣约定: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就是汉初有名的“白马之盟”,这个盟约实质上就是一个利益分赃(没有贬义的意思)的契约,刘氏子弟因为血统得到利益,大臣们因为功劳得到利益。

      在汉初,这种分配方式既尊重了功臣的贡献也为刘氏子弟提供了无功受禄的保证。就这个协议,双方基本上都是认可的,执行起来还是有效的,当年老功臣们诛杀吕氏所依据的就是这个约定。

      吕氏之后,“非刘氏不得王”得到了切实执行,但是“非有功不得侯”有点走了样。

      汉文帝登基后就封自己的舅舅薄昭为侯,这多少还说的过去。汉文帝从代地前往长安登基前,就是派薄昭去打的前站,为汉文帝的登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对皇帝个人的功劳不能算是丰功伟绩,但是也足以让皇帝封赏了。

      汉文帝还算是遵守了祖制,只是封赏了有功的舅舅,虽然这个功劳只是针对他个人的,并没有分封其它的国戚,包括自己的大小舅子。汉文帝把这个黑锅给了儿子,汉景帝。

      汉景帝在汉文帝去世后半个月封自己的小舅舅和大舅舅家的表兄弟(大舅舅已去世)为侯,开始了对“非有功不得侯”的破坏。但彼时没人像当年的王陵那样大声疾呼要遵守祖制,原因很简单,开国的功臣都凋零殆尽了,他们的爵位传给了自己的子孙。这些高干子弟没有叫板皇帝的底气,同时也不敢叫板。

      万一哪个死心眼的呼吁皇帝遵守祖制,那么皇帝可以来这么一句:按规定“非有功不得侯”,你们也没什么功劳,是不是该交出爵位啊?

      这些高干子弟立马就歇菜。

      其实,汉景帝也是很心虚的,他也觉得封大舅哥王信有点不合规矩,但是在老妈的催促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找周亚夫商量。

      周亚夫有底气叫板皇帝,虽然老子的爵位是沾了老爸的光,但是老子现在有战功了。

      周亚夫说的理直气壮: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这小子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是没有功劳,你封侯就是违约。

      汉景帝一听,理儿全在周亚夫那边,他没有像废太子那样一意孤行,而是默认的周亚夫的反对。

      政治嘛,该坚持就坚持,该妥协就妥协。大的利益要坚持,小的利益要妥协,抓大放小是也。

      周亚夫的这一次反对,得罪了摆在明处的王家(皇后),还得罪了隐藏在背后的窦太后,并且还让皇帝很难堪,也算是一件壮举了。

      那周亚夫为什么反对呢?

      天下都是皇家的,皇帝愿意封给谁就封给谁呗。再说,王信既不会侵夺周亚夫的封地,又不会挑战他现有的政治地位,男人何苦为难男人啊!

      老板给做出最大贡献的员工A和没有做贡献的员工B发同样的奖金,哪怕这份奖金远远超出A的贡献该得,A也会不满意。虽然A的物质获得超出了自己的付出,但是他的荣誉没有得到相应体现。

      周亚夫不愿意跟无功受禄的人并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像当年的韩信不愿意与樊哙为伍一样。用冯巩的话说,那就是:这不是钱不钱的事,丢不起那人!

      汉景帝之所以没有一意孤行,也是因为他要尊重这个功臣的荣誉感,不能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大舅哥伤了这位重臣的心。

      荣誉感毕竟是一种很虚幻的东西,如果过分看重,那就会影响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了。

      不幸的是,周亚夫太看重这个虚幻的东西了,竟然看不清政治的本质是利益纠葛,因此也退出了大汉的政治舞台。

      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GWA,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分析的很有道理,但周亚夫退出政治舞台也不仅仅是他性格使然

        周亚夫退出政治舞台,确实与他耿直的性格和极重的荣誉感有关,但这也是军人的典型特征,古代很多名将,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典型如廉颇。

        愚认为,周大夫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更主要是源于皇帝的帝王之术。如文中分析所言,和平年代,皇帝不会让一位在军中有崇高威信和极大号召力的人长期掌握兵权,这是汉景帝将周亚夫从太尉任上擢升丞相的重要原因,从三公的排序上来看,丞相是比太尉高了一些,但却不再掌握兵权,此次职位变动,对周大夫来说实则明升暗降。周大夫长于治军,但于治国大事却并不擅长,担任丞相之职确实有些不合适,这也导致了心高气傲的周亚夫后来主动提出辞去丞相之职。

        老实说,这是汉景帝为身后政治布局的一个极为高明的手腕!

        • 家园 只能说周亚夫身边缺人

          他爹怎么下狱的经历本该让他遇事不多嘴了,毕竟朝廷不是细柳,很多事情是皇帝最后拍板的。看看他之前的萧何何等的精明,也有需要他人建议或者求情的时候,和周亚夫同时为相的窦婴也有生死之交灌夫,周亚夫太独,出事竟然找不到一个以死辨争的。

        • 家园 过分看重兵权是受近代历史的影响

          因为受近代史的影响,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兵权的重要性,因为近代的中国是个乱世,所以兵权显得特别重要,后来又因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论断,让人感觉似乎兵权大如天

          其实在古代,看重兵权的只是最高领导者(皇帝或者权臣),因为那是他的命脉。

          做大臣的其实不愿意执掌兵权,看看卫青的战战兢兢就知道了。其实这个很好理解,自己一身清白,却坐在一个很犯忌讳的位置上,有头脑的都不会情愿干

          当然这只是在和平时期,在乱世,兵权当然重要,想图谋不轨的也是千方百计的夺得兵权

          所以你说的这个

          从三公的排序上来看,丞相是比太尉高了一些,但却不再掌握兵权,此次职位变动,对周大夫来说实则明升暗降。

          并不符合周亚夫的情况,周亚夫的确是升了

          古人讲究“修齐治平”,更看重治国,而不是治军,治国是全面人才的体现,治军只是专项人才的体现。

          在王朝稳定时代,古人的最大理想是“出将入相”,也就是说,战时为将,平时为相

          并且,在汉初,严格说就是在汉武帝之前,丞相的权力相当大,能够有效的制约皇帝,当然了这是因为此时的丞相都是功臣出身,皇帝不得不受制约有关。到了汉武帝时代,功臣都没有了,也就没法制约皇帝了

          至于这个

          周大夫长于治军,但于治国大事却并不擅长,担任丞相之职确实有些不合适

          也不能这么说,汉初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凋敝的时候,无所谓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

          至于丞相的职位更多的是酬劳功臣的奖品,例如周亚夫的父亲周勃,也是老粗一个,不照样当丞相,周亚夫应该不会比他父亲更老粗

          汉初是个典型的小政府时代,政府能不管的都不管,能管的也下放,能想象一个王朝流通多种货币吗,汉初民间就可以自己铸币

          所以政府的工作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丞相也用不着全知全能,能凑合着维持社会不出乱子就行

          看汉初历史,让我很感慨,就这么一个凑合着开张的王朝,竟然成了我们不断夸耀的盛世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