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血色九月——杀戮,杀戮(一)上 -- 江南水

共:💬51 🌺29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血色九月——杀戮,杀戮(二)

二、吕家的狂欢

事实上,在惠帝刘盈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只是想杀刘如意,并且也只杀了刘如意,在我看来,其它皇子的不幸都来源于刘盈的不争气。我不是说刘盈在政治上不争气,政治这玩意儿还是需要有一定天赋的人来玩儿的,而是刘盈在寿命上不争气。如果他坚持活到他妈死,那么他那些弟弟们就不会如此凄惨,也许后来也不会有这么一个血色的九月。

孝惠七年(前188年),刘盈驾崩,享年二十三岁。

从此,拉开了惨剧的序幕。

孝惠帝死后,吕雉很惶恐,连悲痛都很不真诚,干打雷不下雨。

这时候一个年轻人(十五岁),站出来跟丞相说:知道太后为什么干打雷不下雨吗?(哭不悲,君知其解乎?)

丞相问:为什么?(何解?)

年轻人:太后是害怕你们这些功臣啊。(太后畏君等)

当时,跟着刘邦出生入死的老功臣大多都还健在,他们的威望和势力对任何一个在高位的人都是威胁。他们辅佐惠帝刘盈更多的是看在刘邦的昔日情分上,这点情分在刘盈死后还会继续存在吗?

主弱臣强,典型的主弱臣强,这种局面对皇权(不一定是皇帝,这里就是吕雉)和大臣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高位的皇权为了加强权威,不得不削弱臣下的势力;大臣们为保有现有的利益,不会轻易的放弃的到手的东西。历史上,这一幕并不罕见,标准的结局不外乎两个:要么是皇权对臣下痛下杀手(汉宣帝之于霍光家族),要么是臣下以下弑上(王莽之于汉平帝)。

但是在惠帝死后,汉家却给出了另一个结局。

这时候,这个年轻人给丞相出了一个主意,让吕家的人掌控京师的所有武装,同时让他们全面负责宫中事务。

丞相听从了这个年轻人的建议,向吕雉提出了上述建议,吕雉这才放声痛哭。

堂堂大汉丞相为什么对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言听计从啊,因为这个年轻人有个有名的老爸,张良。这个年轻人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鬼知道,这主意是张辟强的,还是他老爸的。从张辟强的年龄来看,张良在帮刘邦出主意争夺天下的同时,还在生产人口。

问题是丞相是谁,当时大汉有两个丞相,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陈平。我认为王陵的可能性大一点,毕竟陈平也是靠琢磨人吃饭的,吕雉的这种表现他不会看不出玄机;王陵比较憨厚,心眼直,看不出来的可能性大一些。

之所以出现这么一个相对温情的结局,是因为大臣们退让了。问题是大臣们为什么退让呢?还是用个例子来说一下吧。

此时的大汉朝廷就是一家股份公司,惠帝死后,作为董事长的皇权掌握了40%的股份,其他的功臣拿着60%的股份。从表面上看,皇权跟功臣比的确是弱了不少,但是皇权是在一个人手中,也就是说一个人拿着40%的股份。功臣的那60%股份分散在一百多人手里,换句话说,没有那一个人能够拥有超过40%的股份。

相对单个功臣,皇权处于绝对的优势。如果是在刘邦时代,哪怕刘邦只掌握30%的股份,他也不会心虚,因为他本人的能力和威望足以震服广大功臣。

但是,吕雉有没有刘邦的能力不说,她肯定没有刘邦的威望,如此庞大的股份在别人手里她很心虚,为了保证地位,她必须要拿到51%以上的股份。这多出来的11%以上,要么是自己去抢,要么是功臣奉送。

当时功臣集团之间不是铁板一块,相反相互之间还有矛盾,武将和谋臣之间一直不和,武将之间因为功劳的排名也互有芥蒂。功臣们知道,等着吕雉来抢的话,那就不是11%的问题了,恐怕就是60% 了。在此局面下,功臣只有退让,舍小保大。

政治活动跟道德水平高低关系不大,汉初功臣们退让不是因为他们道德高尚,而是实力不如皇权;西汉末王莽弑君(是否真的弑君,我存疑,只是顺手来举例子),不是王莽道德败坏,而是他的实力足以可以废立皇帝。

从此,汉家的朝堂姓了吕。

前面说过,吕雉是一个极端看重血亲的人,如今唯一的亲生儿子没有了,她只好把自己的母性转向跟自己有血亲关系的男人,没办法,那年头女性地位低,否则以吕雉的个性很可能把女儿弄上朝堂。

看来看去只有靠娘家人了,吕雉起了封吕姓王的念头。

右丞相王陵提出了反对意见,拿出了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链接出处

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则表示了同意:先帝管事的时候封刘姓子弟,现在你说了算,封吕姓子弟,也没什么不可以嘛。(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取得这两个滑头的认可,吕雉放心了。

高后元年(前187年)十一月,王陵升任有职无权的皇帝太傅。

本年四月,鲁元公主去世,这让吕雉加紧了拉拢娘家人的步伐。

四月乙酉(二十二),封二哥的儿子吕种为沛侯

四月庚寅(二十七),封大姐的儿子吕平为扶柳侯

四月辛卯(二十八),封大哥的儿子吕产为郊侯

九月丙寅, 封二哥的儿子吕禄为胡陵侯

在大肆封侯的同时,吕雉终于封了非刘姓王。

四月辛卯(二十八),封大哥的儿子吕台为吕王

也就是在这个四月,吕雉封自己的外孙,鲁元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

前文说过,吕雉是个极端看重血亲的人,对两个亲生骨肉的爱护达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对刘盈那就不用提了,对女儿,吕雉也几乎一视同仁。

在她主政期间,对刘邦的功臣来了一个大排名,女婿张敖排在了第三,前两位分别是萧何和曹参。萧何的功劳第一是刘邦钦定的,曹参的战功最大是公认的。张敖,一个被废的赵王,竟然紧跟在他们后面,并且还排在了周勃、樊哙等人的前面,

如今吕后又毫无顾忌的把外孙封为了非刘非吕的异姓王,而此时张偃的老爸张敖依旧做着他的宣平侯,直到五年后去世也只是宣平侯。

无论是顶着压力力挺张敖,无原则的提高他的排名,还是超出常规封自己的外孙为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自己女儿的地位。如果说提高张敖的排名是为了提高活着的女儿的地位的话,那么封外孙为王就是提高死去的女儿的地位,让自己的女儿有一个真正的王太后的身份,从而能够使用王太后的葬礼,并且享用王太后的祭祀。

不要小看丧事,中国的传统是事死如事生,孟子甚至还认为: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女好生伺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重要的是父母死后,儿女如何举办父母的丧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按:这里替孟老夫子辩护一下。在农业社会,父母是大家长,掌管着家中的所有资源,此时儿女(主要是儿子)的完美表现是不是发自内心很难说,只有在老人家去世后,什么都控制不了了,才能看出儿女对父母的真情实感。看看今天台湾王氏家族的遗产官司,就知道孟老夫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兄弟姐妹为了遗产打破头,真的很难说他们对死去的父亲会有多深的感情。在这里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把我放在那个家族我99.999%的也去打官司,我是说这就是人性,无所谓优劣。】

王太后是吕雉所能给女儿的最高职称了,为了这个女儿,吕雉几乎什么规则都不顾了。例如,吕雉的女婿张敖还只是侯,她却置之不顾封而自己的外孙为王,目的只是为了给女儿一个 “鲁元太后”的身份,可怜的张敖只有在死后才因为儿子的关系被追封为鲁元王。

我没有具体考证过,但是我觉得张敖的身份在历史上应该只此一家,他是唯一一个活着的王太后的合法丈夫,他是唯一一个不是王的王太后的合法丈夫。造成这种尴尬的原因就是他的丈母娘无原则的爱自己的女儿。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

所谓的鲁元公主,并不是吕雉这个女儿的名字叫“刘鲁元”,她没有留下名字,她留下的“鲁元公主”这个代号是老妈不遗余力赠送的结果,并且还是在她死后得到的,她活着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叫“鲁元公主”。但是为了写作方便,只好在前文她还健在的时候就叫她鲁元公主了,没办法,谁让她没留下名字呢。

虽然外孙也是血亲,但是毕竟是姓张的,相对来说吕雉更看重同姓的血亲。

高后四年(前184年),吕雉又开始封吕姓的侯爵。一天内封了四个吕姓侯爵,俞侯吕他、赘其侯吕更始、吕城侯吕忿、赘其侯吕胜,而且就在今年吕雉还封自己的妹妹,樊哙的老婆吕嬃为临光侯。

吕姓封侯的脚步,一直持续到高后八年(前180年),六年封腄侯吕通,八年封祝兹侯吕荣、东平侯吕庀

说起汉初的诸吕之乱,我最早的印象是姓吕的有很多王了,快要拿下刘家天下了。后来仔细看了一下《史记》的各种表,才发现姓吕的王并不多,只有三个,其中有两个还是在高后八年封的,也就是说他们俩是在吕雉生命的最后一年被封的。突击分封的这两个王分别是燕王吕通、赵王吕禄,这两个地方才是直接侵夺的刘氏封地。

最早封的那个吕王也很有讲究,吕王是吕泽的儿子,说不定这是为了弥补当年吕泽没有被封为异姓王的遗憾。链接出处

吕雉是一个很好的亲人,她为了亲人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但是她的不顾一切却伤害了很多人,死去的三个赵王就不说了。大臣们对此也是忿忿不平,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除了最早的那个王陵,这是为什么?

首先声明,我不是跟女性过不去,只是说一个普遍现象。

有哪个男人愿意跟女人讲道理呢?

讲道理的女人还有女人味儿吗?

看看那些讲道理的政治女人,哪个不让人望而生畏?

从前面的所作所为来看,吕雉压根儿就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严格说来,吕雉不是一个搞政治的,搞政治的不会如此不顾一切,而是多少留下余地。更准确的说,吕雉就是个看护家产的小女人。只要外人可能对她的家产有所企图她就会毫不客气的反击,从不计较后果,她所需要的只是保证自己的家产在自己的亲人手中。

然而,天下并不是一份普通的家产,他需要很多所谓的别人来参与管理,而不能只在某一个人或某一家人手中。这个道理,吕雉始终不懂,刘邦也似懂非懂。

在吕雉看来天下就是姓刘的和姓吕的。姓刘的拿着还可以接受,所以她能容忍刘姓的齐、楚、吴诸侯王的存在,但是最好还是在姓吕的手里,所以她才顶着压力封了吕姓王,并且把管理权交给了姓吕的。至于其他人,能够有口饭吃就可以了,既不能对天下有所有权,也不能有管理权。所以说吕雉始终不懂。

刘邦知道,天下是他和功臣一块儿打下来的,所以他能够允许功臣们在他的时代共同参与管理,但是他试图剥夺功臣们在他身后对天下的管理权。所以说刘邦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的刘邦在废除太子的问题上栽了跟头,但是终究没有酿成大祸。

始终不懂的吕雉似乎胜利了,至少在她生前一切都按照她安排的运作,但是她死后呢?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