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和双石中校——也发一份有点意思的档案(上) -- 老拙

共:💬74 🌺394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你这篇文章,真的找不到几句是对的

                      当然,第一句除外。

                    • 家园 说蒋介石是抗日的英雄还是歇歇吧。

                        硬要扯,也只能说七七事变以后跟英雄沾点边,咱们讨论的可是七七事变之前

                        兵力当然不中关键,但有兵不用就成了关键了?

                        谁也没说老蒋、张伯伦、二战前的贝当是卖国,当然除了老观。但英法搞成那样不是张伯伦、贝当的过?他们倒成了英雄了?

                        至于甲午海战的阵形,请你去看看镇远、定远的图再说话,还算是“在刘公岛上看到纪念当年大清炮队与日军舰队作战的仿真模型”?看清了这两舰的炮位吗?

                       甲午的大东沟海战“日军只出了一两艘军舰”?“我军几乎全军覆没”?看来你信的就是这些?

                        大东沟海战虽然日军一艘舰没沉,但先撤出战斗,要说起来这一仗还可以算中国打了场胜仗。关键在海战后北洋水师躲在港口里消极避战,造成最后的灭亡。

                        相比起来,英德的日德兰海战英国的沉舰多,照你的“信”这一仗是英国打了败仗?

                      关于哥伦布

                        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鹦鹉、棉花球、长矛以及其他许多东西,并用这些东西来换我们的玻璃念珠和鹰铃,他们非常乐意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拿来交换……他们手无寸铁,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武器,因为当我向他们展示我的长剑时,他们竟然愚蠢地用手去握那利刃,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手被割破了。他们没有铁器。他们的短矛是用竹杆做成的。……用他们作奴仆一定会很不错的。……只要50个人,我们就能把他们全部征服,供我们随心所欲地使用。

                        第一,他刚登陆时印第安人是友好地接待他们的。

                        第二,“他们手无寸铁”,武器的差距比二战时的中日大的多。

                        第三,哥伦布也没敢说只要十几个人就能打败印第安人。

                        他们从搁浅的圣玛利亚号上拆下船骨,在伊斯帕尼奥拉建起丁一座堡垒,这是欧洲人在西半球建立的第一个军事要塞。哥伦布给它起名叫纳维达(圣诞城),并留下了39名船员,

                        由于哥伦布夸大其词的渲染和重金许诺,在第二次探险开始的时候,他居然拥有了一支包括17艘帆船和1200名船员的庞大船队。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奴隶与黄金。在加勒比海之中,他们一个岛屿一个岛屿地搜寻,见到印第安人就抓。但是随着欧洲人的企图逐渐昭然若揭,他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的村庄在他们到达之时已是空无一人。到达海地的时候,他们发现,原先留守在纳维达城堡的海员,已经在一场战斗中被印第安人全部杀死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成群结伙地在岛上乱闯,寻找黄金。还掠走土著的儿童和妇女作为劳动力和性奴役的对象。

                        发现需要抵抗时,就是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也把远远超过十几人的白人匪徒全部杀死了

                        面对外来的侵略者,就是处于原始状态、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也知道要抗战。

                        面对身着盔甲、腰佩长剑、骑着战马的西班牙殖民者,阿拉瓦克人奋起反抗。而他们一旦被西班牙人抓获,不是被吊死就是被烧死。阿拉瓦克人开始服食有毒的木薯,大规模地自杀。还亲手杀死婴幼儿,以“拯救”他们免遭西班牙人的毒手。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谋杀、残害、自杀等方式,25万阿拉瓦克人中已有一半死掉了。

                    • 家园 您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驴唇不对马嘴的乱说一气:

                      此外,打仗和人数关系不是太大吧?我在刘公岛上看到纪念当年大清炮队与日军舰队作战的仿真模型,听了导游的解说,深深感到我们的落后。具体数字我记不清了,决战时我方出了十几艘军舰,船头对准日军,在船头有一门大炮;日军只出了一两艘军舰,舰身对准我军,舰身排8,9门炮。日军总炮数多于我军。我军发两炮之间要半小时以上,日军大概十分钟?开战半小时胜负已定,我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好像没有一艘沉舰?蒋时代中日差距也差不多。

                      我的天哪,甲午海战经过您背不下来也就罢了,不能查查书再写吗?都去完纪念馆了还写成这个样子,导游知道了能被你气的上吊。

                    • 家园 我好像没有说蒋卖国吧?阁下给我安观点作甚?

                      蒋基本上还是爱国的,只不过他爱的是作为他私产的中国,而不是中国人民的中国而已,所以才会有“败于共产主义不如做亡国奴”之语。

                      说甲午战争?哪次日本只出了一两艘军舰?

                      打仗和人数关系不大?原来“分兵”“寡军”才是取胜之道?

                      对于没有基本知识,也“没有兴趣”去拓展一下,却要拿些来死扛的人,我本也没要“说服”的打算。都预设观点了,连论证的兴趣都没有,有啥可说的?

                      • 家园 连别人的意思都没看懂就别掺和了

                        本来就没和你说话。你怎么知道人家爱的是私产中国?讲不出道理乱扣帽子倒有一套,你是当年红卫兵吧.和你意见一致就是有知识了?知道一点皮毛就妄自尊大,可笑。你以为自己是什么东西?你不愿理我,是我的造化。

                • 家园 打就是速战?
          • 家园 那是准备以“亡国灭种”为代价的“缓兵之计”……

            上下五千年,中外数百邦,那可是空前绝后的妙计!谁也不敢与之比肩。

            可作为典型案例,收入“孙子”。

        • 家园 没见过这么“缓兵之计”的

          要是凯子哥说“不妨先答应他虚与委蛇,日后从长计议”,这虽然依然是有放水的嫌疑,我宽宏大量点也算他是“缓兵之计”吧。

          不过既然,连“亡国灭种也无所谓”这样的话都说得出,我看不出为什么还会把这个当作“缓兵之计”,那个“只要不遗点滴墨迹于对方之手”,真当是神来之笔啊,嘿嘿~~~~

          这样的言辞都是“缓兵之计”的话

          我一点也不奇怪“转进”是怎么回事了。

      • 家园 常凯申有时候也干点好事,哈哈

        双石中校说他掩耳送铃,这次这个宝咱也算常凯申送的好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拙总别再说今年没宝啥的了哈。

      • 家园 嘿嘿嘿嘿,人常说“掩耳盗铃”,常凯申是“掩耳送铃”?

        绝妙啊绝妙!

        谢过拙兄!

    • 家园 知人知己

      这个鬼子不枉是个对手。

    • 家园 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文摘】和双石中校——也发一份有点意思的档案(中)

      前面看了日本人的如意算盘,我们再来看看蒋委员长的心思。

      关于蒋委员长的心思,最好也是采用历史档案。看了原件,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老拙也搀杂些个人看法。

      1935年5月,继两年前签定《塘沽停战协定》后,鬼子又向国民政府提出对华北统治权的要求。5月29日,华北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日方代表开始秘密谈判。6月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限三日答复。何应钦经与日方秘密会商后,于7月6日正式复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对“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接受日方要求。何梅往来的备忘录和复函被称为“何梅协定”。

      《何梅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取消国民党在河北及平津的党部;撤退驻河北的东北军、中央军和宪兵第三团;撤换国民党河北省主席及平津两市市长;取缔河北省的反日团体和反日活动等等。这个协定实际上放弃了华北主权。

      注意,梅津美治郎于6月9日提出备忘录,何应钦7月6日正式复函接受日方要求。

      我要给出的是6月22日蒋介石致何应钦电:

      冀于既去,察宋又撤,党部取消,军队南移,华北实已等于灭亡。

      吾人以国力未充之故,不得不撤兵丧权,失地忍辱。此在革命时代,实无所谓,既天下后世亦能深谅,惟所求者仍在始终保持独立民族之人格,只要不遗点滴墨迹于对方之手,即使国亡种灭,亦可安心瞑目

      资料来源:《蒋介石致何应钦电》(1935年6月22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档案,革命文献第25册,第110-112页。

      瞧,又是一份有点意思的档案文件。

      委员长真够想的通的:“即使国亡种灭,亦可安心瞑目”。不但自己想的通,还做何应钦的思想工作:“此在革命时代,实无所谓,既天下后世亦能深谅”。

      在座的天下后世们,不知能“深谅”蒋委员长否?

      我看蒋委员长的判断是完全错误。还没等到“后世”,针对国民政府撤兵丧权的行为,1935年11月在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开幕式后发生了孙凤鸣刺杀事件;接着,北平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并迅速扩展到全国。全国抗日呼声的高涨,迫使蒋委员长不得不考虑抗日问题。

      可是在蒋委员长心里,抗日必须先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凡事必有个先后次序,攘外必先安内。这就是“革命时代,实无所谓”包含的深层含义。

      第二个,“吾人以国力未充之故,不得不撤兵丧权”。中国抗不过日本,抗日必先联外。松室孝良说的明白“严防中国当局之联苏、英、美, 而进行抗日”。意思就是,中国当局必须先有“联苏、英、美”;而后才会有“进行抗日”。

      这两个前提还真的很矛盾。你想啊,在抗日这个问题上,英美是靠不上了,而联苏就不能安内(消灭中共)。“联俄”就得“联共”,还要“扶助工农”,那十年剿共不就白干了吗?这可如何了得?

      尽管这事够头疼,但难不倒雄奇之人常凯申。这时候,委员长想出了一个高招——把“联苏”跟“安内”二者结合起来,闹他个“一箭双雕”。

      办法其实特简单:考虑到中共已经被逼到了贫瘠的陕北山沟里,处于走投无路的窘境之中。乘此机会,借“联俄、联共”抗日的名义,把中共招了安,不就完了吗?委员长当然很了解毛、周、朱,知道他们都是死硬的共党首领,明说“招安”肯定不会被接受,于是换种说法,叫共产党向南京政府“输诚”。共党不是要联合抗日吗?那你就的表示诚意。怎么个“输诚”法?1936年年初,委员长派邓文仪到莫斯科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提出了以下四点:

      一、取消苏维埃政府归顺南京;

      二、取消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三、共产党可以存在,或共产党全部加入国民党;

      四、改编后的红军全部开赴内蒙前线地区驻防抗日。

      资料来源:《潘汉年与邓文仪1936年1月13日谈判情况纪要》

      表面上看,除了第四条,前面三条跟后来两党达成的协议并无根本区别。难道蒋委员长真的诚意跟共产党再次合作了?

      NO.

      1936年2月20日,委员长在他的日记里明白写道:

      可联俄,决不可容共

      资料来源:《困勉记》卷三十六,1936年2月20日条,台北国史馆蒋中正档案

      瞧,有点意思的档案还真不少呢。

      一边开口说“共产党可以存在”,一边咬牙说“决不可容共”,蒋委员长究竟咋回事?

      其实,蒋委员长说“共产党可以存在”不假,“决不可容共”也是真的。

      关键是有一条委员长没说,说出来就不奇怪了。

      关键的那一条就是:将红军交给国民政府编遣。

      一句话:交出枪杆子,共产党就“可以存在”。否则,“决不可容共!”

      在前期与共产党接触的过程中,这一条委员长一直没有公开地说出来,任由陈立夫跟中共的张少华扯来扯去。直到1936年8月两广事变被平息,接着红军西路军在宁夏失败,陈立夫开始四处寻找中共提出正式谈判。10月,当中共正式派出潘汉年为代表,与陈立夫进行谈判时,陈立夫才第一次正式传达蒋委员长的条件。

      第一,红军可以缩编成3000人,其余由宁方编遣;

      第二,师长以上官佐由宁资遣出洋考察,半年后回国按材录用;

      第三,可派代表参加国会及各军政机关工作,但须先由我方提出适当名单,由彼酌量用。

      资料来源:《潘汉年关于与国民党谈判给中共驻共产国际的报告》(1936年11月21日)

      这次,陈立夫特别说明:这是蒋委员长的意思,不是他个人的意思。几天后,陈立夫还特别找潘汉年补充说:委员长的条件绝无更改可能。

      这样的交枪条件中共当然不能接受,中共中央接连两电潘汉年,明确表示:

      红军在彼方忠实地与明确地承认其参加抗日救亡之前提下,可以改换抗日番号,划定抗日防地,服从抗日指挥。…必须两党(不是两政府)平等地签定抗日救亡之政治军事决定,红军不能减少一兵一卒,而且须要扩充之。离开实行抗日救亡任务,无任何商量余地。

      因只要蒋介石尚有“剿灭”红军之可能,彼必步步进逼,要价日增,实无谈判之可能。故中共中央决定,先从各方面造成停止进攻红军的运动,酝酿一处,发动一处,到处响应。以此逼迫蒋停止剿共,此是抗日统一战线的中心关键

      资料来源:《杨子任致潘汉年电》(1936年12月9日)

      果然,三天之后爆发了西安事变,终于逼迫蒋委员长停止了剿共。

      最终,是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逼迫蒋委员长停止了剿共,而前面鬼子特务机关长的报告中,最担心的也正是“冯系实力(指宋韩言)与阎张陕北红军之总联合而抗日”。

      这可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

      那么,中共建立各方面抗日统一战线的行动,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