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春秋大历史之序幕——西周之灭亡》(824天没来 -- 王威

共:💬67 🌺28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是哪本书上说的,还真的去现翻书

                                            用《潜伏》台词说,我其实也不太懂,瞎玩玩的小爱好而已。但这个事我记得两三本书上都这么说的,说的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的,感觉很有趣,就记住了。(PS:晚上翻了一个多钟头的硬盘,硬是没找着那本鸟书!)各书主要的根据就是对易传·归妹卦辞的解释。周易的卦辞,主要是对商周之际事实的记述,第五四卦归妹的卦辞从头到尾就是对周商联姻到关系破裂整件事的叙述。

                                            归妹卦

                                            归妹,征凶,无攸利。(这是周联姻的考虑:文王二年伐商,但未成功,征凶。于是考虑政治联姻。)

                                            。。。

                                            六五: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陪嫁的妹妹衣服比姐姐还好,说明商王很重视,婚礼很隆重。从归妹卦上一卦泰的卦辞看,周感到很有面子,很高兴。)

                                            。。。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卦辞的意思是,新婚祭祖,女子捧着空筐无所奉献,男子杀羊取不出血,祭祀不成,祖先不佑,不祥。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晋献公占卜嫁伯姬时候占卜得归妹卦,太史就是引用这个卦辞,认为不吉利。可以印证,文王最后还是以祖先不佑为理由休妻另取了。周商关系开始破裂。)

                                            基本意思就是这些,还有些背景资料,等我翻书先。

                                      • 家园 十九、姬昌选择的中道

                                        十九、姬昌选择的中道

                                        “帝乙归妹”让“小邦周”和“大邑商”皆大欢喜,重归于好。

                                        现在,摆在姬昌面前的问题是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姬昌从一出生,因为血统的关系,就被拟定为继承人。他的一言一行都随时有人在旁边指点教诲。

                                        对他来说,祖父古公亶父和父亲季历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然而,这两个影响他最深的人,在治国方略上的决断,却是截然相反。

                                        古公亶父之一生,积德行义,勤修内政,最初周人在豳定居之时,当戎狄部落前来攻打,索要财物。古公亶父的选择是交出财物。

                                        随后,戎狄欲求不止,又再次前来攻打,这一回,要的是土地和人口。

                                        周人异常愤怒,个个想奋起反击。古公亶父却反过来劝说国人,说——

                                        民众拥立君主,是想让他给大家谋利益。

                                        现在戎狄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的土地和民众。

                                        民众跟着我或跟着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民众为了我的缘故去打仗,我牺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干。

                                        于是,古公亶父决定带领国人离开豳,到周原定居,就此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古公亶父面对外族侵略不抵抗,一味退让求和也就罢了,还发表一番“投降有理”的高调,比诸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论,倒是难分高下。

                                        作为一国之君,施行仁政,当然是好事,但是像他那样,连家园都不自保,诚不足取。

                                        而季历的做法则不然,他的一生唯武是尚。以征战为荣,杀戮为乐,可以说是哪怕一天不骑上马都感到不快活。季历南征北讨几十年,姬昌自从懂事以来,兵危战凶之事可谓见的多了。

                                        结果呢,却因为商王文丁的猜忌而死于非命。

                                        对于父亲季历的评价,向来两面,称许者认为他勇忍果决,艰苦备尝,非常人行非常之事。非议者则认为他刚愎自用,穷兵黩武,以至于身家不能自保。

                                        现在,姬昌站在自己所拥有的国土,环视着围绕周原的列国,何去何从,作为君主,当然要拿出自己的决断。

                                        姬昌意识到,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都走了各自的极端。

                                        他的选择是走一条既不同于祖父,也不同父亲,完全属于自己的“中道”。

                                        人心危险,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

                                        这是尚书里头,大禹答复帝舜的一句话。

                                        而舜帝在后世的孔子看来,他作为政治家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坚持中道精神。他说——

                                        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

                                        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

                                        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姬昌在即位之前,多年的历练已经让他认识到治理民众的法宝,一是德化,二是刑罚。尽管手段方式殊异,但目的却一致。

                                        但是这两样法宝,在运用的时候就有个“度”的问题。

                                        考诸典籍,事实上,自尧、舜、禹,降自商、汤。他们的施政之所以受万民悦纳,乃在乎一个“中”字。

                                        所谓的中道政治,无疑是要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施政于民,有度而不过度。

                                        据此,姬昌决意推行祖辈从未有过的新政。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其实中国后世很多改革家的变法,都深受周文王此次变法的影响。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儒家推崇他是圣人,不要以为明末神魔小说《封神榜》所描写的那个形象,就去想象他是一个保守而又迂腐的人。

                                        事实上,即便是儒家吹捧周文王,也注意到文王身上有着一股熊熊的能够感染别人的热力,这种热力在古文上的说法,就是怒。

                                        孟子就说,文王一怒安天下。

                                        这个怒,不是愤怒,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奋发、振作,有为。

                                        姬昌的新政具体细节,今日不甚了了。

                                        有幸的是,战国时代的孟子在一次回答齐宣王的疑问中,略微的提到文王变法的内容。

                                        齐宣王当时请教孟子:“别人都建议我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请不要拆毁它吧。”

                                        齐宣王说:“可以把王政说给我听听吗?”

                                        这自然正中孟子下怀,他当时在齐国都快闲坏了,当即端容肃穆的解说道——

                                        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民的税率是九分抽一;

                                        对于做官的人是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

                                        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

                                        任何人到湖泊捕鱼都不禁止;

                                        对罪犯的处罚不牵连妻子儿女。

                                        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这四种人是天下穷苦无靠的人。

                                        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有钱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人吧。”

                                        后世的人往往把孟子的这个说法视之为孟子的思想。

                                        其实孟子自命为儒家学派的领军人物,秉承的观念和孔子有点接近,就是述而不作。

                                        让他夸夸其谈,可以。

                                        让他为了推销自己的理想,而肆意修正先贤先圣的观点,那就难矣乎了。

                                        从孟子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姬昌推行之新政完全和先君季历武力扩张之路背道而驰。

                                        以现代人的话来阐述,姬昌的这个政策不妨视之为低税收,高福利。

                                        低税收,高福利,好啊。很多人肯定会拍手了。

                                        欧美发达国家现是这样滴。它们之所以发达正因为此,然后自然又会有很多人开始感慨,看看我们的社会主义,看看我们的个人所得税,看看……。

                                        言论自由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感慨嘛,其实是缺乏起码的经济学常识。

                                        首先,欧美是因为发达了,才搞低税收高福利了。而不是搞了低税收搞福利才发达起来的。

                                        欧美之所以发达,准确的来说,最初和先周之崛起没有两样,就是穷兵黩武,抢掠第一。

                                        说的好听点,是带领人类进入海洋文明时代。

                                        说的难听点,就是一群无法无天的海盗。

                                        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海盗们抢了钱之后,再来搞建设,从财政来讲当然宽松多了。

                                        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才能够推行低税收、高福利的资本主义。

                                        不过就目前的观察,这一措施不到一百年,几乎让欧美所有国家的公共财政破产。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人说是次贷。

                                        要我说呢,其实就是历年以来,大伙儿坐吃山空,到了还债的时候啦。

                                        低税收、高福利从国家伦理上来说,藏富于民,当然是很道义的。问题是国家公共财政要是一破产,那老百姓所藏的那些富,就会瞬间缩水,全打水漂了。

                                        欧美藏富于民那么多年,结果金融危机一来,无人能够独善其身。

                                        其实无论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都不能太走极端,而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不然再美好的制度和政策,到最后往往变成中看不中吃的画饼。

                                        就现在看来,美国人还是挺明智,在危机关头,能够抛弃意识形态,狠狠地左倾一下,算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修正吧。

                                        当然,要是按照我的说法,很多人又会问,那为什么姬昌新政五十年,不但周国没垮台,还蒸蒸日上,最终取代了商王朝。

                                        无它,答案无非是六个字——此一时彼一时。

                                        • 家园 二十、此一时彼一时

                                          二十、此一时彼一时

                                          姬昌掌国之时,从先父接手了经过多年武力扩张之后抢来的地盘。

                                          土地很大,但是人口太少了。

                                          虽然姬昌的老婆太姒像个生育机器一样,一下子给他生了十个。

                                          夏商时代,钱币尚未发明,国家的收入完全有赖于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而这两样收入,其基础自然是人口。

                                          以本族有限之人口,要想经营这么多的土地。

                                          再加上还需要维持一只庞大的军队,已是国家财政所不能承受之重了。

                                          事实上,姬昌肯定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

                                          商王朝之所以亡国,正在于帝乙和纣王两代君主的极力扩张。在他们在位的时候,国土每年都在扩展,人口却一天天的减少。

                                          最终,商纣王大举东征之时,本根之地、国都朝歌却一片空虚,周武王姬发前来轻轻一推,这个立国六百年的王朝就此倾覆。

                                          但确实第一个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的人。

                                          他这次变法甚至是商鞅变法的参考模板。

                                          太搞了吧,商鞅可是法家啊!

                                          不搞不搞,一点也不搞,因为商鞅也是没办法,他遇到的问题和姬昌一样。

                                          商鞅之变法成功,其思想由后人总成为《商君书》,这本书内容大部分出自于他的手上,但是战国是个思想激烈变动的时代,曾经很先进的商鞅变法内容有些也过时了,因此就有好事者又填补了新了内容进去。这里要引的《商君书俫民》篇,很多的事件都发生在商鞅身死之后了。

                                          不过,这不妨我们讨论。

                                          首先,商鞅向君主秦孝公阐述了秦国的问题所在——

                                          一百平方里的土地,山岭占十分之一,湖泊占十分之一,河流占十分之一,城邑道路占十分之一,瘠田占十分之二,良田占十分之四。

                                          用这些田地,可以养活五万农夫。

                                          山岭湖泊可以供应他们所必须的财物,城邑道路可以安顿他们的起居。

                                          这是古代君王管理土地、分派老百姓的原则。

                                          现在秦国的土地,总数达到五千平方里,但种粮食的土地不足十分之二,农田数目不足百万亩,湖泊、河涧、名山、大川的资源又没有充分利用。

                                          这就叫作人力不足以胜任土地的开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商鞅说这一番的背景是在秦孝公十二年迁都咸阳之后。

                                          其时商鞅已经将国内一盘散沙的城邑部落、贵族封地合而为县,凡三十一县,建立了直属国家的税收制度,使君主得以直接从民众收取税收,可谓获得了空前的财政权力。

                                          而战国末期时代上距西周之始创期,八百年的时代,几十代中国人努力,可以说整个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多余闲置的田地了。

                                          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每亩土地出产的效果更高。

                                          即使如是,秦国依旧面临着军事对财政的巨大挑战,需要从开发“山林川泽”寻求出路。

                                          则姬昌即位之初的困境便不难想见了。

                                          商鞅在谈完了秦国的困境,那么与秦国争雄的三晋之国(韩赵魏)又是什么情况呢?两者相比较又有何不同呢?

                                          准此,商鞅继续阐述道——

                                          秦国所相邻的国家是赵、魏、韩这些“三晋”之国。

                                          秦国所要攻打的是韩国和魏国。这些国家的国情是——

                                          土地狭小、人口众多、房屋拥挤。

                                          老百姓经营商业,在国家那里没有户籍登记,也没有自己的房屋土地,只能机关算尽地不务正业,勉强维生;在山的两侧和水边掘洞而居的超过人口的一半。

                                          这些国家土地不足以供养其人民的情况,比秦国劳动力短缺而不足以开发土地的状态要更为严重。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老百姓的天性:

                                          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住宅和土地而已。

                                          这些资源三晋肯定是没有的,而秦国肯定是有的。

                                          既然如此,老百姓还不向西移民到秦国来,是因为秦国士人忧郁、庶民辛苦。…

                                          三晋与秦国打仗,经过孝公、惠王、武王、昭王四世也没有打胜过。

                                          自从魏襄王以来,野战不能胜秦,据守的城池也被秦国攻克。

                                          大大小小的战役,三晋败给秦国不计其数。

                                          如果这样他们还是不屈服,原因在于秦国能够兼并他们的土地,却不能获得他们的人民。

                                          这段话更有意思了,描述的不正是姬昌掌国之初所面临的情况嘛,周人确实能征善战。

                                          季历时代就不多说,姬昌即位,用兵都用到了天下共主商王朝的头上去了。

                                          或者说,季历所留下的遗产就是一个保持战时体制的国家,战时体制的优点当然很多,比如能将整个国家的资源运用的极限,目标专一,举国团结。

                                          而最大缺点,则是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惯性,就是随时搜寻作战目标。

                                          二战期间,德国日本便是因此而亡。

                                          那么该当如何扭转这个局面呢?

                                          放弃战时体制嘛,不现实。对秦国来说,战国争锋已到最激烈的紧要关头,提出这样的建议只能被老板炒鱿鱼。

                                          现在君王如果明智地施与恩惠,对于从各诸侯国来投奔秦国的人,从今天起免去三年的赋税,并不让他们服兵役;

                                          秦国四境之内的山岭、池塘、高地、和沼泽的开发,十年内都不征收赋税,并将此政策写在法律上;那么就足以招募百万的农夫。

                                          刚才下臣曾说:“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老百姓的天性:他们所要的,不过是住宅和土地而已。这些资源三晋肯定是没有的,而秦国肯定是有的。既然如此,老百姓还不向西移民到秦国来,是因为秦国士人忧郁、庶民辛苦。”

                                          现在我们给他们住宅田地之利,免除三代的赋税。

                                          这就叫一定要投其所好,而不让他们干不他们不喜欢的事情。

                                          这样,东方各国的老百姓就没有不向西移民的了。

                                          我们不妨在这里对比一下姬昌为自己国家开出的方子,在人口和土地管理方面,两者惊人的一致。

                      • 家园 期待后面的

                        真不错,不知道后面的啥时出来

                        • 家园 等两三天吧

                          写了两万多字了,但是还是觉得先周时代,资料太少了。

                      • 家园 竹片花竹片花
                      • 家园 很好,送花

                        基本是把很多古文作了编译发挥,很有趣。

                        周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多次搬迁,公刘、文王、武王都搬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