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早期计算机研制中的一些小故事 引子 -- 萨苏

共:💬417 🌺269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对着纸带报程序,这个是高级基本功了

            用多了,都会一点,本人也算一个

            纸带是8进位的,0-7,记得是两个8进位数字代表一个字母?计算机的“键盘”是好几排拨动开关,3个一组,所以也是8进位的。还记得70771是“执行”。109机(也叫719机?)还有一个“牛”的,可以步进执行,按一下执行一行程序,然后“读”小红灯,三个一组,这就相当于CRT了。这就是当年的先进技术了,进出机房都要换白大褂、拖鞋的。全校也就这么一个空调房间。

            • 家园 没见过那玩意,看来被老师忽悠了

              我刚上大学时,机房还是宝贝地方,白大褂不用了,鞋套是必须的,大二时差不多就成了菜园子。

              • 家园 浙大那时候化工系有钱,上机条件比计算机系还好

                有VAX-II,PDP-11,8088带20M硬盘的好几十台,而那时候的计算机系的PC还多半是没硬盘的。

                开始的时候机房里还要换拖鞋,有空调,后来空调普及了,微机也普及了,几乎每个实验室里都有。通常机器旁边会有一个大烧杯,满满的烟灰,因为化学实验室里不敢抽,都跑到放计算机的房间来抽了。

      • 家园 神人啊

        这等大牛程序员,实在让人敬仰。

        那时的女程序员多,可能跟需要细心操作有关。

        现在的女程序员少,估计跟技术知识更新换代太快有关,女性始终要生儿育女,难免吃亏一些。

      • 家园 当年也用过打卡机编程

        不是IT可当年学数值计算的时候也有幸用过打卡机编过FORTRAN。不过好像没有那么恐怖。当时手上有三组卡片。一组是输入输出,一组是计算,还有一组是子程序。每张卡片顶上都是一句程序。查的时候把卡片往桌上一摆,用手往下一顺就把顶上的程序都露出来了。看起来就像从一张纸上读程序一样。有问题的卡片不能直接拿出来,得用一张空白卡片和那个有问题的卡片夹在一起,然后才上打卡机改。最倒霉的就是不小心把卡片的次序搞乱。有一位仁兄把程序放在一个盒子里,结果不知那位不小心把盒子碰翻了。四五百张卡片老兄花了三天才搞定。

        • 家园 那位仁兄好惨阿

          是不是后来就在每张卡片角上编上号码了?

          • 家园 编号很麻烦

            FORTRAN语句本身是没有编号的,所以卡上没有自然的号,只能自己用手写上去。程序改号也得改,改来改去自己都有些糊涂了。所以后来都被逼的在程序上下功夫。一个主程序从最早的四五百行到最后的四五十行那是很花了些功夫的。

      • 家园 藏龙卧虎啊

        不对,应该是藏凤卧虎

        当年差点考进计算所。

      • 家园 当年学编程是打卡的,

        比用纸带有进步了,但还是挺麻烦的。

        把卡片送进机房后几个小时,如果过不了,还得重新来过。

      • 家园 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就是女的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就是女的。“女性不适合编程”这是不是传说暂且不论,至少她是这个传说的绝对颠覆者。

        老萨说得是不是Mary Shaw啊?老太太现在贵为CMU CS教授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