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梦回中国(4) -- 万里风中虎

共:💬222 🌺6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细读“科技人力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华为

        华为的模式是清楚的,是科技人力密集型的代表;业绩也是清楚的,已经晋身国际一流大公司,而在华为凌厉的攻势下,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在以下三点上已经全面失守。

        (1)人为的产生了新的专有的技术(华为2008年国际专利数世界第一),(2)人为的给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创造了新的工作岗位(最近北电的破产保护等),(3)人为的保障了这些拥有专有技术的人员的高工资(欧美工作外包的压力,见IBM的上山下乡工程”)。

        但不清楚的是,华为是不是有代表性的企业?也就是说,现在可不可以复制华为的模式,来吸纳大量的科技人力,完成产业升级?这个问题先提在这儿,争论肯定会有。我看这个问题的角度,是看科技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

        [URL=]http://zd.54yjs.cn/html/mingqiziliao/IT_dianxin/huawei/20080718-40734_3.html

        [/URL]

        华为非常重视校园招聘,因为应届毕业生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充满活力、充满热情、容易培养,很快就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华为1997年招聘应届毕业生700人,1998年为2000人,1999年为4000人,到2000年竟达到7000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

        外链出处

        2001年的春天,华为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举动:垄断通信类技术人才,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将近5000名技术人才,与2000年的长虹垄断彩管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与我同学校、同时毕业的两个技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进了华为。看到如此好的机会,我马上向好几个职位投出简历。等待的依然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华为只要技术人才。

        我的看法是,TIMING很重要:十年以前,华为是比较难复制的,原因很简单,当时科技人力资源的总供给尚不充分,密集型需要的“足够密”总体上还达不到,只能形成局部、个别的优势,华为是先行一步的鸭先知。但在十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的科技人力资源供给已经不成问题,没有造出新的华为,问题出在别的地方。

        • 家园 这种成功做法可能只适合coding的活动

          象华为这种成功做法,可能只适合coding的活动。

          一个题目扔出来,可以有人很迅速的分解为无数小块让一堆人快速啃出来,可以说是将高科技山寨化的典范;

          适合coding这种活动。

          coding 这个活动,之所以结合国情的技术人海战术,成就了华为的技术。和下面因素有关。

          1,新手上的比较快,不象机械电子的经验分量多。

          2,做实验和调试成本比较低。

          所以好人海战术。

          不过我想,芯片设计也是这个类型,为什么没有华为之类的例子,是不是和代工厂环境有关系。

          而搞机械的,化工的,这个民间没出华为

          一是做实验成本高,

          二是有很多经验积累,know-how,非老手不知。中国缺乏老手。

          这些日本德国成天琢磨材料工艺,做实验,就是靠know-how 才吃香喝辣。

          中国民间企业没什么钱,对这种靠钱堆出来的,需要老手积累的,就没什么办法超越。

          所以出华为比较难。

          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各企业能交换实验数据,这个社会科研效率将大大增加。

          信息时代了,如果有一个标准的信息交易平台类似陶宝的,干这个事情,

          那么中国会迅速赶上那几个发达工业国。

          因为做实验也可以挣钱,加上中国的技术人海战术。交换实验数据,节约社会成本。

          不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能加快技术的突破。

          破除德国日本设给我们的拦路索。

          • 家园 信息交易平台。。。。

            想过这事,提点想法,交易需要价值,

            可公共信息是随着时间贬值的,

            而保密信息是随着应用增值的。

          • 家园 芯片设计尚未起飞仍然与人才供给不足有关

            科技人力密集型,要求至少在局部要形成足够的人力密集度,而这个至少在前几年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看两个报道:

            2002年的情况

            http://www.jrj.com.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118235

            IC芯片设计人才奇缺 中芯国际只得引进外援

            2005年的情况

            http://www.21ic.com/hr/200508/8703.htm

            中国芯片设计三道门槛拦路 人才瓶颈最关键

            相对于一般的coding,芯片设计需要的人才更为专门,合格人才的供给量还没有到达一个足够大的base,当然这个情况肯定在逐渐改变,我想临界点应该快要到了,中国以后在这个行业出现类似华为地位的公司是可以预期的。

            而且,这里面还要考虑到即使总数够了,还存在一个行业优势企业(外企)为打击新进入者形成局部的人力密集而“囤人”的问题,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供给了。

            • 家园 IC设计跟代工厂的工艺关系很大

              代工厂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壁垒还是很高的

              首先你得有钱,然后你还得有人,这些人还得有经验。

              好的代工厂可以在一定能耗的基础上给出更好的产品,或者在给定功能的前提下更好的降低功率,更不用说可以提高良品率。这玩意儿提高一点,那可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广大的市场啊。

        • 家园 你说的很有道理,

          华为还有BYD的成功是特例。

          就好象老马丁所说的,是某个技术的突破。

          华为作为一个公司无法改变一个现状,就是教育大跃进中大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准的普遍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知识储备目前无法支持出现第二个华为。除非国家拿出真金白银,用救市救灾的态度来救教育,否则10年内华为也会完蛋。

          历史证明,国弱民强就是悲剧的开始。

          • 家园 我觉得虎哥说的太绝对了

            “除非国家拿出真金白银,用救市救灾的态度来救教育,否则10年内华为也会完蛋”

            教育大跃进没有降低原先精英的水准,只不过是让原先那批没资格上大学的进了大学,强行去提升他们的水准。

            假设原先10%的录取率,今天你去看,把全国学生排个名次,前10%的是仍然是精英。

            不过华为现在未必都能垄断这10%的精英,华为现在在业界的名声未必很好听,他的毕业生薪水吸引力10年前很好,现在实际是降低了。现在一大票公司挥舞着支票去吸纳这10%的精英。权衡一下,这些精英可能去中兴,可能去摩托罗拉,可能去IBM,而不是第一选择去华为。

            华为如果完蛋,那只可能是他们自己管理体制僵化的后果和对人才吸引力下降,而不是人才供应不上。

          • 家园 说的真好啊

            虎哥以前不是外经贸部的嘛,怎么对华为,BYD这种企业也有这么深的认识涅。

          • 家园 判断太过武断

            教育并非越高越好,而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虎兄全局观其实很好,为什么老是在这类问题上就一定要割裂全局片面求全呢?人力积累知识积累都有滞后性,优势一旦暴发必须有路可去,我们总不能老指望第三次世界大战吧,呵呵。

          • 家园 说到华为

            我倒觉着大黄兄的看法更合适一些,时机很重要。

            华为呼啸而起时,时值通讯技术大更替时代。华为中兴与国外竞争对手技术差距小,国内人力资源成本低,加上国内市场的高占有率以及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有人一直耿耿于怀华为为啥不上市,各位,它上市是为了啥?钱?华为现在手上根本就不缺钱,银行里几百个亿的信贷额度~),使得华为中兴赶上了新科技的浪潮。

            至于科技人力资本的存量,窃以为不是太大问题。个人在同一些华为的朋友沟通过程中觉得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相对高效率的研发组织模式,具体说就是一个题目扔出来,可以有人很迅速的分解为无数小块让一堆人快速啃出来,可以说是将高科技山寨化的典范;另外就是人才识别和培养机制,只要你是正规招进华为的,基本上总有办法把你培养好。一句话就是科技人力资源调配的好,这个本事俺很少在其他企业中看到。

            还有一点,华为不断改革利益再分配体制,使得以最小成本度过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新老对立,机构臃肿等沟沟坎坎,真的是不简单。

            • 家园 送花买包子

              1,扔题目和切块以及随后的项目管理是谁?运作的机制是什么样的?

              2,科技人力资源调配机制又是怎样的?

            • 家园 华为的科研体制是学IBM的

              老任当年理顺这个花了不少力气。

              可见其冬天讲话。

      • 家园 典型性“科技人力密集型”企业

        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

        微软、Google等企业估计就是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企业的典型代表吧...

      • 家园 或者当年的美国汽车生产线也是这种

        科技人力密集型(skilled labour-intensive)的创新,当年美国汽车工人的高薪也自有其合理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