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地英豪——匈奴传奇 -- 龙神将

共:💬119 🌺64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主要是两个问题

          1.成本太高

          2.种群质量下降厉害

          汉初推出很多经济措施鼓励民间畜马,就这样好不容易凑齐一支骑兵,三大战役几年时间就几乎消耗殆尽......

          从汉武帝初年,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到晚年卖官鬻爵,盐铁专营,可见战争的消耗是多么巨大——这战马的负担就是其中沉重的一项。

          • 家园 骑兵的成本

            好像说家养的马无法做战马,战马必须是在广阔的草场上放养,汉朝战马的来源真的是农业区家养的马匹?还是来自农业-畜牧区边缘地带?

            根据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描述,一名骑兵的成本相当于四名步兵,也就是说维持一匹战马的费用与三名步兵相当。如果这样的话,漠北远征一次动用10万骑兵,大概相当于40万步兵,这种规模的出兵,对强盛的汉朝似乎耗费不会很大。毕竟,长平之战,秦国动兵超过60万,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当时天下还未统一,秦国的国力远逊于西汉。

            还有,西汉的军制是怎么样的?似乎类似于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好像又能有选择性的征兵,有些奇怪。

            • 家园 另外,秦的统一战争和汉的出塞远征又大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文明发展水平接近,秦每吞并一国,可以获得更大的物资生产能力,可以就近获得粮秣物资的补给。实际上,秦等于是以战养战,每占领一国,就获得了可以自身维持生产并为远距离投送兵力提供有效保障的兵站。从国力上来讲,秦的扩张是实力的净增长状态,秦军规模可以维持很大,而国家还能够支持,不至于破产。

              而西汉征匈奴则与此完全不同,汉军万里远征,沿途很难获得物资补给,西域诸国即使有心也无力为庞大汉军提供粮秣,只能靠后送接济,这个消耗是非常庞大的。参考一下德国对苏联的入侵,就可以知道即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为远距离军团提供后勤支持也是件噩梦一样的事情。因此,汉军对匈奴的远征,是汉帝国实力的净损耗。汉和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人类历史早期的总体战,就是拼消耗、拼国家实力。

            • 家园 这笔帐不能这么算,实际消耗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还要考虑最重要的后勤供应问题。

              假设当时汉帝国的人口为4000万人(实际未必有这么多),男女对半开,则有男性2000万。刨掉太老太小没法用的,实际可用的男性劳动力也就1000万挂零。

              假设以单次出击的汉军人数10万计,则为这些出征汉军运输粮秣、整备军器、囤积管理物资……等等事项,需要使用的人力应当不少于40万人。而这些人,包括出征汉军本身,基本是脱离生产的。需要知道,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除了马拖骡拉,没别的法子把物资送到前线兵站,而搞运输的人在把自己运输的粮草吃光之前,是不会饿死自己的。所以,维持10万人的出征部队规模,整个国家所消耗的物资数量不能单纯以10万人计算,而应乘以4或5来计算。因此,实际上动用的人力物力更大。可见,仅一次对匈奴的远征,就需要动员汉帝国男性劳动力接近1/20的比例(具体数据手边没有资料,印象里还要更糟),物资需要积累数年。而另一方面,当兵的人多了、为军队服劳役的人多了,从事生产的人就少了,直接的讲就是种地的人少了;国家获得赋税、征得粮秣的来源就少了,只能通过加税的方式保证物资来源,导致负担加重。

              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内其他地方驻军、政府部门维持、重大灾害发生……问题,直接从事生产的男性劳动力比例一直呈下降态势。而汉帝国长期保持对匈奴的进攻态势,导致很多临时征用措施变成常态。只能使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脱离生产、脱离正常生活轨迹,这不仅导致物资生产日益艰难,也会造成生育率下降,导致局面更为恶化。

              因此,对匈奴的远征,虽然对中华民族长远来看是有重大意义的,但对汉帝国本身是异常沉重的负担。

              • 家园 这种说法失之偏颇

                后勤保障动用的人力武力远高于战斗部队本身,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是前面的讨论已经考虑这一点了,国家的战争承受力要比想象的高。二战时苏、德、美等主要交战国总兵力都达到过总人口的10%,虽然现代生产力发达,但现代战争消耗也大。即便是在古代,长平之战时秦国“发民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几乎是全体男性国民都到前线打仗,支撑了两年多的时间。如果说秦国统一战争类似于内战,又不可比性,那比较一下唐、明两国对突厥、蒙古的作战就行了。唐初李靖攻东突厥,动用10万骑兵,和漠北之战差不多,可是唐初的人口只有汉武帝时三分之一左右。明成祖五征漠北,每次兵力都在50万左右,国力也没有伤筋动骨。

                我觉得汉武帝后期国内困炯的主要原因还是汉武帝好大喜功,同时在多个战略方向上出击,以至于自身损耗巨大而成效大打折扣。在出击匈奴的同时,汉军还对西域、朝鲜、南越、交趾、西南夷等动兵,分散了实力。

            • 家园 圈养的马拉辎重车还是可以的,军马也不全是战马

              战马的淘汰率更高一些。汉武帝比较理想的军马来源还是西域。

              此外,你肯定那个一匹马=三个步兵的算式指的是“全寿命成本”?

              汉武初期的几次远征和后来的内战有很大不同,是大纵深外线作战,无法因粮于敌,补给只能在出发时一次带齐,后勤压力随规模和距离成指数级增长。你看看漠北远征卫青带了多少人,可是战斗编组又是多少人?

              而且汉武时期,中国面临南北两场战争。

              长平之战,60万已经是“王自之河内,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这是秦国的倾国之力,而且,那也不是完全的外线作战——外线作战坚持两年是难以想象的。

              西汉正规军是北军和南军,前者是中央控制的野战军,后者是卫戍部队,各有各的选拔原则,不是普遍义务兵役制。老百姓要出劳役,这个是普遍的(虽然也可以花钱免,或者雇人代劳),不过那不算是兵役。

              • 家园 西汉军队

                受教了。

                回应一下,关于步兵和骑兵成本换算,是根据李嗣源的说法,指的是维护费用,至于“全寿命成本”,不太好计算。

                此外关于西汉军队由三部分组成:中央军、郡国兵和边郡兵,这三部分都是正规军。中央军是由南军和北军组成的,其中南军是来自全国各郡县的精锐,北军则来自于京都附近地区(三辅)。

                历次远征大漠的军队,似乎是由边郡兵为主体,补充进部分郡国兵,同时加强以部分中央军组成的。四将出征匈奴那次,卫青率领的军队就是以上谷、渔阳郡兵为主体,同时有部分南军骑兵加入。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五节 2

      2.再向西域行

      既然匈奴不肯屈服,那么汉帝国的边境安全依旧无法得到保证,于是这战争还得打下去。在此之前的首要工作是巩固新地盘,公元前118年刘彻开始迁徙天下奸猾吏民充实边境。这条法令实在是太有才了,因为民众是否“奸猾”是有官府认定的,所以只要边境有需要那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现奸猾之徒立刻押赴边疆。光凭汉帝国自己移民充实边疆是不够的,最好能招徕一些忠于汉帝国,至少也是与汉友善的游牧民族填补匈奴右贤王所遗留的广大草原。所以就在前一年,刘彻再度召见了自己的旅行家张骞。

      此刻的张骞已经是平头百姓一个,由于在河西之战的第二次出塞作战中救援李广不利他失去了爵位和地位。张骞家里比较有钱,他当初做官就是靠花钱买来的前程。花钱出来做官的是光宗耀祖扬名立万,而张骞在同时代的官员中文没有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才华,武没有卫青与霍去病的能力,而他所长的是无与伦比的探索精神和灵活的头脑,这令他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使者,一个开路者。张骞抓住这个难得机会对刘彻说:“可厚赂招(乌孙),令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

      刘彻将张骞削职为民是因为国法,此刻再度委以重任是缘于信任。去吧,找到你曾向朕提及的乌孙,联合西域诸国切断匈奴右臂!

      西域三十六国有大有小,大的人口有数十万,小的不过一千挂零而已。乌孙就是其中人口多军力强的国家之一,足可称之为影响西域政治动向的强国。西域这里没有所谓的超级大国存在,因为整个西域都是超级大国匈奴帝国的属国。西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只能在强者中选择一个结盟效忠。

      长期以来除了效忠匈奴帝国之外,西域没有第二个选择。现在汉中郎将张骞正率领着300名随从,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和价值数千万钱的丝绸、漆器、玉器和铜器等贵重物品。这些都是用来收买西域各国上层人物的礼品,因为张骞认定这些胡人们“贪汉物”,而在他们心中也“恋故地”。所以只要送上厚礼再劝说他们回到祁连到敦煌间的故土,一定就可以为汉帝国招揽到靠得住的“外援”。

      此时距离乌孙复国已经过去了42年的时间,昔日里的少年英雄猎骄靡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孔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经刀光剑影后的猎骄靡却是对自己的人生百感交集。张骞的推测没有错,从猎骄靡到乌孙的平民百姓见到汉帝国的礼物后无不两眼放光欣喜不已。可是当猎骄靡静静听完张骞的邀请后,却难以做出汉帝国使者殷切期盼的回应。乌孙的老昆莫从来不是行事犹豫拖泥带水之人,他不明确表态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汉帝国对于西域人民而言只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名字,他们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以至于可以背叛强大的匈奴与其结盟。猎骄靡不是冒顿那般强势的独裁者,可以强令部众追随,更何况他自己也对汉帝国的底细并不了解;其二则是猎骄靡的家事弄得一团糟,他本来立长子为继承人,可惜长子早亡留下一个长孙军须靡。猎骄靡有打算给长孙的时候,他的次子大禄不干了。游牧民族一般倾向于尊有实力者为王,不倾向于拥立年轻没经受考验的统治者。所以匈奴的单于继承中会有父子和兄弟两种方式,乌孙也是一样。所以按照传统应该是大禄即位,可问题是猎骄靡的长子在临终前恳请父亲让军须靡继位,猎骄靡“哀许之”。这下大禄恨透了父亲和军须靡,他拉拢了不少兄弟谋划叛乱。大禄虽然不敢把冒顿作为自己的光辉楷模,但是学学伊稚斜对侄子来个篡位还是绰绰有余的。猎骄靡对于尾大不掉的次子实在是头疼,因为大禄已经领有万骑,所以只好给军须靡也领万骑,让他们实力相当来避免冲突。这样一来乌孙变得一分为三,要同一个分裂中的国家谈论结盟实在是难上加难了。

      张骞是一个头脑灵活的人,既然乌孙昆莫表示自己“年老国分,不能专制”,他就将自己的副手们分别派往其余的西域三十五国,为自己的祖国尽可能多地争取盟友。西域那些小国从没见过如此慷慨的礼物,从此后对遥远的汉帝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大宛因为在张骞第一次出西域的时候就有过接触,所以这次也表现的分外客气,他们派使者和宝马随同汉使一同前往长安。猎骄靡也派几十名使者带着宝马等礼物随张骞回访汉帝国,这些人先到长安,张骞带领他们参观帝国的府库和军队,这些乌孙使者对于大汉这个如此富庶和强盛的国家有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乌孙马也令刘彻称赞为“天马”,正为战马损失过大难以征伐匈奴而苦恼的他立即将获取西域良马列为自己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久后大宛使者送上大宛马更是让刘彻惊喜不已,他便将天马的称号又授予大宛马,从此后络绎不绝的汉使前往大宛求购好马。

      汉与西域之间的联络至此正式被张骞“凿空”,这位被梁启超赞为“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的张骞被刘彻提拔为九卿之一的大行,终于实现了自己光宗耀祖扬名立万的梦想。日后汉使前往西域时都自称为博望侯,张骞的爵位竟成为汉帝国外交使者的名称。就在他从西域返回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14年,这位伟大的冒险家终于停止了生命的步伐。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五节 西域风云 1

      第五节 西域风云

      1.伊稚斜的橄榄枝

      漠北之战后,匈奴政权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趁着伊稚斜生死不明之际,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没想到伊稚斜同志生命力顽强得很,竟然收拢残部再度出山。于是右谷蠡王见势不妙立即退位,再度老老实实做王去了。赵信大难不死回到伊稚斜身边,其余匈奴各部也纷纷重聚在单于身边,但是声势已大不如前。于是赵信提出一个建议:向汉朝请求和亲!也就是向汉朝递出求和的橄榄枝。伊稚斜这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有枣没枣都打一杆子碰运气了。

      当刘彻接到匈奴使者的信息后,询问大臣该如何对待。凭心而论,汉帝国并没有打算彻底征服匈奴帝国杀光匈奴人民。农耕民族性格中的残暴和野心永远也比不上游牧民族多,就算是征服欲最强烈的刘彻也只打算让匈奴降服不再骚扰边境而已。“三大战役”之后刘彻没有继续策划大规模进攻作战的念头,因为广阔的草原并不适合农耕的汉人居住,即使征服也只是暂时的。“游牧之民,迁徙不定”,想将其彻底击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已经极度疲惫的汉帝国而言,匈奴的和亲请求似乎也是一个结束战争的好机会。丞相长史任敞得意洋洋地发表意见:“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之为外臣,朝请于边”。这番话说到刘彻心坎里去了,他立即派遣任敞出使匈奴,可当伊稚斜听到这番公然要求自己臣服的论调后却怒火攻心,立即逮捕了任敞并代表自由的匈奴人民宣布要与邪恶的汉帝国主义者战斗到底。匈奴人民的不屈呼声传回长安后刘彻也勃然大怒,只可惜手头没有现成的匈奴使者可以逮捕。

      于是伊稚斜的橄榄枝就此折断,但是汉帝国内部的争议却没有平息。颇有些大臣认为国家已经精疲力竭,还是以和为贵再也别打了。其中博士狄山的发言最为慷慨激昂:“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孝惠帝、高皇后时,天下因此而得以安乐。及至孝文帝,要对匈奴采取军事行动,北部边境萧然而苦于战事。孝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叛,孝景帝往返于两宫之间,胆战心寒了几个月。吴、楚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一朝始终不谈军事,国家富裕充实。如今从陛下开始发兵攻击匈奴开始,使得我们国家空虚,边境地区的百姓极度贫穷困乏。由此看来,不如和亲。”

      这一番高论将老刘家的老爹、爷爷和太爷爷的经验教训都搬出来教训不肖的刘彻,让皇帝有口难言。于是刘彻向宠臣张汤问道:狄山如此言论如何?张汤回答说皇上别搭理这腐儒,他是没知识的废物一个,只会说空话罢了。狄山当然不肯承认自己是腐儒,于是刘彻与他发生了如下对答:

      “我让你担任一个郡的太守,能不能不使匈奴人入境抢掠搞恐怖袭击呢?”

      “不能。”

      “负责一个县呢?”

      “不能。”

      “守护一个烽火台呢?”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狄山明白再说不能,不仅老脸丢尽更会被治罪,只好硬挺着来了句中国移动的著名广告语“我能!”,于是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险要处的烽火台。汉代的大型烽火台高5丈2尺,宽1丈6尺,面积672平方尺,有两百余名士兵守备。警戒信号大致有六种,即:蓬、表、鼓、烟、苣火和积薪,白天举蓬、表、烟,夜间举火,积薪和鼓昼夜兼用。烽火数量以入侵的匈奴每千人为界限,凡不满1千人只燔1积薪;超过1千人燔2积薪;若1千人以上围攻烽火台时,则燔3积薪。严密的烽火警报制度保证了汉帝国边防部队可以迅速接警做出反应,可是烽火台也由此成为匈奴的首要袭击目标。一个多月之后,匈奴人果真来搞恐怖袭击,他们打着唿哨攻破烽火台砍了狄山的头后离去。事实证明主和派连守护一个烽火台都不能,于是此后再也无人敢谈和亲之事。

      而郁闷的伊稚斜也在极北苦寒之地始终不敢再度南下恢复故土,军臣时代曾4倍于汉帝国的广阔领土如今已经失去不少,而赵信的计策也无法再令这位多疑的单于信任。就在这种与汉帝国的僵持之中,曾经野心勃勃的伊稚斜也难逃死神的召唤。公元前114年,这位篡位上台13年之久的单于死在漠北的遥远草原之上,他的儿子乌维接过了匈奴帝国的权柄。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5

      5. 封狼居胥马踏匈奴

      由于匈奴远遁漠北,刘彻下令将陇西、北地和上郡的戍卒减少一半,以缓解巨大的财政压力。同时,他又下令迁徙中原贫民70余万口到河南地一带的新占领区域充实边防。与此同时,伊稚斜也没有忘记宣示自己的存在,他于公元前120年分遣数万骑分别攻入右北平和定襄,杀死汉军千余人。总的来说,迁徙到漠北之后的匈奴帝国试图开始休养生息的过程。伊稚斜的盘算是在这里躲避汉军打击,然后利用恢复起来的国力举国南下再度与刘彻争雄。他和赵信日夜在漠北筹划反击步骤,并在闐颜山修筑了一座赵信城作为对自己姐夫的奖励。到了第二年的夏季,探马飞报汉军再度出塞!原来是刘彻下令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由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这两路汉军除了10万匹战马之外还有运载私人物品和装备的4万多匹私负从马跟随,在他们身后是数十万转运辎重粮草的汉军步兵。怀着赌上整个国家的命运也要彻底消灭匈奴的决心,刘彻发起了“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漠北之战!

      赵信是很冷静的理性派人物,他对小舅子伊稚斜说汉军即使能够穿越大漠,其军马和人员损失也会极大,我们只要守株待兔等着抓俘虏就行了。而汉军以残酷的事实给了赵信一个大嘴巴子:卫青率部出塞一千余里渡过大漠直击单于庭,当养精蓄锐的匈奴单于直属部队与汉军接战时,伊稚斜才绝望地发现“汉兵多而士马强”,经过充分准备的汉军根本没有被沙漠拖垮!不过事已至此只能拼命了,伊稚斜率军倾巢而出猛扑汉军阵营。卫青拥有绝对先进的武器武刚车,这种车长二丈,宽一丈四尺。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是平时运粮运兵,战时做既防骑兵冲突,又防弓箭射击的战斗掩体。汉军用武刚车自环为营,然后以5千骑迎击匈奴。那边伊稚斜亲率直属的一万骑兵正猛冲过来,就在两股铁骑洪流即将碰撞之时,忽然刮起了狂暴的大风,顿时天昏地暗沙砾击面,两军根本无法看见对方。卫青抓住机会下令变更阵型从左右翼环绕包围伊稚斜。伊稚斜惊觉自己被包围后遂骑“六骡”宝马逃走,由精骑数百保护向西北突围而出。匈奴军队顿时大溃,汉军杀伤敌军甚重。既然卫青历经千辛万苦而来,又岂能善罢甘休?经过审讯俘虏后,卫青连夜追击伊稚斜。到天亮时已行二百余里,再也找不到伊稚斜的踪迹。于是卫青率军占领并焚毁了赵信城的匈奴存粮后才凯旋而归,在他进击的路线上横七竖八躺着1万9千多具匈奴人的尸首。

      另一方面,年轻的霍去病开始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演出。在此之前,他刚拒绝了刘彻赏赐自己豪宅的奖励,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言。这位小将率军从代郡出发,行军两千多里,以他一贯的一往无前的姿态横扫匈奴大败左贤王,杀敌7万余人。左贤王在全军覆没后只身逃走。到了这次长途奔袭的终点,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禅姑衍山以祭地,登临瀚海而班师。此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长城内外一片和平景象,汉帝国似乎终于尝到了灭匈奴,享安乐的胜利果实。霍去病因此得封大司马骠骑将军,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

      此战中汉军伤亡数万人,损失战马十余万匹,国内的粮食、军器等储备和全国人力物力都已枯竭,从此后汉帝国再也无法发起如此规模的进攻。汉帝国失去的不只是进攻能力,他们还损失了老将李广。这位悲情将军一生不如意,最后的漠北之战中由于在沙漠中迷路贻误军机,李广不愿受军法惩处的羞辱而自杀。除了李广之外,传奇般的英雄霍去病在两年后因病去世,时年23岁。刘彻哀痛霍去病之死,他为这位爱将修筑了祁连山形状的茂陵。塞外各属国的匈奴将士们身穿黑色铠甲,从长安一直排列到茂陵为霍去病送葬。在霍去病的墓前供奉着那尊大名鼎鼎的“马踏匈奴”石像,封狼居胥终成汉家战无不胜出塞曲的绝唱……

      漠北之战后13年,大将军卫青在平静和冷清中离开了人世。

      • 家园 卫青倒算不上太憋屈。。

        他的大将军一职的待遇在那里放着;而且内廷的运作也有他的一份。最后的13年军事上虽然没有像漠北之战一样的作为(部分原因是如您所说汉之后再也无法发起如此规模的进攻;另一方面匈奴的实力也大为折损无法再整出那么大的战争舞台),按汉律陪皇帝四处旅游,刘彻对于他还算是不错的。(好像记得是刘彻同学规定皇帝出游时大将军要同车陪同的?这还得再查查)虽然宠爱小霍,也没有因此如何贬低斥用卫青,他依然是汉的大将军。而且霍卫几乎就是一家。。。霍去病就是卫家养大的。

        卫青是汉朝第二个大将军吧;想想之前的第一个大将军韩信,想想被刘彻同志重用过的臣子主父偃公孙弘等人,想想在刘彻同志手上当过重臣的亲戚如田蚡和卫青的另一个姐夫刘彻的另一个连襟的下场,卫青的平静和冷清,已经是平安终结。自古人臣以不世军功立威或以卑贱外戚进身者,善终的极少;又遇到汉武这样的雄猜之主,卫青以外戚+武将(还参与了内廷运作)的敏感身份,能在大将军之职的任上安稳离世,以刘彻的RP来看基本上是难能可贵。

        PS:抛开我对卫青/霍去病的观感不谈,这一段历史真是有一扫九世之辱的荡气回肠之感阿!!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4

      4. 浑邪与休屠

      公元前121年,刘彻发动“三大战役”之二的河西之战。河西指的是河西走廊到湟水流域的广大区域,其北居延泽是匈奴骑兵由漠北南下的要冲之地。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率领部众驻牧于此,从朔方的西北和西南,以及陇西西北面包围骚扰汉帝国。为了确保朔方和陇西安全,并且切断匈奴主力南下的通道,刘彻决定占领河西一带。

      早春三月,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万骑从陇西出发奋击匈奴。他用六天时间一连冲破匈奴五王辖区的防御,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势如破竹。汉军击溃匈奴的抵抗,杀折兰王、斩卢侯王,还俘获了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员贵族,一共斩首8千9百余级,并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虽然战果辉煌,霍去病部也损失惨重,班师时只余3千骑。

      到了夏季,霍去病再度率数万骑出塞。他与公孙敖、分兵合击匈奴,结果公孙敖在沙漠迷路误了与霍去病汇合的时间。而与李广一同进击左贤王策应河西作战的张骞也沾染了老李的霉运:李广率4千骑先行被左贤王率领的主力4万骑围困损失惨重,而率步兵跟随在后的张骞也因为救应李广不及时而被论罪。这样霍去病变成了一路孤军,而他毫不在意地勇往直前两千余里攻占祁连山!在这次作战中汉军斩首3万2百级,捕获匈奴大王5位,裨王70余人,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等王族成员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官63人,逼迫单桓王和酋涂王率2500人归降汉帝国。在河西之战中汉帝国大获全胜,但是匈奴帝国的惨败却在战斗平息后继续延续:由于这两场大败仗都发生在浑邪王与休屠王承包的责任田里,所以村领导伊稚斜当然要追究失职承包人的责任。秋季,单于的信使来到河西向惊魂未定的两位王爷传来口信:大单于召集两位到单于庭述职汇报工作,讲一讲你们是怎么“配合”汉军大获全胜的?听了这饱含杀机的宣召令之后,浑邪王与休屠王商量了一下得出共识:咱俩还是弃暗投明做二五仔吧!于是两人率部联络汉军商讨投降事宜。

      刘彻得知后自然表示大为欢迎,他特地派遣霍去病率部接应这两路匈奴“起义军”。霍去病率领大军迎接浑邪王与休屠王,准备的车仗就有2万辆之多。这么隆重的规格不仅是显示汉帝国的重视程度,更是为了防备匈奴用诈降计忽悠刘彻。结果当投降的匈奴队伍与迎接汉军相遇时,霍去病属下的军队以排山倒海的气势迎接过来,准确地说是以接战准备的方式正面迎上来。汉军是有诚意受降的,不过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警惕以免上当。匈奴也是有诚意投降的,不过他们有足够的理由认为自己上了当: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没有 红旗招展,只有人山人海——这些是刚扫荡过他们的故乡,杀戮过他们的同胞,摧毁过他们尊严和信心的敌军。所有的匈奴人都在动摇,除了浑邪王之外。倒不是他是坚定的亲汉派,而是由于他刚杀掉反悔的休屠王,逼迫两族部众一同投降,实在是无路可退了。就在两军相接之前,很多浑邪部众崩溃逃走。霍去病立刻率军驰入匈奴阵中高呼不动者免死,随即追杀反悔不降者8千余人。在干净利落地平息了匈奴降军骚动后,霍去病与浑邪王相见并立即护送他到长安。这次投降有惊无险地顺利完成,一共有4万余人归顺汉朝,当然汉朝的对外宣传部门颇加了些水分——10万匈奴胡人慕我天朝威名来降!

      刘彻没有食言,他厚待这些投降的匈奴人。浑邪王被封为漯阴侯,其部下4裨王也都被封侯,据《后汉书卢芳列传》记载,刘彻甚至还纳浑邪王的姐姐为妻。当然,反悔不降又被杀掉的休屠王属下就很倒霉了。尤其是其家人都被送到皇宫中做奴隶,具体工种是在黄门养马。其中有个14岁的少年未来成为显赫一时的人物,我会在下一章详细介绍。就在长安城中热情招待弃暗投明的匈奴同志时,不少精明的长安商人也闻风来推销自己的货品。于是一桩惨案由此而起:《汉律》规定吏民不得持兵器出关售予胡人,长安城中的商人不管这套,以为在关内自然不受限制,于是将大批违禁商品卖给浑邪王的属下。结果钱还没捂热呢人就被抓起来了:汉朝官员宣布在京城卖给匈奴人武器也属违法,转眼间整整5百余商人以“阑出财务于边关”的罪名人头落地!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汉帝国对于归顺匈奴人的态度是很微妙的,属于典型的又拉拢又防备。汉帝国只信任那些“汉化”了的匈奴人,而以中原文化对草原文化的巨大优势,汉化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刘彻在河南地安置投降的匈奴人,将其分为5属国,分别拱卫汉朝边境5郡故塞。为了防止这些匈奴背叛,刘彻又安插了不少忠于汉朝的匈奴人与汉人做5属国的国官监督。从此后金城河以西直到盐泽空无匈奴,伊稚斜的部下只能以斥候的形式偶尔渗透侦察,再也无力南下了。

      那么这次投降的浑邪与休屠两部在匈奴帝国内部究竟占据多大分量呢?首先看看他们的种属:浑邪部源自古代蛮族义渠,汉帝国的义渠裔将军公孙贺的父亲就叫做公孙义渠,在秦汉之际的汉化胡人中以部落或民族为名为姓的很多,公孙家族只是其中一例而已。而在臣服汉朝的义渠人中以浑邪为名者也有不少,这说明两者存在同源的关系。义渠本是秦国北方的“西戎八国”之一,当义渠国被秦国消灭后,大部分义渠人融入秦国继而成为汉帝国的臣民。到了刘彻的时代,义渠人早已经历了数百年的汉化融合之旅,他们中产生了很多权高位重的大臣,与汉人一样受到朝廷信任。不过在他们身上仍保留着少数民族的鲜明痕迹,在汉代史籍中仍然以“出身胡种”来特别阐明义渠裔名人公孙贺、义渠安国等人的身份。而当年义渠国灭亡后有一部分不肯投降的义渠人向北迁徙,由半农耕半游牧民族退化为游牧民族,在《汉书晁错传》和《后汉书西羌列传》都对义渠人转化为浑邪部落有过描述。当匈奴兴起后,浑邪部落也被征服。匈奴民族有个较为独特的习惯,即战胜者以战败者的部落名为名号,以彰显自己的战功。例如匈奴兼并楼烦与白羊两部后,仍然保留楼烦王与白羊王的名号,只是身为王的已经是委派来管辖这两部的匈奴贵族了。浑邪王与休屠王也与之类似,虽然匈奴可能会以匈奴裔贵族取代原有的浑邪部酋长,不过这个民族的主体依旧是义渠后裔,他们充其量只是“匈奴别部”。

      休屠部也不是匈奴本部出身,在《后汉书任延传》中说休屠是“杂种胡”,《后汉书灵帝传》中也说休屠部曾与南匈奴相争“杀其单于”。在汉武帝时期休屠王被浑邪王杀死后,其部众只有少部分被挟持归汉,大部分部众脱离匈奴管辖自成一体仍保留休屠的名号,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仍有休屠部存在的记载。有历史学家认为休屠就是被匈奴人征服和俘获的月氏人,因为上古“月”字读作“肉”音,发音与“休”相近;氏读作“支”,发音与“著(屠)”相近,“休屠”与“月氏”为一音之转,实际上是同名异译,“月氏”是汉语的音译,“休屠”则是匈奴对月氏人的称呼,汉朝人又将匈奴语音用汉字加以转译。可见“休屠王”这一称号也如浑邪王一样,它是征服异族月氏,占据并统治其地后所取的。为什么匈奴中的月氏人要自称“休屠”,而不自称“月氏”呢?这是因为:一、月氏人被匈奴征服后,很快同化于匈奴族,故用匈奴语称自己为“休屠”了;二、月氏人离散之后在西方有张骞拜访过的大月氏国,青海湖北有小月支部落。匈奴化了的月氏人为将自己与小月氏和大月氏加以区别,这部分人也情愿与匈奴挂靠,称为其“别部”的“休屠”人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发展史上,是司空见惯的常事。

      在匈奴帝国松散的统治结构下,各民族之间没有多强的凝聚力,当匈奴不再拥有强势地位后,这些墙头草一般的别部首领就开始为自己的前途盘算了。除了浑邪与休屠之外,后来还有乌桓王也率部趁着左贤王被击败的契机脱离匈奴帝国归顺汉朝。于是汉帝国将乌桓安置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5郡之外,为汉侦察匈奴动向,并设置了乌桓校尉监督使其不得再暗中联结匈奴。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至此,多民族的匈奴帝国已经开始出现土崩瓦解的征兆了。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第四节 3 下

      军臣很烦恼,他希望能像自己的祖父和父亲一样把皇位传到自己的儿子手中。他有自己心爱的儿子於丹,并且早就册立为太子。可是他还有众多的兄弟存在,其中最野心勃勃的就是左谷蠡王伊稚斜。但在大敌当前之下,军臣无法下决心除掉伊稚斜。在这几年中不断有匈奴中高层官员和贵族叛变到刘彻那边做了二五仔,可是军臣却束手无措,昔日里汉朝叛逆者不断来投的景象早已是昨日黄花,想起来令人唏嘘不已。老迈的中行说依旧跟随军臣左右出谋划策,但是他的手段再也无法挽回匈奴和单于的颓势。就在卫青成功突袭龙城后几个月,刘彻派遣能言善辩谈吐幽默的枚皋出使匈奴拜见军臣。这是汉朝放出的和平烟雾弹,毕竟在双方的战略决战前总是要互相忽悠一番的。军臣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所以在送走枚皋后他立即着手筹划对汉朝的进攻计划。军臣盘算着自己的小生意经,他秉承列祖列宗的故伎,幻想依靠小打小闹的做法迫使汉朝屈服。毕竟双方还有若干管道保持着沟通,以目前的态势而言依旧是匈奴保持着攻势,只要汉军不出塞主动权就永远在他的手里。

      公元前128年秋季,匈奴2万骑突袭汉朝,攻杀辽西太守以下2千余人,进而围困韩安国于营垒中。接着他们又入渔阳和雁门,在两地各杀千数人。刘彻一边撤回屡吃败仗的老将韩安国另派李广驻防右北平,另一边派遣卫青率3万骑出雁门击匈奴,将军李息也率军出代策应。卫青不负众望再度取得大捷,他一举击溃匈奴军队斩首数千级,大大振奋了汉朝的士气民心——原来在野战中也是可以击败匈奴的!于是大臣主父偃和严安都上书皇帝建议大举出塞打击匈奴,从此后蔓延数十年的“恐匈症”在朝廷上下都开始化解。

      第二年刚立春的时候,匈奴再度攻入上谷和渔阳杀死千余名汉朝军民,表示了一番“回敬”卫青的意思。这是军臣时代的最后一次入寇,匈奴骑兵刚退回草原向老单于报捷,河南地就传来了惊人的消息:卫青和李息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出征云中,围歼匈奴白羊王、楼烦王两部,俘虏匈奴数千、牛羊百万计,占据了河套地区!原来卫青和李息这次进军经榆谿旧塞北出云中向西北急进,汉军沿着外长城直指高阙然后向南折回架桥渡过北河。接着又沿黄河和和贺兰山麓折回陇西。整条进军路线呈马蹄形状,将在这个巨大马蹄形内驻牧的匈奴部属楼烦王部和白羊王部一扫而空,汉军占领了河套地区,斩杀匈奴数千人,俘获牛羊百余万头。

      河套地区又称河南地,是匈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除了蒙恬的大军曾短暂占领这里之外,河南地还是第一次被中原王朝占据。自从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进驻河南地以来,这里历来都是匈奴主力集结南下的根据地。从河南地出发的匈奴铁骑可以直击上郡,更能长驱直入威胁长安。白羊和楼烦两部自从公元前209年被冒顿征服后便奉命迁徙至此,他们在右贤王的管辖下一直是监视汉朝动向和侵扰汉境的先锋。卫青之所以要采取马蹄型的行军路线就是为了截断驻扎在高阙以北的右贤王主力,使其不得援救白羊和楼烦两部。河南之战也被称为漠南之战,它是刘彻亲自部属的对匈奴三大战役的第一仗。此战解决了匈奴帝国对汉帝国首都长安的长期威胁,此后军臣的大军再也不能让刘彻的京城宵禁备战了。

      河南之战获胜后,刘彻采用主父偃的建议,在河朔地区移民屯田建立朔方郡。他先令汉将苏建征发10万民夫修筑朔方城并修复蒙恬遗留的要塞和防御工事,又在夏季在内地招募10余万口移民充实新边疆。朔方郡的建立宣告了河套地区正式成为汉帝国的一部分,刘彻以实用性的观点来处理领土问题:没有实力控制的时候一般默认对方的势力范围,一旦为我所占后便立即成为大汉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夺回来么,军臣?只要你能打得赢我刘彻!

      占据河套地区可以为对匈奴作战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不过前提是匈奴帝国肯咽得下这口恶气。如果军臣不做反应的话也就不用出来混了,所以匈奴的反扑立即上演。军臣先后派遣数万骑猛攻汉朝的代郡、雁门和定襄三地,实施疯狂的烧杀抢掠,虽然边境汉军已经严加戒备,可三地仍被杀戮军民各有数千人。而直接蒙受领地损失和巨大耻辱的右贤王更是“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重”。除此之外,汉朝付出的经济代价也是相当惊人的。为了支持朔方的国防建设,太行山以东的所有郡县都被征伐大批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国库耗费数千万钱,多年积蓄为之空虚。除此之外,面对军臣猛攻的刘彻不得不放弃了上谷地区的造阳地以收缩防御战线。

      虽然代价不菲,可是整个汉帝国和汉民族的热血与激情都被占领河南地的伟大胜利激发起来了:匈奴不需畏惧,大汉天威远扬。多年来受尽匈奴压迫与欺凌的汉民族爆发出空前的战争狂热,无数的热血男儿辞别亲人的家乡出塞奋击匈奴。那绵延千里闪着金光的草原正是好男儿一展身手的战场,汉家儿郎觅封侯,踏破塞外胡儿头!想扬名立万吗?出塞证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吗?出塞杀尽匈奴!想赚钱发财吗?出塞杀敌领赏!想平步青云吗?出塞建立战功!想做上门女婿吗?出塞先去打仗——刘彻为了扩充军队恢复了秦朝开创的惩罚犯罪官吏和商人从军的制度,并扩充为“七科谪”也就是:犯罪的官吏、逃犯、上门女婿,商人、有市籍(经官府准许在特定市区内营业商人的特殊户籍)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都要无条件从军打仗,当然这是后期兵员枯竭时的做法。总之汉帝国鼓励自己的人民参与战争和支援战争,一切目标都是出塞,出塞!不但广大热血青年踊跃入伍,内地的很多家庭也在重奖鼓励之下移民边疆,朔方由此成为尚武之地,一代又一代的朔方儿郎在尚武风潮中成长起来,成为天生的军人和无畏的战士。直到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也是靠着朔方军平定了安史之乱。

      匈奴帝国此刻对于汉帝国的攻势却应对无方,除了分批次的骑兵突袭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招数可使。因为广阔的匈奴帝国分散了匈奴民族本来就不多的人口,单于、左右贤王各领一地的统治方式也使得他们难以集中兵力进行战略决战,更别说军臣并没有冒顿那样的声望和统率力量,可以让匈奴倾国而动对汉作战。当然,并不是说匈奴的反击就此失去了力量,从以后的记录来看匈奴的每一次反击都给汉朝造成巨大的杀伤。但是始终无法形成拳头给予敌人致命打击这个弱点却如魔咒般缠住匈奴帝国,游牧民族后勤压力低移动速度快的优势也就失去了意义,匈奴帝国和军臣本人都无可避免地走入衰亡。

      公元前126年冬季,草原上传递着悲哀的消息:大单于去世了!军臣在忧愁和愤懑中死去,匈奴帝国顿时失去了主心骨。太子於丹按照匈奴风俗割破自己脸颊以血泪哭别父亲后准备登基,却得到敌军逼近的惊人消息。这次来的不是汉军,而是他的叔父左谷蠡王伊稚斜率领的叛军!伊稚斜终于等到了下手的机会,在大哥蹬腿归西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政变的准备。军臣刚死,伊稚斜同志便主动宣布自己成为新的单于。为了“劝慰”侄子於丹,伊稚斜率军突袭单于庭。於丹明显不是自己阴谋家叔叔的对手,经过一番混战后忠于太子的军队被击败,於丹在愤慨中选择投靠敌人——汉帝国。刘彻痛快地接纳了於丹,并封他为涉安侯。倒霉鬼於丹在汉朝只活了几个月便死去,草原帝国无可挽回地属于篡位者伊稚斜所有。趁着匈奴内乱之际,张骞等人也趁乱逃脱返回汉朝怀抱,他带回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将给汉帝国新的选择。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单于上任也同样要展示自己的英雄形象和统帅能力。伊稚斜的目标当然还是汉朝,匈奴数万骑在夏季汹涌攻入代郡,太守恭友以下战死千余人。秋季匈奴骑兵又攻入雁门,汉军再度阵亡千余人。刘彻面对这位凶悍的新对手不敢掉以轻心,他放弃了征服西南夷的计划,倾全国之力与匈奴较量,并且加紧赶工修筑朔方城。

      在匈奴主演的“帝国反击战”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作战最坚决的就是右贤王。这也难怪,因为朔方郡本是他的领地。眼看着汉帝国竟然逐步建起了坚固的城池,缺乏攻城手段的匈奴军队更要束手无措,于是右贤王拼了老命豁出去血本连番攻击朔方,杀戮汉朝军民无数。刘彻一看右贤王这老小子像疯狗一般地猛打朕的地盘,如果放任右贤王这么打下去,朔方肯定支持不住,以后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呀。于是在公元前124年,刘彻派遣卫青率6将军和十余万大军冒着初春的严寒出击高阙以北的右贤王大本营。右贤王先生此刻正在自己的大帐中饮酒作乐,毕竟干了一年烧烧杀杀的革命工作也该歇歇啦。要说这匈奴人,果然是性格宽厚,右贤王就是其中的典范。他认为自己距离汉朝边境有七百里之遥,足以保证安全,而且此时气候不佳根本不是用兵的时候。于是宅心仁厚的右贤王以己度人,安然醉卧帐中酣睡。直到半夜时被左右摇醒说:汉军已经包围了咱的王庭!右贤王先是大惊失色,随即立刻便显出久经考验的草原战士本色。他在冷静思考了片刻后脱口而出:跑!右贤王同志携手自己的一名爱妾,亲率数百精锐骑兵上马勇猛冲锋——不是掩护主力撤退而是独自突围溜之大吉,于是右贤王庭中的匈奴老少爷们姑娘大婶什么的立刻也就变成没头苍蝇似的乱作一团。卫青轻轻松松地收拢包围圈,一共捕获男女1万5千余人,其中还有右贤王下属的裨王(小王)十余人。至于财物兵器更是不可胜数,连牛羊牲畜就达数百万之多!这下子右贤王老同志彻底破了产,匈奴帝国的右翼从此一蹶不振,汉军的主帅卫青由此被提拔为汉帝国最高武官——大将军。

      在辉煌的胜利背后,汉帝国的经济进一步趋于恶化。就在连续几年的战斗中,汉军虽然人员损失不是特别大,但是马匹装备消耗却很惊人。优秀的战马已经损失了十余万匹,而由内地转运到前线的兵甲、粮食等战略物资也花费甚巨。史书记载此刻的汉帝国已经是“府库空虚,经用枯竭”了,为了保持战争能力,刘彻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改革,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搜刮钱财做军费。在以后的岁月中,刘彻同志天才般地开辟了盐铁国家专营的生财之道;又改革币制,铸造不易假冒的新五铢钱;还改革税收进贡制度为将贡物运至售价高地区来回倒卖赚钱后,再采购中央所需物资运至京城的均输、平准制度;此外还有最狠的算缗、告缗制度,算缗是政府向工商业主征收的财产税,由于税收很重所以肯定有逃税的不法分子存在。刘彻又宣布凡隐瞒不报或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处罚戍边1年,并没收全部财产。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规定凡揭发者,奖给所没收财产之一半,叫做“告缗”。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汉帝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其可以将战争支持地更久一些。

      在匈奴方面,右贤王的失败对于伊稚斜是很大的打击。为了挽回匈奴脸面,伊稚斜指挥万骑入代郡,杀都尉朱英以下千余人。都尉是仅次于将军的军官,属于两千石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不过这些进攻在汉帝国眼里已经属于小打小闹了,毕竟汉帝国承受的这点损失与匈奴帝国遭到的失败比起来根本不成比例。刘彻的进攻节奏根本不为伊稚斜所动,他在解决了朔方以北的右贤王威胁后立即将目光转向定襄前线,这里西近朔方也属于必须“清扫”的区域。

      公元前123年春二月,卫青率领上次出击的人马从定襄出塞。此次战果不大,仅杀匈奴数千人。于是卫青返回定襄休整两月后再度出击,这次获得较大胜利,杀俘匈奴1万9千余人。但是这次出击汉军也遭遇不小的损失,右将军苏建和前将军赵信率领的3千骑兵与伊稚斜亲率的匈奴主力数万骑兵遭遇。苏建和赵信率部拼死奋战一天后战士几乎伤亡殆尽,苏建只身逃脱赵信则率手下的8百部众投降伊稚斜。这两人的不同选择是有原因的:苏建是汉人,赵信是匈奴人。赵信本是匈奴小王,因为与军臣结仇故率领部众叛逃到汉朝,被封为翕侯。赵信是个实诚人,给单于打工的时候猛打汉军,给皇上打工的时候大杀胡虏,从来不偷懒耍滑。赵信在卫青军队中担任先锋官,充分发挥自己熟知匈奴虚实的特长,为汉军领路,替卫青陷阵,将汉帝国的铁骑洪流准确地引到自己的父老乡亲头上。就算他再度投降匈奴,也是在力战后不敌时才率部投降,对于这位匈奴版的“中行说”,还真是难以评价……伊稚斜单于得到赵信后,并没有追究他做二五仔的反革命历史,而是立即待为上宾。前面已经讲过匈奴民族与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英雄观,伊稚斜认为赵信能在汉军中混到前将军的显赫位置,实在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往低里说至少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二五仔。此外,对于目前的匈奴帝国而言,迫切需要一位熟悉汉帝国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人才出谋划策。于是伊稚斜立即封赵信为“自次王”,又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做了便宜小舅子。实诚人赵信大为感动,于是立即与伟大领袖伊稚斜就目前的国际形势和斗争需要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汉与匈奴攻守易位,光凭匈奴目前的力量是难以在决战中击败汉军的。伊稚斜应该避免与汉军进行主力决战,汉军正期望与匈奴速战速决。因为汉帝国难以长期支撑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刘彻已经将人头税提前到三岁就起征,以至于出现了穷人家生子就杀的悲剧。只要匈奴帝国保存实力与汉帝国耗下去,刘彻一定会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伊稚斜闻言大喜,立即率部离开阴山地区徙居漠北,以逸待劳等待时机。同时决定继续派遣少数精锐部队不时入塞,一方面抢掠补充自己,一方面疲惫消耗汉军。就在两位革命战友加亲戚商量已定把酒言欢时,忽然传来噩耗:就在伊稚斜率部出征的时候,单于庭的老窝被端了!原来是卫青属下一名年仅18岁的小将率领手下的800精骑长驱直入匈奴后方数百里,一连斩杀匈奴战士2028人,捕获匈奴相国、当户等高官,顺带砍下了伊稚斜祖父行籍若侯产的脑袋,还顺便把伊稚斜的姑父罗姑比请到汉帝国的战俘营里去“喝茶”。汉军中从来不缺赵信这样的匈奴裔战士,他们带领汉军完成了这次深远奇袭。这位初次出阵便一鸣惊人的小将是卫青的外甥——票姚校尉霍去病,他成为这场定襄出塞战的大赢家,刘彻以其“勇冠三军”的壮举封其为冠军侯。此战后,卫青逐渐失宠而霍去病则成为刘彻眼中的红人。

      • 家园 有疑问

        顺带砍下了伊稚斜祖父行籍若侯产的脑袋

        伊稚斜不是军臣的弟弟么?那他祖父应该是冒顿啊。而且他自己岁数也应该不小了吧,老上都死了好多年了,他姐姐还能下嫁赵信?老太太改嫁,谁便宜谁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