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科学界的何可欣 -- 王选先生 -- 萨苏

共:💬22 🌺34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科学界的何可欣 -- 王选先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王选先生,去世的时候也不到七十岁,长得也少相,可以前的报纸上屡屡可见“年届七旬的王选”,“王老”如何如何,这。。。怎么回事儿?

    前些天,奥运会的时候有媒体质疑中国运动员何可欣年龄不对,翻来覆去差点儿查成通天大案,很是热闹了一番。

    何可欣的案件最后也没怎么样,不过新闻界对此质疑不算没道理。因为中国运动员以前确实有年龄上没准的事儿,这里边最典型的当然是足球,比如邓乐军,孙继海,乃至李铁都有好几个年龄说法,跟罗生门似的。

    而中国足球少年队乃至青年队每每打出世界先进水平,也因此带了极强的讽刺意味。

    真实情况究竟怎样,没人知道,现在,连观众也没兴趣知道了 – 他们都跑去看CBA了。

    要说科学界也有年龄造假的事儿,那可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科学和年龄应该没关系啊。

    还真有这样的事儿,可是并不丢人。

    这事儿就发生在三院院士王选先生身上。

    说老实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去看王选先生的生平,开始还吃了一惊,以为这个生平也被灌了水 – 那里写道王选先生是1954年入北京大学学习的,58年毕业,而我一直印象中王选先生是60年毕业的。直到看了金东翰先生写的纪念文章,才信了自己的确记错,而记错的原因也找到了。因为萨爹是60年毕业的,他和王选是一个系的同学,又是同年出生,所以我有这样的记忆。

    实际上看来王选十六岁就进大学了,所以自然比萨爹早了两年毕业,这个人做什么都比别人快半拍,应该是有些特殊的天分。

    萨爹从数学转计算机的时候,朋友们多不支持,唯独王选先生支持,后来看看他是有他的道理,从数学到计算机转型的人们里面,他应该是最成功的。

    大概是七十年代末有一天,有几个北大校友聚会,带小孩儿的,所以我也有机会见到王选先生,当时对他有点儿印象。这倒不是因为王选先生外貌多特别,而是因为几个到场的见到王选先生都叫他“王老”,而每这样叫王先生就敬谢不敏。看他的样子比谁都年轻,怎么叫他王老呢?

    带着这个疑问好久,后来才知道,那时王选刚刚出国回来,关于他的年龄闹了一个笑话,于是同学们纷纷开他的玩笑。

    什么笑话呢?

    那时候出国是很隆重的事情,需要领导审批,出去之前还要谈心的。

    王选是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会议挺有分量,他好像有团长或带队一类的头衔。

    而负责审批的领导看了王先生的年龄,顿时皱了眉头 – 怎么这么年轻啊(那时候王先生好像刚过四十)?怎么让他带队呢?

    当时的专家,因为文革造成的断层,多半是解放前就有了名气的,当时最小的也有六十多,王选先生这四十刚出头的是有点儿扎眼。有懂行的赶紧告诉领导 -- 这人虽然年纪虽然不大,但本事大,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真真正正的学术带头人。王选先生年纪轻轻就把成就作出来了,他自己也没办法。一番说词,领导总算服气了,这个人选没错。

    人选没错,可是年龄还是看着别扭。

    那时候好像有个感觉,没有长胡子做专家都不硬气。当领导的很少考虑别人想法,一抬手在介绍王选先生的文件上就给他加了十岁。

    这回,总算和代表团其他成员看起来比较和谐了。

    这事儿热出来的麻烦其实大了去了,材料上改了护照上要不要改?但上上下下谁也不敢说领导不对。

    王先生就这样顶着十岁出了国。回来同窗忽然发现他凭空“长”了十岁,北大人的思维多半自由奔放,自然和他打趣。

    这事儿颇有后遗症,以至于王选刚刚有名的时候就真的有报刊称他“王老”,就因为他的年龄在不同材料里很不统一,如果我们拿早期报道王选的材料来看,就会发现他的年龄极不统一,有多了十岁的,还有多了五岁的,当然,也有原封不动的。

    改了年龄,居然是怕人家瞧不起,这内行看来应该是哭笑不得的事儿。

    实际上,在科学界,可以发现很少有人讲究社会上比较在乎的一些事情,比如衣服什么牌子,头发什么样式,更无论年龄了,“群论”的奠基人迦罗华是数学界公认的大师,谁会管他二十一岁就死了?这大体是因为在大家面前科研成果是没法包装的,你有几斤几两全看真本事,就象战场上将军们的指挥也无法包装一样。这才是硬道理,同行看的就是这个,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就跟评价演员好不好,多半看他的扮相台词,不会有人关心他是不是国家干部,是司局级还是县团级一样。

    所以,给王先生加上几岁,实在是没道理也没意义的事情。

    王选先生出国改年龄,好像是为了让外国人服气,但外国人若知道了这个恐怕加倍的莫名其妙 – 这又不是奥运会,多几岁少几岁有关系么?人家好像也没有尊老的习惯,不会因为你大几岁讨论问题时候就让着你。

    想起王选先生晚年多次强调科学界并不是年龄越大越有本事,反对论资排辈。估摸着跟他自己的经历很有关系,这个年龄问题在他自己家里不定给惹过多少麻烦呢。

    要我说,这不是丢人的事儿,而正是王选先生的骄傲 – 成了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2006年2月13日11时,王选在北京病逝,新华社报道:“王选出生于1937年,是江苏无锡人”。

    这回,王选先生的年龄,总算是有了个官方的结论。

    [完]

    关键词(Tags): #王选#何可欣
    • 家园 这样的科学家走的太早了
    • 家园 【王选自己在南洋模范中学校庆上讲的关于年龄的一段顺口溜】

      王选姐弟都毕业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在辞世前的某年,他参加了中学毕业xx周年的同学聚会暨校庆。

      他那时已经是国家领导人了,在主席台就座,并被邀请讲话。他的讲话前半段还是关于年龄和贡献的关系以及X老和老X的异同。在讲话的结尾处,他感慨地说:人生有限,而且人生的各个阶段也基本相同:

      1岁来到世上

      10岁天天向上

      20岁充满幻想

      30岁基本定向

      40岁到处吃香

      50岁挣扎向上

      60岁告老还乡

      70岁搓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

      90岁躺在床上

      100岁挂在墙上

      可惜他自己因为身体透支,不到70岁就离开了,让人不由感叹:先生,您离百岁的目标还早呢啊,怎么就走了呢?

    • 家园 几年前我还看过专门讲述

      激光照排的电视剧,不过好像王老的戏并不多。

    • 家园 萨大的坑里就是宝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后坐板凳
    • 家园 先占沙发
    • 家园 【原创】外一篇 科学院人出国

      写王选先生出国被改年龄,由此回忆起来当时知识分子出国有不少好玩的事情。那时候科学院的人出国无论开会还是留学国家都是给置装费的,还要给买皮箱,这可是今天出国想都不要想的好事情。您能想象今天谁家孩子留学外事局送笔钱过来给他买西服的事情吗?

      拿着置装费买衣服的时候,夫人们多半会上蹿下跳,比正主儿还忙活 -- 这衣服多半要用很多年,或许是半辈子的门面,自然要精打细算。不过当时北京商品种类也有限,所以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我记得普遍的做法是深蓝色西服一套(多半是红都或华表牌),带鸭舌帽的米色风衣一件(多半是长城牌),驼色或黑色海军呢大衣一件,黑色皮鞋一双外加衬衫(多半是天坛牌)数套。您看,出国可以穿,回来也可以穿,很经济实用。

      这个行头,男的基本是够了,但女的就会有问题。

      因为女的换衣服明显比男的要勤一些,别管她是哪行哪业,科学院的也不例外。

      无奈上边给的置装费男女都是一样的,这属于典型的一刀切。

      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科学院的女研究人员们略动动脑子,就有了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借。

      总有身材差不多,前两年出过国的女同事吧,她们用过的裙子衫子借来用一下,不就解决了?

      人家肯借么?一般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出国的衣服本来也就是压箱底儿的,一年不见得穿一回,借出去还能让它沾沾人气不是?

      八几年张冬冰研究员要去香港考察,这在九七年以前也和出国一样。张先生是四川人,大眼睛双眼皮皮肤白皙,也是数学所里面出了名的美女。她的身材和戴宗铎研究员差不多,于是找戴先生借衣服。

      问题是借完后好像出了某种问题,我们两家离得近,于是张先生带着借来的裙子,一脑门子官司地来找萨娘 -- 你看看,小戴这裙子我怎么穿怎么别扭,怎么回事儿?

      于是张先生就在我们家换衣服来试,萨娘作裁判。

      这几条裙子尺寸看来是问题不大的,但是,穿上以后是有点儿别扭,我这半大孩子都能看出来。每条都是这样。萨娘换上试试,也是怎么穿怎么别扭。

      萨娘和张先生研究了半天,最后认定是审美观不同的问题,戴先生可能就是喜欢这种斜斜的裙子。

      张先生接受不了这种审美观,于是换一家去借,反正问题是解决了。

      张先生从香港回来,遇到戴先生说起这件事儿,才算把事情弄明白,弄明白以后大家哭笑不得。

      原来,戴先生那几条裙子买的是出口转内销的,式样新颖 – 所谓新颖其实也很有限 -- 那时中国传统的裙子,拉链都在右侧,这几条裙子呢,则在后面。

      张先生和萨娘还是把拉链放在右边硬穿,可不是怎么穿怎么别扭?

      可怜张先生和萨娘,两个知识分子硬是不知道天下可以有在后面开口的裙子。。。

      何况这俩人数学还都不错,张先生是搞了一辈子数学的,萨娘是高考数学满分,这俩人肯定几何都学得不错,就愣谁都没想过把裙子转九十度穿穿看。

      看来,我国这应试教育,是该改革阿。

      [完]

      • 家园 裙子的问题很有时代特色

        当年《流氓大亨》就有这么一段

        万梓良带刚到香港的刘嘉玲去买衣服

        刘嘉玲执着的认为:裤子拉链在前面的是男裤,打死也不穿

      • 家园 让我想起一个人

        我们邻村的,男子。当时四五十岁吧。

        他喜欢穿女人的裤子。原因,他说:

        女人的裤子开口在边上,穿反了也不要紧。

        男人的裤子开口在前面,穿反了就错了。

        不过,他精神有点问题,问题似乎不是很大,我们小孩子还敢跟他喊两句话那种。

        声明:

        纯是瞎想起来瞎说,与萨楼主的帖子无关。。。

      • 家园 小事情大文章

        看来,我国这应试教育,是该改革阿。

      • 家园 今天宝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给一气呵成不带坑的花一朵

        嗨 ,您说这叫啥事儿啊,这“不挖坑”放老萨这儿就成了该表扬了。

      • 家园 科学院的子弟出国的比例大,在国外的也多。

        过去有置装费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出去的也是少数(全国人民作分母)。当年连张百发,谷羽都要靠高能所的名义出去。今天想起来,这些人太可怜了。今天出去的很多了,我们还是发展了,而且远比毛时代快。

      • 家园 思维定式

        经常发生在理科生身上,换了文科生和工科生,几率就比较小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