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讨论】什么时候这边也能拍出海角七号这样的片子 -- lproad

共:💬151 🌺47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deleted
        • 家园 我想说一說,这部电影裡面日據時代的台灣情形

          我知道剧情,还没有机会看过,但是我的朋友,不管本省籍或外省籍,多半是含著眼泪或带著理解的心情,步出电影院。

          可能在那一片土地生长过的人会容易产生共鸣吧。

          我的家庭背景,年纪,还有受到的教育,使我在二十岁左右时也无法对五十年的日据时代做出仔细的描述,到了大学时系里有许多中南部的同学,听他们提及他们的祖父母上学时正值台湾日据时代,每天中午吃饭时,日籍老师会检查便当的饭是否是日本国旗的样式,若通不过,就不能吃饭。

          要怎麽样才能是日本国旗的样式呢? 就是长方形饭盒的白米饭正中间,必须放一颗醃渍的红色酸梅。如此的白底红圆,就构成了一幅日本国旗。至於菜则是放在便当盒底层,埋在饭下。

          顺便一提,这个"便当"是源自日语"弁当",直到今天,我也很习惯地问LG第二天要不要带"便当"去上班呢。

          至於甲午战争割让台湾那段,其实歷史课本上著墨很少,後来自己看书,读到当时臺湾士绅在"无天可籲,无人可援"时上书清廷的血书内容,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台湾士绅曾通过台湾巡抚唐景崧多次致电清廷,表示“台湾属倭(日本),万众不服”,“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誓死守御,若战而不胜,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但是,决心割让台湾的清政府,无动于衷,回电训斥唐景崧说:“台湾虽重,比起京师则台为轻。倘敌人乘胜直攻大沽,则京师危在旦夕。又台湾孤悬海外,终久不能据守……不可因一时义愤,遂忘以前所陈种种患害于不顾也”。

          一八九五年,李经方(李鸿章之子)担任交割大员,因担心台湾住民对李氏一家忿恨之情,陆上交接,恐有危险,便在基隆外海,完成了交接仪式。

          而早在南京大屠杀前,日军就因台湾本土的抗日运动在台湾进行过大屠杀的热身运动了。

          一八九六年云林大屠杀,五十五个村莊,三千八百九十九户,化为灰烬,无数生灵,顿成冤魂。

          後来日本在第三任总督乃木希典上任後,改采怀柔政策,到了後藤新平时代实际上是抚,镇交互运用。

          所谓"抚"是针对动乱了十多年,人民渴望安定的社会集体情绪,一方面积极建设开发,另一方面禁止日本军队扰民伤及无辜。

          所谓"镇"是以保甲制度严密监管台民的一举一动。

          利益与恐惧,是策动人的两大利器。

          台湾抗日人士在经过了多年无外援的抗争,受到反覆镇压後,确时也逐渐丧失反抗能力。

          在日据时代,日本移入台湾的人数约五十万人,尔後总督府的在台教育方针以普及日语为目的,若是哪一个家庭说日语,就能获发换物卷,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换得特别实物配给。

          臺湾当时唯一的报纸,臺湾新民报,拖到了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也终於消失了汉字。

          到了台湾光复时,当时的台湾人民是说著日语,踩著日式拖鞋,迎接国军进城的。

          不知不觉,写了这些,小径的话,大体我同意,只不過有时觉得我们的感想时常几行字写完,几分钟读完,然而对许多亲身经历者来说,

          五十年,却是整整半辈子。

          通宝推:柴门夜归,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本人对老蒋从无好感,但只认为他到台湾后至少做对了一件事

            那就是大力推行国语。这一条还是为维护中国统一、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语言学上有一个说法,说如果一个地区被殖民了50年,那么殖民者的语言的影响力至少要持续200年。台湾曾被日本殖民50年之久,要不是蒋光头退到台湾时,一堆汉语言的专家跟了过去,又或推广国语的政策没有强力执行的话,那么今日的台湾语言受日语的影响会更深,被闽南语同化的力度也会更大,自然对大陆的离心力也要高得多。

            • 家园 一百了,你也有份,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走過這些年,對這樣的看法現在會有所保留。

              當時大力推行國語對延續中華文化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貢獻,但是光復後,學校機關裡禁止說閔南語,我以為,過了。

              正因為過了,所以給予後來民粹的操弄空間。 

               

              結果就是:

              台灣九十年代社會的衝突劇烈,那時不會說台語,會被貼上很多標籤的。

              九十年代末,我在美唸完書後,父母希望我別回去,因為那時在台灣,外省籍又不會說閔南語,在職場太吃虧。

              閔南語,許多是有音無字,所以民進黨執政時教育部一度關起門來,倉頡造字,發明一些配合閔南音的”方塊字”編入鄉土課本裡。 

              這些或許都是對當初國民黨比較蠻橫政策的一種反撲。 

              台灣被殖民了50年之久,在後來國民黨強制推廣國語的政策下,殖民者的語言影响力的確少見痕跡。 

              有時想想專制制度確實有效率,卻又怎知那專制背後不是被壓迫者凝聚反對力量的開始?

              這幾年民粹操弄又過頭了,讓人心生厭惡。 來回的折騰,或許換來的些許正面價值是尊重不同的聲音,珍惜不易的和諧。 

              • 家园 说的有道理

                我觉得地方话在表达一些感情方面是比较丰富的。国语或普通话的掌握,便于交流。地方话则长于表达细腻的感情。看电视里用国语或普通话撒娇发嗲,总有点不太自然的感觉,粤语的就好一点。语言的普及还是任其自然比较好,近十几年来,大陆很偏僻的地方出来的居民也能讲一口很好的普通话,无他,电视普及之功耳。

              • 家园 上海这些年小学里不许说上海话,老师规定连家里都不许说上海

                搞得我侄女现在满口普通话(现在都初一了),上海话都不会说。 好像大家也就嘀咕几句,就接受事实了。 要想上纲上线的也容易,相信这样的人有,应该很少。

              • 家园 这可不仅仅是国民党的问题,从日据时代就开始了。

                记得看过文章,说当初的日据时代就是不许在学校(更别说机关了)讲闽南话的。讲了就要打,要惩罚,手段比蒋时代更强硬。要说据此就能引起那些人的反扑,搞民粹;那李登辉怎么就那么自豪的说自己小时候应该算是日本人?国民党时代推行国语,我总觉得当地的学院很顺手的就把日据时代的规矩延续了下来,只是把日语换成国语而已。当然国民党当局当初应该也是半推半就了,毕竟手下人这么卖力,也没什么不好,不是吗?

                民粹这个东西,一有选举,那自然要搞的。这么简单有用的拉票方法,能忍住不用,才是圣人呢。,尤其对人口稍占优势的大族群候选人来说:族群撕裂,是最最有效的保铁票的方法啊。就算当初在学校不禁用闽南语,他们也一样能找到别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当然,我对禁用方言这种事也是不喜欢的。毕竟国语只是一种生造出来,方便交流的语言;能够交流就已经达到目的了。为了国语发音标准,强行禁止方言;那相声里那么多拿方言来搞笑的段子都没了,岂不可惜。

              • 家园 閔南語,应该是闽南语吧.

                闽南语是乡土方言和日语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还是应该区别对待.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为了"普通话学校"达标,在学校里说福州话是要被扣班级评分的.不过,这代以后的福州人说普通话比上代人要标准多了.在一个方言很重的地方不推行普通话,当地人与外地人的交流有时就"鸡同鸭讲".而且过分独立的地方意识很容易形成割据势力,这在以大一统为主流的环境里是不被容忍的.国家要开放,地方同样要开放,乡土意识要和国家意识融合才是正解.

                有人要怀恋"日据时代"就让他(她)怀恋好了,只是不要忘记了那一切已一去不复返.只有不知道未来身属何处的人才会对昨日的虚幻恋恋不忘.中华民国已经名存实亡,只剩下一个喋喋不休的小岛.台湾,还有一个叫做"台湾人"的铭牌,不过在外人看来"台湾"不过是一个棋子.人,是不能被人当作棋子的哦.而中国正在下一局大棋,有人愿意作棋子就随他去吧,我们继续看棋.

          • 家园 今天中央四套海峡两岸也在讲这个

            日据时代的台湾。

            送个花

            其实这部电影,楼主说不谈政治,我反倒认为,也就只有涉及政治的部分大概还值得一谈。

          • 家园 北宸讲的这些,内地的人们是不大知道的,

            谢谢!

            内地的中央电视台前些时候播放了一部《台湾一八九五》,表现了北宸所讲的一些史实。

          • 家园 稍跑题一下,关于光复时台湾百姓说什么语言

            到了台湾光复时,当时的台湾人民是说著日语,踩著日式拖鞋,迎接国军进城的。

            ====================================================================

            这句话是不是稍有夸张?电影《悲情城市》里描写的正是那个时期,普通台湾人民还是说的闽南话啊,日语应该能听能说,但闽南话应该还是主流吧?

            • 家园 确实如此。李登辉这代人,从小是唱日文儿歌长大的

              他们这种人身上日本文化的烙印是消磨不去的,因此你也可以部分“理解”(不是那种认同的理解)他们搞台独的原因。

            • 家园 叹息一声,这的确是事实

              光复后国民政府从台湾招收一批军官学校学生,他们到了大陆就有语言不同的问题。同时,他们由于经常习惯性地用日语交流,或唱日语歌曲,也经常被留在大陆的日本战俘误以为本国人而上前搭讪。

            • 家园 今晚閒著沒事,翻起老報紙,讀到這篇1946年民報的社論

              最上面的社論標題: ”須推行廢用日文運動”裡,提到了 ”現時台灣人青年,日常講日語是較慣於說台灣話。至於對自民族的文字大多數都不會使用了。

              這裡說明了當時台灣青年說日本話比說台灣話(閔南語)來得習慣,因此我想這篇內容很適合用來回答你的問題。

              六十年前的報紙,有時翻閱,也覺得很有意思,付上全版,點擊放大,希望能看得清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