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十三) -- jugojl6

共:💬19 🌺1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久公子谈货币(十三)

    有鉴于最近的两种新鲜说法,结合上文这些“流量”和“存量”物品的天生区别,谈一谈。

    这两种新鲜说法,一种说法浮现于2008年上半年全世界基础原材料品疯长的时刻,当时有人提出要在国内建立原材料大宗商品的交易所,理由是有了本国的交易所,就能够具有“定价权”

    另一种说法则在最近中国的经济遭遇寒流,很多行业的产品陷入全面减产乃至停产的状况下(比如钢铁),有人提出要建立这些产品的国家储备。

    概括的说起来,前者可称呼为“交易所”法,后者可沿用我们老祖宗历史上的名称,叫“常平仓”法。

    顺带提一下:有一种事物,既有交易所的色彩,又有常平仓的色彩,可以称呼它叫在交易所中的常平仓,这就是股市中的“平准”基金。

    前面谈过“存量性”的物品。世界上两大类存量性的物品在交易所交易,一类是天生下来就是“存量性”概念的东西,比如股票,永不毁坏,可以不断倒手交易,一类是本来属于流量性物品的东西,通过合约如期货合约等变成了存量型的,可不断倒手的东西,如大宗商品。

    话说商品交易所这个东西,本来是为了稳定产品的价格而出现的。当年英帝国在锡兰 马来西亚搞茶叶期货搞锡矿石、橡胶期货,主要原因是这些原材料的产地距离英伦本岛相隔万里,商人的本能是回避自己成本的不确定性,所以产生了预先购置好原料的办法——这就是期货。

    可是一变成了可预约的东西,就可以倒手交易。凡是可以多次倒手交易的东西,必然服从于越贵越买的击鼓传花的投机原理。那么在这种存量性物品市场上,如果任其自由,其实最后说到底就是资金雄厚(或可操纵、带动的资金雄厚)的较量。

    就这样,一个原本处于好意——安定经济上的生产的制度玩意,硬生生给整成了一个赌场。这个赌场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产网络的危害,主要在于其使得某些产品,尤其是大宗原材料产品的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大幅度的大宗商品如石油、铜等价格波动有两大坏处:

    一个坏处是“白干活”,就是从实际产品流分配的角度来看,亏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如果石油不断涨上去,负责大量消费品生产的我国,实际上是得不偿失——过去积累下来的对外国人商品的购买力实际大幅度下降,一来一去其实等于是过去那些出口的产品都白送了;

    另一个坏处更大,这就是对社会的经济生产/消费的流动体系的破坏,因为它打击的是这个经济网络中的生产节点,这些节点本来就是服从于“货币收入计算上不亏本”这个货币计算的原则的,投入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主要是上升)一方面使得他们的运行(从货币财务角度来看)很艰难,经常亏本——公司等于越做越“小”;另外,这些公司在吃够了苦以后,往往不得已动用资金储备一些大宗商品以备中期生产的需要,结果不料交易所的成交价格来一个覆手为雨,让这些公司高价买入的商品价格掉头向下,等于重伤这些企业,继而仿佛给这个经济蜘蛛网中打了个大洞,哗啦啦把上游下游无数企业跟着拉下水。07-08年的硫磺价格上涨8倍10倍再跌掉90%的这种价格走势,这企业就是神仙也要被玩死。

    那么那些提出在国内建设自己的商品交易所的好心人,他们的依据理由又是什么呢?

    通览咱们痛苦流涕申诉的国外商品期货交易所的“两大恶”,主要要点是a 这些对于我们经济网络重要的产品的价格决定不在我们这个经济网络内;b 这个价格决定、波动非常有害于我们的经济网络。“国产商品交易所”如果值得追求,必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但是,他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价格决定也许表面上是在我国国境内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存量型物品买卖的交易所的价格决定,取决于买力和卖力,也就是,背后参与的资金的雄厚度。20世纪初的时候,交易所和生产地之间,价格由掌握了资金进行内部游戏,内部切磋拉锯的伦敦交易所决定而不是由生产地如马来亚婆罗洲去决定。同样,如果两个交易所,交易的是同样的商品,比如上海铜和伦敦铜,那么,资金量大的那个交易所往往能把资金量小的那个交易所变成自己的小弟。

    此外,即使在这个大哥小弟地位的争夺中,交易所的本性并没有任何的变化。那里交易换手的仍然是具有可“不断二次转手”的存量性物品。该击鼓传花还是击鼓传花,该给企业传递价格成本休克的脑震荡还是脑震荡。北京那邮币卡市场是纯粹本土的了吧,那里面炒卖的过山车可从来不少;山东寿光那蔬菜批发市场是本土的吧,里面的一些蔬菜品种价格的剧烈震荡可害苦了农民。

    有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针对第一个麻烦事,一个似乎可以用来充数的办法似乎是在交易对象上玩花招,你交易的是德克萨斯原油,我交易的就是波斯原油,材质和你不同!你用美元标价,我用人民币标价!这些办法可以起一定的缓解国内交易所被境外交易所带动的作用,但只能是其若干辅助功能,不可能截断影响

    针对第二个麻烦事,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从根子上着手,限制二次买卖这种可能引发投机击鼓传花的行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办法就是对这种交易征收重税,以一个经济学老头子命名,叫托宾税。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延长两次交易之间所必须等待的法律时间,变期货交易的游戏规则由t+0为T+n, n>10()。这些没有办法的办法,都意在釜底抽薪,削弱交易所交易对象的存量型物品,或者文雅一点说削弱它的“金融属性”,增强他们的“生产属性”让他们回归到服务于生产的本原。

    但这两个措施,很可能都要全球一起行动,共同削弱所有交易所的金融属性,才可能有效。否则,微观上的竞争,很可能会有利于仍然存在着投机机会的交易所。这个道理,和长期合约与投机交易所之间,由于人们普遍具有的求利心,在竞争上处于劣势是有关的。好比中国和沙特签署了30美元1桶的为期10年的长期合约,如果国际原油时价仍然是听之任之由纽约伦敦决定,当价格飞涨到100美元以上的时候,那个长期合同的双方之间必然恐生异议,要求变更价格,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仍然充满投机波动的交易所战胜了服务于生产的长期合同。

    当然,只认“交易自由”这个“至高无上原则”的某些原教旨经济学家肯定会对这些“托宾税”啊限制转手交易啊等提议大加鞭笞,直呼“通往奴役道路上的恶魔”又回来了。“交易自由”,只是对于通常的实物产品生产,尤其是小规模生产是适用,意在激发一些业主的斗志,利用他们的求利心积极投入生产、创新,客观上为社会服务(某种意义上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意)。比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餐饮业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原则目的。对于那种把手段异化成目的并加以顶礼膜拜的“学者”们,我们也许真是无言以对了,这就仿佛一个人一定要说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那么说太阳从东边出来的人无论拿什么样的证据给他看,都是对牛弹琴无济于事了。

    说到交易所商品、或存量性商品的泡沫现象以及某些意识形态至上的经济学家族群,不得不提到一种人,这个人群在最近的美国金融-经济危机中大出风头,披上了“预言大师”的名号,这群人叫“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

    这群人很有意思,他们严厉批评股市房市这些存量性物品的泡沫现象,这种批评本身是对的,可谓勇气可嘉,但这个学派却又主张经济放任不管,包括在危机的时候都必须撒手百姓,认为危机就是个天灾,那种想避免躲过或减轻天灾灾难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好像危机是炼狱,老百姓必须在炼狱中接受“经济规律上帝”的惩罚,为自己赎罪以后才能获得“新生”,于是“很担心奥巴马的挽救措施,会进一步让灾难变得深重”。换句话说,这个学派的大师们很有一副“谁让你不听我的,遭灾了吧,别想自救,自救会更惨”的架势。

    这个学派清醒一时,却糊涂一世。他们这个学派的诸位老师同学们错在什么地方呢?翻开当年苏联的理论笔杆子布哈林的《食利者政治经济学》,这本书就是一本对这个学派老祖宗——奥地利人庞巴维克进行的畅快淋漓的讨伐书,一字一句,针锋相对,把奥地利学者的家底剥了个底儿净。

    苏联这一号笔杆子的水准真是牛皮不是吹的,可惜斯大林把布哈林老兄拖到树林里“清洗”掉以后,苏联理论的水平真是江河日下,最后堕落到要苏斯洛夫这种灰衣主教来执掌大印的地步,所以半个多世纪后像丘拜斯盖达尔这种1/8桶水叮当响,治国才能及格都困难的书生能平步青云混上总理的庙堂之位,再把毛子国整了个半死不活,也算是当年大清洗的报应。

    那么奥地利学派错就哪?错在就错在咱一直在强调的那一点他没弄明白:微观求利的个体——老板、企业的生产目的已经“异化”成了货币这个符号,这些人搞经济玩经济的目的,既不是为了高瞻远瞩,“为社会需要而生产”,也不是直接明白了当的与物易物,为了交换换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而生产;这些人既不为社会而生产,也不为自己的个人生活而生产,正确的说法是:这些人身不由己的进入了货币追逐游戏,在游戏过程中“顺便为社会做出了贡献”,“顺便给自己带来了舒适满意的个人生活”。

    奥地利学派看不到这一点,他以为资本家企业家生产就是为了“给自己带来舒适满意的个人生活”,所以他们的理论,从消费品的心理满足谈起。然后从消费品这个生产链条的尾巴,一环一环往回推,推出来一个结论:这些企业家资本家啊,能够“目光炯炯,明察秋毫”的做出非常恰到好处的决定,能够给企业的股票、机器给出非常正确的估价,所以,自由放任是真理!

    这些人估计到死都不会明白一个简单事实,那就是这些玩家主儿可追求的是货币这种东西,这些玩主的“自我进化”也非常神速,只要能来钱——不管是怎么来钱,来钱的状态是什么(无论是变现还是在不断“升值”的财富物品),他们是一概来者不拒的。这种资本家企业家有产阶级的玩法很快就会超出老老实实搞生产的“老玩法”,而进入倒腾股权,转手关键大宗商品这种来快钱的“新玩法”。

    股市泡沫、投机还有其他有价证券、不动产(房产)的游戏投机可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才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会迅速冒出这种玩法出来。

    18世纪就债券投机就盛行于欧洲。甚至到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大陆有几个新兴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本来信口誓誓要搞国家扶持国内的工业化,搞了几个类似于咱们今天国开行的半公半私的“动员银行”,谁料到其中几个或烂漫或善于突发奇想的民族的此类银行,也下注投机市场,从国际大宗商品到本国城市房地产不一而足,结果是泡沫开爆哗啦啦倒闭一大片。最后逼得德帝国政府下令本国金融机构严禁参与赌博,才算是保住了正道。

    这老实成稳的规矩一直保持到了20世纪80 90年代,花样频出,本质上是回复到存量性物品(大宗股票、债券)交易的英美式最新金融革新方法蔓延到欧洲,这交易存量性物品的牟利方法可比乖乖进行存放贷业务,本质上是服务于流量产品生产的欧洲“老银行”们的“陈旧商业模式”来钱快多了,数额上也高过几个数量级,诱惑的欧洲银行们也纷纷来业务创新,结果终于在08金融危机中好好吃了一棍。

    换句话说,交易所的形成史,其实就是资本主义自身体现的一个悖论:

    前面所说,资本主义——或者用老百姓的话说,赚取货币的心理,驱动下的社会的生产流、分工流,就其客观意义上说,能够带来社会的快速进步(竞争、改良技术、增大产品产量,降低产品的实际生产代价,让更多的人消费得起……)。

    但再进一步想一想,按照这种企业家雄心勃勃的精神,必定会想着用一切尽可能方便的手段,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王国。

    按照这种思路,那么应当创造出一种便利的条件,让有这种进取精神的企业家,获得其生产的手段——企业、工厂、公司。于是股权市场就必须诞生,方便其或收购,或用控股等灵活的方式操控他所要雄心勃勃一试身手的大事业。可零散的、不经常性的双方自己商量的股权交换,可能会涉及信息不透明、诈骗等问题。于是,提供标准化、快捷股权交易环境的交易所运营而生,可是这样诞生出来的交易所,立刻提供了快速转卖的条件,甚至也让参与者小额化——这种小额投资者就不是为了管理,甚至也不是为了分红而是纯粹为了倒买倒卖了。于是围绕着股权符号的一切花样就接踵而至:对敲、拉高、卖空、可转债阴谋、甚至在纸质股票时代还有伪造股票的事情发生。

    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控制,资本主义将迅速脱离自己的“主管追逐利润,客观带动生产”的轨道,而走向与之毫不相关的游戏世界。所以一定不要以为各种各样的炒卖玩法和衍生品是最近几十年才有的事情,当你看到18 19世纪充满野性的阿姆斯特丹 伦敦 和纽约的股海债海风云,千万不要奇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常平仓和交易所的几点想法

      常平仓并不是一个交易场所,而是交易所的玩家之一。和其他玩家不同的是,这个是以政府财力为后盾的大玩家。

      这个玩家的玩法,是逆市场价而动。常平仓在中国出现很早,战国时魏国的李俚以国家力量,丰年买谷,来平衡需求不足,在荒年卖谷,来平衡供应不足。在起初,这个措施是为了平衡农业生产中的外部因素--气候的不可预测性,来保证生产和供应的均衡。

      自然在后来出现了囤积投机和哄抬物价这个玩法,常平仓就成了和这些对家斗法的工具。这一点就和后世的股市平准基金类似了,有些国家如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也有点这个方面的作用,但比较少用来干预油价(除非某党要开始选举了,需要收买民心)。

      这里又可以看出犹太人与中国人的不同。当年犹太人约瑟被哥哥们卖身为奴,流落埃及,后来因为能够释梦,而成为法老的宠信(今天来看,就是超级大忽悠),结果就是因为用了常平仓的逆向玩法,在丰年的时候,以法老的政府力量采购谷物囤积,然后在7年的灾荒中,高价卖出,一把就把所有的地主们清了底,结果就是全国土地归于法老。这种玩法自然是违背常平仓的原旨,和今天老犹子们把美国中产们一锅煮了,手法差不多。看来索罗斯老兄们还是得了犹太的九阴真经的真传。

      当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资格玩这一手的。小国家们,如澳洲和加拿大,碰到日本师奶军团,马上就要望风而遁。中国这样大一个国家,在硫磺,铁矿石这些产品上被人刀俎,沦为鱼肉,真是太没出息。

      商场如战场,在国际大宗期货市场上的大玩家们通常有国家力量作为支撑,才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中国要想在这里趟浑水,先要做到自己的产业联盟的协调,象欧佩克一样,人家用高价打你,你就一方面大家协商减产,一方面抬高出口价。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围魏救赵,比如说上次是以焦炭减产,限制出口,来打击国外的钢铁业,从而减少需求。

      • 家园 中投在国外应该像犹太人那样做

        国储则是国内的常平仓

      • 家园 大概是本朝最早期货实践

        1973年4月,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布置香港华润公司所属五丰行,尽快购买年内到货的原糖47万吨。当时国际市场砂糖求过于供,货源紧张,价格趋涨。五丰行认为,如果我们立即大量购糖,必将刺激价格上涨,可能出了高价不一定能按时买到现货,为了完成购糖任务,五丰行采取委托香港商人出面,先在伦敦和纽约砂糖交易所购买期货26万吨,平均每吨82英镑左右。然后立即向巴西、澳洲、伦敦、泰国、多米尼加、阿根廷买现货41万多吨,平均价格89英镑左右,从5月20日开始,市场传说中国购入大量砂糖,纽约、伦敦砂糖市场大幅度涨价,然后,澳洲、巴西先后证实我向其购糖,市价又进一步上涨,至5月22日涨至每吨105英镑。我因购买砂糖现货任务已完成,从5月22日起至6月5日将期货售出。除中间商应得费用利润60万英镑外,我五丰行还多赚240万英镑。

        通过交易所做期货不但完成了采购任务,还大赚了一笔,五丰行的干部却像犯了错误一样心神难安。面对责难,陈云想了一年,理直气壮:利用交易所并没有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 家园 井底老师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

        你的回复和评论主要是增加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其实我原来倒没有想的那么复杂(缺乏实战经验阿呵呵)。主要是想强调特殊性物品形成储备对于社会这个网络运行的必要性和好处。所以谈得主要是“流量性商品”的储备,而比较少涉及你说的金融性存量性商品的常平仓。

        正是因为这个区别。所以我的论述里,交易所和常平仓没有很强的联系,而在井底老师里面,后者是前者的一个参与方。

    • 家园 交易所还是很必要的

      一个这个能提供很多的金融就业,培养金融人才。第二个,我们主场作战,信息优势,也方便我们的主力入市,去干涉价格。

      PS:关于你的铁路系列,我在想通过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来解释,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只是政府的大表里的一块。具体的东西我还没有想清楚,等我想明白了再会你。

    • 家园 非常好,不过十四怎么看不到?

      是漏了还是后面编号错了?

    • 家园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七)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七)

      上面所谈的日常常平制度,提到了其储藏对象的特点:需求弹性小,人民要求高,一日不可离,少点就跳脚。

      也谈到了常平仓制度的缺陷:其成本在于储藏的对象每期都回有所腐烂,从而不能完成它们的终极使命——为人民服务。当然,也许可以像日本人那样变废为宝拿去养猪养牛(呵呵,怪不得神户牛肉那么有名,原来是天天吃米饭配啤酒长大的)。

      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按照这种思路不必要或者没有经常必要推行常平仓制度呢?

      看样子是和上面那些特色相反的商品:需求弹性大,可要可不要,另外,更新换代快,你储藏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反倒有可能养出个既得利益阶层(生产这个特定产品的人,反正有国家收购,我怕什么?),结果很可能这些产品都烂在仓库里了,因为社会不需要。

      不过这说的是日常的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可以变通。

      什么是紧急的情况呢?

      前面谈的重要产品,要害产品的常平仓,国民储备,主要是为了防什么?为了防天灾!所以为了防止天灾,要维持一个常年有的储量,随时准备动用(当然过于丰富的时候也收购吸收一些调整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总体是要补贴农民,扶持农民群体的购买力和经济地位)

      天灾是什么?是外来冲击,是硬碰硬的自然灾害。

      有没有非自然灾害?有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嘛,前面谈了那么多!经济危机,主要是“内生”灾害,是人祸,是制度带来的缺陷。

      怎么办?现在钢铁价格大降特降,有人主张建立国家钢铁储备,合理不合理?

      我看合理,为什么?因为这个储备主要是为了拉动稳定经济网络的生产,是平伏经济的内生波动,把大萧条扼杀在摇篮里!

      然后呢,然后再在经济复苏之后,将那个钢材储备一点一点的吐出去。也许哪天碰上了钢材价格狂涨,那就多吐点压压这泡沫!

      同理,可以对于这种腐烂速度比较快,技术更新比较快的产品,建立临时性的常平储备。和粮食储备唯一一点不同的是,粮食 石油等储备,平时都是保持一个正存量,他主要是应付天灾,即供应量骤然减少的时候的,兼顾调节供应量过多时候的生产者利益;而这种禁忌性特殊储备,平时可以保持一个0存量,主要是应付供应量经济危机生产(相对社会私人购买力)过剩的时候的,兼顾产品过分火爆的时候去压压火。两者针对重点不同。

      另一个值得点拨的是。储备的产品,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是同质的产品,而不是有差异化的产品.

      什么意思,拿粮食这条产业链条来说吧,你听说过粮食、谷物储备,有没有听说过包子储备?一个原因当然是包子在技术上储藏有困难,更本质的一个原因是包子千差万别,你怎么管?要管起来眼睛都花了,所以只能取最普遍的那种,也就是产业链条上大家都过不去的那一关——这条产业链条上大家的产品生产,终究都会牵扯到最初的粮食。所以就要储藏粮食。

      同理,电路板行业,可以来储藏覆铜板。或者干脆就储存铜和聚酯乙烯。因为大家都得用这种原料,而这种原来往往是同质的,即本身品种少,好管理,也好操作。

      所以你选的常平仓对象,最好是大量产业链条的共同出发点。这种关键物资已储备,那么就好比定海神针,握住网络的命脉要害,整个经济蜘蛛网想再震动就难了。

      最后一点,是这种储备营建是需要经常去市场上采购的,那么采购的资金从哪里来?

      下文将谈到中国现阶段的处境:是恰巧处于一个急需国内货币创造并注入的时期,所以这段时期,尤其是目前的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可以由国家创造货币来购买之。待到比较稳定的时候,则由于常平仓都往往是在低价时期购入吸纳,而在本期生产不足,当期供给相对紧张的时期以较平价格卖出,但则往往会存在着货币盈余,这些盈余,恰好用来养活常平仓的管理人员。

      此外,对于长期增长的经济体,由于客观上需要货币注入,所以这些粮库油库钢库铜库,完全也可以作为货币注入的管道——即长期由国家直接“创造货币”补之。(打个比方,直接挂钩北京印钞厂。关于扩大经济中的货币注入管道问题,在第二部分还要详加论述)

      不过这常平仓,比如粮仓谷仓,是不可以搞私有化的,一旦私有化,其运行完全求利,那么很容易就会发生在灾荒之年也不开仓赈粮的情况,而是反而想趁势力捞一把。所以储备管理人才的挑选,应当从穷苦家庭中挑选,聘任以高薪,保证不求利。更重要的是,要对他反复灌输,让其理解本系列的经济原理、货币原理,看透货币本质,从而树立其社会管理者的经济思想。

      这常平仓还可以衍生出几点,从而使得整个经济思路四通八达,让思考者百变而乐在其中。

      前面提到了常平仓可能会发生腐烂从而损失。怎么办?对于那些非粮仓非石油,重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时候起稳定价格避免大跌的钢铁常平仓、玩具常平仓,其实可以从后门把这些可能会因为腐烂而损失掉的东西赶快用掉,物尽其用。怎么用?玩具免费发放给西部的孩子,钢铁用来大建设西部设施、全国廉租房以及未来中国的世界联邦的各成员国的基础设施。这便成什么了?这便成罗斯福式的政府购买了,只不过这个政府购买时样样打在准点上,而不是凯恩斯那种鼓励人们去挖装钞票的瓶子的那种情况。

      ——这是为了避免无谓的腐烂浪费

      前面还提到了常平仓运营的资金来源。并提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相对稳定,只是不断发生波动的经济体里面,那么常平仓由于短缺时评价也高于丰裕时期给的高价,所以还可以有所盈余来应付管理仓自身的开销,另一种是中国的现在这种情况。常平仓可作为政府货币注入的渠道。

      其实啊,就后一种而言,原文的意思是把常平仓和货币创造实体分开,所以后者是前者的“管道”。如果常平实体本身就是货币发行体的话,也就是流通货币其实是常平仓发行的“仓负债条子”、“仓欠条”、“仓白条”的话,那么恭喜,你已经进入到现代中央银行的最早模式了。你比如美国当年19世纪的西部美国农民圣十字骑士团仓库,他发行仓库白条当货币——凭什么当货币啊,因为你——“白条持有人”可以用这个货币来随时跟本仓库购买、提取粮食。且这个白条为美国广大农民所接受的一种交易媒介——货币。则此时这个仓库就是用吞吐谷物(谷物就是这家仓库银行的储备)来调节周围除了它以外的社会内部的货币存量的——央行。美国农民本来不过想处理好当年谷物价格持续过于价低的情况,没想到却发明了中央银行。

      咱们共产党当年的根据地货币也是通过一个朴实的认识做到了这一点。当时解放区土,没金没银拿来作储备,可是自己印刷的纸币如何获得大家信任呢?那就是有粮棉作为储备,作为基础?那这个是什么概念?你拿你的中州币、北海币(都是解放区的货币),都可以跟我这个解放区金融委员会购买储备棉花,储备粮,这些你放心了吧?这样,通过常平仓变流量性产品为存量性池,再把这个池子顺带作为本区货币创造的“信心池”和“调控货币手段——货币吞吐工具”,这样,把中央银行性的货币的奥妙就带进来了(下面还会再详细谈)。而常平仓也逐渐变成存量性物品的常平仓——人们与常平仓之间买卖的东西不是普通的流量性物品,而是存量性物品如证券,吞吐证券,就是反方向的吐吞货币。但这个储备制度也存在一点缺陷,而且这个缺陷正在用阴差阳错的方式暴露出来。咱们下文见分晓。

      所以,怎么评价常平仓这个制度呢,

      其一,是利用了社会生产特有的流量结构,插入一个池子,作为缓冲海绵。

      其二,虽然理论上所有产品都能常平,但常平的产品种类太多,忙不过来,不可能每个都管。只能选产业链中最广泛使用的,最重要的部分,让其变成定海神针,稳定了这一个特定产品种类就稳定了一连串像蜘蛛网一样互相连接的经济组织。

      其三,常平仓的本意作用,一个是供给过少,比如天灾的时候进行平抚接济,一个是供给相对过多的时候或不景气的时候,则用来提升维持价格。

      其四,常平仓,可以向中央银行的方向演变。

      • 家园 花不了你啦!

        提示:

        12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10!

        居然一个宝都没有,气死我了!

        虽然不懂经济,但也觉得非常在理,比国内那帮“主流经济学家”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实在是高。里面的很多方法貌似TG就是那么干的,比如粮食。

      • 家园 怎么没有了啊,还望继续

        嘿嘿,久公子这篇功底深厚啊

        提示:

        12小时内给同一个人送花的上限为10!

    • 家园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六)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六)

      那么常平仓的“成本”是什么?

      常平仓的成本就是那些反对常平制度的人的“理由”,准确地说,是这些人的理由略加修正。这批人的理由是:常平仓制度是“(财务上)亏本”的。比如你贮藏石油,你要搞设备,你要日常维护,你要雇人,blablabla……所有这些都是付钱的,所以你很亏本。

      将这些人的理由略加修整,从实物而不是货币的角度来看问题,那就是你要花费一些钢材建材来专门建造这种常平设施——因此他们不再是为了人民的直接消费而使用;你储存的东西会有一定的腐败变质过程,估计会有一定的损耗率——应该说损耗率是主要的代价。石油可能还好,粮食的变质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也可以变废为宝,如果风调雨顺,那陈化粮就拿去喂猪)。

      换句话说,常平仓制度就是用日常的一些耗费(或者说耗费流吧,就是把每年都有一些储存物品变质)作为物质代价,来保证我们这个经济生产-消费体系不要受到冲击的扰动——值不值?我看值,因为人类社会走到这一步,这种分工细腻的地步,牵一点动全身的地步,那个冲击,包括粮、油的冲击不是说着玩的。一旦冲击,其损害不仅仅限于人们在食品、燃料方面的减少,还会迅速蔓延到各行各业,让全社会的经济体系陷入衰退——使得出现大量劳动能力闲废,不生产,又饥荒的局面

      所以常平仓制度,就好比一个国民经济一样,不是从微观个体赚钱的角度去用货币、是否赚钱、是否成本过来来思考决策的,而是要上升到国家、经济网络系统安全的角度,来思考决策。否则,等到哭爹喊娘的时候,就不要埋怨当时为何“急功近利”,为了从商人眼光里看到货币的表象(或幻像,因为货币之所以有用还不是因为有社会产品的供给作为底子支撑),粗心大意乃至于人为废除安全储备制度了。

      所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先生提倡的粮食自由贸易,完全放开,取消储备,“想要粮,找市场”的这种态度,如果不是糊涂至极,完全不通经济之理的话,那只能说是我们当年政治老师天天谈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从片面的、个体的、机械的眼光去看问题,缺乏全面的、完整的、有机的视野”,用小商人的局部狭隘视野去取代一个国家应有的全局视野(什么叫小商人的视野,就是“不要慌,有市场——市场从哪里找余粮?我不管”)——这是啥?咳咳,这叫“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当年读这些教条课文觉得很枯燥,今天结合实例才知道里面颇有深意)

      关键词(Tags): #货币#常平
    • 家园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五)

      久公子谈货币(之十五)

      说完了交易所和这个资本主义的变性史,再回来看看常平仓这个玩意。

      常平仓,英文应该叫Reserve。

      有美国联邦储备(银行),这个储备其实是货币基础的储备(什么是货币的基础,且等几篇以后再谈)。

      中国有粮食储备。

      美国有石油安全储备。

      最近有人提出要建立钢铁储备。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电子板储备、家电储备、玩具储备、blablabla,理论上,一切产品都可以建立“储备”,只不过有些产品适合建立储备,有些产品不适合建立储备,有些产品在紧急关头可以考虑建立储备。

      储备的古代名字,就叫做“常平”,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常平,经常要平伏,平伏什么?平伏价格的波动,平伏生产的波动,平伏产品流供给的波动。

      其实,储备或常平仓,就其储备的对象来说,肯定分为两大类——还是按照我们上面说的流量/存量两种性质原则来划分:一类是流量性物品,一类储备的则是存量性物品。

      我们主要先谈谈流量性物品。至于存量性物品,其实经常涉及到社会货币量的调控和发放/回收,要留待后面再谈。

      当然,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分。流量性物品的常平储备,事实上在历史上就是人们无意中探寻到的一种货币调控的手段。美国当年有个圣骑士十字农民联盟,其实就是例子,不过这是后话。

      那么,为什么要有流量性物品常平仓?

      要问这个问题。还是看看什么东西需要常平?需要抚平其供给波动?

      中国古代是粮食、粮仓,美国现代是石油、油窖。

      这都是必需品,是供给必须满足需求,或者说少一点供给,如果少过了临界线,这个社会就要乱套的产品。

      一国每年生产1亿吨粮食,日常需求也是1亿吨粮食。倘若今年遭灾,只有8000万吨。缺口2000万吨。是不是说这缺口只占需求量的20%,无伤大雅?

      否也,这个粮价会涨到天上去,因为1粮食是必需品,2你上哪里去找这2000万吨粮食?别人也是只有有余粮的时候才把粮食拿出来在国际市场上卖的!

      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他的缺口可以从百分比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价格的波动可不是微不足道,可以百分之几十!甚至几倍的涨落!

      那么常平仓的作用是什么呢?

      如果没有常平仓,那么每期的需求,如果一旦遇上本经济系统内的供给因为某种外来因素的冲击而跌落,形成缺口,那么这个缺口就是硬梆梆的缺口,你必须到本经济系统以外去寻求供给,给补上,否则,社会骚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必然七零八落。

      而如果有了常平仓,实际上是在网络流中提供了一个常备的池,这个池子好像海棉一样,你一旦出现供给的冲击,如果是供给下降,则从池子里抽出以弥补需求,以防止饥荒,如果供给过多,则汇入池子,让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不至于谷贱伤农,反而因为丰产反而收入降低,过不下去。

      所以这种流量物品的常平仓是在流量的产品流、货币流流转系统中安置了一个缓冲池,一个海绵。

      当然,这个海绵的功能就是减缓冲击,因为经济系统这个网络的冲击,可不仅仅限于冲击本身,而是具有连带性,好像你用打一个弹簧床,轻轻的用手指按下去,他会反弹起来(经济的自动恢复,一个小厂商破产,他的上下游企业会另寻伙伴),可要是来一个重拳,那这整张床就哗啦啦陷下去咯(所有的企业都看到他的上下游伙伴们纷纷完蛋,他自然也跟着完蛋)。

      这是这个“常平牌”海绵的功德。

      关键词(Tags): #货币#经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