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读了小半本书/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 -- aokrayd

共:💬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读了小半本书/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

    刘小枫的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理。 这本书是谈宗教的,我就不讲书的内容了。而且我最后也没能看下去。但是却妨忍不住想说几句书外的话。

    我最早看到刘的文章就是那篇记恋冬妮娅。当时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有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所以后来对他的文章就格外留意。但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所读到的,却别有一种滋味。怎么说呢?总觉得作者有一种无端的尖刻,说话故意含沙射影地冷嘲热讽。这样写,真的是有必要吗?看了这几本书的头几章,终于恍然大悟了,原来作者现在是真理在握,再看天下愚民,便觉得都不太开窍,难怪字里行间便忍不住露了出来。

    这让我想起了张承志,网上一度把他抬到了很高的位置。最近我们的周老师就访问了他所谈到的灵魂重生的地方。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俩不约而同的从宗教所受的启迪,同时对世俗的厌憎。这种态度是很耐人寻味的。他们都始终沉浸在曾经有过的青春的激情中,无法在世俗的生活中安定下来,他们渴望着一种终极真理,一个不仅为他们指明前进方向的真理,而且还将他们从世俗中拯救出来的真理。

    从这一点来看,就不奇怪他们对传统文化那种轻蔑到不屑一顾的态度了。张在文章中是不屑地称孔老二的,尽管他声称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刘只要一谈起儒家,新儒家,道,便是说不尽的冷嘲热讽。这恰恰反应了他们看到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的特质,从孔子到后来的禅宗,无不强调从日常生活中,从伦理中悟道,然而这恰恰是他们所要竭力摆脱的东西。所以他们那种激烈的态度,正是来源于他们对世俗生活的鄙夷。来自于一种希望精神超越肉体超越世俗的追求。

    孔子说,君子要坚持原则,讲道理,但越是道理在手,就越是要和颜悦色。这话有什么神启吗?没有。只是非常单纯地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好地说服他人,而又同时搞好人际关系。社会就是在这种近乎简单但却很难做到的大白话中运行的。然而这种态度自然也就为刘和张所不屑了。但是他们那种激烈的态度,却常常让我有一种错觉,仿佛又看到了天安门前那些挥着红宝书的少年们。曾几何时,他们也真诚地相信真理在握,而天国即将在青春的激情和汗水中在这尘世建立起来。我觉得他们还是生活在这种信念中。所以才会这样急切地再寻找一个真理,并且那样虔诚地投入宗教的怀抱。

    人有所信仰,其实是好事。只是却在不知不觉中使我渐渐地与他们保持了距离。所谓道不同,不相于谋。中国的文化没有那种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对生活的感悟中,只能说我于他们所感觉得不同。我以经更为坚定地相信,道不在神启,而在于生活。就在那无数的琐碎的近乎于庸俗和卑微的小事中。我不太相信这世间会有一种高妙的理论,使得一种宗教或是一种学说比其他的一切都更高明。我倒更相信道是恍兮惚兮,是一个有无终止的旅程。

    • 家园 非常赞成.

      非常同意,没有话说.顶

    • 家园 道不在神启,而在于生活 -- Totally agree!
      道不在神启,而在于生活。就在那无数的琐碎的近乎于庸俗和卑微的小事中。我不太相信这世间会有一种高妙的理论,使得一种宗教或是一种学说比其他的一切都更高明。

      The author really read my mind!

      向作者鞠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这倒不是我的发明

        Highway你太客气了,我都脸红了。这是我写了帖在OCEF的,后来想了想这儿应该更合适。

        道在日常体用中是中国传统的一个基本观点。禅宗强调从挑水砍柴中来悟道,就是汲取了中国文化的这个特点。但是理学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诸子百家都谈道,魏晋汉宋也谈道,但其道的内容都很宽泛。所以内圣外王也是寻道,隐居山林也是。

        但到了理学就不一样了,道被极端为伦理道德。这样虽然也还说从日常生活中悟道,但就完全变成了对纲常伦理的悟,所以本来很丰富的一个概念,被干瘪的毫无生气,再加上政治利益的诱导,整个民族文化都被窒息了。理学之亡,岂不宜哉?

        民国年间,佛学求新生,再度高扬人间佛教的旗帜,今日之慈济基金就直接源于此。儒学若还是不能从伦理道德这个圈子中走出来,重新回到其原始儒学中活泼的生命中去,只怕还是一条死路。

        • 家园 【请教】which section of ocef?
          • 家园 在OCEF的综合讨论版

            不过帖子以经沉得很深了,呵呵。因为OCEF不提倡讨论敏感的宗教和政治问题,所以也语焉不详。等转过来以后才意识到内容太单薄了点,所以又补充了一些。

            他这本书开篇就从舍斯托夫谈起,确实是承的这一个路子,舍的在约伯的天平上给我很深的印象。但不象他这样霸气十足。

            不过这本书中涉及到一个神迹的问题,我觉得这确实是基督教一个很头痛的问题。这不象佛教,神迹可有可无,耶酥的复生,是一个神迹,还是一个精神上的启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 家园 不必客气。期待你更好的文章!
    • 家园 totally agree ...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