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再谈余秋雨季羡林于丹 -- 淡淡微风

共:💬58 🌺66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再谈余秋雨季羡林于丹

    再谈余秋雨季羡林于丹

    因为朋友的提问,翻出了多年前写的一篇关于余秋雨的短文,放在了博客上,算是对他的答复,没想到,点击率还挺高,着实令我意外。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关注余秋雨,很是令我诧异——现在还有那么多人读余秋雨么。。。

    想想也是,这么多年了,写散文的还真是没什么出名的,要拿个影响力比他大的出来,还真是乏善可陈,余秋雨想必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这也让我想起席慕容与三毛,大陆写诗写散文的男男女女多了去了,为什么就出不了那样的人才呢?倒是现在一些写垃圾抄垃圾的孩子被捧的风生水起,这其中是不是有些因果关系,倒还真是有些趣味了。

    对余秋雨,我的看法应该算是公允,“功不可没,却也自作自受”,你说你老老实实做一个散文家不挺好嘛,干嘛非要勉为其难做个所谓的“大文化”专家呢?“其力未充”的结果,当然就有“求全之毁”了。

    不过,对他的一些做法不以为然,并不意味着反对他的做法,我反而觉得他的探索挺好。是应该有些人去更高的视角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大文化上的一些问题,虽然余的努力还不能说是成功,至少也算探索新路,还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在这个学术方向上,他底子有些不够厚实,思路又受自己能力所限,尤其做学术时文艺腔过重,导致不伦不类时有发生,就有些无奈了。

    至于那些对他个人问题的攻击,我倒是觉得既可笑又可悲。就事论事,对文章有意见谈文章,对观点有意见谈观点,你管人家怎么讨老婆欢心干嘛呢?你又管人家文革时候做过什么干嘛呢?难不成我小时候偷过邻居家的小枣,现在就不能做警察抓小偷了?

    岂有此理!

    做文人拿不出正经东西来跟人叫板儿,却去打探别人隐私,走下三路出手,真够丢人的。奇怪的是如今的世道,干丢人的事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就有些匪夷所思了。

    当然,余秋雨自己的问题也跑不了,有错就承认好了,嘴那么硬干嘛呢,无法理解。

    我对余秋雨的宽容,在于对他的定位:散文家。作为一个散文家,我们不能用学术的理想国来苛求,虽然我们希望他们都能自我约束精神精益求精甚至不犯任何错误,但如果要求每个作家都做到毫无瑕疵且有专家的水准,那恐怕大家就都成了考据家,我们就永远不能看到美丽的文字了。

    我们对作家的要求是美好,是艺术,对专家的要求才是准确,才是学术。

    或者可以这样说,余秋雨在散文上是成功的——注意,我没有说他的成功完美——在其他方面就未必了。

    对季羡林先生也是同样道理。

    有朋友说我对老先生太不宽容,要理解人家文革的时代背景等等,这也有些好玩儿,跟上面所说的道理相同,虽然角度不同。

    我们理解他们的难处,是可以原谅他们犯错,并不是说就容忍他们的错误,说那不是错误了。道理归道理,事情归事情,桥归桥路归路,学术归学术,做人归做人,咱们把事理分清楚,好不好?

    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象我们尊重余秋雨的文章,未必尊重他那个人一样,我们尊重季羡林老先生的人品,却不是要尊重他学术上的瑕疵。

    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澄清么?

    比如,学术上有不同见解,这很正常,可以针锋相对,也可以吵个鸡犬不宁,都不算错。但是,作为一个佛学学者,在自己的研究范畴里,却在最基本的概念上犯无知的错误,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连牛顿力学三大定律都没明白而且说错了,哪怕他的人品再好再完美,你让我怎么原谅他的无知呢?!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想必季羡林老先生也是不敢否定的吧。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道理,做学问的人,应该还是都明白的吧。

    于丹也是类似的问题,经典自然可以随意解读,但解读不是错读,更不是篡改,您把论语往心灵鸡汤上理解,那是自己眼力价儿的问题,倒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各花入各眼,各眼看各花,每个人眼中的美丽点都可以不同,难听点儿说,那是看走了眼,好听了说,不就是独寻蹊径了么?——于人于世,说不定还有不少好处。毕竟,通俗化才能更加亲民,才能更加普及。

    但是,请不要说那就是孔夫子的原意行吗?

    还是原文里的那句话:您在苹果里品出了橘子味儿并且觉得自己独具慧眼那是您的本事,但请不要说苹果就是橘子。

    .

    顺便说点相关的好玩事儿。

    去人大学梵文的时候,就问老师:您对季羡林怎么看啊?

    师父开始不太好意思批评人,顾左右而言他,我只能硬逼着问:您觉得他的佛学造诣如何啊?

    师父被逼无奈,只好回答我:语言学上自然没的说,佛学嘛,与一般学者差不多吧。

    ——嘿嘿,要的就是您这句话!

    于是,我把自己写的那篇“季羡林的无知与轻浮”呈上,师父一看题目就皱眉头:你这名字取的就显出你的轻浮来了。

    “惭愧惭愧,这我承认,不过师父别急,我不是白说的,我也是被他逼的,您看看他写的这些话。”于是把季羡林评说佛教的那几句“大放厥词”找出来给师父过目。

    师父看了也直摇头:这话说的确实太轻浮了。太可惜了。

    晚上在朋友的茶馆里喝茶,等到大家的问题都问完,师父就盘膝闭目养神,凝神静气仿佛入定,端的是宝相尊严。大家不敢打扰都悄悄退了出去,我在对面跟着坐了会儿,待师父睁开眼睛,就悄悄的问:师父啊,您刚才那是入定还是睡着了啊?

    师父笑:睡着了,昨天晚上只睡了一个小时。

    哎,师父啊,要不说咱俩有缘呢,我昨天晚上也没睡觉,刚才上课的时候困死我了,顶了一天真不容易啊。

    师父微笑着看我:咱俩用不着这么套近乎吧?

    咳咳,这个,嗯,啊,呵呵,是啊是啊。。。

    • 家园 余的文字都是一个调调

      刚开始读余的文化苦旅,觉得很有文化,看下一本,觉得还是那么多文化。渐渐的发现余举手投足都和他的文字一模一样,透着一股酸溜溜的,不自然的,娘娘腔的调调,于是乎就开始反感了。换句话说,余作了个套,把自己给装进去了。

    • 家园 烦余的人好像很多

      几年前有一次去上海,和一群文化圈的朋友论起余秋雨,其中的一位给我讲了一个很刻薄的笑话,说上海警察扫黄,抓到妓女,搜其手包,发现三件东西,口红、避孕套、《文化苦旅》。

      • 家园 呵呵我倒是觉得这是莫大的夸奖。

        我也烦余后来的做派,不过还是要承认他前期的成绩。

        共产党改造妓女,可是历史功绩啊——现在这个老让余秋雨一个人给占了,似乎不是很地道啊:)

        文化苦旅,我爱看,能感受到很多东西,妓女也爱看,应该也是感受到很多东西,太不容易了——她们的心灵谁关心呢?为余大师献花吧:)

      • 家园 【文摘】它事实上是一个双效的话语按摩器:

        一方面慰抚大众的灵魂,一方面慰抚传统知识份子的“人格”和“良知”的自我面庞。

        审视余文的基本母题,从往事怀旧(对家乡、童年、老师、故人的缅怀)、历史文人和王朝(官吏)的恩怨关系、到百姓耳熟能祥的民间传说、著名的风物掌故、地理,均已包含煽情的内在语法。文人的怀古幽怨、现实感伤、古典雅趣和爱国胸怀,最终都汇入了大众的价值关怀的博大江河。迷离的历史在这里被现实化和通俗化了,或者说,封闭的历史在新的诠释下重新向大众开放。经过情感包装的技术处理,最终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商品。

    • 家园 这个。。

      难不成我小时候偷过邻居家的小枣,现在就不能做警察抓小偷了?

      在香港有案底确实不能做警察。在中国大陆就不清楚了。

      • 家园 您这确实有点抬杠了

        微风的比方用意很清楚,是帮助解释他对余的看法,而不是作为论据,你如果不同意他的看法,也没必要揪着这个比方,比方没有100%准确的(微风兄在别的文章也说过这样的意思)。

        换个说法,如果香港允许有案的做警察,你是否就同意微风对余的看法呢,还是不会的吧。

        所以,“我对你的比方没意见,但我还是不同意你对余的看法”,如果你这样说,我会为你叫好,这种辩论态度很大方。

        顺便,在美国成年人有某种程度刑事案底也允许当中小学教师,香港我就不清楚了。

      • 家园 呵呵本来没想回这个问题,既然被顶上来了,就再说几句:)

        呵呵其实话说到这里,就有些抬杠了:)

        不知道香港偷枣也是要留案底的么?

        这个“小时候”也可以讲究一下,如果5岁孩子偷东西,也有案底么?

        呵呵抬杠一下,玩笑,别当真。那只是比喻,大家理解就行了,较真的话,世界上就没什么事情说的清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