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周末经济观察】一地鸡毛的经济学理论 -- 陈经

共:💬46 🌺10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周末经济观察】一地鸡毛的经济学理论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搞经济的环境非常不好。外部遭到敌视封锁就不用提了,内部主要的问题是没法说真话。假话说得不好都有危险,何况说真话。出了问题,都没法正经讨论。经常是乱子越闹越大,乱到只好承认现实的情况下,才开始救火。

    这个危害中国人认识非常深,所以改革开放以后,多少年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情况慢慢好转。从现在的舆论环境来看,出了问题,至少各方面都是认的。用政治攻击手法说事,容易引起反感。相对的,西方社会有一套麻烦的民主制度,某些情况下,反而没法说真话。我坚定地认为,人民就是直肠子头脑简单直觉短视的,很容易被忽悠,群体选择错误是常态,政治家的成功取决于对这个真理的认识程度。因为要讨好短视的人民,所以经常要说假话,所以民主治国就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推卸责任。社会搞不定啥事了,就让人民来瞎选,就没人有责任了。如果其它根基打得不错或者运气好,社会发展得不错,民主就是一种奢侈游戏,玩玩也无所谓。发展中国家玩这个的,基本是个死,这是我对发展中国家靠民主发展不起来的一种解释。世事变换很快,新兴国家来挑战了,也有可能连发达国家玩民主都会出事。群众要继续过好日子,但又事实上麻烦大了,不能按民众的意思来。

    中国的麻烦不是这样的。从舆论环境来说,中宣部有一个很可笑的控制理论。你说什么无所谓,但只要我有控制你的能力,就假设问题不大。而控制本身,也是官样文章,禁止发表,网络上弄关键词,全是形式主义。中宣部是在混事,避免麻烦,不是在认真搞宣传或者舆论控制。所以,比西西河言论“反动”得多的境内网站反而不会被封。由于中宣部自残式的退化,中国的舆论环境显现出一种超现实主义控制之下荒唐的宽松,什么样的言论都有。局外人非常难于理解中国人脑子里到底在折腾些什么。说民众被官府愚弄,好象也不是,民众并不相信官方宣传。说民众反政府吧,也不太对,在西藏奥运等事上民众还跳出来帮政府对抗外国。应该说中国人民被折腾得只好独立思考。这种环境表面上不好,但实际上中国人思维相当开放而活跃。

    近年来其实没有啥特别大的事。政治上非常稳定,主要就是经济政策糊涂得很。为什么说很糊涂?到不是说谁错谁对,而是情况特别混乱。上星期关于要不要继续从紧的调查,60位经济学家里47%说不要。具体看每人的说法,都是那些熟套词句:通胀、就业、出口、升值,谁都显得有些道理,可是分歧就这么大。不仅是从紧问题,升值、房地产、转型,很多问题都是吵个没完,各有各的看法。也不仅是经济学家在吵,整个社会舆论都卷进来了。近来中国崩溃论危机论经过改头换面以后,调门明显升高,关于中国发展是好是坏的争吵也是没完没了。

    某种程度上,这是经济学的胜利。可能十年前,没有哪个关心政治时事的人会去研究经济,多半折腾啥民主自由社会契约了。现在可不一样了,媒体上经济学家越来越活跃,业余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西西河经济版就可以看出来,专业的业余的都有不少可说的。我较早认识到了这个道理,觉得要思考经济问题。就象搞哲学的不懂物理会成为胡扯,研究社会也得去想经济问题。但我觉得,现在经济学理论的麻烦不小,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表面的兴旺下,是深层次的无力感。

    我觉得从前中国搞经济的时候,没有啥理论,但是挺有劲的。要按当时的经济学理论,中国做的这些事全都匪仪所思,早崩溃八百回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这种离谱的转型,瞎摸一气,这样一个系统怎么可能存在?当然,经济学家后来想出了办法,说中国的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还是可以解释的,这个做法合乎于啥人以前说过的什么XX道理,那个做法其实是YY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又都给解释回去了,放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框子里。所以成功了,是经济学的胜利。

    慢慢的,媒体上经济学家越来越多,海归经济学家回来混的越来越多。以前朱镕基说:我的学生怎么都不回国?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了,一捞一大把,搞经济的想回国混个好职位都不容易了。经济学术人才增多了,应该是个好事吧?我看,这还得两说。

    我觉得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就是经济学家治国。我非常不高兴地看到,温总理似乎相当依靠经济学家出主意,推出了很多理论意味浓厚的经济政策,“土性”越来越少。象货币政策从紧,写到政府工作报告上,我认为就是一个很不对劲的事。我觉得以前的报告风格不错,目标说得很详细,而且确实是着手在实现,但具体怎么做,这个没必要说。对于中国的建设目标,这个争议不大,全民都有了共识,要科学发展,写到报告上很好。你说要控制通胀,要稳定房价,出口转向内需,都很好。但“从紧”这种事,有没有共识?实际是没有的。也不是说“从紧”就是错的,但不能因为总理采用了谁的建议,那就是对的,这没有道理。没有共识的事,最好就是摸,保持一个随机应变的心态,有情况就随时调整。

    我看这就有了俄罗斯搞经济改革失败的风格,理论先行,实践滞后。经济学家爱搞理论,但说句不客气的,多半是在一个小圈子里互相吹捧。真要拿出来见真章,不管是搞预测还是解决问题,实在太不可靠了。我不是搞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家虚无论,有经济学常识是搞经济的前提,这方面经济学家贡献不小。但面对实践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哲学,理论是不可靠的,最好把理论忘了,从经济学中出来。学棋一样,高手要打谱,但更要把棋谱忘掉。

    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中国政府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让经济学家惊呼不可思议使劲研究。而不是被经济学家收编了,搞起了从西方货币经济学理论发展而来的的宏观经济调控。要把经济学家当工具,而不是被经济学家挥斥方酋。我现在明显感觉到经济学家的言论很不对劲,越是水平一般的,越是对经济学的局限认识不清。很多经济学家一大篇道理讲下来,然后说要如何如何做,雄辩得很。另一个经济学家也是一大篇道理,建议的政策却可能完全相反。这不是经济学家人品不好或者故意骗人。这说明经济学理论,现在的状况就是一地鸡毛。

    现在中国舆论环境能说真话了,这很好。但要警惕另外一个倾向,就是专家治国。专家即使意见一致,也可能犯大错,何况吵成一团。专家无非是某种资格认证,真正有水平的地方只是一小块,一不小心就会捞过界,犯错误的可能性非常大。有人说我是个业余的,那么多专家应该比我强。这就是某种专家崇拜。不是说我有多厉害,而是对专家的局限认识不清。

    那么应该怎么办?这有一个度。专家当然是好东西,就看你怎么用。要把专家当工具,自己还是要争取明白。所以自己懂经济很重要,哪怕水平不是很高,都比被专家忽悠好。所以,就要提倡对专家的怀疑精神,这是搞科学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高水平的专家都是支持的。

    如果自己实在是不太懂,那怎么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强求。专家们一多,事情就容易糊涂,这理论那理论,越搞越复杂,黑话越来越多,确实不容易明白。这种情况下,就要保持灵活性了,知道容易出问题,那么就坚持实践第一。不管专家怎么忽悠,不管专家以前多牛,都要他们提前预测一下效果,过段时间要拿出实践成果,自己老实评估,也要让专家互相评估。我认为这是一种工作方法,就算没法最好,也要争取尽量减少危害。最怕的就是偏听偏信某一类专家,一条道跑到黑,容易出事。

    比如现在搞了一阵子从紧,出来一些问题了。中小企业很不好混。那么怎么办?我看还是老实评估的好,承认从紧也是有问题的。你可以说要继续从紧,我实际并不在乎。但你不能大搞舆论宣传,说“从紧”多么多么光荣正确,这不是一种正确的搞经济的态度,这是中宣部的风格。这么多人有意见,实际经济情况运行出了这样那样的乱子,那还是低调一些的好,沉下心来想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本市场一片混乱,股市暴涨暴跌,高房价绑架资本市场与宏观经济,这不是靠搞宣传能混过去的。我看还是要拿出一些“土”办法来,哪怕声称是“从紧”的补充都行,来尽量解决实际问题。多考虑一些实际问题,让经济学家都来想办法,而不是大搞理论推导论证某套宏观政策组合“合适”。少搞理论混战,中央选派支持这一套。我看中国经济需要的是大胆创新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某一种货币与财政政策组合。一地鸡毛的经济学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经济学的理论基本上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好比炼金术

      经济学的理论基本上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好比化学还处在炼金术阶段时一样。其实大部分社会科学都处在这个阶段,因为社会比自然界更复杂,也更难研究。

      这个阶段的理论可以用来部分解释过去的现象,但用来预测或指导实践就常常出错。各种理论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比较多,还有就是定性的多,定量的少。依着理论设计好的东西反而经常不太行。所以邓小平搞“摸着石头过河”是大智慧,因为现代经济学还无法定量地预测各种政策的后果,只好先试一试看看。

    • 家园 要土,一定要土

      花这句,

      “土性”越来越少

      土性越来越少,是迈向被忽悠的前骤。很多时候,土共能有今天的成就,就在于不信邪,就在于坚持在独立自主基础上的探索,有敢闯出一条自己的路的勇气。多培养一些从基层起来的人才,或许是坚持土性的有效办法,光脚的有时比较能体会到大地的真实,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学的很多时候都是二手的知识,一不小心就被忽悠鸟。注重从真实世界里总结学习,有时才是通向明了的好路径。

      近来又重温了一下”货币战争“,对”忽悠学“的认识又有所提高。 所得之一是,”争论似相关问题,模糊认识,转移视线,暗渡陈仓“。

      经济问题很多时候牵涉的因素很多,层次很多,就给了这样的策略可乘之机。比如这次,经济的从紧从宽实际上是个中间问题,范围较大。单论从紧从宽就模糊了很多东西,当然是一些不好说的东西。

      虽然,总体上有个从紧和从宽的问题,但其实关键问题其实在于”什么地方紧什么地方宽“。单纯讨论从紧从宽完全是浮在面上,隔靴瘙痒。

      从外向为主的经济体系走向以内需为基础,积极开放的经济体系是完全的明智之举。怎么说呢?说得经济一点:以外向为主的经济体系,特别是给米果服务的外向型,就好像给500强打工的经理人,目前酬劳很好,特别是对于原来还很穷困的。但这样的情形,关键的财权、人事权和话语权、命令权、政策权还是由上头决定,玻璃天花板就在哪里。那天上头不高兴,就换人了。有时,感觉就像高级宾馆里穿戴得体的服务人员,唯恐服务的不够周到。有时还不如村里敢说敢笑敢做的粗人活的逍遥、自在。

      “内需为基础积极开放”就象土共早期的“建好根据地,积极拓展”的方针。文学一点,就好像一个将自己的力量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企业家,规模不大,但基础坚实,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广阔。有实力的自信微笑比起金玉外表下的恭谦笑脸对当事人自身而言,可是差多了。

      扯远了。当前问题的核心是转型到一个合理又有广阔发展空间的体系上,一个能增加人民福利、能提高生产效率、能促进创新、能在当前和未来条件下发展人类文明的体系上去。不能增加人民福利的体系,看不出还有什么值得大家努力的;不提高生产效率,其他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创新是途径之一;在在当前和未来条件下发展人类文明的体系才是建设一个文明的强国的法理基础和总体指针。复制而不是发展一个现有文明,如同在现有市场上同优势竞争对手竞争,取胜是很渺茫的。

      说的还是大了。呵呵。上面说的还是理想了,但应该是一个方向。具体来说,还有就是时机成不成熟,条件够不够,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

      目前的困难具体就在于:国内体系建设还不够,国内循环还有不少断点没接起来,现有的循环规模和循环质量都有待提高。而国际上总怕学生超过师傅,打压不断,内外手段都有。

      现在看来,片面从紧,是有简单化之闲。作为初期站稳脚跟的应急之策还行,要进取发展,就需要把工作做深做透。

      前段的政策,比如降低退税率,实际上是引导企业转向内需的一个尝试。但问题在于其他的配套不够,国内循环的断头还接不起来,经营思维和经营体系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也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体系工作的。

      美国的“消费创造”的循环体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即鼓励消费,重视消费的产出,保证利润。这个道理的直观解释就是:把适当比例挣来的钱花在自己身上,提高自身,同时保证提高后能进一步增加收入,增加的收入超过投入。而不少国家的一些做法就好象赚了钱后,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不懂得提高自身,总是把好东西卖给别人,自己总在低水平重复,仅仅看着花花的纸张高兴,殊不知“有道之人”一忽悠,花花的纸张就贬值了许多,恐慌。。。,更加胆小怕事。。。当然,美国的问题在于消费有时太过了,以至于产出难于弥补。另外,世界资源的总量限制也开始成为约束。

      内部循环建设、外部竞争和总量约束就是目前的三大问题。

      又扯远了。片面从紧,引起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出口企业困难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基于国内循环建设的目标,在基础国内保障体系的建设、经济信任体系的建设以及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该花钱的还是要大胆的花,才能带动国内的消费和产出循环的发展。即这方面要宽。另一方面,在应对国际竞争方面,也要积极应对,促进出口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的钱和扶持的钱也该花。但特别重要的是,扶持重要资源的进口和国际合作。要懂得运用纸币换回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不仅要懂得加入国际物质循环,而且要成为其重要节点,让循环的物质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进而为世界的发展做一定的贡献。而不是加入循环,仅仅为他人的发展服务。米果的问题在于,控制循环,要求他人为自己的服务太多了,而其对于世界的贡献开始变小。当其背离太多到了某一个节点,就面临很多问题了。

      综上所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个经济手段,看起来,特别是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起来仿佛是神乎其神,无所不能。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其不过都是中间目标或手段而已。视角和讨论如果仅仅在于中间问题,就如同隔靴瘙痒,容易被人忽悠和被自己忽悠。

      运用中间手段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根本的目标。永远要够土、敢土、能土。够土、敢土就是要敢于问一句:这个措施对于根本目标到底有什么益处。如果说为了实现根本目标而去拐一个大弯,我们就要小心了。 “能土”其实相当重要,是建设为我所用的内外循环的基础。其就是要有手段措施去接上断头,建立新的循环联系,促进新型循环的建立。

      能土,就是要把工作做细、做深入。要积极开展产业工作、体系工作,把各个产业的内外循环理顺、创新的建立有发展空间的新型循环,而不是仰赖他人鼻息的旧循环。这些工作大部分具体而微,没有联储主席指点江山的好看,但一个民族崛起的史诗,离不开一个一个鲜明生动的细小故事。打个比方,一个行业要将循环的重点转移,要拓展国内市场,就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是国内支付信用体系的建设。接触外贸多年,对很多外贸企业来说,不爱做国内订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内收款难。卖出后要等很久才能收到货款,收到的还是好的,赖账的不在少数。熊在想,是否能把国际上的信用证体系引入到国内贸易中。当然要适当改变,降低费用和简化手续,政府再促进推广。其核心就是将企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

      另一个重点就是提高国内的消费能力、以及有效消费能力。提高社会保障和平衡收入差距是重要措施。富有的少数和贫困的大多数显然不是资源的有效组合。“有效的消费能力”就意味着要保证消费的产出,而不是鼓励无产出的消费。

      什么是无效率的消费呢?显然,花天酒地、过于奢华是其一。虽然能带来一定的享受、缓解压力,但过了就容易变质;但更主要的还在其他:比如一、教育要有效率,大学扩招是为了更多的培养人才,确确实实能做事的人才,而不是浪费金钱。近来一个远亲小辈,读了4年普通本科(非重点),找工作时,竟然在所读领域几乎什么也不会,坦诚学校学风不好,四年全玩了。 比如二、医疗要有效率,主体上要用合理的成本达到合理的医疗目标。简单合理的药品能够达到95%的疗效的时候,总体上就不要都用300%的成本来完成区区5%的目标。当然,自愿有能力的除外。

      生产领域的循环要建立和改善,效率、能力要提高。前面说的断头要接上。但要长足发展,创新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勇气要大幅提高。怎么做,河里高人多啦。ZF方面,在体系促进上要多下功夫。

      罗罗嗦嗦扯多了,回到几个字:“要土,一定要土”

    • 家园 发重了,DEL
    • 家园 good article!!
    • 家园

    • 家园 中央高层密集调研企业经营情况 料调控面临压力

      胡锦涛特别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总体趋缓,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不可能不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们要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推进自主创新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努力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势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上的困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温家宝指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挑战和考验,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成绩来之不易。当前经济运行还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目标。他鼓励大家要变压力为动力,变困难为机遇,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技术水平,打造自主品牌,增强竞争力。

      我想产业升级是中央下定决心要做的,以前的积累现在都要派上用场了.

      • 家园 浙江统计局出来辟谣了--“企业数量变化不明显”。

        对于“浙江中小企业大批倒闭”的说法,该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王杰回应称“不确切”,“据我了解,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确属事实,但说很多中小企业倒闭,有将问题扩大化之嫌”。他说,至6月末,浙江规模以上(销售收入500万以上)工业企业共5万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78.5万家,“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变化不明显。”

        浙江发布数据就中小企业大批倒闭辟谣

        • 家园 统计局的才错误

          统计局所谓的企业倒闭是说注销法人和工商的前提下,这个一般企业死掉了1年后才会知道,哪有那么高的效率今天就注销了?

          浙江的中小企业倒闭实际不开工,工人都散开就已经是倒闭了,至于注销还债等等那起码要1年后的。

          • 家园 有浙江省今年以来每月工业用电的数据吗?

            这些数据可以推测浙江企业的开工情况。还有这个数据也说明问题:

            上半年,该省生产总值为9889亿元,同比增幅虽比去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但仍增长11.4%,

            • 家园 这和数据无关

              数据让人在一个大局面看到了问题,但事实发生在身边的周围,虽然确实说企业倒闭没有那么夸张,但是企业的开工率确实降低了。

              至于用电数据,很无奈的是近年来国企大肆增产,高新科技上马等等。

              目前有点可以肯定,高新产业没被打击,主要还是在于一些传统加工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 家园 这个一定要花一下了

            我想大多数是会选择不去缴费的自动消失方式,那么2年后才自动注销,所以这个统计局的数据很可能有水分。

            如果是这样,是否可以把这个新闻当作调控不会放松的探空气球呢?

            • 家园 应该就是如此

              调控肯定不会放松,因为从总体数据来说确实没怎么倒退,但是从我身边的一些事,以及了解一些情况来说确实是遭遇了问题。

              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面临困难,加工业逐步萎缩等等。 但是相反高科技行业则在持续增长并表现出不错的盈利。

              所以实际是在调换了,附加值更高的企业在前面走,相对附加值低下的则在降低。

              但是附加值高的企业养活的人数显然不如劳动密集型的多,这也就导致了似乎有一定的打工者在回家。

              低收入者钱不好赚了。

    • 家园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是中共保持领导力的根本,当然新兵要不断地创新意.只要这条保持,以中国目前的底子,崩溃是不可能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