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美合作扒一扒:从赤壁(上)与新教伦理开始的文字 -- 葡萄

共:💬75 🌺3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您客气了我也是临时抱佛脚居多

          曾经在和人讨论金融资本可否进化成为生产力的时候,朋友说过资本论里有相关的描述,这才重新开始结合资本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及 经济史纲三本书来想一些最近讨论中事情.

          实际,资本从其具体体现的各种实体资产,变成抽象的用各种货币与证券及衍生物来表示的时候,资本主义与生具来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就出现了.

          这个矛盾产生于,抽象的资本不可磨灭与可自然损耗同其对应的实物的损耗性两者对应关系的矛盾上.更体现,抽象的资本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金融资本参与并结合到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时候.利用信用杠杆,使抽象的资本=>一般具体表达为货币资本与证券及其衍生表现形式始终以大大快于抽象资本本身在诞生之初对应的实物的增长速度.随着资本主义越发达,资本主义运用的技术与各种工具与手段的越来越先进抽象资本与实物资本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增长速度不同率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下面我用一组事实来表达这样的问题:

          1990年世界全年的金融衍生交易合同金额是不到3万亿美圆,到2003年为100万亿美圆,而到2007年则达到530万亿美圆。这样的杠杆交易是可以解释为什么两房公司的资产价值不过几百亿,但是他们可以担保总额超过5.5万亿美圆的房屋债券了。同一时间内,世界GDP增长不超过3倍其中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为2倍.

          所以,如果不为膨胀的资本寻找出路,那些东西终究是要毁灭我们所认知的所有的.这个才是我想的问题的一个核心.

          • 家园 这次金融泡沫解决了差不多3百万US次贷家庭的住房问题

            叫我"你"好了, 方便

            金融资本,市场把"一切“都金融化了

            比如 home equity loan, life insurance cash out, etc

            好像是马克思说过的资本社会化的概念

            以前所创造的财富, 或累计的财富, 如土地, 房屋, 等, 被充分资本化了, 堆积在金融市场, 寻求回报, 有些资本过剩的概念

            资本化是有代价的, 有成本的, 所以必须有回报;

            资本追逐利润当然是疯狂的

            追过头了, 比如前一段时间, 金融资本会自我调整, 金融资本重新整合, 分配, 危机会有的, 灭亡的危险好像还看不到

            金融资本的损失也是社会化的。 富人可能多一些, 他们钱多。 这一次次贷阶级应该是受益的, 至少他们一半的次贷房子可以保住。

            这样看, 金融危机也有释放财富分配不均危机的作用, 一定意义上。

            上一次金融泡沫市为了催生高科技。

            这一次, 有些财富再分配的味道, 解决了至少差不多3百万 US 次贷家庭的住房问题。

            • 家园 你所说的再分配问题却是我疏忽了

              我只单纯考虑了刺激生产力的问题

              你的思路帮我解决了很大的缺陷,我会把这些写在文字里.谢谢你了.

              • 家园 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是很厉害的

                他对资本的分析, 还没有人能超过,资本论还是哲学, 社会学;

                你有机会要去德国.

                西方现代经济学就没有这个特点。

                但是马克思忽略了金融市场, 他的时代也许还不允许他分析资本主义金融

                列宁讲到了人民资本主义, 但不透彻, 他是政党组织家。

                现在看, 所谓为大多数福利最大化的人为机制目前还找不到。

                资本主义金融"退一步", 至少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机会, 巴菲特, 盖茨, 都是资本主义金融造就的吧, 一定程度上。

                盖茨是实业, 巴菲特靠金融起家,"新型“资本家, 马克思没有料到。

                盖茨是生产力,巴菲特至少对资本主义有相当精确的洞察力, 至少在资源分配上。

                从一定意义上看, 资本主义对个人的价值的认识和解放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尤其是在美国。

                YHOO GOOG 的创办人不在美国, 很可能就不行.

                中共对马克思主义的掌握偏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黑暗面”, 列宁的建党学说, 毛的军事和政治理论。

                这些都不错, 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基本上”过时”, 基本上不了解现代科学,

                对资本主义的积极面也看的很少,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基本上是空想, 理论上基本上没有系统。

                我猜想, 中共及其知识分子, 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和深刻,

                各个方面, 包括思想, 哲学方面。

                搞不搞是一回事, 但要有人懂得。

                当然, 老美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不懂, 往往低估中共的战斗力.

                • 家园 个人认为,中共的战斗力来源于民族文化
                • 家园 求教一个金融问题

                  从理论上说,是否任何为了避险(减少预期损失)而创造的金融工具,只要反向操作(扩大预期收益),都会成为放大风险的工具?

                  • 家园 对冲本意之是冲销风险

                    在理论上对冲是理论上0和工具,无论你做什么,只要找到相应的对冲工具反方向做,无论多大的杠杆都是0和.对冲的目的本来就是化解跨国与跨境贸易中不可预知风险的冲击.只是有人利用了对冲工具杠杆工具的一面,而另一面却不顾了罢了.

                  • 家园 本来是避险的东西被用来进行交易,在这过程中引进了杠杆

                    放大了波动,造成了风险。要是1:1对冲,理论上不会有损失,但是不对称下注,就会有风险。

                    比如刚破产的SemGroup,专门炒作石油。他们赌石油见顶回落,一直在建立石油现货长仓而远期期货空头,由于对冲不彻底(现货50万桶/天,空头2100万桶),最后在油价146美刀时爆仓破产。有点像中航油的陈久霖吧。

                  • 家园 说不上"教"

                    我可能会在"科技探索“写文介绍, 一两句话说不清

                  • 家园 投资风险的减少带来的是投资规模的非线性增长。

                    次贷市场从1994的350亿(市场的5%)增长 到2006的2000亿(市场的20%)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次贷发行者不再承担贷款在整个借贷期收不回来的风险, 所以他们敢玩花样.发行者转手就把贷款套现的速度在信息技术下是惊人的快.我有一个买房贷款还没有看到正式文本就被转到Fannie Mae,我还在等贷款是否被批准的消息.这是我第一次听说Fannie Mae.

                    发行者其实是把本钱借出去,再把借条套现再借出去.表面上发行者的信用是借条能套现的基础,实际上借条能套现的基础是借贷者的信用. 发行者的信用早就被透支了.

    • 家园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中)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中)

      这里要先扒一扒公司的发展,早期的公司可以追述到中世纪的康曼达和索塞特两种资本结合方式。而康曼达对比索塞特来说最大的差别就是具有有限责任性质。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其颁布的《陆上商事条例》里第一次正式的规定了无限公司这种资本组合形式,无限公司也被称为有限公司。而后,随着银行资本日益广泛的介入商业行为,一种结合有限责任与无限经营的两合公司也就因此而诞生了。尽管,两合公司其发展目的不过是为无限公司的持续发展扫清了障碍。但是,那也为之后出现的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话分两头,现在公认的股份公司一般学者都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作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起源。其他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起源说及英王特许与俄国贸易特许公司起源说,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当时英国的股份有限公司叫:Joint Stock Company,其构成相当复杂。由于最早期的英国远洋贸易(或者海盗)大多采取英王特许的形式,所以为规避由皇室、大贵族、大商人组成的贸易同盟在海外冒险事业的风险在1662年英国国王查里二世通过颁布了《关于破产者的宣告的条例》里明确规定Joint Stock Company成员仅仅承担有限风险责任。这里值得插一句的是,在早期Joint Stock Company中至今唯一幸存的公司就是早年靠给奴隶贸易保险起家的劳埃德公司,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现代保险制度的奠基者与开创者。另外值得说的就是,在Joint Stock Company出现后Company才成为具有在法律上今天我们所熟知意义上的公司的含义。此是旁话,言归正传。

      随着大航海的时代的辉煌,随着大英帝国的霸业蒸蒸日上,随着英国Joint Stock Company的蓬勃发展,诸如此类按下不提。到18世纪初,南海泡沫事件不仅成为了英美法的一个分水岭也最终无意间改变了英国霸业的命运。

      1689年到1714年之间,英国政 府因为打仗欠了1000万英镑的债务,英国政府找上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大量发行股票,换成钞票。南海公司执行长罗约翰(John Law)使股价拉高,投资人见有利可图,就争相抢购。1720年7月初飙到950镑。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没有人知 道该公司的底细,他却在六小时之内卖出了2000英镑的股票,不久这位工人便消失无纵。之后的事情,前文有述这里不罗嗦了。南海泡沫事件的一直直接结果就是,Joint Stock Company被大大的限制发展,尤其是依特许状而成立的Joint Stock Company被绝对禁止。更有甚者,英国在南海泡沫事件此后长达整整1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直到1825年《泡沫法》被废除为止。(美国也在一段时期里把股票交易认定为非法交易,早期的华尔街的股票交易被迫选择在相对隐蔽的煤炭仓库里,这个也是今天股票交易厅的词源的一个出处了.)并且一直到1844年英国《合股公司法》和1855年英国《有限责任法》的出现,英国股份有限公司才真正摆脱Joint Stock Company的形式有了今天现代公司的基本形制。但是,尽管如此,英国人依旧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做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1884年,德国在统一后顺应资本主义大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针对1861《德国商法典》做了修订使得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适用在大型乃至超巨型企业中。并且,这一适用也同样适用于中小企业。于是到1892年4月20日,德国颁布的《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使股份有限公司最终可以立法的形式出现。并很快在世界各地被仿效,并沿用至今。

      对比,日不落帝国的衰落,无疑是于德国的崛起与德国通过两次发动世界大战的挑战密不可分。但是,追根述源英国的工业被德国超越才是英国衰落的基础。其中,灵活与更利于创新者创新与创业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各个要素英国都早于德国100多年就已经条件具备且成立的各个要素成熟,但是一场南海危机让英国人在制度创新上就此裹足不前长达100年之久。

      并且,即使在废除《泡沫法》后依旧难以放开手脚进行制度创新。于是,甘于坐享日不落霸权下的金融霸业的英国资本巨头们终究还是给了德国人迎头追赶的机会。也因此,错过了被称为第二工业革命的电气革命里做领跑者的资格,并最终丢失了他的霸权。尽管,英国衰落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是英国在制度创新上的屡屡坐失良机却是我们今天看制度创新,尤其是我们今天转型中的制度创新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的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那面镜子。

      而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句现在在风口浪尖上的次按危机,和我们的外汇储备的投资问题了。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上)

      赤壁与新教伦理(1)股份有限公司(上)

      股份有限公司

      limited company

      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金额为限,而不以其私人的全部财产负责的公司。

      设立方式主要有:①发起设立。即所有股份均由发起人认购,不得向社会公开招募。②招募设立。即发起人只认购股份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向社会公开招募。在不同 的国家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规定有所不同。有的国家规定,只有在全部股份均被认足时,公司才得以成立。有的国家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法定资本制的,以认足全部 股份为成立的条件;股份有限公司实行授权资本制的,可以不认足全部股份。

      上面,就是法律意义中对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的经典解释。无论大陆法还是英美法,基本大同小异。

      1720年,在英国爆发了世界历史上第二次经济危机,内容与过程包含了今天我们依旧耳熟能详的种种欺诈与诡计。而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主角的却是一家叫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曾经一度攀身升到了950英镑,但是1720年6 月罗约翰说服英国国会,对新公司的设立及新股票的发行,实行严格管制,即泡沫法(Bubble Act of June 11,1720)的制定。同年10月,仅仅在一个月里南海公司股价从顶峰跌到170镑。12月,跌至125镑,公司总资产由1.64亿英镑跌至6100万英镑,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丧失养老金,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政府信用一落千丈。此时被视为英国首任首相的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收拾了这场混乱而提高其声望,科学家牛顿在 “南海泡沫”事件中也是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时买进7,000镑,小赚7,000镑;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此次则是让他大亏2万镑。牛顿叹 说: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泡沫经济的由来了不过,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南海危机的另一个影响,这个影响甚至就此改变了了英国的国运。

      (待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