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离骚》首章试译 -- 履虎尾

共:💬50 🌺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哈哈

      各位大儒的讨论俺插不上嘴,虎兄向来诙谐,没准也是戏说呢。不过,这个翻译着实妙不可言,想像屈老夫子头带崩克帽,身着奇装异服,仰天大喝一声:

      老子老子老子祖上比你们阔多啦!!!!

      教古文的老师们一定很囧

    • 家园 有趣,第一次听说
    • 家园 高人也!
    • 家园 【讨论】这种说法是不适当的

      朕字没有自称老子的意思,这在诗经下面这一篇可以看得很清楚:

      閔予小子之什·訪落

      落止,率時昭考。於乎悠哉!未有艾,將予就之,繼猶判渙。維予小子,未堪家多難。紹庭上下,陟降厥家。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

      很明显,这里的予,朕,小子都是自称,小子作为

      谦称是无可置疑的,所以朕是不可能作为傲称的。

      同时,此例也说明,至少在诗经时期,顾刘认为朕只是物主代词的说法不成立。

      对了,还得说一句,由于此篇出自周颂,不管此前朕字来历如何,至少在诗经时期,朕字已为西土周人习用,所以对于战国时期的屈原来说,似乎没必要再提到东夷方言的说法。

      • 家园 【讨论】周作为商的长期藩属,自然也学了商人的语言

        周作为商的长期藩属,自然也学了商人的语言,尤其是贵族阶层。这类一种弱势语言被强势语言影响在当今也是有例证的。

        例如上海人本来自称“阿拉”。这个自称原即指单数的“我”也指复数的“我们”。但在长期的普通话教育之下,现在的上海话中虽然“阿拉”有时仍可指单数的“我”,但大多数人都用普通话的“我”(发上海话的音)来代替了。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网络上流行用英文的 “I”夹杂在中文里来指代“我”。这里总不能说因为中文里用了一个外来语,“I”就不是英文了吧?

        • 家园 阿拉源自宁波话

          上海本地话原作“我尼”。现在,“阿拉”不光用作“我们”,有时也作“我的”,比如阿拉爷娘、阿拉老婆等。

          • 家园 我尼是苏州话

            我(额午二字连读快读)尼是苏州话,上海本地话就是阿拉。

            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独角戏(忘了是谁演的了,可能是姚周二人?)说到各地方言,就说到过这个问题。里面说“上海话叫做阿拉,苏州话叫做我尼,英文叫做 I。”结果认为英国人是学了上海话没学好。呵呵。

            • 家园 我尼不确定,但阿拉是源自宁波话自然是无疑的

              郊县走一圈,碰到上了年纪的本地人,很少有人用阿拉的。市区里的人,却没几个敢担保自己是三代土著。上海话毕竟受外来方言影响太严重了。

          • 家园 现在知道“我尼”的上海年轻人不是很多

            我问过几个,大多茫然不知。

            现在的小小孩,很多只讲普通话,连上海话都很少说。

            • 家园 因为现在父母的文化水平提高了

              以前即使是学校里规定说普通话,回家说的话,长辈里谁会说呢?

              现在的话,父母“迁就”(非贬义)小孩子说普通话,语言环境没有了,自然也学不成了。

          • 家园 只能说是浙江话

            因为浙江本身还在为该词到底出与宁波,海宁还是会稽争执不已.当然,上海话中的阿拉源自宁波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当时宁波移民是上海族群中最多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