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离骚》首章试译 -- 履虎尾

共:💬50 🌺7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离骚》首章试译

楚辞《离骚》,是中国第一位天才诗人屈原的不朽作品,也是当时中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离骚》全篇共九十三章,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

关于大诗人屈原,关于第一长诗《离骚》,各种评价议论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俺不想继续炒冷饭。俺想问你一个“另类”的问题:在《离骚》的两千四百多个汉字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是什么字啊?呵呵,脑袋稍稍拐个弯,则回答曰:这谁不知道,《离骚》中每两句一叹一息,出现最多的字,当然是“兮”字啦!《离骚》全篇共三百七十二句,用次数除以二,共有“兮”字一百八十六个。

答对了。俺若是再问,除了“兮”字外,出现频率其次多的,又是什么字啊?

在《离骚》中,出现频率第二多的那个字,是第一人称代词——“I”,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我”字。比如,《离骚》的第一章共四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四句之中,第一人称代词出现了两次。在《离骚》的第二章四句中:

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

看看,频率更高,每一句中都出现一次人称代词,竟然出现了四次,超过了叹词“兮”字。

《离骚》中的第一人称代词,除了已经说了的“朕”、“吾”、“余”之外,还有“予”字(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也许还有别的?不管了,俺懒得再去一一查找了。

在这些第一人称代词中,“朕”字稍稍有些特殊。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秦王称皇帝,自称曰“朕”。从秦朝开始,自称为朕成为皇帝的专利。原本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朕”字,一下子就变成了皇帝御用的人称代词,除了皇帝(个别时候还有太后)之外,任何人使用了“朕”字,就是犯上作乱大不敬。

于是乎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秦始皇选择御用第一人称代词,偏偏选中了这个“朕”字呢?换句话,“朕”字同其它的诸如“我”、“吾”、“余”、“予”等等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之前拐个弯先——俺在讲述“黄老无为“统治思想的时候,举过陆贾的例子,西汉统一后,陆贾经常对高祖刘邦讲《诗》、《书》的重要性。刘邦回答说:

“且——乃公居马上得之,安用《诗》《书》?”

什么是刘邦口中的“乃公”呢?“乃”者,“馁”也,“公”者,“老豆”也,合起来就是“馁老豆”也。“你老窦”又是什么东东?呵呵,就是“俄”也,就是第一人称代词也。

刘邦是个大流氓,与臣子说话,自称“乃公”,实在是缺乏自尊自爱。“乃公”二字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一个很现成的词,就是“老子”。“乃公”、“老子”之自我称呼,一般只能在同辈腻友之间,相互开玩笑的时候才可以用的。不同辈分的,少辈对长辈固然不可使用之,反过来,就算是长辈对小辈,也不能使用“老子”这个自称的。

除了“老子”这个硬要长人一辈的代词之外,据说,西北某地区还有一个长人两辈的第一人称代词——“爷”。据说,那疙瘩“性别无分男女,年龄无分长幼”,人人自称皆是“爷”字,就连中小学堂里的学生回家跟家长要钱的时候,都如此自称:

“爸爸,老师催要学费了,给爷点钱,爷好交学费。”

这种长人一辈或者两辈儿的自称,随处乱用很显然是不恰当的,但是,有的时候却只有用此样的自称才合适。例如,曾经阔过的阿Q打马游街时候,唱罢了一曲“俺手持钢鞭将你打”,还要高喊一声:

“十八年后,老子又是一条好汉——”

在这里,“老子”一词是必须使用的,不论喊此话语者平时是怎样的温良恭简让,不信咱们就换一个试试:

“十八年后,在下、鄙人、卑职诸如此类的我、吾、予、余、俺等等的……又是一条好汉——”

你看,这该是何等的不伦不类。可见,在特殊的场合,自称“老子”、“乃公”甚至“爷爷”,是必不可少的。

绕回来绕回来,咱们不说“爷”,继续说“乃公”即“老子”。不对不对,也不说“乃公”,更不说“爷”,咱们继续说“朕”。朕这一第一人称代词,在上古时期本来是人人可用的。直到秦王政统一后,才规定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那么,秦王政为什么要选中这个“朕”字呢?他怎么不选别的字呢?难道“朕”字与其它的如“我”、“吾”、“余”、“予”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先找《五经》的例子。在《尚书•虞书》中记载,帝舜与臣子大禹皋陶在朝廷上议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帝舜固然使用“朕”字,就连大禹和皋陶也一律使用“朕”字。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

《尚书》是陈年黄历,里面的记载是老秀才背书,帝舜、大禹、皋陶的发言干瘪瘪,听不出什么感情含义。怎么办?咱们再翻看《四书》。

《孟子•万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舜的父母和弟弟合伙给舜刨了一个大坑,等大舜跳将下去之后,弟弟阿象立马将坑填平。终于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阿象非常开心,万分得意地讨论起如何瓜分战利品来:

“呵呵,搞掂!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翻译过来就是:“牛羊粮食这些东西都归老豆老母,归老子所有的是啥呀,干啊戈啊,都归老子,琴啊弤啊什么的,也统统归了老子;至于又娇又美,对俺却冷若冰霜的两位嫂嫂,呵呵,以后她们就……吧!”(这里略去了若干个字)

《尚书》虽然规矩古板,孟夫子却是性情中人,孟夫子在这里替古人立言,一个“朕”字,就把啊象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原来,上古第一人称代词“朕”竟然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啊!原来,“老子”一词,扣除了骂人的意味之后,还包含有蔑视对方、自我得意、自视甚高、骄傲、自豪、居高临下、决不同流合污、自惜羽毛、自爱身份的含义啊。

那么,《离骚》的第一章到底该如何翻译才好呢?原文是这样的:

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所使用的第一个第一人称代词是“朕”,朕就是“我”,直接翻译成“我”可以吗?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朕就是我,直接翻译的话,屈原的本意是无法翻译出来的。那么,应该怎么翻译才合适呢?俺履虎尾试着将第一章翻译成如下几句:

伟大的高阳氏的后代,

辉煌的伯庸的儿子,

虎年、虎月、虎日,

三头于菟相逢的时刻诞生的,

此人便是——

老子!

老子!

老子——

关键词(Tags): #离骚#屈原#朕#尚书#孟子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