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论语导读:为政篇第二(二) -- 楚无邪

共:💬7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论语导读:为政篇第二(二)

    (二)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待三百:《诗经》三百零五篇,言三百,举其大数。

    一言以蔽之:蔽,包盖义。诗三分。可举一语概括。

    思无邪:《鲁颂•駉》篇辞。无邪,直义。三百篇之作者,无论其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其言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此即所谓诗言志,乃三百篇所同。故孔子举此言以包盖其大义。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

    无邪意译:《诗经》三百首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反映了各色各样人们毫无修饰的种种思想情感。

    无邪导读:本节的前后两节都是谈“德政”,而这一节其实也是和德政有关的。前面说,德政是上合天道,下顺人情的“良政”。什么是人情呢?诗经中描述的是人们赤裸裸的真性情。要做到“以德治国”,第一个条件就是“真”。社会要能有这样的机制是人民真实的思想反映到执政者的手中。在古代这个反馈的手段很有限,所以孔子特别强调“诗经”的价值,因为它真实地反映的各阶层民众的思想。诗经能以不带道德标签的目光真实地展现人性,而为政者也必须以不带道德标签的目光直面真实的人性,从而才可能制定出合于天道人情的“德政”。

    道德是人性的光辉,是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怀,是人类内心固有的一种超出其他动物的能力,孔子理论中的“仁道”,就是鼓励大家挖掘内心道德的光芒,这也是孔子心目中一个健康的社会所必须拥有的三个要求之一(普遍拥有道德感的个人(仁);被社会普遍遵循的制度(礼);以追求真理追求自我超越为己任的精英(君子))。但对道德的推崇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才有意义。民众首先追求的是他们的个人利益,这个追求必须得到尊重(小人喻以利)。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谈到鼓励道德的培养,否则不过是强迫大家都来做伪君子而已。

    这两天正是四川大地震,全球华人在灾难面前展现的极高的道德水准,许多人都自发地以捐款捐物、献血作义工等方式帮助灾区的救助,真是非常然人感动。捐款,就一定有人多捐有人少捐,网上于是出现大量对捐款较少的人的讨伐的声音。逼捐者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希望大家都能多捐些灾民能多得到一些帮助,我相信他们本人也一定捐助了相当高的数额。但我衷心的希望这样的声音不要成为社会的主流。道德该是很个人的行为,可以感召,绝不能逼迫。为什么?因为首先,只有真的出于内心的道德才是有意义的,这是逼不出来的;其次,道德是难以量化的,而且很容易伪装,所以必须谨慎的防范出现泛道德主义的社会氛围,以道德要求来施行人人达标,而一旦出现这样的趋势,道德的底线将被不断推高,直至一个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程度。这个社会所有的中国人该都不陌生,传统中国社会一直就是这样的,最后酝酿出二十四孝烈女传这样的畸形道德标准。儒学最重“中庸”,不知道为何在涉及道德的问题上,两千年来的儒者始终没有想到“中庸”的精神。

    我很高兴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健康的,因为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还可以在媒体上大声说,他只捐一元钱。我支持他,因为他是真诚的,也因为这样可以让众多从内心里不愿捐款的人感到安心,感到社会承认他们有权利拥有这种想法,也有权利表达这种真实而不被惩罚。当然,我更高兴有捐两百万的王石,捐一千万的成龙,捐一亿元的邵逸夫,尤其是捐105元的乞丐。

    再强调一下,制度是以惩罚为威慑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最低要求,是属于政治的范畴,是公器;而道德是以感召为手段的期望人们能达到的较高标准,属于教化的范畴,是私德。将私德曝露在大众面前检视,是政教合一的滥觞,是现代社会,尤其是中国社会,必须小心防范的。

    上一篇:swordi:论语导读:为政篇第二(一)

    下一篇:swordi:论语导读:为政篇第二(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从“子贡赎人”说起

      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根据鲁国法律到国库中报销赎金。一次,子贡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拒 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批评他:”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鲁人赎身了。收了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 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 救落水者了。”

      做善事而收取一些回报实际上是对善行的鼓励。掏自己腰包捐款,向外宣扬一下立个功德碑。这是合理的,于人于己都有利。国家对捐款免税就是对善行的物质鼓励。但捐一堆廉价物就报三百万免税就是伪善。

      小学生不应该搞捐款攀比,因为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捐款,是在慷他人之慨。不过小学生要是做个募捐箱到大街上募捐,付出了劳动,就算功德。

    • 家园 支持这种观点

      现在很多争论以经完全脱离了捐款活动的本意。甚至连我侄女的小学大家都要比一比了。这就走得太远了。

    • 家园 刚刚看到报道,马云辟谣,没有捐一元钱的事。他集团捐了数千万救灾款

      虽然这与我的反对逼捐的观点无关,还是要特别声明一下,免得成了传谣的帮凶。

    • 家园 【文摘】热议 捐款是心意,不是清算

      如今,为地震灾区捐款,成了社会的热门话题。富豪捐了,百姓捐了,连一个乞讨为生的老人,也捐了105元。两个问题出来了,一是各路榜上有名富豪和名流捐款数额被人盯上,凡是被认为捐少了的,一律要遭遇网上拍砖;一是一些学生情急之下,不顾自己的承受能力,连生活费都捐了出来,眼看吃饭就要成了问题。

      捐款是对灾区灾民的心意,多一点固然好,但也要量力而行,把心意表达出来就行。从绝对数来说,一个富豪捐1000万元比乞丐捐的105元,当然要多得多。但捐1000万的富豪身家可能几十上百亿,而这位乞丐全部的家当,也许就是这105元。按财产比例,显然乞丐献出的要大得多。可是,话也不能这样讲,因为富豪可能拥有产业,有很多人在他的产业里就业,如果也按乞丐捐赠的比例捐款,恐怕很多人就要失业。而乞丐要口吃口,不用操那么多心。

      过去历史上逢灾遭难,富人们也会捐款,跟现在一样,拉出单子,一个个排出来,登在报上,捐多捐少,固然有表达慈善之意,但跟地位有关,跟面子更有关。捐少了,面子上过不去,于是捐款有意无意成为富人们的某种比试。显然,这种面子的比拼,会弱化慈善的表达,但是,只要能多募一点善款,张罗募捐的人和组织,倒非常乐意。即使在今天看来,如果这样做能对灾民有利,捐款的人得点虚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今天,各种有钱有力的富豪名流,爱心显然比当年更多,对慈善事业也更加热心。面对这样空前灾难,他们不仅捐出大笔现款,而且行动起来,亲赴灾区抗灾,有的人还带了挖掘机去。平日养尊处优的富豪名流,能吃这样的苦,可见其献爱心之心诚。同时,一般老百姓在献爱心方面,也并不比富豪名流差,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人人都在捐款,涓流成河,总量汇集起来,并不比富豪的贡献少。各地的血库,一向欠缺,但自地震以来,马上趋于饱和,可大批的献血者仍相望于道。

      有钱也罢,无钱也罢,只要献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贡献,就表达了心意,不可能有一个法定的标准,多或者少,都是捐献者的心意,一元不少,一亿不多。只要捐款者觉得心意到了,或者说在人前能说得过去,自己心安了,就可以。别人用不着说三道四,好像非逼着某些人捐到某个数目才行似的。毕竟,捐款是自愿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公益,不是对富豪的清算。

      假如真有极个别富人乐意通过捐款,挣自家的面子,炫耀于同行,固然有点“动机不纯”,但也无可厚非。同样,有些富人出于各种顾虑,不乐意因大笔捐款而露富,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设法劝说他们匿名捐款。

      总之,捐款作为一种慈善事业的内容,一方面有益于灾区和灾民,一方面也可以净化社会的氛围,增加社会和谐度,是一种善举,千万不要搞成剑拔弩张的批评和谩骂。我相信,这并不是灾民们所乐意见到的。作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慈善团体,现在最重要的是管理使用好善款,千万不能因为管理不善和其他问题,导致各界人士的捐款流向不明。如果那样的话,这对人们的善心将是致命伤害。(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