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说说计划生育! -- 观望者

共:💬42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说说计划生育!

    在今天的世界二百个国家中的国家领导人在说到自己的政绩的时候都会这样说,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国人增加了人口多少,经济增加了多少。

    但中国的就不同,中国的领导人忧心忡忡的是中国人增加太快了。

    这些大事我这等小人物不知道所以然,不好评头论足。但兄弟好歹也算是上过几天学,知道点常识性的东西。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真的大,那么点地方有十三亿多人。大家要吃饭要穿衣,再说那么多人放屁所造就的甲烷气体听说是今天全球变暖的元凶。所以国内有专家三年前呼吁用强制手段在三几十年内在中国的人口减少早三亿以下。真是好主意!

    这其实也是,十几亿人的吃饭穿衣等问题耗费了中国的宝贵资源,令中国出口物资的成本大为增加。也让一些人想着自己可以占有大片的领地造成障碍。那只好计划生育了!

    本人赞成计划生育,不赞成有反党反革命的嫌疑。但问题是这些中国人招人惹谁了?

    为什么不能多生个孩子?

    道理简单,中国地少人多,物资匮乏,不适宜养活那么多人口。听起来好象有理!但TM的 什么道理?物资匮乏的中国怎么会成为世界资源的头等输出大国?除了石油今天要进口和铁矿石要进口外中国的大量的东西都在疯狂出口。这是中国的物资匮乏吗?再说中国进口铁矿石和石油不就是为了外贸出口更多的产品吗?这是中国本身的资源匮乏吗?有兄弟考证过中国的三亿吨钢铁的产量中超过两亿吨用于外贸生产上去了。那剩下的那点真正要用到中国的铁中国就那么匮乏吗?石油易然!

    好了,既然万恶的中国人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就应该减少中国人,那把那些外国的资源留给谁?中国国内的资源又留给谁?

    有个说法是留给子孙后代,CAO!谁的子孙后代?要是真的按照专家的说法三十年内中国的人口强制降到三亿,除了那些公务员外谁去挖矿?谁去炼铁?

    其实傻子都知道,你家行不行就看你家有什么人。要是你家里没人了你家产迟早都是人家的,这点道理谁都知道。

    其实为什么要计划生育?听说最早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来的。那是六零年后的饿的那段时间,中国的农业危机出来了。主要的问题是农产不足已养活那时候的七亿人。这是有依据的,那个时候中国的化肥厂这样的高新科技产业企业极少。加上耕作的水平原始。象水稻的单产在每亩三百斤以下,这样的条件下的中国是不能有太多的人口。粮食不足!

    但老毛那时候没糊涂,他的解决办法是呼吁少生,大力改造农业基础建设。大修水利,大见化肥产,培育高产新品种。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中国在七十年代初终于真实地摆脱饥荒的威胁。

    这里我想感谢一个伟大的华人,如果说几百年后有人问起,那个华人对世界贡献最大?这时候愤青们失望了,不是毛泽东,而是袁隆平!点看全图

    他的成就就是使得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单产提高了两倍。那意味只养一亿人的地方可以养上三亿人,今天要是看中国年三十年改革的成绩来看。一就是人口基数大。提供的劳动力充足。这就是三十年来经济大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且。袁隆平的成果也会使得世界上主要的水稻产区人口的生产受益。这就是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在七十年代的出生高峰期,人口增长的实在快了。而那个时候的中国还是计划时代。在相当的一些地方人和地的关系是紧张。但一分田到户后,因为单产的增加和化肥水利等条件。马上就出现了很多从土地走出来的一大群人,这批人体就是中国的经济腾飞的基石。

    想一下,那些大工厂能去摩纳哥去建劳动密集性的的企业吗?那里有人干活吗?象南美都没有这样的人口支持日益膨胀的经济掠夺的经济的生产需要。所以中国的经济比南美强就强在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其实经济的核心就是生产,生产的基础就是人。所以没人那里来的经济发展?

    而八十年代开始的血腥计划生育,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人口矛盾在那样的社会体制下或者有点必要。但到了九十年代开始,中国经济已经转型,已经从亚细亚方式转变成现代的自由就业形式。这就是中国第二次经济进步的一个体制基础。但也是劳动力保障的前提下得到大量外国资金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展起来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就要考虑转型。从最低下的资源加工出口走向外国的资本控制经济。而这之前要的是足够的人口素质和技术人才来保证。但关键还是一点是人口基数的保证!

    从中国的情况看,就是今天的中国经济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为西方提供消耗品过日子。而这些东西还是要靠大量的人员来参加生产。在可以看到的将来。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形势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在中国还是主要的经济体。因为在今天的国际贸易中,中国没有货币的决定权。“联系汇率”也没有贸易的结算权。更没有自由支付权。那只有在人家的体系下为人家提供劳动来换取人家给的那点信用了。

    而今天的中国,在现经济模式下,经过三十年的血腥计划生育。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变的不足了。主要是几年来各地的所谓民工荒大家就看到了。

    而农村更是这样,劳动力不足。虽然说中国的粮食总产良还是很巨大,但现在能不能养活十几亿中国人我真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中国现在的粮食总产比一九八四年至少低二成。而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好象感觉米贵了之外没谁担心没有粮食吧?这就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好处,不够就去买点。就是不够买点中国才有那么多的工厂!

    而如果没人足够的人的话,当然没必要有那么多的东西消耗。但你也没有那么多人来发展经济。

    有人马上说但是那些小国的人均GDP高!我就CAO!什么理论?那些水平高的不外乎几样,要就是瑞士那样靠吸钱来搞到钱,要不就想回回们那样卖油来搞到外国的钱。我们有这样的条件吗?

    没这样条件的象韩国日本台湾就走和我们一样的路。通过密集的劳动力生产来推动那个荒缪的GDP。但象日本,人口到了差不多极限的时候他的那个什么屁增长也缓慢了。再是这个屁的增长很多也不在生产上,象欧美靠的是从产品掠夺到货币和资金的掠夺来支撑。但这些年好象也没有那么强的势头。而中国的经济靠的是实在的生产发展。其实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提供那美圆的购买保证。这样的保证以前台湾日本韩国也做过,走是现在不足已真支撑膨胀的物资和产品的掠夺而已。

    而中国的经济要走下去,那就要更多的人来生产而支撑一部分人的掠夺进而支持欧洲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掠夺,这才是正路。但今天中国已经计划生育,还多地方的家庭结果已经发生了不可以逆转的毁灭。最悲观的一对夫妇要照顾四个老人。而农村的很多老人在女儿出嫁后生活无着。

    城市里分两极端,有力人氏因为自己的经济条件而支持他们的子女来获取高学历等优势。要就是低下层的为无法提供孩子的费用而少生孩子。这在不久的将来更恶化中国的人口结构。

    这样的今天,中国还有多少人来为西方去生产产品呢?我看好境不长!

    反关三十年的计划生育的成就。它最初就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与个美丽的谎言下的东西。但今天中国人的素质上去了吗?

    不!肯定没有!至少生存能力和抵御病害两样比以前差多了。要说以前中国人的素质,不管如何都能自强自立。但今天的人如何。有这样的范例。两个人结婚后不知道怎么做饭。还要找来妈妈为他洗衣做饭!

    而七零年代的人会如此劣质吗?说到教育的所谓素质更不敢恭维,就象河里不少高学历者的水平其实也高老贼不了多少,这足以证明中国的素质教育的失败!

    为什么失败?主要是人口的素质都差了你怎么会在其她方面上有素质?

    再回到经济上,就算中国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来生产产品了。那大家就可以去搞产品开发和第三产业呀。但要真的是这样的话中国的经济就更不堪了。

    想一下就明白。就象欧洲。现在他的GDP增长不高就是因为他们现在生产的产品少了。而少生产就必定要进口产品来补充社会需求,而进口要的是钱。现在外国的钱靠的是信用保障,但中国的钱靠什么来保障信用?那中国怎么进口?这不走到死胡同了吗?

    其实中国的计划生育,这三十年来对中国社会的贡献除了一些政府官员的增收和千万个血泪家庭外有了什么贡献?真看不出来!

    其实为什么不准自由生育。自由生育他也要考虑生存成本呀,同为华人社会的香港为什么就不管什么计划生育而他那点地方就可以有那么多的人和经济那么强?新加坡台湾易然。而且他们那几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没有计划生育下的中国大。看来中国的所谓计生的良好后果着呢的是鬼话!

    而造就那么多刻不容缓的人口和社会结构以及经济问题的中国今天为什么还要死抱那个计划生意不放?真不明白!

    • 家园 你自己想当然的吧

      我就没听过那个国家的领导人这样说个,什么“国人增加了人口多少”啊,你说的一定是“硬了,硬了”国的吧

    • 家园 问题不在素质也不在劳动力

      问题在于土地,在于生存空间。现在的疯狂出口只是表象,实际全球资源匮乏日益严重,看看这些年疯狂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就知道了,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粮食,全球粮食供应已经发生紧张,加上美国和巴西开始大规模生产粮食能源,传统的粮食出口国只要宣布临时禁止出口,就能把没有粮食自给能力的国家压垮,这一切都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国家拼命保住18亿亩红线,因为危机已经来临。

      白种人在大航海时代占了先机,拥有了广泛的殖民地。如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无条件开放移民,我相信中国政府会立即取消计划生育。问题是,可能吗?

    • 家园 就算取消計劃生育政策,大多數人也沒能力生第二個

      您碼這麽多字有啥意義呢?

    • 家园 别这儿亢奋。你说的再对也就普通老百姓这么一发泄,政府不会鸟你的

      有看国内新闻的都知道国内不合理的事太多了。可是不闹到出人命,哪个领导有动力给你主动改革?

      再说了,按现在高度中央化的体制,一有什么动静就得是个一刀切。而中国最大的国情恰恰是各地有各地的特色(这个大家谈中国国情的时候好像都忘了)。不用想也知道,回头好事也得做砸了。

      • 家园 别的

        杂交稻,农民年年得去买稻种

        咱不懂,不过,但凡使用转基因产品,农民就得年复一年地买种子,国外最有名的孟山都(monsanto)就是这麽个主。

        • 别的
          家园 转基因作物有三种推广的

          玉米是严格的异花受粉作物,严格到玉米雌花和雄花不同时开放,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玉米一样得年年买种子,所以玉米是所有种子公司的摇钱树,

          转基因棉花是一般的异花授粉作物,不经专业处理的种子,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会减产

          大豆,自花授粉,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自留种子就可以

      • 家园 【文摘】水稻产量的文章

        我国杂交粳稻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褚庆全 等

        出处:见正文 发布时间:2005-3-3 15:28:47 (原作发表时间: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稻作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23%和37%。水稻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单产水平最高的粮食作物。我国常年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其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中国不仅稻作历史悠久,而且水稻育种科技水平也是世界领先。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对粮食的需求也随之增长,粮食安全将成为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因此,开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寻找提高水稻生产水平新增长点,促进水稻总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要,具有重大的蒽义。

          杂交粳稻是近期内最有可能取得跨越式发展,对粮食总产贡献率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将是我国粮食增产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杂交籼稻已占籼稻种植总面积的70%左右,而杂交粳稻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左右,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到2003 年,全国的粳稻面积已达773.3万公顷左右,随着粳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有希望在10年后达到 1000万公顷。如果能实现杂交粳稻种植面积比例从3%到50%的跨越,就有希望每年增产35亿公斤优质稻谷,将实现粳稻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杂交粳稻发展现状

        1.1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现状

          纵观近十多年来世界水稻研究发展的趋势,培育超高产水稻品种一直是水稻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我国的水稻育种取得两次重大突破:一是矮秆水稻培育成功,把水稻单产水平提高了20%;二是杂交水稻尤其是杂交籼稻的培育成功,又在矮秆品种的产量水平上提高了20%。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杂交水稻迅速大面积推广,对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应用都居世界领先水平。1981年,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我国农业科学家研究的籼型杂交水稻获得了我国建国以来惟一的国家科技发明特等奖。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杂交水稻面积在1000万公顷左右,约占籼稻总面积的40%;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杂交水稻面积扩大到近1600万公顷,其中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占籼稻的 50%以上,目前我国年种植杂交籼稻约1467万公顷左右,占籼稻种植面积的70%左右,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杂交籼稻的大面积、快速推广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 1976~200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籼稻约2.67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近4000亿公斤。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为我国粮食总产的提高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1.2 杂交粳稻研究历史

          国际上最早报道三系杂交粳稻研究的是日本的科学家胜尾清(1958年),1966年日本育成细胞质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粳稻三系配套。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三系杂交粳稻,但未见生产应用。

          我国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云南农业大学李铮教授发现败育株,并于1969年育成不育系,定名为滇型不育系,这是我国最早选育的粳型雄性不育系。此后,其他细胞质类型的粳型不育系也在全国各地相继育成。以辽宁省农科院为代表的许多单位,利用从日本引进的BT型台中65不育系,育成一批BT型粳稻不育系。1975年辽宁省农科院采用“籼粳架桥”配子利用、人工制恢方法,育成高恢复度和高配合力的恢复系C57,1980年选育出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杂交粳稻组合。1985年以后,南方各省相继育成了适合南方的粳稻恢复系,同时育成了一批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的新不育系,如上海的寒丰A、8204A等,这些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的组合在区试中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20%。在此时期,北方杂交粳稻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选育出了一批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组合,并在生产中推广种植。20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杂交粳稻的发展速度较慢,许多育种单位中断了杂交粳稻的研究,但是南方有些地区如上海、江苏的苏北和徐淮地区杂交粳稻仍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继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寒优湘晴、寒优1027、江苏的六优32和安徽的六优C堡、80优9号等较好的组合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后,各地又相继育成了一批新的杂交粳稻组合,已成为当前的主要推广组合。

        1.3杂交粳稻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粳稻的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667万公顷左右。近几年,粳稻种植面积有扩大的趋势,有些省份和地区出现籼稻改粳稻的现象,例如,在江苏省的水稻生产中,原来籼稻占有很大的比例,目前基本上变成了粳稻。粳稻由于米质佳、口感好,在国内外市场很受消费者的欢迎,预计粳稻的种植面积还会扩大。

          和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发展速度较慢。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期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只有13.3万公顷左右,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2%,即使是发展较快的北方稻区,杂交粳稻的面积最大时也只占粳稻面积的6%左右。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杂交粳稻的研究处于低谷,种植面积有所下降,减少到8万公顷,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1%左右。近几年,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有所上升,到2003年,全国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约23.3万公顷,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左右。

          目前中国的粳稻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地区。从生态区看,有北方的杂交中粳稻、南方的杂交晚粳稻和杂交中粳稻等;从类型看,有三系杂交粳稻、二系杂交粳稻等;从细胞质类型看,有BT型、滇型和野败型等。

          杂交粳稻在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表1)。南方 (华东、华中)杂交粳稻区近年来推广速度较快,面积逐年扩大,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新组合不断出现,1998年以来,沪、苏、皖等地的杂交粳稻育种已从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并初步选育出了一些优质品系,如上海的品3A、安徽的双九A等,不但保持了明显的杂种优势,而且品质优良。2003年,湖北省的杂交粳稻种植面积约3万公顷,约占粳稻种植面积的10%;安徽省的杂交粳稻面积达7万公顷,约占粳稻种植面积的18.2%;上海市的杂交粳稻发展较快,虽然水稻生产面积由20世纪末的20多万公顷下降到10.7万公顷,但杂交粳稻的面积并未减少。据统计,2003年杂交粳稻的面积为3.3万公顷,占水稻生产面积的31%。北方杂交粳稻区主要分布在辽宁、宁夏等地。与南方相比,北方稻区的杂交粳稻发展速度较慢。黑龙江、吉林稻区属于北方寒冷稻作区,杂交粳稻研究工作两上两下,曾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是由于杂交粳稻熟期偏长,有效积温不能满足杂交粳稻对积温的要求,使杂交粳稻的生长优势不能转换为产量优势,以及现有杂交粳稻在抗逆、优质、温光反应上存在着缺陷,导致空秕率高、制种产量低、种子纯度低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杂交粳稻在该地区的发展。

          随着种子市场的发育成熟,常规水稻种子难以占领市场,而杂交水稻种子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育种家和种子生产经营企业也看到了杂交粳稻种子的市场前景,加大了对杂交粳稻的研究力度,针对杂交粳稻的产量优势问题、品质问题、种子生产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各地区育种单位都研究出了一批表现优良的不育系、恢复系和保持系。也选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组合,例如京优14、津粳杂2号、津粳杂4号、3优18、中粳优1号、津优9603、Ⅲ优98、9优418、屉优418、玉优1号、常优1号、常优2号、寒优湘晴、寒优 1027、8优161、申优1号、品优湘晴、甬优l号、甬优 2号、甬优3号、甬优4号、辽优3225、秋优62、鄂粳杂1号、鄂粳杂2号、培两优649、69优8号、80优9 号、86优8号、滇杂31、滇杂32等,其中部分品种 (组合)的米质可达国标优质米2级,产量较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优质、高产、抗逆的有机结合,并且在高产栽培研究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杂交粳稻正孕育着更大的突破和更快的发展。

        2 杂交粳稻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杂交籼稻相比,杂交粳稻的研究和发展速度较慢,困扰杂交粳稻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不足,研究力量分散。目前杂交粳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研投人不足、研究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育种家之间缺乏沟通、交流与合作;育种单位各自独立、封闭。

          (2)将优质、高产、抗逆等性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精品杂交粳稻组合少。与常规粳稻相比,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大多数杂交粳稻品种综合竞争优势不强,表现为米质较常规粳稻差、产量优势不明显,从而影响了种植者的积极性。

          (3)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纯度有待于提高。由于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杂交粳稻品种(组合)不育系大多是BT型配子体不育,一旦防杂保纯措施不力,极易发生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严重影响杂交种纯度,加上粳型稻不育系异交性能不如籼型稻不育系,制种产量低、纯度差、成本高等问题,从而造成生产中减产和稻米品质下降。

          (4)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良杂交粳稻品种的稻米米质好、增产显著,但是在生育期、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大田管理、生态适应性等环节与常规品种不同。种植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生产中实施和常规的水稻品种相同的栽培措施。例如,杂交粳稻一般生育期较长,熟期偏迟,有的品种生育期长达170天左右,如果过迟播种、移栽或施肥不当,如肥量偏多等,就会出现疯长,成熟期推迟,青谷秕谷增多,粒重下降,减产减收,稻米品质下降。 3杂交粳稻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情况,在杂交粳稻的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借鉴杂交籼稻的发展思路,组织杂交粳稻育种单位进行科研大协作,实现育种材料和种质资源共享,针对杂交粳稻的米质差、产量优势不明显、种子纯度差等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联合攻关,力争在近期内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并应用于生产。

          (2)加强基础研究,强化技术储备。育种工作的突破在于资源的发现、创新和利用,要不断尝试进行新种质资源的收集和创新,建立优良粳稻种质资源库,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不同亚种及不同生态型的有利基因的创建、发掘与利用的研究。围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展优质高产抗逆等有利性状的聚合技术、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形态改良技术的有机结合、不同生态区超高产水稻理想株型的塑造等研究工作。

          (3)在杂交粳稻育种方向上,坚持三系法和两系法并重,采取水涨船高、远中求近、近中求远的育种策略来提高杂交粳稻产量优势,采取亲本双优策略来解决米质差和产量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在研究技术上,注意常规技术和分子技术的结合,积极开展以生物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育种研究,提高育种效率或导入外源基因,改良亲本的某些不良性状。综合运用形态改良技术、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培育产量、品质、抗性达标的精品杂交粳稻品种。

          (4)改进、完善、组装现有的高产制种技术。针对杂交粳稻的亲本特点,合理安排制种的基地和时间,创造高产群体,并提高异交结实率;进一步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特别是要积极开展以分子检测手段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研究,最终形成一整套生产高效与检测高效的优质杂交粳稻种子产业化体系。

          (5)建立高产、优质、高效杂交粳稻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优良的杂交粳稻品种具有高产的潜力,但是要发挥高产优质的潜力,必须根据品种的特性实施因种栽培,良种良法。认真抓好播种、移栽、施肥、灌水、搁田、病虫草防治等各项关键措施,建立配套的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充分发挥优良杂交粳稻品种米质好、产量高的优势。同时还要注重研究推广不同生态类型杂交粳稻“高优轻”综合栽培技术和优质杂交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化控栽培技术,包括专用叶面肥制造及施用技术、抗早衰技术、化控技术及提高成穗率技术。

          (6)建立优良杂交粳稻新品种推广体系。组织科研、教学、推广、企业等单位大协作,以优良杂交粳稻品种的选育为基础,以种子产业化为突破口,以优良品种的推广为手段,由种子生产企业采用市场经济手段,组织资金,迅速扩大种子生产规模,使其严格按照现行标准和规范生产高质量种子,实行良种生产的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杂交粳稻的快速发展。

    • 家园 有道理, 计划生育政策应该适当调整了
    • 家园 问题是现下的情况,你准备怎么办?

      要说实行以来,对超生的打击,城里,尤其是大城市,肯定比农村要严。

      现在呢,都不用打击了。一大堆花费,生两个,多少家庭养得起?再加上高收入人群中,总体上晚婚晚育,甚至有部分丁克的。

      政策放开了又能怎么样?总体上讲,仍然会跟以前一样,低收入或者说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阶层会大量生小孩,高收入阶层则不会。越生越穷的情况并不能避免。再说中国离高福利国家的差距远了,即使实现了高社会福利,以中国的情况,很可能养一批懒人。以后怎么办?通过招亲或者捐赠,实现财富转移吗?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鼓励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多生而地位较低的阶层少生(这点虽然比较残忍)。但这条本来在动物界,直至进入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早期以来,都是很正常的法则,在现代社会却失效了。不论中外都面临这个问题。人家就是不想生,你怎么解决?

      • 家园 不仅是不想生,更重要的一点是出现同性恋

        人家就是不想生,你怎么解决?

        同性恋的出现是个自然生物现象,就是群体中的部分个体自愿节育。而且同性恋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中存在与发展的。唐宋时期同性恋就有这个特征,现代西方同性恋现象更是如此。

        人类社会在达到较高生产力时,出现同性恋自愿节育现象值得研究。不愿生育到自愿节育是社会发展的标志。TG自主限制生育是顺应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蜜蜂蚂蚁这种绝对群体中,生殖只能由专职个体完成是走向极端。

        • 家园 太息。

          你相信你说的话吗

        • 家园 关于同性恋

          同性恋是个生物现象,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自我节育或者说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仅仅是性取向出现了问题。

          事实上我不否认我个人很讨厌同性恋,仍然认为是一种病态,不过我也不否认,这是一种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因为如果按照你说的,是一种进化。那根据进化论就解释不了,因为如果社会对同性恋足够宽容,允许他们不结婚,同性恋者的基因根本没法遗传下去。你要说双性恋倒还罢了。另外,也没有证据表明同性恋者普遍带有什么其他的不适宜遗传的,不利于后代的基因。而他们的后代更不一定是同性恋。所以他们的所谓自我节育,我认为是说不通的。

          事实上这应该只是种性取向的问题,但这种性取向的偏差,并不一定是天然的,不可变更的,或者说是合理的。很多同性恋者会拿动物界做例子。不过据我所知,其实有很多研究报告都证明,动物同性恋,尤其是幼年的,很大部分只是一种性好奇或者性游戏,长大后自然会恢复正常,所以说这些动物至多是双性恋,其实双性恋都不是,只能算“年少无知”,当然也有部分终生不变。这点,那些同性恋者是不会提的。

          而这点推广到人类社会中也是如此。那群人一天到晚宣扬什么同性恋历史有多悠久,即使古代又有多广泛。真是笑话。那些人故意无视一点,既然是“恋”,总要有爱吧?而历史上那些达官贵人,却多半只是为了性,或者说只是为了玩弄青年男子而已,根本不管对方是否自愿;大概是玩女人玩腻了。结果就被这帮非主流的,宣扬为伟大先驱了。然后又开始怀疑所有不近女色的人都是他们一伙了。当然也有有“爱情”。

          由于这是种玩弄,加上前面说过的,在动物中,本能的有部分存在这种性好奇,所以同性恋是会“传染”或者说流行的。而有研究表面同性恋是可以耳濡目染,受周围人群影响的。这才是开放的社会为何同性恋增多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有钱人喜欢玩这种“游戏”,另一方面宣传加强,而社会对此又不加以约束。

          到了现代也是如此。特别是近几十年,那些人群不断“抗争”,并大肆宣扬。让人误以为那是种健康,乃至时尚,新潮的,酷的,行为。看看那些欧美的电影歌曲,日本的动漫,和那些偶像明星吧。看看网上那些引以为毫的人的嚣张的言论吧。这极大的改变了年轻人的思维,使之对此采取了一种接纳乃至欣赏的态度。几年前我就看到报道,说是中国已经出现了一种叫做“moneyboy”的群体,就是让gay们玩弄的面首吧,好像都很帅呢。

          所以我认为,同性恋跟种群发展没什么关系,目前是造成了一定问题,不过对于总体的人口的影响仍不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