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聊聊大盛魁(之四) -- 老拙

共:💬54 🌺26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聊聊大盛魁(之四)

    有“英雄情节”的不止王相卿,还有他的后任大掌柜秦钺。

    王相卿在位30几年后病逝,之后张杰做了几年大掌柜,再接任的就是秦钺。

    秦钺15岁进大盛魁学徒,一步步做到大掌柜。他对大盛魁最大的贡献,是使大盛魁获得了盖有乾隆皇帝玉玺的、经朝廷特批在蒙古草原经商的营业执照——龙票。除此之外,他极大地扩展了大盛魁的“印票”业务范围,包括地域范围和经营范围。特别是在经营范围方面,把“印票”业务的对象,从对牧民供应日用百货,扩展到对官员、王公、军队的供应。这就是萨军门说的“大盛魁了不得”的与蒙古王公和朝廷不一般的关系。

    总之,秦钺不仅使大盛魁拿到了“龙票”,而且把大盛魁的年销售额从10万两做到了200万两;把大盛魁的资产从10万两增加到100万两。

    由于他对大盛魁的重大贡献,掌柜们建议,把他的“身股”升格为“永远身股”。就是子子孙孙可以永远继承下去参与分红的世袭“身股”。

    在这之前,为了感谢和纪念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位创始人,大盛魁号伙们经过公议,将他们三人的各一股“身股”升格为“永远身股”。号伙们认为,秦钺为大盛魁作出的贡献,不亚于前面三位创始人,所以也应该获得“永远身股”。

    但是,秦钺想,如果这样,搞不好就会成为一项不成文的号规,今后每个大掌柜的“身股”都可能“依例”成为“永远身股”,参与永久分红的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挤占在任掌柜、号伙的分红份额,那怎么可以?

    于是秦钺做出了一个决定:将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人的各一股“永远身股”转为各一股“财股”,另外再给王相卿半股“永远身股”。从今往后,大盛魁再也不得给任何人设立“永远身股”,即使作出重大贡献的大掌柜——包括他自己——身故后其家属最多再领取三个帐期的分红即予取消。

    秦钺的这个决定,牺牲了自己子子孙孙的利益,保证了大盛魁依靠职业经理发展的传统的承继。

    秦钺的这个决定,也使大盛魁重新有了“财东”,他们就是王、张、史三家的后人。秦钺明白,同样不能让他们干预大盛魁的事物。因此,秦钺在重建“财股”的同时作出规定:财东只参与分红,不得干预号内事务,子弟不得入号学徒,号伙回家探亲不得去财东家窜门,不得接受财东礼物,非结帐期铺号不接待财东,等等等等。

    但是,不论秦钺如何防范,他好心办的这件事,仍然给大盛魁埋下了隐患,成为日后可能埋葬大盛魁的两个“大坑”之一,这是后话。

    我们且不论大盛魁彻底摆脱了财东的束缚,一切权利归职业经理的做法对与不对,先来看看他的这种体制带来了什么。

    这就要说到大盛魁的“商业模式”了。

    大盛魁的业务,往大了归,无非两项:内贸与外贸。

    先说内贸。大盛魁的内贸业务,就是以“印票”为核心的草原贸易。

    什么叫“印票”?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地方政府担保下的按揭贷款易货贸易”(怎么觉得越解释越乱?)。

    分开解释吧。

    所谓“地方政府担保”,就是旗盟予以担保。“印票”上写有“父债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然后再盖上旗盟的公章,予以确认。

    所谓“按揭贷款易货贸易”,就是大盛魁先以赊欠方式供应百货,记录在帐,一定时间之后牧民用牲畜归还。赊欠款项月息3分,利息最多还3年,之后不再付息。所谓“一本一利”。也就是不论按揭时间多长,利息最多不超过本金的108%,且先还利息,后还本金。这个贷款利率和还款办法是朝廷作出的规定,大盛魁优惠为“月息3分,最多付息30个月,之后停息”,也就是利息最多不超过本金的90%。

    这种商务模式,是由王相卿创造的。

    初期,山西商人在外蒙古草原上的主要贸易对象,是屯扎在此的清军。清军的给养,一部分通过驻军自己屯田垦荒来解决,大部分交由有经济实力的商号负责采购、运输和供给。而王相卿小本生意,置办的货物在清军驻扎的城里没有多大销路,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牧区的牧民身上。而蒙古人过惯了游牧生活,仍在周围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游牧,城中很少有平民居住。

    王相卿就学山西的货郎担子,带着货物去找草原上的蒙古包,上门送货。

    科布多草原上的牧民非常欢迎这些汉人“货郎担”的到来。终日游牧在人烟稀少草原上的蒙古人,过着闭塞的生活。不用说贫苦的牧奴和普通的自由民,就是那些蒙古各部的王公贵族们,受交通或其他条伴的限制,跟外界的交住极其有限。连年不断的战乱又阻碍着南方汉商和北部俄罗斯商人的到来。他们迫切需要商人为自己提供日用必需品。

    事实上,由于资源和生产力的限制,蒙古大草原上除了牲蓄、皮毛,其他日用必须品几乎都要靠内地供应。然而,几千年来来,中原的统治者都把关外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看成蛮夷,为了防止他们作乱,大多数时间限制甚至禁止内地与他们通商。不能通过正常的商业渠道得到他们的必需品,就可能酿成战争——杀进关内抢夺。实际上,他们往往是冲进来抢一把就走。直到康熙年间,经过平乱,之后允许内地商人进入草原贸易,加上采取的其他一系列措施,蒙古大草原上再未发生过大的、威胁到内地的动乱和战争。

    所以,王相卿带人牵着骆驼,驮着日用百货来到牧民的蒙古包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最高规格的接待。他们被请到上座,坐在从箱子里取出的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干净毛毡上,敬上新鲜的奶茶。这户牧民要了茶叶、烟、酒,女主人要了布匹、铁锅等等,然后很豪爽地对王相卿说:这些,给你10只羊够不够?王相卿心里默默一算,10只养赶回归化(今呼和浩特)卖的银子相当于3倍的货价,赶紧点头说:够,够!主人又很豪爽地说:那你去挑,看上哪只就给你那只!于是,王相卿赶上10只羊,告别了主人,再去找下一个蒙古包。

    至于下一个蒙古包在哪里,王相卿不知道,他只能根据前一位牧民的指点去找,也许走半天、一天,也许走3天,才能找到。吃点苦王相卿不怕,大盛魁的人每日走几十里司空见惯。空

    旷的原野上没有遮凤避雨的地方,只能听任凤吹雨打,日晒霜冻,这些都能克服。问题是那10只羊,根本不听王相卿的指挥,你叫它向东,它偏向西,你叫它快走它要吃草,风雨一来四处乱跑,日晒受冻还会生病,弄的王相卿苦不堪言。到了下一家,又得到几头羊,结果两家的羊还不合群。

    王相卿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以后他就改了。他跟牧民说,我还要继续去买货,羊、马我带不了。能不能这样,咱们定个日子,您把羊、马赶到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共和国扎布罕省扎布哈朗特),我住的龙门客栈来,就在西西茶馆旁边,好找。牧民豪爽地说:没问题!

    就这样,大盛魁与缺少现银的牧民之间,形成了有草原特色的赊帐易货贸易形式。

    不过这样的无担保、无抵押,完全靠信用的赊帐贸易显然具有很大的风险。尽管草原上的牧民民风淳朴,但是天灾人祸和个别的赖帐不还,仍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随着大盛魁贸易的扩大,一些小官吏吃拿卡要的现象滋生出来。挣点钱不容易,王相卿当然不待见这种现象,这就得罪这些官吏。他们利用朝廷清理草原上无照经营的机会,整治大盛魁。这些情况,迫使王相卿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终于,机会来了。

    一次,王相卿带领大盛魁商队路过扎萨克图汗王爷诺尔布的领地时,发生了一件事。王爷的管家来找商队的大掌柜,说是王爷有请。王相卿与诺尔布并无交往,王爷请他是为何事呢?

    原来,王爷的爱女娜仁花身染重病,卧床已经一个多月。王爷请来附近额尔德尼召(即寺院)的活佛和五百名喇嘛到府上颂经驱邪,百般诊治却不见好转。几天前,活佛对王爷说:娜仁花的病将被一位汉族商人治好。果然,没过几天,王相卿带着驼队来到了扎萨克图汗。王爷象盼望的救星来到一样,让管家把驼队的大掌柜请来。王相卿来到王爷家,想起了自己身上带着的“龟灵集”。这是太谷县广升誊药铺根据祖传秘方炮制的成药,是走营路山西商人必备的应急药品。王相卿拿出“龟灵集”给娜仁花服下,没想到很快就发生了作用,三天后就好了。王爷很高兴,要赏赐王相卿。王相卿知道,他的机会来了,就把自己生意上的麻烦跟王爷摆了摆。王爷马上说:这个好办。以后大盛魁的生意,他会下令各旗官员予以协助,牧民赊购货物后,应付的财物由各旗担保、催收,要不回来的,全旗牧民公摊偿还。

    就这样,“地方政府担保下的按揭贷款易货贸易”的“印票”商贸形式出现了。

    从此之后,王相卿利用这层特殊的关系,取得了在该地区从享经营的特权。王爷管理的整个札萨克图汗草原上的贸易都交由大盛魁专营,王府、各旗及下属牧民日用所需商品由大盛魁提供,赊欠货款和应缴牲畜由各旗官方担保,统一怔收。王相卿于是坐镇乌里雅苏台,指挥手下人马在外蒙草原放手推广这种贸易方式。

    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聊聊大盛魁(之五)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盛魁把蒙古草原上的“印票”的商贸业务,做成了大规模的完整产业链。

      首先,在外蒙各盟三年一次的会盟大会——蒙古人称之为“楚古拉”会议——上,各旗署、王公与大盛魁及其他旅蒙晋商共同协商货物价格、利息以及偿还日期,并确定今后3年的供货商。商家、货物和牲畜价格、利息等一经决定,3年期间不得变动。

      然后,每年各旗署每年一次经过统计,向大盛魁提交要货清单。大盛魁按清单在归化进行采购,货物准备好之后,编组大型骆驼物流大队,向4000里之外的外蒙乌里雅苏台进发。

      这样的大型骆驼物流大队通常有几千峰骆驼,编组成严密的类似于出征之军队的组织。在这个物流大队里,每个驼工牵14峰骆驼(称为“一把子”),每14个驼工组成一顶“房子”,共有196峰骆驼。每顶房子有一名“领房人”、一名班头、一名做饭师傅和一名兽医,每人一匹马。每顶“房子”共用一顶大帐篷、一个伙食单位,还带有十来只巨獒,用于一路上的护卫和夜间警卫。

      每次向外蒙草原送货,少则十几顶房子(3000峰骆驼),多则二十几顶房子(5000峰骆驼)。一路上,上百只大如牛犊的巨獒在前面开路,商旗迎风飘扬,数千峰骆驼逶迤而来,那气势!

      到了乌里雅苏台附近,各“房子”分道,奔向各自负责供货的区域;然后,各“把子”再分道,奔向自己负责的旗盟。货物送达后,各旗盟官员清点接受,在“印票”帐上签字盖章,任务就算完成了。

      秋后,大盛魁的掌柜伙计来到各旗盟,按“印票”帐记录的数量挑选羊马,选中的作上记号,由各旗盟派人赶到指定地点,交给大盛魁。

      之后,羊、马又被组成羊“房子”、马“房子”从乌里雅苏台赶往归化。

      大盛魁每年由外蒙向归化城交易市场赶运牲畜,仅羊、马就有十几万、二十几万之多,长途跋涉几千里,途经草原、沙漠、山地,气候多变,环境险恶,还要求牲畜死亡少,不掉队,保持体膘毛亮,需要很高强的一套专门技术和经验。所以,大盛魁赶牲畜的员工都是祖传的专业人士。羊房子、马房子的“领房人”被成为“羊把式”、“马把式”,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于赶运牲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这里,大盛魁职业经理人掌权的体制再次发生作用。大盛魁给予这些羊、马房子的领房人“顶身股”,稳定了专业队伍、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其他旅蒙晋商由于是财东掌权,舍不得给羊把式“顶身股。

      大盛魁每顶羊房子赶羊约一万五千只,分成十几群,每群一千多只,两个人起运,行走起来,各群的先后距离约二里路,整群前后相距约二三十里。前头第一群有掉队的羊,就由第二群收容,以此类推。 到最后一群就都收容起来,慢慢走。末一群羊,最初分配的数目就比较少。赶羊的人技术也高,他能把掉队的羊收容起来赶到目的地。每天赶羊到了休息地,必须选最好的“底窝”让羊群休息。“底窝”就是过往的羊群在这块土地上曾经休息过夜,日久天长,羊拉的粪底厚,用羊粪发暖,羊在这样的“底窝”上休息过夜,不易生病。大盛魁由外蒙向归化城市场赶马,是24个赶马员工赶一顶房子的马群,约一千五百多匹,赶马员工分成两班,每12个人为一班,轮流行走、休息。如遇到没有河水需用井水饮马,马多井少时,每顶房子的马匹和员工再一分为二。大盛魁由外蒙赶运到归化城的马匹,除选送军马外,大部分通过归化城的羊马市场批发给 各地贩马客商,经销于全国各地;一部分由大盛魁的总号另组织人员赶运,直接销售于各地市场。这些马匹分四路赶到山西洪洞县、长子县、河南开封府和直隶定州,在几个定期的骡马大会上进行销售。

      就这样,大盛魁把被大商号看不上眼的草原“货郎担”生意,发展成为这样一项规模巨大、供应链完整、商务模式高效严密的大生意。

      [做外贸的]等看外贸业务。可是内贸业务到此还远远没有说完。

      前面有河友提到,希望老拙在本文中说说价值投资。实际上,这也是我在阅读大盛魁有关文献时,常常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价值投资,不仅仅是“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投资好公司。

      什么是“好公司”?

      巴菲特把公司分为优秀(Great)、良好(good)和可怕(gruesome)三类。他说,稳定行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就是他寻找的公司类型。真正优秀的公司能够在资产上获得巨额回报,不需要把获得的收入进行再投资。良好的公司就是,如果要它增长,公司就需要再投资大量的资金。可怕的公司是增长很快的公司,需要大量资本刺激增长,以后的回报很少甚至没有。

      实际上,“能够(长期地)在资产上获得巨额回报,不需要把获得的收入进行再投资”的公司应该说非常稀少。至少伯克希尔.哈撒维不是这样的公司,因为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从不分红,总是“把获得的收入进行再投资”。用这个标准衡量,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不如大盛魁。因为大盛魁持续分红,同时把部分获得的收入(提取公积金)进行再投资。而且,我们不应该忘记,巴非特投资的年代,是二战之后相对安定的年代和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美国。大盛魁的200年,却是政治、经济非常不稳定的年代,经营的环境是战乱不断的经济极不发达边境地区。

      所以,按照巴菲特的标准,我们基本上可以把大盛魁归到“Great”一类。

      关键是,我们想通过大盛魁的历史,分析“Great”的公司具有有哪些特征?

      当然,“Great”的公司可以有很多的类型,大盛魁只是其中的一种类型。

      从上面看到的大盛魁历史看,“Great”的公司,首先要能够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变革发展中,发现被别人忽视的商机,并把它发展成为规模巨大、供应链完整、商务模式高效严密的大生意。

      到此是不是就OK了呢?不是。

      真正“Great”的公司,其管理阶层还能通过创新发展和收购兼并,不断扩大和延长这项生意的产业链,从而在增大利润的同时,挖成越来越宽、越来越深的“护城河”(竞争壁垒)。

      微软、思科等公司都是这样,大盛魁也是如此。在上面介绍的产业链形成之后,大盛魁的各任大掌柜们通过创新发展和收购兼并两种方式,不断地扩展和延长了这个产业链。

      先说创新发展。

      康熙平定漠北后,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建立了一个蒙古王爷轮流进京值班的制度。要求草原上各汗的王爷轮流到北京常驻值班,参与国是。一方面可以及时得到解决草原各种问题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人质”。

      可是这项制度对于蒙古王爷们,却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因为,王爷们进京值班,旅途和驻京的各项费用,以及笼络京内大臣们的礼品和支出,需要大量的银两。蒙古王爷们尽管拥有巨大的草场,大量的牲畜,可是却缺乏现银,需要借支,而且数目不小。别的商号惟恐避之不及,大盛魁的大掌柜秦钺却在其中看到了机会。

      这一年,札萨克亲王应召进京值年班,临行向大盛魁借贷一万两银子。秦钺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派一名掌柜跟随亲王进京,如果亲王需要,随时支付银两,或者代亲王垫付。名义上是为照应亲王所需,实际上是秦钺安排的“公关经理”。因为就在这年,朝廷开始对蒙古草原上混乱的“印票”生意进行整顿,首先是彻底清查无照经营“印票”生意的商号,然后要通过“楚古拉”会议选举并经朝廷审批,最终确定几家商号给予“印票”业务经营权,以便进行监管。

      秦钺在蒙古草原上到处活动,札萨克亲王在京城四处打点。在“楚古拉”会议上,朝廷派来的理藩院大员为大盛魁说了不少好话。经过“楚古拉”会议讨论和朝廷批准,最终确定了三家商号可以运营“印票”业务,其中大盛魁的经营领域最大。朝廷还专门给大盛魁颁发了盖有乾隆玉玺的营业执照——“龙票”。那些被清理出蒙古市场的商号临走前大量拍卖存货,秦钺得以很低的价格予以收购。

      从此之后,每逢王爷进京值班,秦钺就专门派号伙陪同。一路上和驻京的花消、进京前置办礼品和进京后送礼,都由大盛魁跟班号伙按与王爷预先商定的额度予以垫支,记入“印票”帐。这时候大盛魁的跟班号伙,俨然就是王爷的帐房先生兼半个管家。王爷回来之后,将“印票”帐上的欠款分配到属下各旗,大盛魁随后收帐。就这样,秦钺把支应王爷进京值班纳入了“印票”业务范围,每年从此项业务取得大量利润之外,还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了与清王朝特殊的关系。

      之后,秦钺又采取办法,从老商号手里争夺对驻边军队、官员的供应。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时,为了保证十万大军在漠北的后勤供应,招京商(与清廷铁关系的大商号)随军支应。草原安定之后,继续由这些京商供应驻边军队和官府。朝廷规定,军队和官员的薪俸由户部拨给,日用百货由商号供给,其支出分摊到各旗盟。这项业务尽管利润可观,但商号常常收不到现款,要等官府拿到旗盟分摊款后才能收款,而草原牧民缺少的正是现款。于是,供应驻边军队和官府的老商家视此项业务为鸡肋,从而使供应商品的质量不断下降。

      秦钺从中又看到了机会。于是他特意嘱托归化城负责采购的分号掌柜精选市面上稀缺的南货,如时令水果、腌鱼烤鸭、衣料用品,用骆驼运载到乌里雅苏台,用较低的价格供应给衙门官员和驻防将军。大盛魁在购销这种商品时特别下功夫,货色齐生,供应及时。其他任何一家旅蒙商号都没有大盛魁送来的各种商品。这一招果然灵验,将军官员有时便指定大盛魁为他们采购东西。大盛魁有求必应,决无差错。慢慢地,名声扩大了。在驻外蒙将军、办事大臣和蒙古王公眼里,大盛魁是一家最能满足他们日用所需的商号。于是,驻边军队和官府的日常生活供应,后来甚至朝廷设置的口外所有驿站的日用供应,全都交给大盛魁。大盛魁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后,记入“印票”帐,由官府分派给各旗盟归还,再由大盛魁按帐收取相应数量的牲畜。这样,“印票”业务的供应链再次的到很大的扩展。

      对军队、官府的供应,反过来又促进了更多的创新发展。比如,过去大盛魁取得的牲畜基本上都是卖了回收资金,没有深加工业务。自从开展供应军队官府业务之后,就产生了大量的伙食用肉类的需求。于是大盛魁就大量宰杀“印票”业务获取的牲畜,用于供应军队、官府、驿站的伙食,过年时加工成冻肉馅供应,后来干脆包成饺子天然速冻后供应。从而使供应链继续向深加工延伸。据说,每年供应军队、官府和驿站的肉馅,就要宰杀4000多只羊。所以,内蒙人都说,速冻饺子实际上是大盛魁的发明。

      (土鳖继续抗着铁牛)

      • 家园 送花抗坑
      • 家园 期待继续

        老拙的文章使我对清代商帮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希望有始有终

      • 家园 热盼中
      • 家园 【提问】速冻饺子?

        利用自然天气冻起来?

        • 家园 早些年在东北家家都如此

          过年的时候,年三十晚上包好多,放在外面冻。现在改放在冰箱里冻了。

        • 家园 对,包好就放到户外的大缸里冻起来

          张学良也说过,他小时侯过年,家里人口很多,就包N多的饺子,放在户外的大缸里冻起来,谁吃随煮。张学良说,初一、初二、初三就吃这个,不做饭。

          • 家园 呵呵,张学良家算是客气的了

            估计他们家也就是个形式,初一到初三吃饺子。要是换成别的人家啊,人家讲究的是初一到十五都吃饺子,更夸张的是有整个正月都吃饺子的~~~

            而且人家就是吃不腻,呵呵,而且当年谁家过年吃的饺子越多,那是证明人家年景好啊~~~~

            这个习俗,似乎80年代末还有来着,小时候去东北,就曾经留下了无比“恐怖”的记忆,导致我现在对大部分的饺子,尤其是速冻饺子,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怖,呵呵。

          • 家园 3ks 谢谢老拙
      • 家园 谢谢老拙啊

        您这至少解决了我两个问题.

        一,我妈妈(47年生)说她小时候见过我三姥爷有只巨大的狗,有小毛驴那么大,我一直就想不通,这不就是藏獒吗,怎么跑北方来了.

        二,我爷爷的爷爷据说有两千峰骆驼,我小时候觉得老人们吹牛,大了看到有些资料也这么写,现在看起来,比起五千峰的驼队,还真算不得什么.

        • 家园 假设一条巨獒能看25峰骆驼

          Wow,到解放的时候,大厨的三姥爷还有三条巨獒,相应大概还有百来峰骆驼吧(我猜测是巨獒可能还是用来看骆驼用的,看家护院有点浪费^_^。)

          • 家园 我妈的祖上就是山西驼队的

            晋西北的人叫驼队是:拉涝驮(涝驮为晋西北语骆驼发音)。算起来我妈的爷爷时手上还有100只左右的骆驼,在抗战时期仍旧在走西口来往于晋绥蒙,生意在晋西北一带也算小有名气,因此有时共产党运送物质人员时也会打着这支驼队的旗号。

            前几年回乡,老人们念叨起来说:当时一头骆驼相当于现在一辆大载货车,无论价值还是功能。:)

            直到50年代骆驼仍旧是晋西北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驮兽。

            在平遥时,我有同学祖上也是经商。他家最辉煌时曾经拥有现在平遥明清街上一半的铺面,他家甚至有一辆火车头是专门用来从大同把羊毛拉到太原的。

        • 家园 厉害!你是“驼头”的后代

          那你真的应该找邓九刚的小说《驼村(驼帮)》看看,那里面用小说的形式写了归化驼帮的历史,除了男女爱情之外,关于驼帮的历史应该说很真实。

          那时,比较大的驼头可以有1、2千峰骆驼,即便是驼村里的小户,也有几百峰。看了书你就知道,他们真的是一帮草原上的硬汉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