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宗教与哲学:从儒“教”说开了去。 -- 颜子

共:💬28 🌺2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宗教与哲学:从儒“教”说开了去。

    在讨论儒家思想以及中国的宗教前,我想先论述一下该如何定义“宗教”。宗教这个概念的定义一直很模糊,我想通过探讨普遍为世俗接受的宗教的特性来给宗教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就会发现大抵宗教有以下的特质,可以分成迷信和非迷信两类:

    迷信:

    - 超自然力的人物化,并利用这些所谓的神来解释世界上无法为信众理性接纳的事件。

    - 人类起源的论述。

    - 对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并且以在死后世界的地位作为一个人生目标。

    非迷信:

    - 指导个人行为的个人哲学。

    - 指导社会行为的制度。

    - 历史事件通过故事形式的记载。

    中国本土发展过一个比较松散的宗教:道教。而道教从道家思想一种哲学形式转变为宗教思想正是添加了以上所列的迷信因素:

    - 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

    - 融合女娲造人说。

    - 死后成仙为修炼目标。

    之所以比较松散,正是因为它结合了许多民间传说和风俗,所以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

    儒家有发展出宗教吗?我觉得是没有的。儒家的最大的特点是它并没有迷信的因素,而他的哲学思想只所以独霸话语权,是通过中央政府国家机器的合作,而非迷信。

    西方的宗教是靠迷信来达到哲学思想话语权的垄断,而儒家思想是通过国家机器。虽然效果的类似让很多人误以为儒家也造成“迷信”,但这是一个认知误区。

    我从来就觉得宗教是一种强大但是不可取的思想。很简单,利用迷信的力量来达到思想的控制是很有效,但是这种一锅粥的思考方式让广大的信众失去独立思考的判断力。这个话题上我不必多说,且看黑暗世纪的欧洲,(以及现代的中东)。文艺复兴的功臣们正是摆脱了宗教思想的桎梏才发展出现代西方文明的,而这也是为何西方政府这么强调政教分离。

    应该说,“西方文明的强大是因为西方宗教的存在”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虽然西方宗教存在,西方文明依然强大。”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因素就是西方比中国早实现政教分离,如果感兴趣我再另外展开。)

    儒家思想,并不能和宗教等同,因为宗教本身是不必依附国家机器(宗教概念和国家概念是对等的观念),而儒家思想则需要依附国家机器来实现普及。

    儒家思想里没有迷信的因素正是它最大的强项,所以可以容纳其他哲学思想而达到博采百家的效果。不知为何会有人企图把儒家思想宗教化呢?真是邯郸学步了。

    再说,华人需要一个宗教吗?我们的民族应该从迷信中走出来还是继续被迷信思想利用,难道经历所谓“十年浩劫”中国人还没有学到教训吗?

    ----

    先补:

    封建两千年,儒家没有迷信的因素?

    中央政府利用儒家思想的名义,对人民进行制度化的洗脑,包括宣扬儒家价值观的代表人物,国家机器中保证儒家学者的利益等。许多对封建制度迷信的人民,并无读过所谓四书五经。

    通宝推:打铁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澄清,兼回唵啊吽及swordi兄

      把儒家思想制度化,组织化,这个方向我不反对,虽然我并不热衷。

      我担心的只是儒家思想宗教化后产生迷信的因素,形成对思想的桎梏。

      • 家园 谢谢颜兄

        你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我是主张理性的。但是,信仰或信念这种精神现象本身是不可证伪的。迷信和信仰或许就隔着一层纸,处理不好就会走到另一面。

        我认为信仰是不能强制也难以沟通的,只有具有相似生活体验的人才能有接近的信仰。

        当我每次出门都碰到教会布道劝入教的教徒时,我想,我们也应该张扬一下自己的信仰。

      • 家园 我以前认为“名不正言不顺”是老冬烘没事找事。

        但一个“教”字引得河内大鱼纷纷,方知一个名字可以引起那么多不同的理解。

        “儒教”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一些人相信儒家人本思想是对个人和人类有益的,而发挥它的益处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组织起来身体力行。这个组织应该有这样的特点:非营利(不是公司),非政治(不是政党),纽带是思想(不是同乡会,宗族),有实践活动(不是文化沙龙)并自觉成为社会大环境的成员(不是精英俱乐部)。把神除掉,基督教会就是这样的组织,而且目前很成功。但儒家人本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只能参照基督教会的组织形式另起炉灶(“简称儒教”)。

        迷信可以解释成把一个错误的思想作宗旨,或不正确思想扩大到不适范围。可有几个人能认为自己迷信?就连彻底唯物主义的TG不是也犯严重错误?所以坚称自己不是迷信不大有说服力。更现实一点的办法是舍本逐末:即使真的是迷信,也有方法让其危害降低的可接受程度。政教分离就是重要一招。北美的基督教会可以让很多人接受,更多的人容忍。OO功让人讨厌不是因为李大师能超越几千光年,而是其政治小丑的嘴脸。

    • 家园 蒋庆:重尊儒教

      蒋庆:重尊儒教

    • 家园 为什么儒教不是儒家

      flmao和颜子等大侠提出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说清这个问题也正好可以回答我想写《论语导读》这篇东西的初衷。

      什么是儒学与儒教?我理解,儒学是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的学术流派。而儒教则是系统地实践儒家教导的组织体系。其实近现代对于儒学的研究,已经很多了,许多观点都很有价值,很切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但这些研究都出不了书斋,很少有人了解,因为研究这只是把它作为“学术”在研究。就算有人做一些宣传的努力,例如于丹的论语心得,但也都是单枪匹马,成不了气候。与之相反,社会上也很有一股要复兴传统的力量希望和历史上的儒教一样,借助政府的力量重新尊崇儒教思想。比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入《论语》等。这不是我希望看到的——这只会走回明清政教合一的老路而已。儒教的重心还是在于“教化”,在与社会道德建设与心理建设,这些必须由民间社会来完成。我心目中的儒教的组织方式应该和目前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地位类似,成为文化的发酵罐,社会的粘合剂,社区的心理医院,道德的塑造者。每当我走进基督教的教堂,我就非常羡慕他们有这样的一个社会组织可以让心理孤独的现代人有一个疗伤的场所,借着对圣经的讨论,许多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都在这里得到第一个缓冲。但是我又感觉基督教实在是和现代科学社会格格不入,尤其对中国社会有重大的潜在危险。相反,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提供基督教所能提供的一切,从终极意义到日常教导,基督教的牧师在布道会上说的,儒教的学者绝对可以说得更好,更能让中国人有共鸣。我们缺少的,是一个组织,一个儒教组织来将儒学的金玉良言直接送到社会大众的手中,只有通过儒教,儒学才是对中国人的现实生活有意义的,否则就不过是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终究于世道人心何益?

      另外,如果你同意这个宗旨,不妨大家一起努力?请支持。http://groups.google.com/group/ChineseAmeric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概念的定义,与人的行为有关

      比如我们有名词“雪”,这是定义好像理所当然。但是爱斯基摩人有四个词对应于四种不同的雪,原因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雪的性质息息相关。概念的产生反映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引用唵啊吽:【原创】《通鉴评说》:名家和因明内向逻辑与西方外向逻辑中一段话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你可以拿一块石头说这是“真”的石英,为什么你不说它是二氧化硅呢?如果你说它是一大堆二氧化硅,为什么你不说它是氧原子和硅原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原子核和电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夸克呢?为什么不说是统一场的某个本征态呢?

      其实,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你临帖时用石头做镇纸,这“石头”概念很符合你的行为,就是“真”的“石头”;你要冶炼单晶硅,这二氧化硅就是真的;你要搞核试验,核子和电子就是真的。概念的真假,是与人类行为的有效性对应的。

      概念的定义是为了人们计划自己行为的。同样,我们争论“宗教”概念的定义,究竟为了我们的什么行为呢?

      人类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但是中国和西方精神追求的方式不同,西方的精神追求的形式,表现为宗教,而宗教这个概念,难以描述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形式。类似地如知识产权、主权等概念都是西方文化的概念,中国不得不接受这些概念,原因是西方文明现在主宰国际话语。

      对,中国人不需要宗教。但是海外华人没有宗教,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没有精神追求。对于这种现象,你可以试图说服西方人接受没有宗教也能有精神生活,但是,这个过程很长。事实上,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就是想说服公众相信没有宗教也能有精神生活,但成效甚微。今天早上听了美国国会纪念入侵伊拉克周年活动,讲到崇高理想道德,开口闭口都是“上帝”,这是政教分离的政府,道德支撑就是“上帝”,精神宗教。

      另一个方法,入乡随俗,既然我们生活在海外,海外社会文化概念把追求精神生活的活动定义为教会活动,我们就把我们的精神生活称为宗教。

      海内外华人已经接受了西方许多概念,接受一回common sense 的“宗教”概念,理直气壮地张扬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何不可?就按照海外风俗,把我们的精神追求定义为宗教吧。讨论抽象的宗教定义或许有学术意义,但是,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海外华人社区,在佛教和道家之外在接受一个儒教,让儒家精神在海外名正言顺地成为部分华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这有什么不好呢?即便有些人看不惯,至少还应该能够容忍吧?

      我主张海外华人以精神纽带建设社区,为了这个集体行为,我们可以入乡随俗地将儒学的价值体系定义为儒教,与西方宗教概念隐含的精神生活相对应。

      关键词(Tags): #人本主义#儒学#儒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不同意

        另一个方法,入乡随俗,既然我们生活在海外,海外社会文化概念把追求精神生活的活动定义为教会活动,我们就把我们的精神生活称为宗教。

        海内外华人已经接受了西方许多概念,接受一回common sense 的“宗教”概念,理直气壮地张扬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何不可?就按照海外风俗,把我们的精神追求定义为宗教吧。讨论抽象的宗教定义或许有学术意义,但是,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海外华人社区,在佛教和道家之外在接受一个儒教,让儒家精神在海外名正言顺地成为部分华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这有什么不好呢?即便有些人看不惯,至少还应该能够容忍吧?

        我主张海外华人以精神纽带建设社区,为了这个集体行为,我们可以入乡随俗地将儒学的价值体系定义为儒教,与西方宗教概念隐含的精神生活相对应。

        香港人做中餐都油腻腻的,外国人喜欢,是不是中国人也得学着喜欢?用外国的概念来套中国的东西,合适的本来就不多。如果精神追求就能算宗教的话,无政府主义算不算?

      • 家园 你没有神的话,人心根本就黏合不起来,宗教不是那么好玩的。

        即使纠集几个人,也是各人有各人的打算,一盘散沙。

        • 家园 难,就是说还有可能,还值得努力。

          不难的事好像都不值得追求。

          比如,世界和平难,但是,联合国还是组织起来了,宗旨竟然是为了世界和平。联合国中,各国根本就黏合不起来,联合国也不好玩,成了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了。但是,大国小国还是在里边玩。

          对,我们没有神,但我们有信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