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宗教与哲学:从儒“教”说开了去。 -- 颜子

共:💬28 🌺2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概念的定义,与人的行为有关

比如我们有名词“雪”,这是定义好像理所当然。但是爱斯基摩人有四个词对应于四种不同的雪,原因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雪的性质息息相关。概念的产生反映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引用唵啊吽:【原创】《通鉴评说》:名家和因明内向逻辑与西方外向逻辑中一段话说明这个问题:

例如,你可以拿一块石头说这是“真”的石英,为什么你不说它是二氧化硅呢?如果你说它是一大堆二氧化硅,为什么你不说它是氧原子和硅原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原子核和电子呢?为什么不说是夸克呢?为什么不说是统一场的某个本征态呢?

其实,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当你临帖时用石头做镇纸,这“石头”概念很符合你的行为,就是“真”的“石头”;你要冶炼单晶硅,这二氧化硅就是真的;你要搞核试验,核子和电子就是真的。概念的真假,是与人类行为的有效性对应的。

概念的定义是为了人们计划自己行为的。同样,我们争论“宗教”概念的定义,究竟为了我们的什么行为呢?

人类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但是中国和西方精神追求的方式不同,西方的精神追求的形式,表现为宗教,而宗教这个概念,难以描述中国人精神追求的形式。类似地如知识产权、主权等概念都是西方文化的概念,中国不得不接受这些概念,原因是西方文明现在主宰国际话语。

对,中国人不需要宗教。但是海外华人没有宗教,在西方人眼里就是没有精神追求。对于这种现象,你可以试图说服西方人接受没有宗教也能有精神生活,但是,这个过程很长。事实上,西方人本主义哲学就是想说服公众相信没有宗教也能有精神生活,但成效甚微。今天早上听了美国国会纪念入侵伊拉克周年活动,讲到崇高理想道德,开口闭口都是“上帝”,这是政教分离的政府,道德支撑就是“上帝”,精神宗教。

另一个方法,入乡随俗,既然我们生活在海外,海外社会文化概念把追求精神生活的活动定义为教会活动,我们就把我们的精神生活称为宗教。

海内外华人已经接受了西方许多概念,接受一回common sense 的“宗教”概念,理直气壮地张扬我们的精神生活,有何不可?就按照海外风俗,把我们的精神追求定义为宗教吧。讨论抽象的宗教定义或许有学术意义,但是,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海外华人社区,在佛教和道家之外在接受一个儒教,让儒家精神在海外名正言顺地成为部分华人的精神追求和精神生活,这有什么不好呢?即便有些人看不惯,至少还应该能够容忍吧?

我主张海外华人以精神纽带建设社区,为了这个集体行为,我们可以入乡随俗地将儒学的价值体系定义为儒教,与西方宗教概念隐含的精神生活相对应。

关键词(Tags): #人本主义#儒学#儒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