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乒乓上下旋 -- 北河

共:💬29 🌺8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乒乓上下旋

    乒乓球由于球体轻,密度小,所以在空间的平动运行速度不会很大。和网球中的大力发球或者羽毛球中的大力劈杀造成的球速比起来,乒乓球的最高速度显得非常小儿科。虽然有乒乓球场面积小带来的相对因素,仍然可以说,乒乓球的球速因素,跟其他运动比起来,显得容易控制得多。

    然而,乒乓球运动中,有一个其他运动都无法比拟的因素:旋转。还是因为乒乓球小而轻,非常容易被赋予强烈的旋转。由于旋转强并且可能的旋转方向多种多样,因此对旋转的掌握,是乒乓球运动的难点,也是决定胜负的最重要因素。如宣传片所说,乒乓球是最富旋转的运动项目。

    而这种旋转的强度,可能非常大。目前测量到的乒乓球运动员合规则制造的最高转速,大约是每秒钟160转!这已经相当于离心机的转速了。巨大的转动惯量,当然引起对阻止这种旋转运动的物体施加——力!换句话说,通过制造旋转,比赛者间接赋予了球某种力量,并且这种力往往大于平动带来的弹力。由于不是这么的符合感性认识习惯,乒乓球中的旋转因素显得非常神秘。

    首先从最简单的两种旋转忽悠起。

    为了讨论方便,把制造旋转的乒乓球选手叫做击球人,而需要回击这次击球的乒乓球选手,叫做对手。并且,“前”指朝向对手的方向,“后”指朝向击球人的方向。

    站在击球人的方向看,如果乒乓球体的旋转方向是自下向上的,叫上旋,在西方叫topspin。反之,如果乒乓球体的旋转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则叫下旋。因为在击球人看来,也是往后转的,因此在西方叫backspin。

    这两种旋转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呢?为了简化思路,只考虑主要的作用。

    水平方向上,就是球台了。上旋球在与球台接触的一刹那,向前高速旋转的球由于运动被台面摩擦阻止,会给球台施加一个向后的力。根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球台会作用给球一个等大的向前的力。也就是说,球在已经脱离了击球人的球拍之后,还能从静止的台子上获得一个非常大的加速。高速上旋球的效果是,落台之后突然前冲,运行轨迹的曲率瞬间大幅度降低。对不熟悉旋转的人来说,由于球体运行出乎意料,通常会有“找不到球”的感觉。

    相反的,下旋球可以从台子上获得一个额外的向后的力。因此,下旋球在触台后,会向后走,或者至少向前的速率被降低。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就在最近一次的世界锦标赛男子双打决赛中,运动员马林制造出一个强烈下旋球,由于较接近球网,球再次接触球台时,已经跳回球网落到了马林自己一方的台面上。需要回球的他的对手,王励勤,追赶不及,根本就没有在球“回家”之前接触到球。这个球,可以说用强旋转制造出了一个几乎是理论上的“必杀”。

    竖直方向上,就是对手用球拍的接球了。假如球拍的方向竖直,则上旋球向下的旋转被球拍摩擦阻止,球将获得一个额外的向上方的力。同理,下旋球将获得一个额外的向下方的力。形象的说,上旋球给人的感觉是向上冒,下旋球给人的感觉是向下钻。因此,如果想把球顺利回击到乒乓球台上,除了自己主动制造摩擦抵消已有旋转以外,同时必须注意根据旋转的强度调整球拍的方向。对于非常“顶”的上旋球,当然要努力向下“压”;对于特别“重”的下旋球,当然要拼命往上“抬”。例如,早期的世界冠军匈牙利的别尔切克的下旋球,被形容为“用起重机都吊不起来”。

    另外,球在空中运行的每一个时刻,都会跟空气发生作用。由于球的旋转带动空气运动,制造出相当大的湍流,这个效果就非常难以简单描述了,远非泊努利方程能够胜任。但迎着球旋转的方向,比背向其旋转的方向的空气压力大,是肯定。在空气阻滞力等作用下,乒乓球大体的空中运行效果是:下旋球以一种飘飘乎乎的方式减速运行,上旋球则沿着曲率越来越大的轨迹加速运行。强烈上旋球的轨迹常被近似描述为一段弧形,因此也叫“弧圈球”。

    如何制造旋转呢?当然,要通过力。并且,这个力要使球产生转动力矩。因此,沿着球面切向的分力越大,球的旋转就会越强。法向的力,全部贡献给了球体的平动。因此,对于水平不是太高的选手来说,“听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估计旋转强度的方法。球拍撞击球的声音越大,表明越多的力被用在弹射球的速度上,可能的旋转就越弱。反之,几乎没有声音的一个“蹭”过来的球,很可能带着恐怖的旋转。

    显然,击球人要制造下旋,一定要向下方用力;如果要制造上旋,一定要向上方用力。按照击球人的身体位置和击球部位等因素,制造下旋的技术包括“搓”和“削”等,制造上旋的技术包括“提”和“拉”等。一个典型的下旋制造术,在西方被叫做“chop”;而上旋制造术,叫“drive”。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中国队的高手们逐渐修炼出了以弧圈动作拉出下旋性质球的尖端技术,令对手回球难度大大增加。当然,这不是我们普通爱好者能够觊觎的地方了。

    在乒乓球运动刚被发明和推广的时候,除了平击方式,世界高手们都是以制造下旋的方式来对抗的。欧洲人在削过来削过去的比赛中,统治了世界乒坛三十余年。后来,日本人发明了弧圈球技术,在长抽等方式辅助下,击败了欧洲人。由于上旋球比下旋球有球速上的优势,因此很快形成了不同的攻守之势。直到今天,上旋和下旋为主体的打法,仍然被分别叫做“attack”和“defense”。由于“先下手为强”的优势,在荻村和田中等选手的领导下,日本人成为乒乓球运动的霸主,直到中国的崛起。

    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上旋技术和中国的快攻技术被欧洲人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弧圈球结合快攻”的技术打法。直到今天,这种打法由于兼有旋转和速度两大致胜因素,仍然是世界乒坛有统治地位的打法。然而,以下旋为主体打法的,从来就没有绝迹过。例如,中国队常培养削球高手,利用打法的相对稀有,在世界比赛上出奇制胜。梁戈亮,陆元盛,陈新华,丁松等下旋制造者们,被称作“秘密武器”,成为近代乒坛花苑里的奇葩。

    本人在最初接触乒乓高手的时候,被强烈的旋转搞得晕头转向。回下旋球的时候手直撞到台子上,挡上旋球的时候被上飞的球撞得视线模糊迎风流泪,就连拣球的时候都经常在远离球十几米的地方转来转去,全然估计不到由于球的旋转“自己跑了”的情形。洋相出得足够多了,终于也有了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对旋转的制造和掌握越来越显得得心应手了。 变成方块字码将出来,是为分享,权当总结,冀望提高也。

    关键词(Tags): #上旋(当生)#旋转(当生)#乒乓球(当生)#下旋(当生)
    • 家园 这事可值得自吹一下子

      上高中的时候我和同学打乒乓球,基本上是被修理的那种水平。但是唯有下旋球,有一次打球一个体育老师路过后就说其他人的削球顶多算搓球,只有我的有点削球的味道。

      不过我乒乓球水平就是臭,技术上也只有这点可以自吹一下子。小学初中的时候大家都打乒乓球,因为我屡战屡败心情不爽,跑去打羽毛球了。记得初一的时候体育课上将近三十个男生在打乒乓球,只有我和另外一个,两个男生在打羽毛球。最近打了打乒乓球,虽然技术不行,按照打网球羽毛球的战术组织线路,居然也不算弱不禁风。可是另一方面,这么好的球路也打不死对手,力量旋转上的不足自己都能看出来,这技术可真是无可救药啦......

    • 家园 先把花送出去再说

      现如今送朵花这么难?我等了差不多十分钟。

      在下与北河兄有同感,正是因为乒乓球的旋转太过强烈,掌握起来需要更多时间。假如一个人啥都不会,突然某一天想学学乒乓球和羽毛球,那么多数情况下,练上一年羽毛球差不多就可以去参加业余比赛了。而打乒乓球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功夫。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该死的旋转造成的。我教同事打乒乓球快两年了,很令人失望。可这小子偶尔打打羽毛球却长进不少,已经开始有“收拾”老师的“邪恶”念头了。

      另外,您可以试试在某种情况下拉“假弧圈”,也就是您说的“下旋性质”的弧圈球,我的体会是:中远台位置,在球的下降后期摩擦球的下部。当然,咱们不要苛求自己,只要能制造出不转的“弧圈球”已经足矣!

      另外,您说的别尔切克的球在当时的确有威力,但您要是能把他叫过来,咱俩都能很轻松的把他的下旋球拉起来而不必使用起重机,因为器材的改进使现在的人们能比较轻松的对付主动制造的下旋球(非主动的还是不好对付,比方说使用长胶的选手,那真是令人头疼)。

      • 家园 谢花!

        正是。此文也是希望把旋转问题尽可能说得透彻些,帮助初学者消除一头雾水的感觉。

        至于“下旋弧圈”,不是不转的假弧圈,而是真的带有下旋性质。摩擦下部也是往前用力才可以,目前为止我还是无法真正想象出是如何实现的。至于假弧圈,倒是好办。我从前没见过世面时自以为拉出的是弧圈球,现在看来都是假弧圈,呵呵。

        老别虽然早生几十年,毕竟是世界冠军。虽然这个“起重机”有过分赞誉的成分,我还是不认为自己有拉起来的能力,更不用说轻松了。我平时跟USATT积分在2200以上的削球打,对下旋拉下网的都比拉过网的多多了,只敢打搓攻。

        • 家园 北河兄客气了

          老别同学当年用的胶皮是啥样的我还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肯定不是长胶。因此他的削球属于主动制造旋转。那时候的器材水平,嘿嘿!还真的转不到哪里去。大家感觉他的球不好拉,同样是因为进攻者的胶皮也不咋地。您真的不用怕他。

          至于下旋弧圈(说是下旋,其实没那么转)也是从不转弧圈演变而来,动作差不多。您完全可以试试。只不过我感觉要拉出这样的弧圈恐怕只能是在中台或更远处,同时球体距离地面较近时才行(嘿嘿!瞎说哈)

    • 家园 老轧在哪儿呢?

      这可是我们的高手啊。。。

    • 家园 落台往回弹的下旋球

      谈不上什么“必杀”。我打出过也见到过很多这种球,这种球被救起的次数也不是一回两回。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考虑到小学生、初中生的个头,就更不容易了。要救这种球,反应要不一般的快,身体要不一般的灵活。

      打出这种球来,要靠“内功”的。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河里的某位内家拳高手说的。当然他说的是练功,不是打球,但我是看了他的描述才知道,原来这就是“内功”啊!

      下旋球是攻防转换的利器,尤其是近网下旋球。削球手如果做不到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能削出弹起后落不出台面以外的球,是到不了高手的境界的。近网下旋球极难处置,因为在近网的位置对方不好发力,因而不便进攻,即便进攻,也威力大减。此时对手如果处置不当,回过来的球离网较远,等于是将进攻的主动权拱手奉上。我比较常用的套路是,近网下旋球打在对手右前方;对手回过来;我再快速打到他的反手远角——这个球旋不旋转都不打紧,但是回得一定要快,越快越好,要的就是他的重心还没调整回来。

      • 家园 还是先送花再说话

        削球手如果做不到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能削出弹起后落不出台面以外的球,是到不了高手的境界的。近网下旋球极难处置,因为在近网的位置对方不好发力,因而不便进攻,即便进攻,也威力大减。

        不敢苟同啊,看看老兄。削球手做到削出不出台的球不难,但是这样的球恐怕会很高,尤其是站在中远台削球。还有近网下旋球很容易被打死的,尤其是近网半高的情况下。实际上现在削球手都在追求把球尽可能低的削到对方的底线上,球的飞行轨迹尽量平直,使对方难以回击出速度很快的球。

        • 家园 吐血中......

          老兄,您这段话我是彻底没看明白......

          您是不是详细讲讲,削出不出台的球如何会很高?近网下旋球如何被打死?还有啊,什么叫近网“半高”?哪些削球手在追求把球削到对方的底线上——最好能给篇文章的链接,我好学习学习,瞻仰瞻仰。

          如果你看过我对水前云船的回复,如果你对我说的这段话:“真正不好处理的球是中宫直进,球落台边”有所体会,你就会明白,底线上的长球不好处理跟它是不是削出来的没关系。

          “高手怕短,低手怕转”,水前云船的这句话您可以好好体会体会。这句话实际上反映了在不同阶段球员关注的焦点。在入门阶段,球员的注意力集中在技术问题:转不转、怎么转,拿捏力道、方位、角度等等;过了这个阶段,自然而然会更关心“长”、“短”这一类战术问题了。但是,对技术理解得不到位,是会影响战术的选择和发挥的,比如,“削出不出台的球会很高”就是一例。

          • 家园 看看老兄客气了!

            我猜想您是把搓球和削球混为一谈了,搓球可以做到您所说的那样。我所说的削球是指那些以削为主(或者是削攻结合)的选手,这些选手的站位在比赛的大多数时间里都处于中台或更远处,试想,把球削回去首先要通过球网,而球的运行轨迹肯定是一个抛物线,那么此时要想保证球不出台,您站的越远则需要的弧线就越高。应该是这样的吧?再者,落点在底线的平直的强烈旋转的低球实在不容易拉起来,击打时有“顶板”的感觉,吃不住球。现在的削球手们几乎全部使用两种胶皮:反手主要有长胶、生胶、防弧等(丁松用正胶,神奇!),而正手则多为反胶(发球、反拉或抢攻时大占便宜),有人间或还要倒板以迷惑对方。长胶这鬼东西太讨厌,属于用对手的旋转制约对手的进攻,而且弧线很低。

            近网下旋球容易处理是因为我打直板,采用台内突击或回搓就很容易对付削球手了。原来的链接现在打不开,我再找找看,有没有其他的。

            关键词(Tags): #搓球(当生)#削球(当生)
            • 家园 【原创】呵呵,名词懂得不多,见笑了

              “那么此时要想保证球不出台,您站的越远则需要的弧线就越高”这个我还是没想明白您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先搁下吧。

              我也是直拍,经常削球,也经常削出一些“落点在底线的平直的强烈旋转的低球”,我的对手对我削球的印象比一般的要深刻一些。但是后半句我不明白,既然“实在不容易拉起来”,为什么一定要强拉呢?简简单单削过去不好么?是不是觉得现在流行拉弧圈球,心中就先入为主对技术有了“高”“下”之分?

              技术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只有适用不适用。每个人的天赋、秉性不一样,适用的战术也不一样。为适合自己的战术选择合适的技术,就十分重要了。

              我前面说的底线边上的长球,更多的是从战术的角度讨论。因为对于中宫直进的长球,可用的战术选择很少,还都不是强力的攻击手段。因为要击球就要置拍于身前,置拍于身前就要屈肘横臂,这样一个姿态下,要发力只能依靠手腕和前臂,上臂无法象拉弧圈球那样摆出一个宽大的幅度来,自然回球的威力就小了。当然你可以移动身体、调整重心,选择适合攻击的位置和角度,不过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同样的,我前面提到近网下旋球的时候也是从战术的角度讨论的。您说的“容易处理”,不过是指技术上容易回过去罢了。当然,我并不认为近网下旋球是什么“必杀技”,甚至不认为是进攻手段,如果您注意我前面的用词:“攻防转换的利器”,就会明白,这只是用来调动对手,制造机会的手段。和前面说的中宫直进的长球一样,近网下旋球迫使对手无法采用强力的攻击手段,缩小了他的战术选择范围。如果要问,什么才算是“强力的攻击手段”,那么我得说,你最害怕的那种球就是对你来说的“强力的攻击手段”。对我来说,就是那种一击必中的抽球。

              什么叫战术?我的理解就是要让对手觉得别扭。我曾经的球友里面,跟我水平相当的,有的曾在连吃我两个发球后激愤地说“你除了发球还会什么”,有的被我“溜”得见我出现在球台对面就叹气。我看球赛时更多的是看这些,从这里面你能看出来球员的智慧、秉性、情绪,比单纯看弧圈球拉得好不好有意思多了。萨苏在“三条腿的马”那篇帖子里提到,有一次国际大赛,刘国梁在台面下做了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手腕抖了抖——放了一个高球,对手以为是扣杀的好机会,结果球弹起后改向,对手扑了个空。这样的花枪谁小时候没玩过呢,看到世界冠军在国际赛事上使出这样的手段,顿时心里觉得好亲切,与国际冠军的心理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而江嘉良连扣瓦尔德内尔几十板,比分咬到25平,你能看到双方坚韧不拔的毅力,心中敬仰油然而生。

              不怕您见笑,我们这些从小将乒乓球当成乐趣,从没经受正经训练的孩子对于术语名词十分陌生。尤其十多二十年没有打球,没看比赛,当今流行什么实在不甚了了。不过,实打实打出来的,交流分析起来讲求实事求是,我们不在乎一个技术叫什么,名词好听不好听,但并不妨碍我们在实战中运用它们。比如说“直拍横打”,光说这个名词我完全不知道它什么意思。可是锦候说“打反手球不翻手腕,用拍背击球”,我一下就明白,这就是我二十年前自创的反手技术。昨天水前云船讲到“推攻扑”,我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这个名词我还是头一次听到。可是为什么水前云船会认为我练过这个套路呢?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前面描述的战术与这个套路十分相似吧。象这样的思维方式比较正常。可见,没专业练过“推攻扑”的套路并不见得就不会使。有的人见我不懂“推攻扑”这个名词,就自以为比我高明,看不懂我的话就一定是我错了,大剌剌的样子十分可笑。让我想起前天看的大兵的一个小品,大兵招人,要招一个“老实人”,写了一个字问叫什么,那人说这根本不是字!为什么呢?因为“是字我都认得,这个我认不得,所以就根本不是字!”

              一笑。

      • 家园 我说的不是往回弹的

        是直接弹过网。

        对方除非也飞速跳过网才追得上,大概对孙悟空来说不算必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