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色|戒》:善与恶,仁与义,以及色与戒的戏剧冲撞 -- 九霄环珮

共:💬10 🌺1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色|戒》:善与恶,仁与义,以及色与戒的戏剧冲撞

    [按:在观影之前,鄙人曾写了一篇有关《色|戒》内涵的短文,但受没有观片的局限和当时浮躁的心态,自己现在很不满意,于是另就一篇,希望以全面深入和严肃的态度,领略这部奇特作品的奇特趣味]

    艺术欣赏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谈及《色|戒》,如果陷入片中人物裸体的纠缠,或历史与政治的纠缠,或虚幻与现实的纠缠,那么,一部本可以具有奇特趣味的作品就会沦为奇特的乏味。客观地说,《色|戒》是一个难于欣赏的作品。在笔者看来,困难在于《色|戒》的趣味主要来自于抽象的哲学观念的戏剧性冲撞,而非故事情节的,画面的,或音乐的艺术表现。这些哲学观念包括善与恶,仁与义,以及色与戒。它们之间的矛盾与联系构成了这部作品的独特艺术趣味的主要因素。

    艺术作品经常和哲学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传统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宇宙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和对认识本身的认识。按流派,中国的传统哲学可粗略地划分为儒家,道家,和外来的释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派的思想发生了显著的融合和交叉)。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哲学的论述体现对诸多观念的思辨。这些观念之中,与《色|戒》密切相关的,包括儒道共同关注的善与恶,儒家关注的仁与义,以及释家关注的色与戒。中国哲学对人的认识论中,两个主要主题是人性论和人生理想(或人生原则)论。人性论主要涉及善与恶这两个观念,人生理想论中涉及仁与义。外来的释家中的色与戒则涉及于人生论和宇宙论。

    电影作品经常面对人性这个话题。《色|戒》也不例外。谈论人性,可能处于不同的语境之中。这里我要处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语境中谈人性。中国古人谈人性,主要就是谈人性的善恶。有趣的是,由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以及对“人性”这个概念定义的差异,不同的古人几乎把人性是善是恶的所有可能性都谈到了。比如说,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道家和王安石以及王阳明等人说人性无善无恶,还有董仲舒王充等人说人性有善有恶,等等等等。那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论这样的一个语境下,《色|戒》说的是什么人性呢?在笔者看来,《色|戒》说的是善与恶的矛盾性和彼此之间的转化。

    《色|戒》的灵魂角色是王佳芝。《色|戒》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王佳芝。易先生和邝裕民都是配角。《色|戒》中表露的人性,也是“主要”针对王佳芝(易先生和邝裕民只是附带,不是重点)。这是显然的,片中的每一场戏都有王佳芝,其他人都只占一部分。那么,我在这里也就专门谈论王佳芝身上的人性之善恶。当她决定刺杀易先生时,此举是善是恶?在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看来,这大概是行恶图善。也就是说表面上做的是杀人这样的恶事,但目的是爱国锄奸这样的善举。肯定的是,这里有一个矛盾:恶变成善和表面的恶,实质的善。具有戏剧性的是,后来王佳芝决定纵虎归山,那么这是善是恶?笔者看来,这是行善致恶!也就是说表面上放弃了杀人,放人一条生路这样的善事,却招致了更多的人(包括她自己)的被杀。这里又有一个矛盾:善变成恶 和表面的善,实质的恶。这两个从人性论上分析的双重矛盾,在笔者看来,具有深厚的艺术的和哲学的趣味。

    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两个字大概就是仁和义了。这是从孔子开始,喜欢思想的中国人喋喋不休的一个话题。仁和义是中国人的主要人生原则,也是主要的人生理想。在儒家看来,达到仁和义的要求,就是理想的境界,人生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谈的,不是多大的房子,多高的官位,多好的车子等等这些物质名利上的事情。孔子主要谈仁,义附带谈及。孔子的仁实质就是尽己之心以助人(此为忠)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为恕)。孔子的义就是宜,就是应当的意思。行义就是做应当的事,不做不应当的事,这个江湖义气中的义有一定的区别。后来的儒者,比如孟子(仁恻隐之心的发展),董仲舒(仁是“爱人”)等也对仁义有重大论述,但和孔子并没有本质的差异。仁义,特别是仁,毕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那么,这个仁和义,在《色|戒》这个作品有着怎样的折射呢?在笔者看来,《色|戒》折射出一种仁和义的矛盾。

    通俗地说,仁就是对人好。但是,自古的思想家就知道,一味地对人好是有问题的,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展开论述才能明确真正意义上的仁的要求。义就是古人增加的一条对“仁”的节制。事情有应当不应当之分。对恶人行仁,经常就是不应当的事情。义,制定了一个界限,确立了何为宜。《色|戒》里面,王佳芝开头决定投身与锄奸行动,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义,她义无反顾地朝这条道路走了下去。后来呢,她居然放跑了汉奸,这个片子生动地原原本本地说了一个“妇人之仁”,一个丧失了义之节制的仁。所以,《色|戒》中存在着这么一个仁和义的矛盾和从义无反顾到妇人之仁的转变。

    那么,《色|戒》中的这个王佳芝,是怎样进行从恶图善到行善致恶 和 从义无反顾到妇人之仁 的转变的呢?于是这就归结到色和戒这两个释家观念——释家思想仿佛能把一切看穿。

    一看到《色|戒》这个标题,就有一种明显的释家思想的味道。这个标题绝对不止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那个论语里的色和戒。所以,如同许多耐人寻味的标题一样,《色|戒》也有一个双关甚至多关的内涵。如果我们查一下字典(网上的如www.zdic.net),就会发现色的众多含义当中,有这么两条:

    1 外表:如:色仁行违(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色样(式样;模样)

    2 佛家语,指有形、色、相的一切物, 即所谓物质。 如色身,色即是空(指世家一切色法(物质)的本性)。

    那么什么叫戒?字典里的解释大致有这么几条:防备(戒心),革除不良嗜好(如戒烟),古同”界(界限)”,还有就是佛教律条,“戒”是佛教三藏之一,与“经”和“论”并称,核心意思就是“一心向善,诸事莫恶”。有趣的是,这里又回到善和恶的哲学观念。

    世上的众形,众色,众相,光怪陆离,迷人心魄,对《色|戒》中王佳芝的迷失,释家的一声狮子吼就是“戒!”。按照更世俗的说法,那就是:

    永远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关键词(Tags): #影评#色戒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