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农民 知识分子 -- 辰洋

共:💬73 🌺6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农民 知识分子

    潜水多年,从未冒泡,今天吐口气。河里最近是不是人气不旺,需要吸引眼球。象关于“解放前后哪个社会更富裕的问题”跟贴还很多,这个问题的讨论有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嫌疑.提出此论点的人根本对中国不了解,尤其对中国农村不了解,对中国农村根本没有感性认识,对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原因没有认识。

    由此话题联系到另一话题,“农民 文革 知识分子”。对文革,我没有话说。对农民和知识分子,我觉得可以多说两句。对于农民、知识分子的定义,维基百科里有各种解释说明。但是从行文长短就可以看出两者差异。可以看出知识分子这个词的虚伪性。

    农民既是指一类人、一个阶层,也是指一类工作。农民可不可以有文化、有知识?可以,但是没有人把种田栽菜为生的人称为知识分子,即使他有知识文化。

    知识分子能不能成为农民?不能,因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阶层。一个高一个低。哪有高向低流动,即使最底层的农民撑起中国工业化的基石。

    知青和具有城市户口的其他后来人相比,有其不幸。但是,怎么没有人把知青和农民相比较?从人生选择上,知青可是比农民强百倍。知青不就是暂时分配做农民工作,农民可是一辈子的工作。

    个人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无可厚非。但是,你不应该轻视农民工作和从事农民工作的人。知识分子为什么就不能从事农民工作,不管是大还是小知识分子。

    对各种不同的工作和从事此工作的人,更本就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工作之间正常流动没什么了不起。

    本人不在国内,举两个身边的例子,型不信由你。

    一朋友七十年代从荷兰移民到此地,她有botany master degree,来时在一研究机构做事,和政府有contract,政府funding.做几年后,政府funding用完了,她也失业了。认识她时,已做caregiver十多年,天天上门照顾老人。

    另一人是一个客户,刚接触时知道她是在养老院里做chef.熟了以后聊天,告知自己是sociology bachelor degree毕业,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就到养老院里做chef,已20余年。

    不知各位河友怎么看这些例子,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国民心态也能这样,也许就真的能民主和谐了。

    任何国家任何年代的农业生产工作都是幸苦和乏味的,即使你再怎么把农民知识分子化,但他却是国家生存的基石。这就是任何发达国家都要补贴农业的原因。

    请不要只强调知识分子和知青的不幸而忽略轻视了我们的农民。

    关键词(Tags): #农民#知识分子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其实老萨文章里也提到了,那个年代啊,不是哪个阶层的问题

      是整个社会都疯了,不是主动去疯,就是自愿,被逼跟着发疯。

      老萨有个例子是,从城市送人去东北农场,人农场根本不愿意要,干不了多少活还得管饭。可不要不行啊,政治任务啊。

      您那几个工作调动的例子挺有趣的。我也讲一个。俺们大学里有位女士,读博一般人四年,她读了6年,可人家不白多读,Science上发了好几篇,好不容易毕业了,前途无量啊。可人家觉得烦了。实验服一脱去接受无产阶级改造 -- 进森林砍树当伐木工去了。干了半年又烦了,干脆回家当家庭妇女去了。

      不过我也听说过不愿意当农民的老外。俺以前在一家叫Danfoss的丹麦公司干过,是丹麦最大的工业企业。创始人家里是地主,自己干活的地主,指着他老老实实接受祖业呢,可人家不乐意,要当工程师,最后自己鼓弄阀门发了家。

      其实知识分子本身也是个挺虚的概念,您说您怎么分谁是谁不是。看谁会外语?看谁读过三国?看谁大学毕业有文凭?反正我觉着是不好办。

      谁也不能看不起农民,这是真理。现在有的年轻人开口闭口骂人“农民”我就看不惯 -- 小样儿的。可您要说这的人都同情知识分子,都同情知青,没人看得起农民。我也不同意,相当不同意。建议您去看看河友抱朴仙人写的关于农业税的文章。贯穿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当年多少河友为之洒泪啊。

      • 家园 看清中国近代史:中国是在没有工业基础的社会上,进行工业改造

        看清这个历史,农民和知识分子都是在被改造。改造可不是好词,好人怎么要被改造呢?这是现在大家产生痛苦的根源,特别是我们改造完成后的社会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时。但这确实是改造,是所有人的改造,只不过农民不象知识分子那样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已。

        从洋务运动开始,在西方强大势力的打击下,我们这个国家就自觉地尝试进行了工业改造。但建立在官僚或者买办基础上的工业是空中楼阁,一碰就倒。洋务运动终止于列强的打击,黄金十年也由于将农民排除在外,和买办的性质而失败。

        纵观世界,至今也只有欧洲、苏联、美国和中国,真正在自己的力量,自主进行了工业改造。其它四小龙、东欧,不过是在美国或者苏联的基础上的旁支,显然不适合于中国这条拥有雄心的大国。

        既然这是一场全民改造运动,人人都只能同历史自我切割,这能不痛苦吗,而且是全社会的痛苦。

    • 家园 一个被想当然的事情是:那些城里人的后代应该在城里生活。

      我们应该知道,这其实是国家的政策决定的。按照人人平等的原则,凭什么城里人一出生就被决定不会当农民?而农民的孩子很可能继续当农民,如果他们不格外努力的话?

      • 家园 不同意这种说法

        农民本来应该是有选择的,不让农民进城的政策也是有人批

        评的。

        知青的年龄,按现在的说法很多都还是属于未成年人,

        应该和父母亲人生活在一起的。

        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从小逐步养成的,南方人吃米,北方

        人吃面,难说谁好谁坏,但是就是会有不适应。老外喜

        欢牛奶面包奶酪,即使出国多年的过人也没有几个能收

        得了天天吃这些东西。适应一个环境的人不见得适应另

        外的环境, 一个行政命令强迫把未成年人从自己从小

        熟悉和适应的生活的环境中送到远离亲人父母的另外

        一个陌生的环境,本身就是残酷的。 从农村亲戚那里得来的

        一般感念,就是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离开家乡越远的地方,

        收入水平要超过家乡当地水准一定程度,人家才会去的,要不

        谁不想和父母妻子亲人生活在一起 ?

        至于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应该做的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准,

        而不是让大家都去做农民。

        一个社会总是有不平等的,政府要做的事情是适当补偿下层,

        提供下层的百姓往上走的道路,而不是强迫让大家都变得一

        样穷和困难。

        且不说这些知青在生活和心理感情上比当地生长的农民要

        承受更多的痛苦,和这样做付出的社会代价和成本,这种

        我受过这种苦,那么别人也应该要受这种苦的想法

        和做法是要不得的,对社会进步也只有阻碍作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