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共:💬185 🌺28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以老兄的学力,要是老兄能看出

          汉武帝很关心李陵和那五千人的命运,那我就太佩服了。

          那个时代,皇帝就是一切。太史公可以说是当事人,他的记录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说。汉书里的记载我也看不出汉武帝的角色如何光彩,本朝人的史书都如此记载,他当时的角色就可想而知了。

          以老兄的学力,一定知道一条历史研究的一般规律:本朝人的史书总是说好话的多。

          • 家园 这件事里,汉武帝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

            李陵有决死战斗,杀虏过万的成绩,只要能回来,就说明皇帝算无遗策,慧眼识人,所以他要召见李陵的家人,让看相的审视一番。

            李陵无死相,武帝当然是满心欢喜的盼着李陵脱险回来,他关心的只是李陵一个人的死活,那五千战士,对他大概不过就是个数字。

            • 家园 这件事情上倒另外有看法

              对于汉武帝而言,战争的损耗决不是战场上的得失。汉武帝时期开放了民间养马,实行马政,战争时军马不足从民间收买,具体措施为提供马匹减免赋税。我记得看到过资料,大致为一匹马六万个铜钱。这么估算,卫霍最后一次出击匈奴十四万匹马价值84亿铜钱(损失的11万价值66亿,短期内显然无法补充,所以此后卫青也休息了)。加上回来的赏赐军功50亿,仅这两项开支就已经是134亿。134亿是个什么概念呢,汉宣帝时期一年税收少府大农各七十多亿,少府略多于大农,总额按照150亿估算好了。汉武帝时期的各种开源,比如增税和盐铁专卖都是逐步实施的,一直到后半任命了桑弘羊进行管理后才逐步成型。汉武帝时期尤其是前期的税收估计不会超过汉宣帝时期,暂时按照150亿估算。仅仅战马和事后赏赐就130多亿了,加上其它开支,比如粮草,运输工具等等,一年的赋税未必能打得了这一仗。这点上倒是理解汉武帝时期为什么只重战果不太计较战场损失的风格了,例如马邑之战后处死了王恢,李广利第一次出兵半途而废派人堵着玉门关不让出来。而只要打了,有战果,无论战场损失也不实际处罚。比如赵信降胡那次是否处理苏建,卫青没杀,汉武帝也没杀,两条命都可以捡回来。毕竟对西汉而言大本钱早就投下去了,到这时没有太计较的道理。而前线没有战果无论如何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 家园 这点我倒没想到,赞一个!
              • 家园 总是觉得这件事蹊跷

                李广利部队的出击方向是新疆哈密,公孙敖和路博德出击的方向是从内蒙古东胜向蒙古车车尔勒格,李陵是从居延海向北。

                除非武帝认为,李广利的部队牵制了匈奴主力,公孙敖的部队又挡住了匈奴东路,李陵夹在他们中间,最多只会碰上些散兵游勇,不必担心,否则实在解释不了为什么非要派这几千步兵出去。

                不过我实在怀疑,李广利真的能在草原沙漠上晃悠四个月。

                • 家园 我的猜测,汉武帝不见得相信李陵能为李广利做什么

                  他倒是更有可能是进行一种试探,看看步兵能否远征。自卫霍以来西汉一直是骑兵远征,步兵辅助。但是骑兵的费用高昂,汉武帝后期财政已经有捉襟见肘之感,他或许是想尝试一下子步兵单独行动的能力。

        • 家园 任兄的观点, 土生已知, 但并不赞同.

          关于"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一句,土生觉得并不影响原文的意思.其实,在土生的愿构想中,还想对这一句多说两句,只是想尽早完成,才没将后面的引入。

          武帝是通过相者来问李陵的死活。虽然在那时问卜是常事,但结合刘家自己的悲剧,你不觉得可悲吗?有这一句,会对原文有伤害吗?

          任兄的有些结论或推断有些武断。

          土生觉得当初李广说不愿受刀笔小吏之辱,自己也警觉不要学滴血未流,却用唾沫杀人之人。

          再说,这是千年的争论,并不会在今天结束。实在是多土生一个不多,少一个也不少。

          历史是个镜子,每个人都从中可以照得着自己,所以,人人观点各异,不必要先“有冒犯之处”,然后在说“多多包涵”。

          多谢。

          • 家园 有没有这句话还是很有影响的

            刘彻本人很信看相这一套,有没有这一句,是关系到刘彻是不是想要李陵死的问题,怎么会无关紧要呢。

            “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这是连贯的一句。“死战”不是战死,李陵出兵,是刘彻批准的,李陵打了胜仗回来,刘彻脸上有光,否则他重赏陈步乐干什么。李陵的堂姐(妹)是太子中人,颇受宠爱,刘彻喜欢用外戚,李陵本人也算是刘彻的亲戚,刘彻有什么理由非要让他去死?

            李陵的部队是且战且走到离边塞百余里的地方全军覆没,而不是在边塞附近和敌军决战,最后的战斗也就是一两天时间,这点是很清楚地,那时候没有电报,等边塞的守军得到消息,整队出发,能做的也就是接回李陵的残军了。

            从上下文分析,“边塞以闻”只是李陵战斗的结语,后面转到朝堂上的活动,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场景。你把“边塞以闻”和“上欲陵死战”连在一起,得出刘彻等着李陵战死的结论,未免太武断了。

            刘彻为了自己的面子把五千壮士送上绝路,他在整个事件中扮演的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但为此就把没发生的事情安在他头上,恐怕只能降低批判的力度。

            • 家园 李陵的出身是士族

              就算有家人嫁入宫中也不能算外戚势力,看看卫霍李的出身就知道不同了。还有就算是皇帝,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要顾及方方面面,不然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特别是对刘彻这种想有所做为的领袖,他用外戚是有政治目的的,但又不便做得太明显。他的性格说得好听些是比较在意领袖的权威,不好听些是有时过于好面子,导致任人用事上不够公允,但其政治能力还是很强的。这对于他的某些下属来说就是悲剧了,不知道那个时候的通讯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信鸽之类的方法传递紧急消息。

          • 家园 观点可以各异,但是硬伤却不应该

            土生兄既然觉得“不必要先“有冒犯之处”,然后在说“多多包涵”。”那么咱就不要您的包涵来冒犯两句。

            大家的观点可以各异。您可以觉得说“李陵叛国是小人”是以笔杀人。咱也可以觉得把李陵叛国说成委屈万状是为叛徒张目。观点不同而已大家就求同存异好了。

            但是,基本的史实还是不要篡改,也不要无中生有,明明史书中没有的话却硬要在译文中加出来。这是“硬伤”而不是观点不同的问题。如果连基本的史实都不顾了,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必要辩论下去了。

            • 家园 有没有硬伤且不论, 水平有高低,

              但何为应该不应该? 何为篡改? 土生在哪里说明是译文?

              内容可以讨论.但听任兄的意思倒是一个态度的问题了,这不知道是不是又一个帽子?

    • 家园 【原创】李陵碑(下): 李陵之千年一战(上)

      [土生按] 在介绍李陵的出征前,有必要说明一下事情发生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其中人物比较简单,史书上怎么称呼,咱们照着抄就是。时间中的年也好办,比如太初四年,咱们按公元前101年算,天汉元年,是前100年。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月份,比如“胡天八月即飞雪”。 塞外八月就下雪吗?如果以旧历算,那么是的。如果以现在用的公历算,有时候就不一定了。所以,当我们引用一些资料时所用的月份,常是按旧历算的。

      此外,土生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地点,比如,“居延”是在哪里?当时汉军到达的“浚稽山”现今又是哪里?知道了大致的位置,对我们分析当时的情况会有很好的帮助。可惜土生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地图可以贴上来供大家参考。但土生会尽量将其中涉及到的地名的现在名称列出来,有兴趣的河友可以用现在的“内蒙古地图”和“蒙古地图”就可以复原古战场和当年的行军大致路线。当然,如果河里的热心高手如果肯进一步绘制地图并贴在这里,那就更好了。

      李陵九月兵出居延。这“居延”在今天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额济纳左旗。在当地,有一个大湖,叫作嘎顺淖尔,这是蒙古名字,汉语名字叫居延海。即使现在,当地人们也称额济纳左旗“小杭州”,有“左旗的风光赛苏杭”之说。所以,如果有去过苏杭的但没有去过额济纳左旗的河友可以用苏杭的风光来想象一下那里是什么样的景色。从居延出兵,是因为武帝当初让李陵“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查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从练兵的酒泉、张掖出发,居延成为北上出边塞的合理出发点。

      再说一下“九月”。九月对于关内来说,依然是绿树成荫;但对于塞北而言,却已是深秋初冬景色,北风渐起,百草已开始凋零,天尤其高远。这一切,在当时大汉五千男儿的眼中,是充满了悲凉的萧杀之气呢?还是有着“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迈呢?土生看应该是后者。

      李陵领五千自己亲自调教的步卒出塞,三十天后,北进千里,到达至浚稽山南龙勒水扎营(浚稽山为今阿尔泰山在蒙古国境内的余脉——额德伦格山,龙勒水为今日蒙古图音河),同时派麾下陈步乐回朝报告情况。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

      现在,时间已到十月。对于李陵的部队来说,九月是平静的,但十月,却注定是不平静的:他们遇到了匈奴刚刚得胜的王者之师:由单于且鞮侯所领的三万铁骑。且鞮侯于太初四年(前一O一年)为单于,苏武被扣是在天汉元年(前一OO年,说实话,当初是曲在汉方)。在遇到李陵前不久,他又刚刚搓败了李广利的三万骑兵,正是锋芒锐利之时。何况,初冬的塞北,正是马肥人欢之时。所以,当这得胜的三万王者之师遇到这区区五千汉朝步卒的时候,该会露出多么惬意的欢呼啊。就是面对的是五千骑兵,也完全可以出演一场饿虎扑羊的好戏。何况,这还是步兵。

      大家都知道,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强大突击力和机动性对于步兵来说是可怕的毁灭性力量。即使到了二十世纪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骑兵的突击力量依然可怕。大家也许知道红军西路军之败,其中,马家骑兵无疑已成为当时红军士兵挥之不去的恶梦。

      土生曾见过百马(或千马?)奔腾的场景,并为之所震撼,所以,古人用万马奔腾来形容磅礴的气势。现在,李陵的五千步卒在遇到匈奴的王者之师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土生每读到这里,就会在眼前浮现这五千壮士肃穆的结阵,面对漫山遍野,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而来的敌骑,安如泰山般铸立的情景。“虏。。。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即使土生曾身在奔腾的马群旁体验大地震动的感觉,也实在难以想象万马奔腾会是如何。如果,再加数万人的呐喊声,以及漫山的刀光剑影,这又是何种景象?

      无论如何,匈奴如潮水般来,又如潮水般溃退了。“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请再想象下依靠自己双足的汉军追击骑在四条腿马上的匈奴人的情景,一直以彪焊著称的匈奴人在他们大单于的眼前如惊涛拍在巨岩上一样的溃散了。于是

      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馀级。(《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

      对于这一段,土生首先想说明的是即使匈奴是当时机动性最强的骑兵,这八万骑兵也不能招之即来,如果能在三两天内聚集,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估计李陵和匈奴之间的战斗到底持续了多长时间,会有帮助,土生会在后面进一步说明。另外,土生一直对李陵所用的“车”比较感兴趣,不知道应该是什么样的,但应该灵巧而不笨重,身上有两处伤的士兵们还可以拉得动它,而且也应该易于在山地以及草原和半沙漠化草原上行驶。同时,这种车应该主要是负载物资给养,并且战时可以变成大营。

      现在,是五千对十一万,而且是步兵对骑兵。由于骑兵所拥有的机动性,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投入战斗,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脱离,同时,由于兵力相差悬殊,匈努也一定使用了车轮战法,“连站”(这好象也是一个人的名字),以尽可能拖垮汉军。可以看出,由于战况惨烈,汉军多有伤亡,但士气未有稍懈。这种同仇敌忾,坚如磐石的气概,我们不能不将之归因于主将李陵的调教。

      在这样的激战中,军队转进方向抉择至关重要,主帅李陵为自己的军队选择了一个最有前途和想象力的方向:

      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我们前面说过李陵北出居延千里,进入浚稽山与单于匈奴主力激战后,那么其战略转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由于土生已给出居延和浚稽山现今的位置,有兴趣的河友可以看出当时的选择不外有二:

      其一,直接沿来路南归;其二,取道东南,向朔方郡,五原郡方向靠拢。这两者的路途远近差不多,但后者却有着埋伏着一个巨大的可能性:如果在朔方郡,五原郡的守军能主动出击, 则可以形成对匈奴的夹击之势,不但可以解自身之困,而且可能重创匈奴主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让土生再简单补充些关于在当时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上汉军情况。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由云中(今托克托县境内)出发,大破匈奴军,尽复河南地。于是“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其时谋臣主父堰即奏请汉武帝屯垦徙民戍边,其奏折称:“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遂于匈奴故地置朔方(今磴口县境内)、五原(今乌拉特前旗境内)、西河(今杭锦旗境内)、云中、上郡(今内蒙古乌审旗、鄂托克旗东段及部分陕北地区)五郡,设61县,并移民垦殖。当年就募民徙朔方十万口。汉代重要关塞均有军屯,如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所在的窳浑县一带亦拓地垦殖,用屯田以济费。公元前119年“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山东水灾,民多饥乏,徙贫民于关以西,以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今鄂尔多斯南及银川平原等地),七十余万口”。此后又数次发谪戍屯于边。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到李陵出兵的天汉二年(前99年),大汉朝已在河套平原上经营了近30年,正如主父堰所说,河套地区已成为已经成为“广中国,灭胡之本也”的大汉朝前出基地。并且,需要强调的是,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即李陵出兵的前一年,武帝“发谪戍屯五原”,进一步加强了这里的力量。

      从上面的陈述,我们可以遥想李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直奔当时的朔方(今磴口县境内)、五原(今乌拉特前旗境内)的原因和期待。李陵在与强敌鏖战的时候,并没有失去半点方寸,而是“引”兵东南,这是在构筑一个巨大的希望和机会;并且,他并没有在广褒的大漠上随意行进,而是沿着故道在走,“循故龙城道行”:这样,当然将自己的行军路线和方向暴露在匈奴人的面前,但在这种步卒对骑兵的情况下,所谓的行军路线也无什么机密可言。另一方面,循故道而行,关于这里战况,就有可能最快地传递到汉军大营,并且,如有援军北上,也不至于迷失方向,可以迅速形成夹击之势。所以,在那个没有无线通讯的时代(如果有河友觉得此句为废话,想砸板砖就砸吧),李陵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将自己的行军路线暴露在了敌人和自己大本营面前。

      无论如何,这五千“力扼虎,射命中”的汉子不但正创造着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而且也正在为大汉朝创造着一个巨大的机会。现在,对于这场惨烈的鏖战,最终鹿死谁手的关键之匙其实已经落在了对阵双方的最高首脑的手中:大汉天子刘彻,与匈奴大单于且鞮侯。其结局如何,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关键词(Tags): #李陵#汉武帝#匈奴
      • 家园 喝声彩!重装步兵遇上轻骑兵

        想像一下,带甲五千出塞,千里奔袭,高歌“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何其雄壮威武。那时的荆楚真是多壮士,项羽带8千楚地子弟兵也是以一挡十,锐不可当,说明荆楚尚武,单兵作战能力超强,当然,也要猛将才堪御兵,这种以少敌多的正面作战首先靠的就是压倒一切的气势和慷慨赴命的军魂,也考验兵员平时结阵训练成果,以及统兵将领对瞬息多变的战场的洞察力和对野战中的部属的控制力。

        估计李陵的指挥才能和应变能力在这十日的战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至,把匈奴兵打服了,立马高处的单于不会没有惜才的感叹。

        据考证,好像李陵投降后,辖地在现在的吉尔吉斯一带,那是匈奴没能完全征服的西域,李陵也算得以继续他的军旅生涯,戎马一生至死。

        他的血统注定他生来就是军人。

        只是其中的兵道,王道,还有他的运道不是他所能把握的,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杀身取义,象当时的苏武和后来的杨业。李陵的弱点是在面临人生重大关头选择惜命,不是义士所为,他内心深处一定觉得自己就是悲剧的一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