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悲情将军李陵 -- 篱落呼灯

共:💬83 🌺1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悲情将军李陵

    闲来乱翻书,看毕《汉书.李广苏建传》,不禁为李陵将军长叹。虽然其祖父李广将军被迫自杀身亡,然声名仍在,“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而李陵将军不仅家族被灭,而且身负恶名,“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最终如其《答苏武书》所言:“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李陵将军之际遇悲惨,无以复加。

    李陵,字少卿,名将李广之孙。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李陵不仅是骁勇善战的大将,而且是颇有文学成就的诗人,被认为是五言诗的创始人之一。唐释皎然的《诗式》云:“其五言,周时已见滥觞,及乎成篇,则始于李陵、苏武二子”。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五云:“李陵苏武是吾师”。韩愈《荐士》云:“五言出汉时,苏李首更号”。张祜《叙诗》云:“五言起李陵,其什伤远离”。遗憾的是,《李陵集》在宋代散佚,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李陵的诗大多为伪作,风格与古代评价的也多有不符,如钟嵘《诗品》云:“文多悽怆,怨者之流。陵,名家子,有殊才”。但是根据众多名家和典籍的记述,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李陵不俗的文学成就。如此高士,“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在匈奴二十余年,这对他也该是极大的痛苦吧。

    李陵虽有一腔报国热血,但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他总是被分配作为接应部队,无用武之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被召作辎重部队时,李陵叩请汉武帝刘彻允许他自领一军,以击单于。所言“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曾被视作逞勇,然而观乎之后的战斗情况,此言实在不虚。汉武帝有些不悦,责备他“将恶相属邪!”,并刁难说“吾发军多,毋骑予女”,不愿派骑兵给李陵。在北方草原上,步兵根本无力与骑兵抗衡,但是李陵说他不需要骑兵,“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本来汉武帝派路博德领军半路接应,但是路博德曾为伏波将军,羞于做李陵的接应部队,还去汉武帝那里扯了一回皮。李陵就在汉武帝恚怒的情况下领五千步兵从居延(现在宁夏的黑城遗址一带)出发了,向北走了一个月,到达浚稽山(蒙古阿尔泰山)。在这里李陵与单于的三万骑兵部队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李陵以少胜多,“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附近共八万骑兵合围,李陵率兵且战且退,斩首三千。双方力量相差悬殊,李陵的部队伤亡也不小,向东南方向撤退,在南山树林中,“复杀数千人”,并用连弩险些射中单于。单于心生惧意,以为是汉军精锐,所以总是打不下来,又担心汉军故意引他们向南,害怕有伏兵。在接下来的拉锯战中,匈奴又付出了二千伤亡,于是打算撤退。这时候有一个士兵被校尉羞辱,居然阵前投降匈奴,向单于说李陵他们没有后援,而且弓箭快用完了。于是匈奴大喜,继续围攻李陵部队。李陵部队被逼入峡谷后,弓箭用尽,伤兵累累,四面都是敌人,形势危急。当晚李陵便衣出营,告诉左右他要孤身去擒单于,这大约也是他们唯一能够全身而退的办法了。过了很久,李陵回营,行动失败,叹息道:“兵败,死矣!”于是斩旌旗、埋珍宝,连夜分散突围。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粗粗算来,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骑兵,转战十余日,居然杀伤了上万敌兵,此等战功实在不负其出征之前的壮言。李陵部队突围之地,距塞上仅百余里(若有军队接应,当能全身而退,路博德罪之深矣),最终成功突围至塞上的有四百多人。这么多人分批突围出去,断无完全串供可能,以上战斗情况,基本上应该属实。根据后来单于召李陵为驸马,封为右校王,也可看出李陵的骁勇善战得到了匈奴单于的尊敬。

    李陵降匈奴,汉武帝大怒,众臣都怪罪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其求情,认为他素有忠义,而且以五千步卒,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矢尽道穷,被俘后投降应该另有所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结果汉武帝居然认为司马迁这是在攻击李广利大军未有战功,同时为李陵游说,处以腐刑。之后,汉武帝也曾想起路博德未曾按照事前的计划出兵半路迎接,导致李陵孤军奋战,但最后也仅仅是慰劳了突围的四百人而已。一年后,汉武帝派公孙敖领兵深入匈奴打算迎回李陵,但是公孙敖无功而返,说匈奴俘虏透露李陵帮助匈奴练兵对付汉朝(其实是另外一个叫李绪的人,李绪与李陵相差甚远,公孙敖难辞栽赃以避责的嫌疑),于是汉武帝震怒,族灭李陵全家。从此李陵彻底断了后路,在苏武以及霍光派出使者的劝说下,依然不肯归汉,担心归汉后任人发落,再度受辱,曰:“丈夫不可再辱”。在《答苏武书》中说:“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对比其祖父李广将军临终之语:“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矣!”,二人对朝廷刀笔吏以文辞左右个人功过惧之深矣。

    李陵在匈奴期间基本上相当于徐庶进曹营,对于助匈奴练兵的李绪,“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卫律)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从中对比同样降匈奴的卫律,也可看出李陵刻意与单于保持的距离。史书唯一记载的李陵在匈奴之后参加的战役发生在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距李陵降匈奴九年之后,《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这次战役再次发生在李陵的伤心地--浚稽山,以李陵之骁勇善战,五千步卒尚且可与八万骑兵对抗,何况以三万骑兵对二万汉军,此战能够让汉军得利且全身而退,李陵恐怕放水不少。苏武终于得以归汉,李陵辞别曰:“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并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心中沉痛悲凉,可见一斑。

    汉武帝好大喜功,先是不罚路博德以私害公、不迎李陵,后是轻信公孙敖避责之言,误诛李陵全族,《答苏武书》所言“陵虽孤恩,汉亦负德”不虚。李陵的悲剧,乍看似乎有路博德耍滑、公孙敖妄言、汉武帝轻信等诸多偶然因素,但是细细想来,亦有其必然性。国人素来喜欢以圣人标准求全责备,宋代更是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以李陵当时被俘之处境,恐怕除了一死并无其它更好出路。苏武以使节身份被羁押数十年,归汉时白发苍然,老母已亡、妻子改嫁,仅被封典属国之官,而李陵以降将身份,纵然得以归汉,恐怕也只能是任凭发落,由“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了。所以李陵愿意先降匈奴,以图立功良机,譬如刺杀单于等,以立功身份归汉,恐怕方能抬头做人,这的确是李陵当时可以作出的除死以外最好的选择。但是被俘未能以死明志就无法逃避国人众口铄金的责难,纵然如袁崇焕之忠义也难免凌迟,甚至被愚昧百姓众口撕咬。群情汹涌之下,再加上落井下石的小人和虚荣易怒的皇帝,李陵的悲剧也就无可避免了。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当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美国军人会打完这颗子弹后,以陆军教材所教的标准投降姿势向敌人投降”,美国人认为军人在已经尽职尽责的情况下,投降是无罪的。这一点令人为之叹服,也为那些被俘回国后受辱的志愿军战士不平,他们本该受到足够的尊敬和礼遇。美国人勇于承认军人作为一个凡人活下去的权利,而不仅仅用僵硬的教义或道德对军人苛责,这种文化和理念,套用烂俗的话来说,确实代表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假如当时的国人能够以更宽容的心态对待李陵事件,能够尊敬其奋战到矢尽道穷的忠义,或许李陵能够在匈奴再立大功归汉。但这只能是一个假设,李陵的悲剧在其出发前就已注定。班固无法解释李陵的悲剧,只好说“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一代文武全才的大将,就这样匆匆登台,然后遽然落幕,怎能不让人扼腕长叹?!

    关键词(Tags): #悲情#李陵元宝推荐:张七公子,
    • 家园 古人活着真累。还是现代人爽,打不赢了,投降吧,

      马上就有日内瓦公约照着,好吃好喝,公费医疗。碰上如果是英军美军,立马成了国家英雄。

      这个对头,战争是国家行为,不能让个人承担不必要的后果。

      • 家园 对,可如果临阵脱逃,或者擅离职守

        导致更多的战友牺牲。那么出战俘营,迎接他的只能是军法审判,任何国家都一样。

        军人也许有的人只是看作一种职业,但最低限度,不说什么气节,我们还有一个东西,敬业精神。

      • 家园 再说两句,是否能用现在的标准评判古人

        如果用现在的标准评判李陵,他是个汉奸无疑。想象一下,抗日战争中,有个国军或共军的将领被日军俘虏了。然后就为日军服务了。后来还指挥3万日军追杀2万国军。无论他怎样放水。无论他的遭遇如何让人同情,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如何对不起他。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当然,他可以在抗战快结束的时候反正,也可能得以恢复名誉。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可以用现在的道德标准衡量古人?如果用现在的道德标准要求古人,是不是太苛刻?

        我倾向于在宽容的前提下用现在的道德标准衡量古人。因为不这样做,就体现不了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在进步,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进步。一些古代的事情,现在看来是不对的,甚至是严重的违反了我们的价值观念的,那就要明确地指出它的错误所在。一味地迁就古人,只会造成我们自己思维的不清晰。

        当然,要有恰当的宽容。

    • 家园 花花~~投降和怕死是应该得以区分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文摘]以陆军教材所教的标准投降姿势向敌人投降

      “当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美国军人会打完这颗子弹后,以陆军教材所教的标准投降姿势向敌人投降”

      请问,美国陆军哪本教材教了向敌人投降的标准投降姿势?

      再请问,什么是美国陆军向敌人投降的标准投降姿势?

      是不是象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的《歌唱炊事员》中所描绘的那样,扑通扑通忙跪倒,双手将枪高高举起,嘴里“OK, OK”地把枪交?

      《歌唱炊事员》

      炮声隆隆战旗飘,保家卫国志气高。

      中朝儿女多英雄,打得那美国佬鬼哭狼嚎。

      美国鬼子吓破了胆,碰上了两个炊事员,他也乖乖的把枪交。

      要问那炊事员的名和姓,他就是咱们的老李和老赵。

      说老李,唱老赵,老李老赵有功劳。

      饭香菜美手艺巧,战场上也逞英豪。

      有一天,老李老赵送饭回山腰,半路上碰上两个美国佬。

      只见那鬼子兵,鬼鬼祟祟,慌慌张张,夹着尾巴往回跑。

      老李和老赵,发现敌情就卧倒,一个端着扁担一个拿饭勺。

      只听得大吼一声:“缴枪不杀,快投降!”鬼子一怔,说:“不好!不好!”

      这玩意儿,两头尖、中间宽、长长扁扁、扁扁长长、油光闪闪,不知它是个什么炮?

      吓得他,扑通、扑通,忙跪倒,OK、OK他把枪交。

      老赵乐,老李笑,抓来了一对大草包。

      这就是咱们的英雄炊事员

    • 家园 这不过是《汉奸发生学》的翻版,接下去很快就可以悲情皇帝溥仪了

      照此逻辑,中国历史上的大小汉奸都能轻而易举地用“悲情”来遮羞。

      李零《汉奸发生学》有关李陵的段落:

      http://www.mypcera.com/book/2003new/li/other/hjfsx.html

      要讲汉奸,照例得从汉朝讲起,特别是从汉征匈奴讲起。因为《满江红》的“饥餐”、“渴饮”,《苏武牧羊》的“留胡节不辱”,都是出典于此。司马迁为汉将军立传,《李将军传》和《卫将军传》是鲜明对照。卫青、霍去病、李广利,凡出征主帅,都是一色的皇亲国戚、宠爱嬖幸,其他人本事再高,也得甘当配角,任其摆布。这些人都很乖巧,专拿“奉法守职”、“少言不泄”取媚于上,即使指挥无能也数数益封,故地位虽高,而口碑极差,“天下贤大夫无称焉”。相反,李广地位虽卑,性格虽暴,“悛悛如鄙人,国不能道辞”,但“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司马迁是因“李陵之祸”才发愤著书,当然对李陵充满同情,但《史记》作武帝之世,不免讳言陵冤,反不如《汉书》敢讲话。据《史》、《汉》二书,陇西李氏本是有名的军人世家,生于边塞,长于边塞,善骑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可他这一家子真是一代比一代惨:广心高命奇,自结发大小七十于战,反无尺寸之功以封侯,竟跟卫青赌气自杀。广有三子:当户、椒早死,敢被霍去病(卫青之侄)暗杀。及陵(当户子)为将,但愿一取单于,重振家声,反而身败名裂。天汉二年,陵自告奋勇,为贰师(李广利)分兵,汉武帝惜骑不予,路博德羞为陵踞,他竟提步卒五千,深入大漠。结果遇匈奴主力(八万人),血战浚稽山。虽威震匈奴,重创单于,然道穷矢尽,陷围无救。不得已,遣余卒溃围,己独出降(当时所谓“降”者乃俘非叛)。李陵生降,并非贪生怕死,乃思得其当,有以报汉。武帝不察其隐,只恨其败(恨他不给李广利长脸遮羞),竟把为李陵打抱不平的司马迁处以腐刑。后来武帝虽悔陵无救,派公孙敖将兵迎陵,敖无功而还谎言陵叛。武帝又不察其诬,收陵母弟妻子尽诛之(古代军人的家属往往是人质),使陵绝望于汉终不归。

      李陵由降而叛亦属“逼叛”。如果只从“叛”字着眼,你只能说李陵是“汉奸”。因为他毕竟娶了匈奴公主作了匈奴王,毕竟死在胡地没回来。但是如果能体谅他的“叛”出于“逼”,你还不如说他背后的那只手,即由用人唯亲的汉武帝,指挥无能的李广利,老奸巨猾的路博德,善为谣言的公孙敖,以及墙倒众人推,“随而媒孽其短”的满朝大臣,他们汇成的那股力,才是真正的“汉奸”。〖注1〗

      读《史》、《汉》二书,你会发现,那时的军人太苦。文帝时冯唐有言:“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军人“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赏可不行,罚则必用。武帝时,地方吏治虽号称“破觚为圜,斫雕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但在军队中却依然是“法若凝脂”,密不透风。汉《军法》规定:“畏懦当斩”,“逗桡当斩”,“失期当斩”,“失道当斩”,生俘也在死罪之列。李广就因生俘逃归,坐法当斩,赎为庶人,打发回家。后经启用,亦不得志。最后竟因期会失道,不堪再受刀笔吏之辱,引刀自刭。陵若生还,可想而知。所以若从“组织”的观点看问题,李陵倒也并不冤枉。

      不过,在李陵故事的结尾有一戏剧性场面。李陵不是铁板钉钉的汉奸吗(而且即使是在“民族大团结”的今天也还没有得到历史学家的原谅?)〖注2〗可是汉武帝死后你猜怎么着?汉政府却特意差他的老乡到匈奴去看他,告之“汉已大赦,中国安乐”,请他“来归故乡,无忧富贵”。而李陵也真倔,居然说“归易耳,恐再辱”,“大丈夫不能再辱”,硬是不肯成全汉政府的良心。在他看来,大丈夫贵在从一,忌在反覆。逼叛是辱,平反也是辱。

      陵自尊如此,仍有广之风。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