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中华之星和耻辱号2 -- 天山鹰

共:💬62 🌺5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继续讨论~

                跑360的猫耳是E954/E955,不是今年投入使用的N700,我手懒了,955似乎是X300?反正知道说的是谁就好。关于N700我有一个错误,东海道新干线仍然限速270,但是摆式之后过弯快了,旅行速度稍微快一点点,而且比700系省电。说到底,东海道新干线毕竟是和0系一起出生的不惑大叔,220-240才是他的正常设计值,鬼子全靠车NB硬跑270

                对,川崎的单子都是一笔大买卖下来的,既然技术都转让了,肯定一次让他赚个够。现在每列车都分摊了技术转让费,将来自己造还会便宜不少。中国是大主顾,JR东日本好像只买了区区14列1000番台吧,咱第一批就是60列。。。。。这事叫FQ都知道会怎样?呵呵

                8辆10辆都是根据需要,二者技术上不存在差别,无所谓“早期版”如何,愿意的话一列16辆也是可以的,动力分散的优点,呵呵。原先8辆是计划E2+E4,8+8。现在改10辆了E2+E3,10+5。我们选择了8辆,CRH都以8辆为单位,未来根据需要一组运行还是二组,三组联挂。要说差别E2和E2-1000那确实不是一回事。

                E2在日本限速是因为噪音没错,限75分贝,欧洲车子基本噪音都80-90分贝了。但是这车的转向架好象受不了400的速度,功率也够呛,本来全车设计是315的。350估计就得全动车,试验超过350那个E2调了齿轮的传动比,不能算是运营车辆。想350的速度也许换500系来跑还凑合。个人怀疑,中国第一批客专会保持最高300运行N年,350是线路预留了未来发展的富裕。

                我对技术转让的理解,和你有所不同,我更看重的是得到很多零部件制造技术。怎么设计300的车子,其实刘友梅他们多多少少都知道。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在中国保质保量的造出来,中华之星归根结底也是死在造不出来/造不好上,而不是说设计有啥要命的问题。。。。。。别的不说,就E2上那台电机,那个体积那个重量,国产的现在还做不了,不转让技术就偷来E2的图纸也造不了,电机都安不上去。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才是民族工业的痛处,别说E2了,老6K老ND5,到现在都搞不利索。。。

                最后,350级客专标准已经修订,5500的半径是历史了,新标准一般9000困难7000,武广已经照此办理。。。更变态了,呵呵。。。

                • 家园 E2-1000没那么惨

                  8辆10辆都是根据需要,二者技术上不存在差别,无所谓“早期版”如何,愿意的话一列16辆也是可以的,动力分散的优点,呵呵。原先8辆是计划E2+ E4,8+8。现在改10辆了E2+E3,10+5。我们选择了8辆,CRH都以8辆为单位,未来根据需要一组运行还是二组,三组联挂。

                  所以阿,我原来说中国版的CRH2是从E2的6动2拖改版来的,不明白你为啥要纠正说是8动2拖呢?

                  中国引进的E2的200/300分别是4800kw/7200kw,都是八辆编组的。

                  现在的缩水版CRH2是4动4拖,未来的300公里CRH是6动2拖而已。

                  E2在日本限速是因为噪音没错,限75分贝,欧洲车子基本噪音都80-90分贝了。但是这车的转向架好象受不了400的速度,功率也够呛,本来全车设计是 315的。350估计就得全动车,试验超过350那个E2调了齿轮的传动比,不能算是运营车辆。想350的速度也许换500系来跑还凑合。个人怀疑,中国第一批客专会保持最高300运行N年,350是线路预留了未来发展的富裕。

                  E2-1000没那么惨。

                  跑362的时候只是改ATC(地面限制车速不得超过标准的措施)和传动比而已,用的还是至今在路上跑的J56编组,完全是运营车辆。而且也不是全动车,仍旧是6动2拖.......从这也可以看出E2-1000的潜力有多大。所以日本公开宣称现在运营车辆的世界纪录仍旧是他们的,西班牙AVE也比不了。据朋友说,跑362的时候,剩余加速度还有一大截,只不过测试规定只能跑这么多了才留有余地。小日本的设计指标,都是掺了大量水分的,完全可以无视.......只不过人家掺水分是朝下而已。

                  我对技术转让的理解,和你有所不同,我更看重的是得到很多零部件制造技术。怎么设计300的车子,其实刘友梅他们多多少少都知道。问题是,谁也不知道怎么在中国保质保量的造出来,中华之星归根结底也是死在造不出来/造不好上,而不是说设计有啥要命的问题。。。。。。别的不说,就E2上那台电机,那个体积那个重量,国产的现在还做不了,不转让技术就偷来E2的图纸也造不了,电机都安不上去。这些最基础的东西才是民族工业的痛处,别说E2了,老6K老ND5,到现在都搞不利索。。。

                  技术转让,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现在是怎么样的、怎么组装起来”,而是设计的know-how、为什么这么设计。

                  这些东西才没人告诉你呢。人家都是长期实验积累来的数据,从中优选得到的结果。实验环境、条件一变,以前的结论都偏离。所以不掌握know-how和方法,光看人家现成的结果,将来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怕这个就只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照方抓药了。这才是不自主研发的恶果。

                  • 家园 比较一下航空和高铁的自主创新

                    对于自主创新,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参照J10)。首先是总体设计,这一块相对来讲国内的水平是比较好的,比如飞机的总体、气动,是最早能拿出来的。第二是关键部件。对于飞机来讲是发动机,对于列车来讲是电机。只有关键部件真正掌握了know-how,才算真正有了自主研发的实力。装俄国发动机的J10算不算自主创新的成果?也算,但只有装上太行,才算最终成功。第三是一般部件。这个东西只有上了规模,形成产业链才能真正把这块真正带动起来,Redbee强调的主要是这一块,我同意他的观点,星星之类不能马上量产的东西是起不到这个作用的。

                    至于关键部件,无论是上CRH还是上星星,最后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电机的问题甚至不是列车本身的问题,正如太行肩负的使命不仅是为战斗机提供发动机,还要为船舶等其他使用燃气轮机的场合解决问题一样,电机技术的全面突破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也是明显的。这需要国家通盘考虑,而不是仅仅是铁道一个行业的问题(当然可以放在这里攻关)。在这个角度看,争论CRH还是星星我看已经偏离了方向。

                    上CRH就是压制自主创新,上星星才是支持自主创新?不一定,很不一定。

                    技术转让,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现在是怎么样的、怎么组装起来”,而是设计的know-how、为什么这么设计。

                    这些东西才没人告诉你呢。人家都是长期实验积累来的数据,从中优选得到的结果。实验环境、条件一变,以前的结论都偏离。所以不掌握know-how和方法,光看人家现成的结果,将来出了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怕这个就只能几十年如一日地照方抓药了。这才是不自主研发的恶果。

                    现在最关键的是“拿什么去组装”。这个问题不解决造CRH也好,中华之星也罢,都是造壳子买零件的货,都无所谓。之所以我支持CRH,就是因为它附带了一系列关键零件的国产化,这个是量产中华之星带不来的,那些东西就万年进口去吧。

                  • 家园 E2套头很多,车不坏,但是单位功率毕竟不如500,空气阻力也大

                    所以阿,我原来说中国版的CRH2是从E2的6动2拖改版来的,不明白你为啥要纠正说是8动2拖呢?

                    因为6动2拖和8动2拖就是一个东西,多挂上两辆就完了 ,E2-1000就是E2-1000,主要是强调这个。

                    E2-1000没那么惨。

                    跑362的时候只是改ATC(地面限制车速不得超过标准的措施)和传动比而已,用的还是至今在路上跑的J56编组,完全是运营车辆。而且也不是全动车,仍旧是6动2拖.......从这也可以看出E2-1000的潜力有多大。所以日本公开宣称现在运营车辆的世界纪录仍旧是他们的,西班牙AVE也比不了。据朋友说,跑362的时候,剩余加速度还有一大截,只不过测试规定只能跑这么多了才留有余地。小日本的设计指标,都是掺了大量水分的,完全可以无视.......只不过人家掺水分是朝下而已。

                    改了传动比,目的很简单吧,牺牲扭矩提高转速。这种情况能跑360不等于能360运营,不然研究fastech不多余了?

                    像500系,300全速只用了大约60%的功率,其它都是储备,剩余加速度很大。为什么这么干呢?首先日本铁路大坡道非常多,东海道2.5%好多,长野是3%,如果想保持最高速定速走上去,甚至在2.3%这种坡度上坡停坡启再加到全速,功率储备不大是不行的。此外高速列车会车,进隧道都要掉速度,想要顶住也要有功率储备。此外新干线所有的车设计上都可以超员200%,多10个人带行李可就是多1吨重量,让他多拉一百多吨它还能冲上速度去么。。。不要以为我抬杠,今年元旦假期结束,东北新干线返回东京的列车有超员180%的。。。这也是引进新干线的好处之一,欧洲国家没春运。。。

                    E2的电机必要时刻可以超额10%输出,应对一些特大坡道之类,不能一直用,不知道实验冲速度时有没有把这个用上。如果说传动比都改了,动用这个也少不了吧

                    如果你有实验的细节,我很希望看一看,这个362是在什么情况下出来的,别是学TGV冲下坡出来的。那个测试规定只跑这么多是因为什么?怕转向架受不了了?

                    运营350,留10%的富裕,至少实验到385左右吧。。。中国应该会有这么一款车子,不然怎么验收客运专线呢。。。至于能不能很快载客运营350,现在可看不准。。。。

                    对我来说最关键的不是“现在是怎么样的、怎么组装起来”,而是设计的know-how、为什么这么设计。

                    现在最关键的是“拿什么去组装”。这个问题不解决造CRH也好,中华之星也罢,都是造壳子买零件的货,都无所谓。之所以我支持CRH,就是因为它附带了一系列关键零件的国产化,这个是量产中华之星带不来的,那些东西就万年进口去吧。

                    怎么组装,这个本就不是问题,最多质量控制需要再历练一下。know how,也不是太大的问题,火车还不是根据需要攒的。蓝剑,中华之星,长白山,先锋等等,说明中国工程师基本上上是知道“how”的。但是中国制造业没本事把他们的设计变成车。。。。

        • 家园 袜靠!坚决要求老服单蒸一包子。要大馅儿的!
        • 家园 写得好,献花 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1。关于动力集中,动力分散的优缺点

          大家都说动力分散优点多,但是如果每个车厢都有动力的话,检修的时候是需要对每个车厢都进行严格检查,肯定要比检查只火车头麻烦得多,在经济上是否有些得不偿失呢?

          2。日本的磁悬浮如此先进为什么不在日本推广呢?

          另外他的超导磁悬浮材料是如何制作的呢?

          我记得80年代的时候世界上增掀起一阵高温超导材料研究浪潮,我还记得当年中国的领头人叫赵忠贤,把超导温度从负200多度提高到负100多度。但是后来这阵热潮也慢慢消退了。如果日本人使用的是超导磁悬浮,那他的超导材料临界温度是多少呢?

          • 家园 关于磁悬浮,还是经济性的问题,日本德国都绕不开

            日本的更快,超导技术更抢眼,但是造价也更高。德国人的都天价,何况日本。

            如果日本经济不陷入“失去的十年”或许中央新干线都开业了。现在经济停下来,伴随的交通需求增长也停下来,大项目建设也停下来,自然就万年“实验”了。德国同理,发达国家,不折腾了。要不然怎么跑中国修来了。

            实际上,末说磁悬浮这种烧钱圣物,日本的整备新干线计划整个的原地踏步了,目前已经开通的新干线只是这个计划的几分之一

          • 家园 越俎代庖,试着回答一下,错了的话欢迎大虾们指正

            动力分散的经济性。说起来零零碎碎的比较复杂。我也没有本事定量分析,那么定性的讨论一下分散比集中的优点。

            典型的动力分散式动车组莫过于地铁,检修的复杂性显然不影响他的正常运转和盈利(纯地铁运营盈利的例子,以日本为最好。香港经营房地产贴补建设成本,也盈利,为其次)。现在采用交流电动机的车辆,检修维护已经比直流车辆省事很多。

            动力分散的好处。

            1。黏着。

            铁路车辆经常面临的问题,是轨道与车轮之间的摩擦不够,所谓“黏着”问题。动力分散,增加了动车轴的数量,等于增加了有益摩擦力(动力)的来源,减少了有害摩擦力(阻力),除了特殊情况(比如超级大的坡度,人为破坏等)黏着问题基本上无需加以考虑,而动力集中车辆设计时则需要谨慎考虑,不能超过黏着限制,否则车轮打滑。其结果就是,我们都知道,地铁车辆的启动加速能力,明显的高于国铁机车+车辆的模式。加速快,使得停车附加时间(减速进站停车再启动加到全速时间-全速通过这一路段的时间,也就是说,停一站比不停站多消耗的时间)大大减少,等于说,增加了铁路线的通过能力。可以加开更多的列车,运输更多的人员/货物,增加了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黏着还制约着车辆的爬坡能力,采用动力分散式的新干线,可以轻松的定速爬上2.5%的坡道,而采用动力集中式的法国TGV,只能靠惯性冲过去。良好的爬坡能力适合克服复杂的山地(日本我国多山,欧洲多平原,国情不同),设计铁路时可以加大坡度,减少隧道或线路长度,节约建设费用。

            2。轴重

            轴重,指的是每根车轴负担的重量,比如说,一辆车重60吨,4根轴,则轴重15吨。同等速度下,车辆对轨道的破坏作用,与轴重的N次方成正比(经验公式,具体忘记了,不同速度也不一样)。铁路每日都有一定的时间,需要工务部门检修轨道,维护桥梁等等。轴重大,轨道受的冲击大,维护所需的人力物力就越大,寿命也越短。

            动力集中型车辆,如前所述,黏着受限制,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增加机车的轴重(我国一般为23吨)。高速运行下,沉重的机车将给轨道带来“砸夯”一样的破坏效果,因此高速列车应该尽量降低轴重。在这里动力集中型车辆陷入两难,加轴重,轨道受不了,减轴重,黏着状况进一步恶化,加速爬坡停车等性能进一步劣化。比较而言,新干线动力分散车,轴重基本在十二三吨,TGV的机车,是轴重最轻的机车,17吨。如果我是工务部门,我一定希望前者在我的路上跑,我就省事多了

            轴重轻了,还有一些好处,比如弯道处,道岔处,火车一般会减速通过以减少冲击。在保持冲击不变的前提下,轴重轻了就可以提高通过速度。整条线路N多弯道道岔下来,动力分散型车旅行速度更快。

            3。制动

            电车的一个优势,就是所谓的“再生制动”,刹车时变电动机为发电机,将车辆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送回电网,大幅度的节约能源,类似汽车的hybird混合动力车节油的原理。而且,此种制动方式不使用摩擦阻力,不磨损刹车片,降低了车辆的损耗。动力分散型车,电动机多,动轴多,再生制动的效率远高于动力集中型车,更节能(新干线的单位能耗就比法国车小小很多,有人说小1/3到1/2,存疑~)。而且,动力分散型车再生制动的制动力也远远大于动力集中型,新干线正常运营可以跑到300,刹车的时候,车速50以上,摩擦制动完全不需要动用,每根车轴只装两组刹车片,在低速和紧急情况下使用。相比之下,法国德国的动力集中型车,需要多一倍的刹车片才能保证制动能力。这些刹车片的磨耗,定期检修更换都是不小的开销。

            综上,总结一下分散动力车最大优势——线路通过能力的释放

            动力分散型车辆,加速减速能力强,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缩小两列车之间的距离,加大型车密度。我国目前的客车追踪时间7分钟,换用CRH之后缩小到5分钟,仅此一项,等于给铁路线增加了40%的通过能力。未来规划的高铁,配合更好的信号系统,更是可以达到3分钟一班的行车密度,类似地铁。加速减速能力强,还可以在不增加旅行时间的前提下多停车站,方便旅客就近乘降。

            国外大量使用分散动力的先进铁路,即便类似我国客货混跑,一天可以轻松通过200对以上的列车。我国采用动力集中技术,只能通过140对左右。这增加出来的运力,将创造的巨大效益,我认为足以弥补检修车辆的小小麻烦,对于运输能力紧张的中国而言更是至为宝贵。

            关键词(Tags): #动车组#分散动力#集中动力
        • 家园 兄弟你懂得多,多讲讲啊

          这么多消息来源,偶都晕掉了,至少从目前来看,这种用市场换技术的买卖,过去30年成功的太少了,人都有懒劲的,东西能买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力就下降了

        • 家园 假如这句是真的,我看刘志军并不笨

          中国高速铁路真正全面铺开,几千列的需求

          我看很可能是真的。

          有竞争是好事,同时引进不同国家的机车,就有竞争的含义在里面,无论技术转让与否,价钱应该算是合理的。大家都知道有几千列的需求,肯定不会漫天开价。

          这次不用中华之星,没有说以后不用吧? 有竞争对象,对国货也是好事,对乘客更是好事。

          • 家园 岂止不笨,精着呢,大家不要仅盯着高速铁路

            中国铁路客运要逐渐动车组化,普通铁路也要换的。别的不说,铁道部自己放话,到2010年要做千辆动车,能不能完全实现先不说,最多到08年奥运,这批单子就全做完了,09,10两年总不会闲着吧

            看看新开工的普通铁路,标准比以前高了一大截,再不会今年完工明年大开膛提速改造了,这也是此君任上的进步。

            当然,此君不是神,此处暂不涉及不足,呵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