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魏武挥鞭 (一) 历史的诗 -- 一介

共:💬1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魏武挥鞭 (一) 历史的诗

    悠远大河边的土地, 似乎总能哺育世世咏诵如大河般悠远诗歌的民族。 大河, 也抑或在这属于诗的民族的慷慨羽声中奔腾翻滚, 抑或在他们的浅吟低唱间静静流淌。 而每当这个国度命运里的苦寒冬天即将过去的时候, 我们也总会听到那些有如大河开冻时一样震聋发聩的声响, 彰示冰封期的终止, 和下一个料峭寒春的到来。

    结束汉末乱世和建立新秩序的魏武帝曹操, 就是这样一个无论在史册还是诗录中都留下激荡风云的回响的绝代奇男儿。 这个小字“阿瞒”, 又名“吉利”的自小顽劣的家伙, 居然在20岁的时候因举“孝廉”为官, , 在洛阳北部尉任上时在东汉都城这权贵云集之地设五花大棒, 执法严厉。 后又因“能明古学”而被任命为议郎。 自天下大乱以后, 凭着与生俱来的不屈不挠的性格, 自小便养就的“机警权谋”, 和逐渐习得的政治手段, 平黄巾, 讨董卓, 攻陶谦, 斩吕布, 灭袁术, 逐刘备, 迁汉帝于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奋击官渡, 大破袁绍, 南收张鲁, 西剿马超, 结束了中原战乱, 统一北方。经营屯田, 兴修水利, 安顿民生, 抑制权贵, 奠定日后全国统一的基础。 身后被他称帝的儿子追尊为魏武帝。 不愧陈寿所评“超世之杰”。

    然而这样一位乱世奇人, 竟也同时是“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的多情诗人和音乐精通者。 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一起, 领袖邺下群英, 开一代“建安风骨”(想想李白诗中的“蓬莱文章建安骨”吧)。 他的四言诗, 成为四言诗在诗经以后最好的作品, 以“慷慨悲凉”的基调完美地复兴这一诗体, 不愧压卷之作。 而同时他的景物诗也成为后世同类诗作之祖, 以旧乐府体裁咏及时事又是日后新乐府运动的本源。

    (一) 历史的诗

    诗是属于文学的, 属于音乐的, 也是属于历史的。 所谓“诗者, 无非史也”。 曹操作为旧时代的结束者和新时代的开创人, 他用诗真实地记录了他所看到的历史。 也用诗来表达他身在其中的感受。 明代钟惺称之为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薤露行>>

    惟汉二十世,

    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

    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

    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

    己亦先受殃。

    贼臣执国柄,

    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

    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

    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

    微子为哀伤。

    <<薤露行>>和下面的<<蒿里行>>原都是古人出丧时扶柩者所唱挽歌的歌词。 <<薤露行>>相传最初是田横不肯伏首降汉, 壮烈自杀, 他的门人悼念他所作的歌。喻人生短暂, 如薤(音泄, 野菜)上之露。 而曹操在这首诗里陈述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 189年, 大将军何进谋杀宦官, 密召外地军阀董卓进京弹压局面, 谋泄, 何进反被宦官所杀, 劫走汉帝。 董卓进京后杀宦官, 废杀汉少帝, 立陈留王(后来的汉献帝)。 曹操逃出洛阳, 参与关东诸侯联兵, 讨伐董卓。 董卓焚烧洛阳, 残害百姓, 挟帝西迁长安, 东汉至此, 事实已亡。 故曹操用此调写此时事, 未尝不是在为汉朝, 为汉之百姓, 写一曲挽歌。

    了解这一背景再来读这首诗, 你会觉得近两千年前的诗篇竟如此易懂。 后人所评“曹公古直”, 这份叙事时古朴直接, 确非虚言。 首八句讲述何进无谋以致误国害己的史实, 把他居高位比作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用典自<<易经>>, 以小智而欲为大谋, 很是贴切。 自“贼臣执国柄”而下六句以极洗练之语句, 记述董卓焚洛阳宫室, 挟皇室百姓等西迁的过程。 最末两句用微子典, 商的遗老微子先生在路过殷墟时看到故都荒弃,麦禾繁盛的凄凉景像, 悲“此故父母之国,宗庙社稷之亡也”, 作<<麦秀>>之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 慨叹殷商之亡以及谴责失国的商纣王。 这里曹操以微子自况, 应该说是十分贴切的, 他曾在洛阳做官十余年, 又讨伐黄巾起义, 为汉的建设尽过心力, 也曾为维护汉的统治征战。 等到看到自己经营过的锦绣城池, 因执政者的错误而翻作一片瓦砾时, 他的感伤, 和对主要失国责任人的何进的怨恨, 也是不弱于痛失故国的微子的。

    魏书里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听说何进要召董卓进京, “笑之曰”:“宦官是古今都有的, 没什么特别, 但是主人不应因宠爱给他们权柄, 现在既然已经这样了, 要治他们罪, 就该诛杀元凶, 一个小小的狱卒就够了, 何必纷纷扰扰召外兵想把人家都杀光呢, 要是这样做, 事情一定泄露, 我猜一定会失败啊。” 而后来也记载了他在董卓西迁以后独自领兵追击所表现出来的正义立场。 应该说, 史书里我们只能看到曹操睿智的一面, 他的先知先觉, 他的与众不同的战略视点。 然而, 从他为此写这首<<薤露行>>这件事 里, 我们更看到他感伤的一面, 看到他所记录的历史, 看到他所理解的执政者犯下的错误, 看到他身为汉帝国的扶柩人, 为汉王室与汉帝国之民所写的一曲悲伤挽歌。

    <<薤露行>>原就有哀伤贵人逝去的意味, 人生如露, 而勃兴忽亡的只被少数执政者掌控着的封建王朝的命运, 又何尝不似薤上之露呢。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原意是古人言人死归于蒿(音浩, 一声, 野草)里。 与<<薤露行>>相比, 更多的是纪念地位卑下者的死亡。 曹操以此古题来叙述群雄讨董卓而又自相残杀的史实。190年, 关东各州起兵讨董卓,公推袁绍为盟主。董卓火烧洛阳,挟献帝迁都长安,但袁绍与其从弟袁术等人各怀野心,观望不前,曹操曾独立追击董卓, 因众寡不敌败回, 看到众军阀不思进取, 以军略进言, 无人肯听, 曹操愤而奔扬州募兵, 而众军阀盟散后相互火并,扩大自己势力。给中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曹操在诗中对袁绍等军阀的卑劣行径作了尖锐的讽刺, 真实记录了战乱中人民的悲惨生活,表达了他的深切同情。

    前十句讲述众军阀讨伐董卓的过程。 关东诸位“义士”为了讨伐董卓一党“群凶”大举义兵。 初期在孟津会盟, 计划一直打去都城。 然而军队虽然合在一起了, 可是各各观望, 谁也不肯上前冲锋, 大家都作“雁行”排列,“雁行”是什么样子呢, 反正大致不是“人”字形就是纵列的“一”字形吧, 总之没人愿意齐头并进, 只想躲到别人后面。 为什么呢? 原来是“势利使人争”,大家都想争权夺利呀。 不过, 要说大家真的不肯卖力打仗倒是冤枉他们啦, 因为“嗣还自相戕”, 没多久就为了自己的利益, 窝里反, 大打出手了。 好嘛, 这下这些“义士”们, 在淮南的当弟弟的袁术称帝的称帝, 在河北的当哥哥的袁绍准备拥立新帝, 刻玺的刻玺, 忙了一不亦乐乎。 从“义士”, “雁行”等句来看, 与其说诗的开始部份曹操是在表明他所参与的这次军事行动的初期正义性, 毋宁说他完全是用辛辣的笔调来嘲讽这些打着“义士”牌子只谋私利的军阀。 甚至我们能感受到他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黑色幽默”。 然而再下四句, 则又是另外的风格了。 军阀们连年征战, 战士们不得解甲, 身上都长了虱子, 百姓们大批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读来当真令人发指, 这就是这些“义士”所能带给人民的, 这就是这些“义士”在冠冕堂皇的名义下的所做所为。 “生民百遗一”绝非夸张, 曹操自己在后来说“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 国中终日行, 而不能见故识, 又怎么能不“念之断人肠”, 而在这样的国中行走, 确也同行于“蒿里”相去不远了。 曹操的这种同情并不是空泛的, 在他后来官渡大破袁绍后的两年, 他就写令说:“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其实, “义士们”的举动倒也并非始终不一, 初始是为了从董卓手中夺取中央分配资源的权力, 后来, 又是相互夺取资源, 当战乱破坏生产的时候, 这些不足的资源, 就要从普通百姓身上掠取。 而作为统治阶级的“义士”们一旦失去他那部份分配资源的权力, 自己的下场也是很可悲的, 就象后来战败后的袁术, 全军只得“麦屑三十斛”, 却还想饮蜜浆, 终是困病而死。 曹操是这些“义士”中的一名, 只不过眼光比他人长远罢了, 他看到必须发展生产才有更多的资源可分配, 同时, 他也有那份怜悯之心。 然而没有人可以超越自己所要维护的那个利益团体, 曹操也曾有过攻打徐州路上的残酷杀戮, 和在宛城放任他手下曹仁屠城的例子。 只因发展生产和杀戮警告, 都是他为完成夺取分配资源权力这一目的所行的不同手段。 <<蒿里行>>是给战乱中的民众写的一曲挽歌。 而作挽歌真心悲恸的人, 却也同时是杀人致命的人, 在这血写的历史中, 这样的事情, 又是那样的普遍和合理。

    一千七百余年后的另一位奇男子, 在他起于垄间时以及鞭挞宇内之后, 我们都看得到他对民众寄予的如曹操所具有的深切同情, 至少我相信那些是真实的。 然而没有人可以改变那大河边的场景, 不论是在河中舟上和着浪涛歌咏疾叹岸边胼手胝足衣食无着的纤夫的艰辛的诗人, 抑或纤夫本身, 都永远无法改变纤夫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命运。 因为只有从纤夫们病瘠的胸膛里发出的那些无法被诗人笔录下的号子声, 才能真正让那大河中载动诗人与诗人愁思的舟, 溯流而上。这, 或许是就大河边民族的宿命吧。

    • 家园 三曹父子确实文采飞扬

      《文心雕龙&#8226;时序》中称三曹父子,“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 家园 读三曹的诗确实是很痛快的

        曹操的诗豪迈纵横, 慷慨悲凉, 读来常能动人.

        曹丕以帝王之尊, 写的诗却有很多有民间风味, 即便现在读来也还是很亲切. 好比<<钓竿>><<十五>>. 另外像用优厚待遇来引诱隐士的<<大墙上蒿行>>之类, 读着想象他写诗时的心理, 非常好顽呢.

        曹植的当然就不必说了, 辞句华美, 名不虚传那.

        可惜功力不够, 否则, 和大家一起分享感受是很快乐的事.

    • 家园 瞧瞧,我们编辑部“主任”的大作就是不同凡响!

      可别说你不想当主任,忘了上回老主任养病期间,某人预谋夺权篡位、最终告败的事实。。。。?

      嘿嘿,写得不错,看过长了不少知识。。。

      • 家园 呵呵, 不怕不怕

        咱西西的编辑部最大的特点就是领导大力支持, 所有成员都认真负责, 才华横溢. 因此有没有主任, 主任干得咋样, 都不影响正常运作.

        细读曹操的诗, 能发现很多以前忽略的地方. 好比曹操本质是个很顽皮幽默的家伙, 又有很深的同情心. 再好比, 他其实是个比较犹豫的人, 只是因为他处在那个必须不断争斗的年代, 他有时也是身不由己地取得胜利的. 性格决定命运, 他的一些举动也印证了行军诗中隐约表现出的他这样的性格.

    • 家园 【原创】魏武挥鞭 (二) 政治的诗

      (二) 政治的诗

      作为东汉末年最杰出的政治家, 曹操也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他的政治理想。 比较起来, 从文学角度讲, 他的政治诗是不及其他的其它题材诗歌写得好的。

      <<对酒>>

      对酒歌,

      太平时,

      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

      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

      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

      仓谷满盈。

      班白不负戴。

      雨泽如此,

      百谷用成。

      却走马,

      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

      咸爱其民,

      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

      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

      冬节不断。

      人耄耋,

      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这里, 曹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图卷。 他为自己具体施政的效果, 想象了一个标准。 世人一般把曹操归为法家, 然而, 从他的政治诗里则能看出, 他的思想其实来自各种学派, 使用时又是一个“实用主义者”。 什么样的学说对于统治更为有利他就选择什么样的。这比起汉朝的“独尊儒术”, 要包容得多啦。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看看这里, 开头至“百谷用成”, 完全阐述的是儒家理想里的“治世”。 官吏不上门催租, 为何? 因为所兴仁政, 如何兴仁政? 要有贤明的君王, 忠良大臣(“股肱忠良”出自<<尚书>>), 也因此大家都礼让, 没有纠纷(这里和法家思想完全不同)。 耕种三年得到九年储备粮, 比起<<礼记>>里的“九年耕得三年粮”更甚。 “班白不负戴”出自<<孟子>>, 老年人不用做繁重劳动。 天随人愿。 这些完完全全是儒家理想。

      而再下来的“却走马”二句, 出自道家学派的<<老子>>, 太平时, 良马都只用来给地施肥, 反映无为而治的思想。

      然而“犯礼法”以下到“路无拾遗之私”却又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法家思想了: 为了达到“路不拾遗”的盛世, 就需要有好的中层官吏, 对于触犯法律的, 要依照罪行给予轻重不等的处罚。 这样才能达到治理目的。

      最末的泽被草木的理想, 出自<<礼记>>, 可算天人合一的早期环保思想了罢。

      后人评说, “对酒歌太平, 思治也, 孟德抚今追昔,盛王之思也。” 说得不错, 这诗里描绘的确实是曹操想象的盛朝王业的景像。 而这思想是来源于许许多多不同主张的前人的。

      然而, 要想达到这样的施政目标, 需要怎样做呢? 曹操在他的<<度关山>>里给予了解答。

      <<度关山>>

      天地间,

      人为贵。

      立君牧民,

      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

      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

      黎庶繁息。

      于铄贤圣,

      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

      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

      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

      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

      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

      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

      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

      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

      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

      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

      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

      疏者为戚。

      这首诗阐述了曹操的政治主张。 开始的“人为贵”思想, 不用说,孟子老先生主张的“民为贵”嘛。 但是还是要“立君牧民”, 由君主来制定分配资源的规则, 规划经营。

      而后的“车辙马迹”到“无普赦赎”依我看阐述了一大套儒法合璧的统治方式。 以“圣贤”统领邦域, 选善屏恶, 以封建五爵, 井田制治理民众和发展生产, 再以不常更改之法律约束大家。

      再下自“嗟哉后世”到“岂有讼曲”把一些不合适的统治方式和正确的加以比对。 依旧强调法家儒家提倡的“用常法”和“贤”“俭”原则。 其中所用“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之典尤其发人深省。 最上层的统治者只因用了漆器进食, 就引起了十个国家的反叛。 为什么呢? 因为向下权力不受约束的社会里, 当统治秩序已经确定, 而最高统治者希望多占有一份资源的时候,中间的统治者也会效法, 而最下层掌握最少资源的人民, 则就有可能因此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统治不可能稳定。 另一方面, 这种多占有一份资源的欲望, 在大多数中层统治者中弥散开, 而他们又无法使用制度内手段获取更多资源的时候, 他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夺取, 从而破坏现有的分配秩序, 不仅向下危害百姓, 向同层危害其他中层统治者, 同时也会危害到最高层统治者的利益。

      最后的“兼爱尚同”, 不用说了, 墨家思想, 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曹操在这两首政治诗中阐述了他的理想与解决方案, 这些思想, 都来源于比他更早的人们。 而他真正实行时, “用法峻急” “有犯必戮”, 成为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法家人物。他清楚他要做到的事情, 和他能做的事情之间的距离。 ---他知道冰封的大河刚解冻后, 河边的春天, 依然是寒冷的。

      类似他所阐述的理想, 古往今来前前后后有多少人有过啊, 也有多少人前仆后继地为这样的理想奋斗过啊。 一千七百年后的那位奇男儿, 他的理想, 由于来源于更多的前人, 也由于他的时代, 每个人对他和对自己定义的国家理想寄予的期望太高, 所以他要追求的目标, 更高于曹操所定义的这些“太平景象”。 曹操达到了这些理想吗? 没有, 他只做到了他理想中的“最低纲领”部份。 以后的那位奇男儿们, 他达到他的理想了吗?--- 当他站在这大河之滨慨叹“顿失滔滔”的时候, 他, 和那些期望着他的人们, 可曾想到, 凌期过后的春天, 依然会是寒冷的呢?

      • 家园 写得太专业了。只敢顶一下这贴,不敢出声。
        • 家园 唉, 其实确实是功力不够啊

          否则是很可以把曹操和毛泽东作些深入的比较的.

          应该说曹操和毛泽东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横槊赋诗"的帝王. 当然, 实际上毛横槊扫平天下的能力比曹要强. 而就赋诗而言, 毛显然是不及曹的. 毛在评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那首诗里没有提到这位挥鞭的魏武, 有可能是因为曹未曾统一天下, 也极有可能因为他无法把曹列入"略输文采"之列.

          事实上毛对曹的很多评价都是非常客观的. 包括对他"英雄"的定位, 包括说他"文章,诗, 极为本色, 直抒胸臆, 豁达通脱".

          同曹一样, 毛是改变中国命运, 奠定新秩序基础的英雄人物. 犯的许多错误并非个人的错误, 而是时代和环境的错误.

      • 家园 曹操挺有抱负的一个人,怎么在《三国》里被描写成一个大奸人了呢?

        看来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 不同之处在于发表评论者的立场和角度。

        • 家园 演义对曹操形象的定位影响是深远的

          以至后世的戏剧和其他作品中, 曹操大都是以白脸奸臣的身份出现.

          然而, 演义中还是有相当辩证的一段评论, 在曹操死后引的<<邺中歌>>里: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英雄是不需要"书生俗胸"认同的.

          像<<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就是对曹操进行过颇多非难和指责俗书生之一. 他对曹操的一些肺腑之言都嗤之以鼻, 说是"欺人之谈", 在他注解的地方, 也常论证曹操的奸诈. 然而, 却也不得不承认曹操的文采相当好, 他曾经引别人的话慨叹说:"文词绝调也, 惜出于操."...可怜的家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