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如果取消高考…… -- 晨枫

共:💬22 🌺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如果取消高考……

    高考的种种弊端不用多说了,如果取消高考,大学还是要上的,有什么比较公平、有效的办法可以供大学和学生双向选择呢?

    美国有SAT,但好像和中国的高考不大一样。加拿大好些省有省考,但大学录取实际上在省考结束前都完成了,省考主要是用于高中文凭的。大学的录取是有条件的,要是省考不过,你这大学也就别上了。

    美国的情况不知道,加拿大的情况是社区学院差不多人人能上,只要你想上。正规大学的general science和arts也比较容易,但比较好的专业(比如工程)对学业还是看得很重的。但看的也就是你的高中成绩,没有别的。加拿大的中学没有升学压力,也不评比名次,成绩舞弊现象不严重。

    中国如果取消高考,可以用高中成绩上大学吗?如何解决学校舞弊问题?

    关键词(Tags): #信口开河
    • 家园 70年代有过一次尝试

      那叫“工农兵大学生”……但是执行的效果并不好,最后还是取消了。

    • 家园 多谢大家的讨论,请见新贴继续讨论

      统统并在这里,可能会太杂,另外开了一帖,请继续讨论。

      继续讨论:如果不能取消高考,那如何改革高考?

    • 家园 现阶段千万不能取消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 哈哈 我想高考是仅存的 体现公平原则的平台 其余的我还真想不出了

      可以用高中成绩上大学吗? 现阶段不行 以后肯定会这样的

      如何解决学校舞弊问题? 高考是最好的解决 高考与其说考学生 其实还不如说堵住高等学校舞弊的漏洞。

      我们已经错过一次了(改制) 不能再错了

    • 家园 公平重于合理

      在当前还是众多考生争夺有限名额的前提下,保证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是最重要的,至于平台是不是合理,该怎么优化,那是接下来的事。可以让每个人切身参与到的,凭自身努力和实力能争取到的,这一公平原则是最重要的。

      高考是平台,宜改不宜去

    • 家园 高考是个公平的游戏,不过游戏开始之前其实就没什么公平了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对城市教育并不平等。这方面有不少文献。我本科时导师做教育社会学,我也跟着在教育方面混了一段日子:)

      不过高考还是很重要啊,能熟练掌握废话的人也能熟练掌握其他技能。它筛选出能把高中的无用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熟练掌握的人。

      高考制度的前身科举是一个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化渠道。但自从1905年科举废止后,一度阶层上升之途出现非制度趋势。民国时期,各高校的招生情况相当自由,允许学生自由投考。直至1952,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统一的全国高校入学考试3。虽然其后在70年代情况又有所反复,但1978年重新恢复的高考,重新确定了考试的制度化。高考的制度化不是毫无原由的。高考作为经常性的监视和评判,规训着受教育者。同时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建构出了一种权力关系,并通过教育者——教师——的身份,将这种权力关系转化为制度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系。这种权力关系可能引申出了一种技术手段:分数评价。分数评价作为典型的“零/和”指标,在此指标体系内通常只有一个人是成功的,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分数评价精确测量每一个人,为他们贴上“成功”或“失败”的标签,在他们之中造成恐慌。这种技术手段是成功的,它使规训不但成为制度施加的,而且成为受教育者自行追求的,使他们自发的向着制度的要求去靠拢。

      不仅如此,而且高考的制度化同时是一个特定的仪式,持续的对社区造成心理和文化压力。学校深入了每一个社区,改变并重构了这个社区的生活节奏。以学校为中心,娱乐区被重新安置了,因为各地都有在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允许出现娱乐场所的规定。而且这个社区每一个家长的生活也必须围绕着这所学校,奔波于校门与家门之间。通过学校,社区成员的生活被小心翼翼的串联起来了。国家通过学校,也小心翼翼深入进每个社区成员的生活之中,完成了对地方的控制。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场国家权力的狂欢,在此中社区居民重新确立了自身等级地位:谁家的孩子上了北大,家长一跃成为四邻的艳羡中心,此后常常有“取经者”来学习经验,以至于有因此荣升为小区委员会者;而那些孩子落榜的高社会地位家庭的辛酸,也可想而知。高考这个仪式,标志着每年都有一些幸运儿,迈入“指导者”的行列,如本文第二节的分析,也是标志着迈入权力关系中支配者的一方。换言之,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通过仪式再次得以重置和确认。

      对高考的制度化仅仅是表象,国家介入高考的目的仍然是将高考神圣化。

      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对高考的一系列政策倾斜、舆论宣传中观察出来。2001年北京市政府关于高考期间限制施工的文件仅仅是一系列介入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对高考的集中宣传才是重头戏。这些宣传造就了一个神话,即平等竞争的神话。这个神话的直接后果是合法化了教育再生产出的普遍等级差异,掩盖了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间的转化,使教育成为权力存在合法化的技术手段。

      高考的神圣地位是被已然存在的权力关系精心再生产出来的。而且,神圣化的高考制度很可能还会再生产出新一轮的权力关系。两者间循环往复的互置,暗示着高考/教育乃是社会机制中功能性的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权力关系笼罩下的考试制度不可能是平等的竞争,景军引自布迪厄(Bourdieu)对法国教育制度的分析时称,法国的学校对上层社会报以增加的象征资本,对较下层的社会则贬损其象征资本(景军,1998)。如布迪厄所言,教育中涉及了何种知识是为“有用”、能为教育制度所认可?上层社会子女继承了特定的、早为教育所认可的特定知识、文化、社会背景,在制度里的竞争中早就先行一步。此外,不仅知识背景造就了一部分受教育者了劣势地位,甚至经济因素还将更多人排除在考试制度之外。正常情况下学生7岁入学至22岁受完基本高等教育,漫长的16年间时间和财富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如果不幸还有更高的追求,也许还要离家千里去上精英学校,又得付出一笔不菲的生活费用。事实上当受教育者站在高考的大门前时——或许高考本身的确形式平等——已经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心筛选过了一次。有很多人根本无缘这次竞争,他们早服从于冥冥中的那个声音,告诉他们谁应去做工,谁应去务农。在他们看来,高考自然是神圣的公平的无错的,有错的只是他们自己。

      改了一下排版

      • 家园 这篇文章就是为批评而批评吧

        对高考的制度化仅仅是表象,国家介入高考的目的仍然是将高考神圣化。

        这一点可以从国家对高考的一系列政策倾斜、舆论宣传中观察出来。2001年北京市政府关于高考期间限制施工的文件仅仅是一系列介入活动之一,长期以来对高考的集中宣传才是重头戏。这些宣传造就了一个神话,即平等竞争的神话。

        国家好想并没有将高考神圣化吧。北京市的这个措施是因为考生及其家长普遍有这个愿望,不能说是对高考神圣化的措施吧。

        我参加高考的时候,都没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在很多考生家长的要求下产生的,像有些地方用警车送考生,是政府的便民措施而已。出租车免费送考生,那是自发的,因为大家都认识到高考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

        事实上当受教育者站在高考的大门前时——或许高考本身的确形式平等——已经被一只无形的手精心筛选过了一次。

        这种不公平,从出生开始就存在了,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跟高考没有关系。高考只是设置了一个能够给大家平等的上大学机会的平台。

        教育的平等应该是另外的话题了。

    • 家园 我感觉高考还是有好处的

      我感觉高考还是有好处的,我很小,05年高考所以对高考的印象应该比各位大大深些。

      第一,在现在独生子女的现实下,高考对青少年在心理与意志上的锻炼是有很大意义的,虽然可能过大。我有很多同学高考后和高考前一比就是两个样,成熟太多了。对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80后,高考最大的意义就是告诉他们很多超级现实的问题是要自己克服的。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残酷的现实与淘汰是时刻伴随每一个人的,高考只是发生的比较早而已。

      第二,我感觉高考现在可以说是国内最公平的事了,至少比很多事要公平很多。大家纯凭成绩,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我不否认有例外,但那是极个别现象,而且高考录取这方面确实越做越好。记得那时候毕业后同学聚会,那群没学上的公子哥看着那群上好学校的‘穷光蛋’就是没脾气。

      至于各省的分数差异确实气人,因为我是河南考生。不过这好象也在改革,中政法好象已经按人口比例录取了,不过那是我下一界了具体不清楚。

      总而言之,我感觉只要还是那么多学生和那么多学校,高考录取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刀切是不人性,但可以避免舞弊,这就是最大的人性。如果把权放到学校后果不堪设想,国内现实情况摆着没办法。学校自己面试录取,有的农村学生路费都是问题。就象黄冈中学的校长说的,不是黄冈比伊吨好,也不是伊吨比黄冈好,是大家情况不同(大意如此)。

      • 家园 aglee

        第二,我感觉高考现在可以说是国内最公平的事了,至少比很多事要公平很多。大家纯凭成绩,行就是行,不行就不行。我不否认有例外,但那是极个别现象,而且高考录取这方面确实越做越好。

    • 家园 高考还不应该取消,重要的是录取的公平

      比如北大,对北京考生来说就没有什么大的压力,对于湖北的考生来说,就难的很了。

    • 家园 应当是取消全国统一高考,由各大学自行考试,象民国时那样

      考生有多次机会,就没那么恐怖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