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华海外豪杰传 之 郑信(昭)(兼答 jlanu) -- 任爱杰

共:💬60 🌺3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2.泰族的由来 (2)中华文明源于西方?

      中华海外豪杰传 之 郑信(昭)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2.泰族的由来 (2)中华文明源于西方?

      泰国的传统史书中,由于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习惯性的要把自己的祖先和印度攀上亲戚。例如,历代国王都有一个罗摩(Rama)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来自于印度的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主角,英雄罗摩。由于佛教的影响,历代国王也喜欢自称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帝的子孙,并且把族源追述到阿育王那里。

      不过,进入现代后,由于显而易见的人种差异,这种说法很难被受过教育的大众所接受。在考古学家那里更加是无稽之谈。

      最早系统提出泰族起源理论的是一个给自己起了个法国名字古贝里(Terrien de la Couperie)的英国教授。古贝里认为泰族发源于长江流域。当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向南扩张时,泰族被迫南迁至今天的云贵高原。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一段时间后,泰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南诏王国。这个南诏国打败了中国唐朝,实现了独立。然后将版图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岛。这便是中南半岛上泰族的由来。中国的元朝灭掉了南诏的后身大理国,泰族向南逃亡,大规模进入中南半岛,遂在中南半岛上建立起各个泰族人的国家,逐步征服和消灭了原住民孟族人。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古贝里的理论很让人吃惊?不过这套理论其实是为古贝里另一套更惊人的理论作辅助工作的。古贝里那套更惊人的理论就是“中华文明起源西方说”( Western Origins of Early Chinese Civilization)。

      十九世纪下半叶是西方在全世界横冲直撞的年代。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文明或被西方摧毁,或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因此,西方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人一阔,就要找显赫的祖先。但是回顾西方的文明史,最早也就追述到希腊罗马时代而已。而根据历史,现代的大多数西方人同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根本没有血缘上的联系。不但如此,当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盛极一时的时候,大多数的西方人的祖宗还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呢。

      因此,找到一个更加显赫的祖宗就成了白人种族理论的重大课题。于是就有人提出了所谓的北方起源论。这个理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现在的高加索山到阿尔泰山一带。这个所谓的最初和最纯洁的种族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而南下(当然,在纯粹的白人种族主义者那里,南下自然是为了传播文明的种子,呵呵。),从而散布到整个欧亚大陆。这个种族和各地的土著通婚从而产生了各地不同的民族。所以越往北,原始种族的混血成分越低,在种族上也就越优越。

      当然,各地的混血并不是由北向南均匀分布的。当刚刚迁徙到一地的白人种族还保持着比较纯洁的原始血统时,他们就能够创造伟大的文明,例如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的文明。印度的古代文明也是由入侵的雅利安人创造的。一旦原始的白人种族和当地土著充分混血,则文明必将衰落。

      在这个理论里,白种人从北方向南方的迁徙并不止一次。每当早先来到南方的白种人和当地人混血过度时,新的一波血统更加纯净的白种民族就开始南下,征服那些血统不纯的民族。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老的文明会被蛮族所消灭。

      在这个荒谬的理论的指导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历史学家开始把欧亚大陆上的一切古代文明都归结为西方起源。

      西方人不承认中国夏朝的存在,认为没有考古证据。但是面对发掘出了无数甲骨的殷墟,却不得不承认商朝的存在。 但是如果把商朝算作中华文明的源头的话,立刻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文明好像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样,一开始就具有极高的文明程度,却找不到一点从无到有的发展的痕迹。也就是说,出现了文明的断代。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文明的断代情况出现,一般会认为这个文明是从别处迁徙来的。但是问题是在四千多年之前,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东亚的范围内并无另一个同级或更加高级的古代文明。于是就有一些西方历史学家推测,中国的文明来自于更加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

      古贝里的理论是集大成者。 而且第一次提供了所谓的证据。

      古贝里的研究基于比较汉语和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的异同,以及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古代两河流域传说的异同。经过他的“研究”,他发现汉语有很多词汇和旧约圣经中的古希伯莱语相同。而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各个主要人物也和两河流域的传说人物有对应关系。

      例如,中文的“百姓”和古巴比伦的“Bak”族发音近似,因此“百姓”是“Bak”的转音。又例如,中国传说中的“神农”与两河流域阿卡德的萨尔贡(Sargon)大王发音近似,因此神农就是萨尔贡(Sargon)大王。同理,仓颉就是同基(Dungi)。而中华始祖黄帝又叫做有熊氏,有熊即洪特(Kudur Nakhuute)。

      古贝里的理论并没有直接了当的说中国的文明也是白人移民的结果。他绕了一个大弯,把中国文明说成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延续。他认为中国的炎黄族其实是在公元前2500左右从两河流域迁去的巴克(Bak)族。

      在古贝里的研究基础上,英国教士鲍尔(C.J.Ball)在1913年发表了《中国人与苏美尔人》(Chinese and Sumerian),进一步认为中国人是古代苏美尔人的后裔。中国文字原自苏美尔文字。此说一出,日本人也不甘落后。白河次郎、国府种德合著了一篇《中国文明发达史》,完全照搬了这个理论。

      也是当时中国积弱之故,当时中国的知识界一听到这个理论,很多人立刻就发了阿Q的“先前阔”的毛病。更何况这不但是“先前阔”,还能和西方白人“优等民族”攀上亲戚关系。所以当时我国人士作文附和此说者不乏其人,如丁谦的《中国人种从来考》,蒋智田的《中国人种考》,章炳麟的《种姓篇》,刘师培的《国土原始论》、《华夏篇》、《思故国篇》,黄节的《立国篇》、《种原篇》等。这些人中除了一个革命家章太炎(章炳麟),其他人大多数现代读者已经不熟悉了。但在当时都是知识界执牛耳的人物。

      现在看来,古贝里的理论漏洞百出,而且完全没有一点考古证据的支持。例如,他研究的所谓汉语和古希伯莱语的异同根本就是闭门造车。下面是一个所谓的对照表,大家可以自己看看到底汉语和古希伯莱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English. Chinese. Chaldee.

      To shine Mut Mul.

      To die Mut Mit.

      Book King Kin.

      Cloth Sik Sik.

      Right hand Dzek Zag.

      Hero Tan Dun.

      Earth Kien-kai Kiengi.

      Cow Lub Lu, lup.

      Brick Ku Ku.

      我不知道古贝里到底懂不懂中文,但是列在表中的所谓汉语发音并不是通用的汉语,可能是某种方言,更可能是古贝里的胡编乱造。

      古贝里的理论是为了文明西方起源论服务的。但是这个理论传到东方后,泰国人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 家园 当看兄第一篇时就明显感到是汉族扩张的骨牌效应。

        不知兄有否时间谈一下罗马人是何人种,虽然非亚利安人,估计今天的西南欧人还是混杂很多罗马血统的。原来的罗马人总不可能全死光了吧。

      • 家园 兄这个系列很好,弟有一点感想,附议一下。

        印度传统宗教是印度教,佛教虽起于印度,但并未在印度扎根。达摩东渡,佛教始兴盛于中国。宗教的传播仰赖于文明的发达,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载体向周围辐射。印度难负此任。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唯中国尔。佛教这颗种子投到中国这块适宜的沃土里,始发芽壮大。中国更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带动周边国家佛教的传播和兴盛。弟以为佛教兴旺的国家都是在中华文明圈内的。泰国概不例外。

        这点类似基督教,起于犹太国家,非但未得到承认,反被视为叛逆。基督死于犹太长老之手,犹太教仍然是犹太国家的国教。现在提到基督教,大概没有多少人知道它跟犹太国家的联系。基督教兴盛于西方社会,尤其兴盛于政治经济异常强大的美国。尽管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圣诞节为何物,但仍然在圣诞节期间发圣诞卡祝贺。这恐怕是美国这个经济超强的实体的辐射力的作用吧。

        现在中国处于弱势,于是很多国人失去自信,更惶惑外国到中国认主归宗。把中国文明说成是传承于西方更是荒谬!

        • 家园 同意你的中华文化圈的说法。

          泰国的确是中华文化圈的边缘国度。一个明显的例证是泰国也编写中国的历史故事,用来教育贵族。

          不过,泰国的佛教传入和东亚不同。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中国所传佛教大乘居多。西藏的密宗则是结合了自身的苯教传统发展而来。

          泰国的佛教传自印度。大乘先传入,后来势衰,小乘佛教则从锡兰(斯里兰卡)传入。泰国还出现过自己的教派。

        • 家园 但泰国什么的信的和咱们的差很远呀

          印度佛教曾经辉煌过,在阿育王的推广下,据说阿育王统一印度时见到战争的残酷开始支持佛教。东南亚的佛教应该是从印度传入的吧。

          • 家园 佛教传入他国,必然要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结合。

            中国的佛教已不是印度佛教了。泰国的佛教也有自身的特点。藏传佛教尽管地域离中国很近,但与中国佛教也有差别。泰国的佛教的信与中国差很远也不奇怪。

            阿育王对佛教的传播作用很大。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并将佛教传入全印与其邻国。但之后佛教在印度衰落,这也是为什么佛教向东寻求出路。

            宗教很难摆脱经济的影响力。东南亚的佛教最初是从印度传入的,但后来的佛教主要受中国佛教的影响,如越南跟中国并无二至,这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力。至于泰国,我还是相信是华人立国的国家这一论点。

      • 家园 对照表中的中文发音,有没有可能是古汉语或是方言呢?
        • 家园 我认得出的几个字

          古贝里列的这个表肯定不是北方方言。有那么多的轻辅音结尾,如果不是古贝里自己胡编乱造的话,应该是中国南方某种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去声和入声的方言。而有代表性的方言是粤语。我不懂粤语,不知这个坛子上有没有广东网友可以帮个忙,认一认。

          我大概猜的出意思的字如下:

          English. Chinese. 汉字

          To shine Mut 慕,或沐(要看英文的那个shine 是什么意思)

          To die Mut 没

          Book King 经

          Cloth Sik 丝

          其它的我就不认识了。好比,牛为什么时 Luk, 砖头为什么是 Ku ?

          • 家园 百分之百不是粤语,鉴定完毕
          • 家园 以前有人考证说闽南语保留了很大一部分的古汉语发音,是目前最接近古汉语的方言。
            • 家园 到底古汉语指什么时候的普通话呢?中国可至少有三千年文字史呀

              我想周朝时的西安话,洛阳话肯定和汉朝时有差别了,汉朝的官话肯定混合了楚国方言,经过胡人内迁,唐朝时的西安话肯定又不同了,另一个文化中心江南的通用语言肯定也是吴越古话和东汉北方话的混合体。从宋朝到元朝,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大概有很多也被我们吸收了,明清时大概官话才和现在的普通话有点相近。这还是光讨论官话,至于各地方言,我知道福建人不同地方来的可能无法用方言交流,有的山东方言舌头滚来滚去我一个字也听不懂。闽南人根据他们一般比较勇猛冲动应该和古吴越人有关系吧,据说客家人是唐朝以来躲避战乱南下的,估计读书人居多,据说客家人很推崇功名,还好作生意,还不象别的广东福建人那么"野",我怀疑以宋人居多,不过他们也出过一员名将-石达开。

              • 家园 何止!洪秀全、孙中山、邓小平、李光耀等等都是客家人

                随便SOU了一下,让你知道利害。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204/3819.shtml
                http://hi.baidu.com/%BD%F5%B2%A9/blog/item/f8e0902a21bf942cd52af165.html

              • 家园 如果考察文明起源,恐怕要用“上古汉语“的读音

                据说王力根据《诗经》考出来的上古音是比较权威的。有人了解吗?说一说。

                另外,闽南语好像是保留了自唐以来的一些古音。因为现在的闽南人大多都是自唐以来,历次战乱中,从中原迁徙去的

              • 家园 我想如果不加说明一般指汉以后南北朝以前的语音

                老兄问的很有道理。不同时代的汉语的确发音不同。

                古汉语有多重意思。文言文算是古汉语。先秦的文言应当与口语很接近。从汉朝开始文言与口语的分化越拉越明显。一般认可的最后分野在唐朝,因为从唐朝开始白话文开始大量出现。而且白话的语法结构和文言不同。我想这是因为五胡乱华导致民族和语言融合的关系。

                至于语音的分野一般所指应当是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语音。这是因为这是汉语的定型期。虽然先秦也有所谓的“雅言”但是并不普及。楚国和越国的语言完全不同。到沈约把汉语的发音定义为“平上去入”四声后,汉语的发音算是基本定型。当然后来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例如现在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基本找不到去声和入声。很多字的读法也已经完全不同。所以作古诗必须查韵书,否则就会弄出不押韵的情况来。

                下面转一篇对古汉语的探讨文章: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 ───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著《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著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 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 、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著,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著,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著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

                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于“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 家园 是闽南话还是客家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