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华海外豪杰传 之 郑信(昭)(兼答 jlanu) -- 任爱杰

共:💬60 🌺3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2.泰族的由来 (1)

      中华海外豪杰传 之 郑信(昭)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2.泰族的由来 (1)

      西方人把东南亚的大陆部分称为印度支那,这是由于东南亚诸国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东南亚诸国除了越南被中国同化外,其余诸国其实受印度文明的影响更大。文化上其实对印度更有认同感。不过中国对于这一带另有称呼。现在大陆的媒体往往跟着西方人也把这一带称为印度支那。在以前,印度支那这个称呼是不常见的。原因无他,支那是歧视性的叫法。以前一般把这个地区称为中南半岛。也就是在位于中国南面的半岛地区之意。仔细观察地图倒也贴切。

      中南半岛自旧石器时代便有人居住,先后兴起过好几个文明。不过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现在还在争论这些文明到底属于何种类型以及文明的具体细节。问题主要在于这些文明之间没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虽然这些文明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印度文明的影响。

      在这些文明中,柬埔寨人很早就在中南半岛建立了国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柬埔寨或称高棉,在中国古代称为扶南或真腊。大约在中国汉代和中国产生了交流。三国时期的吴国为了拉拢南方诸国,稳定自己的后方,还多次派使臣出使扶南。这些使臣回报,提到了扶南附近的两个小国,金邻和林阳。这两个小国便是泰国历史上最早见于史籍的政权了。其统治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泰国和缅甸的一部分。

      不过,这两个小国虽然建立在现在的泰国境内,却和现在泰国的泰族人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泰族政权在中南半岛上出现的很晚。直到十三世纪才初步建立了一些国家。金邻和林阳这两个国家是由一个古民族孟族建立的。

      孟族在有些书中又被称为猛族或朦族,其实只是翻译不同而已,读音都是一样。我一直怀疑孟族和中国的苗族有一定的亲属关系。中国的苗族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但是炎黄联盟兴起后,苗族就开始了不断的南迁过程。其中,秦始皇消灭六国后进一部开拓南方,五胡乱华引起的衣冠南渡,宋朝被金国压迫到南方,元朝对云贵高原的征服,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苗族进一步南迁。在迁徙过程中,苗族形成了不同的支派。所以虽然都叫苗族,但是各地苗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并不相同。这和各地汉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同是一样的。

      古代汉族对于四方的少数民族的习惯称呼是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所谓的“蛮”其实就是苗族的自称 Hmong 的转音而已。孟族的自称是 Mon,苗族的自称则是 Hmong。两者的读音相近。而在中国的古籍中,孟人建立的国家是被明确归入“蛮”的。

      如今的孟族在泰国境内已经成了少数民族。有趣的是,中国的苗族也散布到了中南半岛的其他地方。但是如果仅仅从外表上看,这两族并无共同之处。

      既然中南半岛上最早的政权并非泰族所建,而泰族政权又出现的很晚,这就带来了一个泰族人的来源问题。附带的,也产生了为什么孟族从统治民族衰落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问题。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视作历史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典范。

    • 家园 感谢!
    • 家园 支持,终于大打出手了
    • 家园 顶!
    • 家园 期待已久了,先顶一下!
    • 家园 1.缘起

      中华海外豪杰传 之 郑信(昭)

      任爱杰 著 (作者保留版权)

      1. 缘起

      说起中华海外豪杰,不能不提一下那篇著名的《虬髯客传》。故事里说虬髯客本来有心在隋末乱世中一争天下,可是在太原一见到李世民之后争霸之心立消,对李靖说:“真天子也!”随即散尽家财,携夫人出海另图霸业去了。到贞观十年,东南蛮入奏:“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

      历史上的扶余就是古代朝鲜的百济国首都。如果要攻占百济,显然不用海船千艘。所以也有人说扶余是扶桑之误,虬髯客称王的地方是现在的日本九州地方。现代的中国作家如王小波据此添油加醋了一番,居然敷衍成一部叫做《红拂夜奔》的小说,里面对日本人狠狠嘲弄了一下。不过日本的史书上完全没有这一出。况且《虬髯客传》里说的是东南蛮入奏,和日本的方位完全不同。

      小说归小说。《虬髯客传》里还是反映了一点历史的。至少从唐代起,中国人便向海外移民了。这个势头在南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潮。宋朝繁盛的海外贸易将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中国人向海外移民提供了方便。由于商路的关系,中国人向海外移民的方向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富庶的东南亚地区。到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时,他经过的东南亚诸政权有很多是华人移民建立的。

      到明朝中期之后,中国人迫于生计向南洋移民的就更多。也建立了很多政权。广东人罗芳伯,建芳伯共和国于婆罗洲。广东人吴元盛,建戴燕王国婆罗洲北部,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广东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称王。福建人吴阳亦建国于马来半岛。

      金庸小说《碧血剑》结尾说袁承志到海外称王所本的也就是这一段历史。

      问题是,西方各国的殖民无不得到整个国家的支持。而中国移民在海外的扩张却为中原各王朝所深恶痛绝。不知什么道理,中原各王朝对于没有陆地连接的地方总是怀有一种恐惧感。即使是在拥有强大海军的时候,也觉得这些地方实在太遥远,无法控制,虽然在实际上这些地方可能比一些陆地边疆离中原更近。例如台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台湾离大陆不过一水之隔,清朝在征服郑氏后几乎弃守这个大岛。若不是康熙英明,三百年后的老蒋恐怕连逃都没有地方逃了。

      而对于华人在海外建立的政权,中原王朝几乎一概视为叛逆。中国有强大海军时对于这些华人的海外政权一概采取消灭的态度。最明显的例子无过于郑和消灭旧港的陈祖义政权,却将锡兰的亚烈苦奈儿放回。陈祖义和亚烈苦奈儿的罪名都是袭击郑和的舰队。但是陈祖义是华人,所以明成祖将其处斩,亚烈苦奈儿是锡兰人,明成祖就把他释放。大概在朱棣的心目中只有华人才有资格威胁自己的皇位吧。

      在这种政策下,华人向海外移民虽多,却完全孤立无援。所以东南亚众多的华人政权要么亡于当地土著,要么亡于西方殖民者。中国的势力无法扩张到海外,这是主要原因。

      在众多的海外移民中,泰国的郑昭算是华人移民中最成功的一个了。他的英雄事迹至今仍在泰国流传。

      • 家园 松花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任兄的文章只要没和熊猫挂钩,还是颇直得一看的

      • 家园 西欧扩张得到政府支持的根源

        简单地说, 欧洲各个民族国家的君主在反对教会力量的过程中与商人阶级结成了同盟.

        "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

        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

        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

        是由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

        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

        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

        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以下摘自 "全球通史"

        法国和英国的君主们所拥有的新力量,多半来源于他们与新兴的商人阶级所结成的

        非正式联盟。君主保护市民们不受频繁的战争和封建主任意征收的苛捐杂税的侵害,而

        市民们则向君主提供财政支援作为报答。随着民族君主的力量日渐增强、国家机构逐渐

        完备,君主们在动员人力物力以从事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最先的伊比利亚人的海外冒险事业就是王室鼓励和资助的直接结果。正是西班牙和

        葡萄牙朝廷,为哥伦布和达?伽马取得较大成就提供了必需的支持。英国和法国的朝廷

        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只是时间上稍晚些;不过,它们的关注和支持与前者相同。实际

        上,在西北欧,商人与君主之间的关系比在伊比利亚半岛更密切。尤其在西班牙,反对

        穆斯林的长期斗争使君主和封建主联合起来,而少数大城市则往往反对他们,要求完全

        的自治权。相形之下,在西北欧,商人阶级逐渐赢得在欧亚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社会声

        望和国家支持。

        例如,在中国和印度,商人被看作是不受欢迎的下等人,没人瞧得起;在西北欧,

        商人却很有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财富不断增加,政治权力逐渐增强。在

        中国,各时代的商人在衣服穿着、武器佩戴、车马乘坐和土地占有等方面受到种种限制。

        他们运送商品住返各地的作用被看作是非生产性和寄生性的,他们被置于社会等级的底

        层。印度的情况也一样;由于印度教强调抛弃财产,商人不可能有任何声誉。在印度,

        理想的人不是整天忙碌于发财致富、营造宅第的商人,而是端坐在蒲席上、吃大蕉叶做

        的食物、保持对物质财富无动于衷的神秘主义者。因此,东方任何帝国的商人都绝无上

        升为当权者的机会。在中国,学者进行统治;在日本,武士进行统治;在马来亚诸国和

        印度拉杰普特人的一些土邦里,地方贵族进行统治,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是由商人统治

        的。

        所谓没有一个地方,是指除西北欧以外;在西北欧,商人不仅经济力量而且政治力

        量都在稳步增长。在那里,商人正在成为伦敦的市长、德意志帝国诸自由城市的参议员

        和荷兰高贵的养老金领取者。这样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关系意味着:在西北欧,对商人利

        益和海外冒险事业有较多的关心,而且,国家予以较始终如一的支持。

        西欧这一由各种势力、制度和传统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独特复合体的意义,通过中

        国明朝派出的著名的远航探险队的惊人历史,可得到有力的说明。1405至1433年间的七

        次远航冒险都是在一个名叫郑和的内宫监太监的指挥下进行的。这些探险队的规模和成

        就之大令人吃惊。第一支探险队由62般服船组成,共载28000人。当时有名的穆斯林旅

        行家伊本?拔图塔曾对这一时期的中国舰船作了如下描述:

        每艘船筑有四层甲板;船上有供商人使用的船舱和公用房间。有些船舱设有盥洗室

        和其他生活上的便利没备,而且舱门上安有锁,居住者可以用钥匙将它们锁上,可以携

        带妻妾一起住在里面。打些船舱的船员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木桶里种上供烹任用

        的香葱、生姜等。

        一般的船宽15O?眨?长37O?眨?但是最大的船宽180?眨?长444?铡K?们与哥伦布的小

        旗舰――宽25?铡⒊け20?盏摹笆ヂ砝?亚号”相比,是名符其买的浮动宫殿,而“圣马

        利亚号”比哥伦布的另外两艘船“平塔号“和“尼娜号”要大一倍。中国探险队不仅在

        规模上,而且在所取得的成就方面也给人以深刻印象。它们绕东南亚航行到印度;有些

        船继续西航达亚丁和波斯湾口;而个别船则驶入非洲东岸的一些港口。我们应该记得,

        在这期间,葡萄牙人只是刚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探寻航路,直到1445年才抵达佛得角。

        然而,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要使

        它们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它们首先开始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一

        点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并的确发布过一道道

        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对抗的民族君主国,

        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着,而且,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它们这样做。西

        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这种权力和声望保

        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此外,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

        传统,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总之,欧洲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一个牟利的欲望和机会、一个使牟利得以实现

        的社会和体制结构。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

        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

        是由合股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

        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产生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地、无可

        挽回地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

        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中世纪后期,这些被孤立和局限在西欧人中间的发展已给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

        促进了西欧人天生的、面向海外的倾向。那时,十字军在地中海东部请国的据点已丧失;

        蒙古帝国已崩溃;奥斯曼土耳其人已占有巴尔干半岛,并扩张到中欧,逼抵维也纳城下.

        欧洲商人因为原先由蒙古人强加秩序的地方又骚乱迭起而不再能穿越中亚。黑海也因为

        土耳其人将它政变成穆斯林独占的区域而向信基督教的商人关闭。另一方面,十分重要

        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

        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

        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

        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世纪后期劳出现许许多多为

        突破或绕过将欧洲人限制在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屏障而制订的计划。那时的欧洲正如一

        位作家所描绘的那样,象一个靠他人“通过墙上的裂缝喂养的巨人”。但是,这位巨人

        的力量和知识正在增长,牢狱的围墙已不能长久地禁锢住他。

      • 家园 据说苏禄国当年曾要求加入中国,不知道被明朝的哪个狗皇帝给拒绝了,真是大笨蛋一个。
      • 家园 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