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壮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 坐看风起云涌时

共:💬117 🌺28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壮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

    一等功臣傅平山烈士是38军步兵114师侦察科副营职参谋,其岳父为当时的114师副师长于承海。1986年12月,12侦察大队在敌情不明,计划不周的情况下,贸然出击(据说最后有个副大队长受了处分),傅平山作为参谋随队参加行动,与敌遭遇,部队始终没有摆脱敌人,此时敌人增援部队已经赶到,傅平山仅仅携带一只杀伤力极弱的67式7.62毫米微声手枪和7发子弹,毅然暴露自己,将敌人吸引向自己,掩护部队突围,之后与上百敌军周旋6天5夜,击毙击伤敌军各一名,最终于1987年元旦节那天被包围,越军并不敢靠近他,最后用集体投掷手榴弹的方式,将其杀害,烈士时年二十九岁。

    其后我军通过内线了解到越军将傅平山筑在水泥里,置于越军烈士陵园门口(一说掩埋),我方遂收买越方边民试图将烈士遗体盗回,但时间太久,最后只将头颅盗出送归,烈士也算魂归故里。

    (通过网上资料编辑而成,战斗具体经过始终是个迷)

    备注:一个老兵谈67式微声手枪

    我的老天,67式微声手枪如此臭名昭著,11 侦察大队有的老兵回忆说当时他对一越南特工在仅仅2米的距离上连放5枪,虽然枪枪命中可就是打不死人,这样的破枪老傅还能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他是个什么样的狠角色还用多说吗?

    出征

    点看全图

    夫妻合影

    点看全图

    追悼场面

    点看全图

    67式无声手枪

    点看全图

    战斗中的烈士

    点看全图

    附录:傅平山夫人

    于燕平,女,汉族,江苏滨海人,大校警衔,现任武警8640部队医院内二科副主任医师。

    21年前,丈夫在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为国捐躯。作为一名普通的女性,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白衣战士,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幸,于燕平没有向命运和困难低头,而是凭着顽强的信念和超人的毅力,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赡养婆婆,抚育不到3岁的女儿成人成才,并把毕生的青春和智慧献给了部队的医疗事业、把无私的爱献给了众多的患者。1993年被北京军区树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1995年北京军区给她荣记三等功;2000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多次被师树为模范干部、优秀共产党员。

    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1986年,于燕平的丈夫、原步兵114师侦察科正营职参谋付平山在赴滇对越作战中英勇牺牲。当时于燕平年仅30岁,女儿不满3岁,年届70岁的婆婆瘫痪在床。面对残酷的现实,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没有被困难吓倒,独自一人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不让老人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她每月以丈夫的名义给婆婆写信,这个善良的“谎言”一撒就是8年。在那漫长的8年中,她像丈夫在世时一样,月月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挤出点钱寄给老人,每年都要带孩子去看婆婆。为了不让老人生疑,她总要煞费苦心地编出丈夫因开会、训练、上学等不能回去看望婆婆的理由,而她自己却独自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老人直到去世时也不知道儿子已经牺牲。

    为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她一直没有再婚。多年来,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化作顽强生活下去的无穷动力,母女俩相依为命,坚强地面对生活,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她因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风湿,干不得重活,每次换煤气、搬米面都要等到上小学的女儿回来。但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从不向组织张口要任何照顾。就连给女儿到北京看病,都是独自一个人一大早领着孩子挤公共汽车去,晚上背着孩子再返回来。她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全部母爱和大量心血,从小严格要求孩子,培养孩子的健全心智和独立能力。在她的精心培育下,英雄的后代健康茁壮成长,200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警医学院,2005年又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深造。

    • 家园 带兵馆和医生的家庭环境应该不会太差啊?

      那个年代的事不清楚,我上中学的时候(90年代)有个类似的同学家里还是很有钱的,爷爷是北京军区的军长,老妈是301的医生,是我认识的极少数几个开车上大学的,而且是辆不错的跑车。不过大部分从军队科研院所出来的子弟的确家境一般。

    • 家园 花一朵

      从照片上看,英雄一点也不威猛,谁能想到那具甚至略显单薄的躯体里蕴藏着火山一般的能量,致敬!

    • 家园 宝送英雄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送花

      看到出征前他们夫妻的合影,他妻子脸上那灿烂的笑容,真是太让人难过了。

    • 家园 【原创】我所知道的傅平山参谋之死

      我知道傅参谋的事情很早,是早年采访38军某团的时候听说的,不过当时并不知道他姓傅,只知道他是38军侦察大队参战部队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在宾馆,觉得这里面有几个细节也许可以补充一下。(从宾馆打电话给国内的几个朋友,确认过了,应该有一定真实度。)

      1。傅参谋牺牲的那次战斗,是越境作战,而且深入越南境内达十几公里(看一下当时越军最大的火炮射程,大体可以猜出他们的侦察目标),这是此后傅参谋坚持数日始终不能摆脱越军追击,也难以得到己方接应的原因。因为傅参谋的牺牲,部队(估计是侦察大队的作战总结报告中)提出希望建立类似美军在越战中使用的直升机救援部队。同样,作战的地点使这次战斗由于政治顾虑不能广泛宣传,实际上当时中国方面针对越军的特工战曾屡次深入越南境内进行侦察,破坏,袭扰,报复的反制作战 -- 如果只等越军打过来才就地围歼我们太被动了,所以后来我们的打法是你敢过来我就会过去,你不过来我也未必不过去,有效地遏制了越军的渗透作战。对这种越境的政治问题,双方心照不宣。

      2。这次行动的失败原因,敌情不明是真的,准备不周却要两说,有人认为恰恰是准备得太细致了,才导致部队撤离的时候受到较大损失。负责制定计划的参谋担任过丛林战教官,却没有实战经验。“恨不得连迈哪条腿都计划好。”实际战斗中,各种突发事件造成计划从一开始就出现细小的偏差,越到后段偏差越大,结果在撤离的时间没有掌握好,遭到了快速赶来的越军增援部队的截击。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完成任务和保全人员两者之间选择哪一个,这次战斗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它的影响,此后越境作战的原则都是保全人员为第一,战斗打响后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任务不得恋战,按时撤出就可以评功。

      3。傅参谋到底击毙了几名越军,说法不一。死一伤一是根据越军的资料提出的保守数字。三十八军内部人员认为远超这个数字(傅平山在战斗中使用了缴获的越军武器,并非只有一支手枪)。撤离时傅参谋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布置阻击越军的诡雷 -- 傅平山是战斗中我方最高军官,留在最后,体现了中国军队下级军官战在前退在后的传统。而此后战友听到了诡雷的爆炸,越军不可能没有伤亡。有越军投诚人员讲越军内部会议上,一个师长曾申斥部队丧失抗美时期的精神,这样说 -- “死了五个人还抓不住一个断腿的。。。”傅参谋在战斗中右腿中弹,不能快速转移,是他牺牲的重要原因,所以,这很可能说的是他。

      4。傅参谋在战斗中体现了极为优秀的军事素质。他在部队期间,曾是多年训练标兵,虽然后来担任参谋工作,依然以枪法过人著称,所以后来说他牺牲只毙伤越军各一人,军中颇为不信,认为以傅参谋的枪法,只要有子弹肯定弹不虚发。越军后来展览傅参谋的遗物,有两块压缩饼干。傅平山出发时身上只有一天的作战口粮,经过六天转战,居然还留下了两块饼干,说明他在使用这份口粮时非常节省而有计划性,考虑到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5。傅牺牲后,其家庭的确处境艰难。部队曾有意撮合傅的妻子与他的一位战友,但最终没有成功,原因是二人性格不合,还是傅的妻子为了照顾孩子不愿再婚就不清楚了。

      顺便说一句,从战后我军不惜代价取得傅平山遗骨,可以看出解放军部队的一个优良传统。解放军非常重视烈士遗体的收敛,这最初是红军和蒋军作战中形成的传统,因为蒋军对此不重视很影响士气(参见胡宗南部在追击红军中,包座指挥所街上遍布死亡的伍志诚部蒋军士兵伤兵不得收敛的纪录)实行这一政策,是红军士气普遍高于蒋军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后历次战争,“不放弃战友遗体”遂成为一个重要原则。

      深受中国军队影响的越军也有这样的传统,因此中越战场上经常出现双方为了争夺一具遗尸付出十倍代价的场面。曾经有文章煽情地“揭露”志愿军尸骨在朝鲜不得还乡的内容,(实际起因应是南朝鲜某车站施工挖出十几具遗骨,从腰带判断当为志愿军)显然是不了解解放军军队的内部传统。所谓攻击人应该扬长避短,写这文章的人我只能说到中宣部作宣传都不够格。

      关键词(Tags): #傅平山(当生)#38军(当生)
      • 家园 好啊!!

        解放军非常重视烈士遗体的收敛,这最初是红军和蒋军作战中形成的传统

        就是这样的。

      • 家园 多谢老萨的资料

        傅的故事,我查了查,很难找,似乎当事人都不愿意谈,只是说傅牺牲的如何英勇,但是对于战斗的起因和经过却很少涉及。

        侦察大队主要做,抓舌头,消灭暗哨,偷袭一下敌人的驻兵暗堡,配合其他主力部队作战。

        12侦察大队1986年9月底到战场,肯定急于求战,立功心切,与敌接触后,忘记本身的职责是特种作战,跟敌人来了一个硬碰硬,有文章说与越方战斗了半小时以上,结果被增援的敌人给粘上了,再想跑,就麻烦了。

        武器一说也有点奇怪,似乎不应该只有一只手枪,除非他携带了其他装备(曾经有个军队的文宣工作者曾经记述过,他出征的装备就是一只手枪,一个摄像机,还有一个手雷,准备光荣用的),还有傅到底在这个小分队中是领队还是仅仅随行,也不好说,因为所有的故事都只有下半段,没有上半段。

        不过无论怎样,傅始终是个英雄。老萨如果有兴趣,可以给大家蒸一屉大包子。

      • 家园 应该是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困难,经济上困难应该不大!

        丈夫牺牲,是个英雄,剩下一个女同志,又要带孩子又要工作,估计他想过再婚,但中国传统是好女不事二夫,加上孩子的因素在里面。主要困难应该是精神和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应该不大!

        • 家园 军人穷的是多数。

          尤其是那个年代。我在军队大院长大,我父亲是军人,当时,不少学生和战友也上了前线。由于当时的国情和一些政策,抚恤金真的很少,对烈属的照顾几乎都是荣誉性的(钱没有多少),记得当时烈士的父母要饭,妻子孩子无人照顾的情况很多,大人们说起来都是一阵的唏嘘。我更相信这个报道的情况,副师长又这样,主任医师又怎样?我爸的单位虽不是总部大机构,当时也是正军级别(托杨勇的福)。正师的家里也是穷的当当响,孩子见了肉就是不要命。正军的伯伯家里我也去过,除了房子大点,全是旧家具。现在一说起来军队多么腐败,电视上家属全是大富翁(王指纹的傻#DA师),这个怎么说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象姬某某,刘某某的这种肯定有,但是我相信大多数军人不是这样,至少在当时从我经历的从没有看到。相反,军人的待遇实在是太低(经济的,社会的,想想老邓韬光养晦的政策,想想当年为何提出军队经商),对死难军人的抚恤更是远远不够。当然现在是不同了,我们国家终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真的希望以后永远不要出现让烈士不能安心,让战友寒心的事了。

          • 家园 确实如此。北京那三个大院,军师级的家境都不错

            但一到团,就与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差别了。这还是北京。外地的师级干部肯定不如北京的。即使外地的师级比当地百姓略好,但师长已经出嫁单过的女儿能沾老爸多少好处,就实在难说了。正如老萨说的,如果于医生跟老爸老妈一起住,生活上自然会得到照顾,但事实是她和女儿单过。凡有过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一个女人支撑一个家意味着什么。那个时代洗衣机还不太普及,他们还烧煤气罐,冬天恐怕还要运煤什么的,一个女人带着个小女孩儿,一个人要面对这一切,就算她收入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她的生活压力也会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从而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低于平均水平。她不愿成家虽然是她自己的选择,但如果当时有专人每周定期帮她几个

            小时,同时随时有麻烦一个电话都可以有人上门帮忙,那生活压力、生活质量就会完全不一样。

            认为一个女人应付这些生活重负很正常的人,我只能说你太年轻了,根本就不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我上大学之前,每天都是饿到7点半才吃得上晚饭。没别的,老爸老妈到家就六点半了。如果再遇到煤气罐突然罢工,晚饭就没点儿了。什么?下馆子?和和,真有您的。

            那个时候,大人工作一整天,回家饿着肚子马不停蹄就要做饭。如果是业务骨干而且又是在单位特别敬业负责任的,自然也是特别要面子的,希望自己的女儿穿的吃的用的都不比别人差,这样一来所要承担的压力就会更大。于医生显然就是这样的人。还说她压力不大??这还没说她精神上生理上的痛苦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