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既生瑜,何生亮 -- 晨枫

共:💬81 🌺1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既生瑜,何生亮

    很长时间以来光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武直10终于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了面,自然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重新点燃了强5对武直10乃至一般的强击机对武直孰优孰劣的论战。

    长期以来,战场近距空中支援(Close-in Air Support,简称CAS)的主力是强击机,但在现代火控系统可以容易地在空空和空地模式之间转换之后,战斗机不再只是客串对地打击任务,逐渐有反客为主的趋势。在另一方面,武直作为地面打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始从近距空中支援和空中反坦克两个方向渗入强击机的传统领域。

    直升机的出现是现代战场上的一件大事。直升机的起飞、着陆不需要跑道,挂载有效的打击武器的直升机是陆军的理想近距空中支援平台。直升机没有赶上二战,在朝鲜战场上也只起到辅助作用,但在越南战场上,成为美军战场机动的主要工具,越战后期AH-1武直出现,直升机开始成为战场近距空中支援的主要手段。从70年代开始,武直除了近距空中支援外,开始成为空中反坦克的主要力量,并开始承担反武直的任务。

    直升机一进入战场,就被赋予火力支援的使命。50年代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反殖民武装作战的时候,就在直升机上装上机枪,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越南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直升机作为战场机动工具,很快就发现需要同步行动的火力支援平台,机枪被顺理成章地安装在机门边上的枪架上,火箭弹也开始被吊挂在直升机两侧,用于在进入着陆场和在敌火下登机、离机时的火力支援。机门上的机枪至今依然是战术突击运输直升机的标准装备,但对于火力强大的敌人,还是单薄了。美国陆军在60年代中启动了“先进空中火力支援系统”(AAFSS)计划,要求研制一架专用的武直(过去称武装直升机,故简称武直,在西方称攻击直升机,attack helicopter),具有比用运输直升机更强的火力、更高的速度和完善的装甲,洛克希德的AH-56“夏延”入选,贝尔公司的方案落选。但贝尔并不泄气,于65年自费用已经在越南战场广泛使用的UH-1作为基础,用狭窄的机身缩小迎面面积,既提高速度,又减小被弹面积,驾驶员和射手前后高低错落布置,以改善视界。机身大量采用装甲防护,主要武器是两侧的火箭发射挂架,后来还在机头下装上了可以旋转的机枪。不再需要改变飞行方向就可以迅速准确地射击地面目标,大大加快了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速度。美国陆军在“夏延”计划一拖再拖,技术风险和超支问题越来越大后,于67年指定贝尔的方案为临时的武直,以应战场之急,并命名为AH-1“眼镜蛇”。AH-1一上战场,就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在差点被越共把西贡端掉的“泰特”攻势和后来的多次重大战斗中,受到军方的高度好评。与此同时,“夏延”计划最终下马,AH-1由二奶的地位扶正,成为美军的主要武直,直到被AH-64“阿帕奇”取代。美国海军陆战队至今依靠AH-1,还没有装备AH-64。

    AH-1的基本布局成为日后武直的楷模:狭窄机身,乘员前后高低错开,装甲防护,机侧短翼武器挂架,机头下旋转炮塔(AH-1最后也把加特林机枪换成了20毫米加特林炮),围绕空中反坦克作战而设计的AH-1的后继AH-64更加加强了这一惯例。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陆军的AH-64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AH-1成为武直的两种发展思想的典型。AH-64走重型路线,火力大,装甲厚,速度快,具有先进的机载电子系统,但成本高,地勤技术支援要求高,可靠性和出动行因此成问题。AH-1走中型路线,速度上差不多,火力、装甲和系统先进性稍微损失一点,但成本低不少,地勤要求更低,可靠性和出动性好。在AH-1和AH-64发展的武直中,意大利的A129“猫鼬”是最早的。A129走轻型路线,比AH-1还要轻小,结果是火力单薄,防护更加单薄,一直乏人问津。本来是一出口作为主要市场,结果除了意大利陆军救场买了一小批外,根本没有人买。这之后的法德“虎”式折衷一点,走中型路线,介于AH-1和AH-64之间。南非的“石茶隼”也是这个定位。随着火控技术的进步,非制导的火箭弹不再天女散花,航炮的射击精度更是大大提高。“石茶隼”要求在战术机动飞行中可以用单发炮弹命中地面的固定目标,而不再需要倾泻大量弹药来覆盖目标。

    苏联一向在军备发展哲学上独出心裁,武直也不例外。如果说美国的武直是作为空中坦克来开发的话,那苏联的武直就是作为空中步兵战斗车来开发的,不仅要求具有强大的火力、速度和装甲,还要求具有强大的运兵能力,可以在火力突击后,直接将机降步兵投入战斗,其结果就是在阿富汗打出名气的米-24。运兵的要求是米-24在尺寸上异乎寻常地大,但在实战中,除了用于营救跳伞或者坠机得飞行员,或者搭载特种部队,米-24极少用于运兵,所以后来的卡-50和米-28都不再有运兵的要求,而是和西方“接轨”了。

    在武直里比较另类的是洛克希德的AH-56“夏延”和卡莫夫的卡-50。这两种武直在技术上别出心裁,前者采用直升机-旋翼机混合方式达到特别高的速度,后者采用共轴双桨达到出众的速度和机敏性,卡-50还是第一架从设计时就强调反武直能力的武直。两者的共同点则是设计哲学:将武直作为强击机使用,以强大的火力和出众的速度取胜,相当于可以垂直起落和具有一定直升机特性的伊尔-2。在种种技术困难和战术思想改变的情况下,这两种武直都没有获得用武之地。

    中国的武直从直9的武装型开始,但那还是从运输直升机改装的,缺乏必要的装甲和专用设备。武直10是中国第一种真正的武直。从外观上看,武直10和“虎”式属于同一级别,也属于中型武直。在还没有关于武直10更多的数据之前,对武直10的性能只能猜测。

    然而,不管是强击机还是武直,成功的近距空中支援平台需要三个要素:火力,及时性和战场生存力。

    强击机和武直都具有强大的火力。专用强击机通常装备专门设计的大威力航炮,武直也通常采用由装甲车辆火炮改装的航炮,所以两者都具有大大超过通常航炮的威力,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的装甲车辆和工事。强击机和武直都可以携载火箭弹、炸弹、导弹,可以配备复杂的火控系统,在夜暗之中有效地捕获敌人目标。从携载武器的种类和威力来说,强击机和武直不相上下。从载弹量来看,重型强击机的载弹量要大,但武直的基地可以靠近前沿地方,可以很快地返航补给病再次出动,所以在实用中,两者提供持续火力的能力也没有原则性的差别。

    火力的及时性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很重要,强大但姗姗来迟的火力不能在需要的时刻倾泻到敌人的头上,那是无用的火力。火力的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空中打击平台在战场上的留空时间,二是空地协调的有效性,这就是FAC的问题,以有另文专述。

    强击机可以具有很长的留空时间,可以在战场周边上空敌人防空火力射程之外长时间徘徊,等待呼叫;武直可以在战场的边缘利用地形地物隐蔽,以逸待劳,随时出动。如果武直必须在空中飞行或悬停待命的话,强击机的留空时间可能还长一点,但要是武直可以停在地面暖机待命,那待命时间就可以长得多。由于在隐蔽的安全地带待命,在敌人的视线和射界之外,也要安全得多。相比之下,武直的及时性要好一点。

    战场生存力包括两个方面:对地面防空火力的生存力,和对敌人战斗机的生存力。

    面对敌人的防空火力,强击机依靠速度,武直依靠地形地物的掩护,两者都可以减少在敌火下的暴露时间,增加生存力。强击机或武直都可以在所谓“防区之外”攻击,而免受敌人防空火力的打击。但防空火力的射程是在不断增加的,不存在永远只有空中能打到地面而地面打不到空中的事,“防区之外”变成“防区之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有利地形条件下,相对来说,武直的“打你时跑不了,你打时找不到”的能力要强一点。但世上没有金钢之身,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时候。强击机和武直都具有坚固的装甲,具有有效的抗击轻武器打击的能力。两者都在飞机构造上进一步提高生存力,但强击机毕竟是固定翼飞机,一旦受到损坏,只有弃机跳伞或者迫降。在战场上迫降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有没有合适的迫降场地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坚持到迫降场地又是一个问题,如果迫降到交火地带或者敌占区,更是麻烦。武直在发动机受到损坏的情况下,可以自旋着陆,但要是液压系统或者尾桨受到损坏,那反而更难迫降,只能祈祷抗坠毁性能真的管事。不过武直一般不会单独行动,一旦迫降成功,受到友机的及时营救的可能性很大。综合起来,武直对防空火力的生存力要强一点。

    面对敌人的战斗机,强击机和武直都是案板上的鱼肉,差别只是排骨还是五花肉而已。强击机和武直在速度、高度上都无法和战斗机作有效的对抗,不大可能甩掉战斗机的追踪。所谓武直可以靠零速度的悬停来迷惑战斗机的多普勒雷达,这是一个迷思,最多是一个很不可靠的方法。悬停中的直升机或许速度为零,单头顶上高速转动的旋翼速度可不为零。另外,除非一进入雷达视界时就在悬停,否则从减速到悬停的过程也有迹可寻,追到头上的时候还傻傻地悬停,就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伊拉克战争中,直升机被击落的例子远远多于逃脱的例子。一旦被击中,强击机和武直的装甲也不足以抵挡空空导弹的威力。即使强击机或武直利用干扰加出色的低空机动性躲闪开了空空导弹,由于速度较低还是躲不远,空空导弹只要在附近爆炸,依然可以造成足够的伤害。在武器系统方面,强击机和武直也无法和专业空战的战斗机对抗。装备和战斗机相当的空战火控系统是不现实的,在成本和复杂性上都不能接受。从低空低速的强击机和武直上发射空空导弹是不得已的自卫作战行动,和战斗机从较高的速度、高度发射的同样空空导弹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在武直上用肩射防空导弹,那和从地面上发射没有本质的不同。由于机动能量不足,用于偷袭没有防备的过顶战斗机很有效,但用于和战斗机对打,就力不从心了。不管强击机或武直在战斗机面前能做出多少花花动作,飞机加导弹在能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强击机和武直面对战斗机时在本质上居于劣势,这是能量机动理论决定的。这和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卡车和美国飞机斗法一样,从根本上说,卡车是吃大亏的。在现代雷达和空空导弹面前,低空已经不再是安全的掩蔽所。强击机比武直的速度和高度要高一点,发射“正规”空空导弹也有利一点;武直可以利用地形地物来隐蔽和躲避追踪的空空导弹,这是强击机难以做到的。权衡下来,两者对战斗机的生存力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但武直有一个强击机步具备的特点:可以利用地形地貌打伏击,甚至利用桅杆顶的瞄准具,在飞机尚在敌人视线之外时,利用间接瞄准的制导武器(如光纤制导导弹)隐蔽地打击敌人,大大降低自身暴露受损的机会。综合来说,武直的战场生存力比强击机要高一点。

    就出动性而言,强击机的出动受到机场的限制,武直没有这个限制,但武直在高低不平的场地起落,有其特殊的危险。在倾斜的地面着陆时,如果重心在首先接地的机轮的内侧,应该减油门,促使另一侧机轮也落地。如果重心在外侧,则应该适当加油门,把重心“推”回两侧机轮中间,以恢复平衡,继续着陆,直到两侧机轮都落地。这在起伏的舰船或者有侧风的时候也一样,如果判断不当,很容易发生倾覆事故。这是直升机起落过程中造成安全事故很重要的原因。在恶劣气象条件下,强击机受近地风力切变的威胁,近地阵风也对武直的飞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总的来说,武直的出动性还是要好于强击机。但对于高原和炎热作战环境来说,武直的起飞重量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而强击机受到的影响较小,强击机反而优越。

    作为固定翼飞机,强击机尽管作战使命是支援陆军,但在传统上隶属空军,这样就有了一个天然的目标和隶属之间的割裂。武直则在传统上隶属陆军,没有这样的割裂。尽管两者的任务都是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但他们对地面部队的意义不同。强击机的支援毕竟间接一点,属于可以根据需要而招唤的火力支援;而武直就属于直接支援,属于地面部队的有机支援火力的一部分,就像炮兵、工兵的支援一样。不管应招支援多么有效,部队很少有愿意放弃有机支援火力的。小到步兵分队,有了机枪、火箭筒还不满足,最好在编内就得到迫击炮和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支援,而不是总是依赖师团炮兵的火力。这样可以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地把火力投射到最重要的目标上去,而省却了很多中间环节、等待和协调。放大一点,武直就好比师团一级的编内的“迫击炮、自动榴弹发射器”。和越来越像弓箭手的强击机相比,武直更像短兵相接的刀斧手,更适宜于直接的火力支援任务。对于敌人纵深的战场遮断攻击任务,现代战斗机挂上炸弹、火箭弹和导弹,火控模式切换到对地攻击后,也可以同样完成。这是强击机越来越鸡肋,而受到战斗机和武直从两头侵蚀传统的近距空中支援领域的最重要的原因。不出意外的话,在不久的将来,强击机就将在近距空中支援中被武直取代,在战场遮断中被战斗机取代。

    关键词(Tags): #直升机(当生)#AH-1(当生)#AH-64(当生)#武直10(当生)#强击机(当生)#鹰击长空元宝推荐:东湖珞珈,海天,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one minor thing

      "Tet offensive" is "New year Offensive"

      • 家园 thank you for pointing out

        i should have known that. it just escaped me somehow at the time of writing.

    • 家园 换个角度看武直

      我倒觉得武直是一种机动力火力大大优于,而防护力略显不足的坦克。

      而不是强击机的替代。

    • 家园 发现帖子都快被挤到第二页了,只好来前面插队

      速度的查证:

      http://www.cchere.net/thread/1027843/2#C1033008

      晨枫说的,在我方空优之外的空域作战,不属于CAS的范畴,自然而然的推论显然是所以小强和武直的战斗机阴影下生存能力并不重要。这似乎有些问题,要是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炮艇机显然比小强和武直都强的多,可是实际上没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

      火力的对比:

      首先,ah64的火炮只是能够对付装甲目标,要指望30X113的炮弹摧毁主战坦克,未免过于理想化,须知,又是贫铀,又是脱穿,又是炮口动能大2.5倍的30

      X173弹药(85 kJ/207 kJ)效果如何呢?gau-8才能1000米外能穿甲38mm,接近到500米才够打穿69mm(a10从1000米轰轰隆隆的打倒500米俺信,要换成ah64,恐怕就悬乎),就可以想象为什么反坦克炮非得小强来扛了。不要说ah64,就连f16当年都扛不动。(f16曾经试过扛这门炮上战场,结果累吐了血)。

      另外,至于用弹药数/目标数,a10用gau-8的时候只能用高射速(命中率当然也提高了),3900发,似乎打不了几个目标。实际上呢,这些弹药足够扣着扳机不放打足15秒。不恰当的对比一下,一般苏联战斗机的机炮就够打6秒。对坦克的一击必杀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即时海湾战争那样的目标到处可见,也没听说哪架a10把炮弹打光了。

      而从准确性来说,a10的优势也远远超过了ah64,a10的炮比一般的航炮准,80%的炮弹能落在5密位里而不是一般的8密位(281公斤的炮重量在那摆着呢)。

      ah64唯一可以辩解的是自己的火炮可以用来扫射轻/无防护目标,而这点,ah64也远不及a10,如果a10有对无装甲/轻装甲目标扫射任务的时候,它会带两个火神机炮吊舱(备弹量 1200发/门),是ah64机炮火力的一倍,而且很明显有射速优势。

      ah64似乎可以以用导弹反坦克有优势来辩解,而这个也同样是一个虚假的优势。

      载的反坦克导弹:

      http://www.airforceworld.com/attacker/a1005.htm

      首先,俺查到的a10载6枚小牛,不是4枚

      AGM-65G 发射重量:286 公斤 射程: 27 公里 战斗部:135 公斤 弹径:300mm

      AGM-114 发射重量:45 公斤 射程 8公里 战斗部:9公斤 弹径:177mm

      在有一期陆战队想定里,俺明白了武直的导弹用途,其实更多的是用来消灭敌人的野战防空力量(对ah-1来说因为用的陶2只能打4公里,所以只能用来对付自行高炮),在火力圈外消灭了对方的野战防空力量后,用火箭和机炮就可以先打瘸对方的前进势头,为最后消灭敌人造势。

      在这种作战中,小强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巨大的射程优势来源于能扛更重的导弹,而就a10来说,拔掉了对方的对空防御后,可以从容用那门吓人的航炮灭掉对方的装甲纵队。

      多说一点,对强5不是好的强击机这点,非常赞同,对它会在5年内被取代,不敢苟同,共军穷啊,用su30,歼10,歼轰七取代强5,共军哪来那么多钱。随着投射兵器和火控的发展,未来还需不需要临空炸射——需要的是强大装甲低空性能优越的传统强击机,还是足够载弹量,足够便宜,足够速度的新时代强击机(类似现在的战斗轰炸机,但是应该造价上有较大优势)——无论是哪一种,都比直升机有优势。

      • 家园 唉,想不忽悠都不行啊

        我的观点是:在战斗机面前,强击机和武直的生存力没有原则性的差别,在这一点上,炮艇机也一样;但对于地面防空火力和利用地形地物隐蔽的能力方面,炮艇机就不能比了,这是炮艇机在现代战场上生存力不足的最大原因。

        AH-64的航炮的穿甲能力有待考证,不过这也是可以发射APFSDS-U的哟!谈弹药/目标数吧。GAU-8的精度可能高,但瞄准可是要搬动整个A-10啊!低空阵风、规避地面火力、飞行轨迹的偏差,等等,造成瞄准偏差的因素太多了,要把炮弹的弹迹挪到那个密位还真不容易呢。至于15秒的炮弹量是不是足够,不能和战斗机比。航炮不是现代战斗机的主要作战手段,那是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的。战斗机一次出击能用导弹干下一架敌机已经是不错的战绩,用航炮干下一架那是值得炫耀的了,要是用航炮干下两架,霍霍,那是传奇式的了。但是A-10的航炮不是用于一次出击干掉一辆坦克的。80年代时,美国就指望空军和武直挡住苏联的装甲洪水,一次出击不干掉十来八辆是挡不住的,那15秒的炮弹量就不是很多的了。

        AH-64不会从1000米打到500米,更不会扫射。有那样的精度,打点射是最合适的。

        反坦克导弹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打坦克,否则就不叫反坦克导弹了。小牛的单发威力和射程都比地狱火大,但这不等于它有分身之术,一枚导弹还是只能打一辆坦克。用作防空压制(SEAD,Suppression of Enemy Air Defense)的话,这是另外一个事情了。武直的射界就是4公里以内,再远的话,就不是贴地飞行的武直能看到的了,导弹射程再远没有意义。在这个距离内,地狱火完全可以完成压制对方高炮的任务。对于对方射程更远的防空导弹,用武直来压制就勉强了,用强击机压制同样勉强。这是专用SEAD飞机的任务。没有特殊装备的A-10靠小牛和防空导弹硬干,恐怕结果也不大美妙。

        苏-30、歼10、歼轰7不是取代强5的全部任务,而是取代强5遮断攻击那部分任务,强5的近距攻击任务将由武直10取代。两头一夹,强5还有什么生路呢?

        “强大装甲低空性能优越的传统强击机,还是足够载弹量,足够便宜,足够速度的新时代强击机”

        咱们不妨痴心妄想,设想一下“理想”的未来强击机吧,用美国的航空技术和武器系统,这些东西的性能比较透明,容易比较,然后再估算一下造价,看看还是不是可以达到这么些“足够”,如何?

        • 家园 说一下小牛导弹

          美国空军专用SEAD机在80年代大部分时间内只有F-4G这一种(F-16要到C/D型才可携带反雷达导弹,服役时间是1987年,但还不是专用SEAD),其数量1990年时是113架,80年代应该有200多架。它们战时的目标首先是那些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SA-2/3/4/5/6)和雷达站,以及掩护F-15、F-111等飞机进行纵深打击。对于那些遍布战场,数量庞大而且位置飘乎不定的移动式中近程防空导弹(仅苏联一个摩步师就有20部SA-8,16部SA-9,16部ZSU-23-4,还不算几十具便携式SA-7),如果都要管的话那明显忙不过来。于是在近距离支援中,压制防空火力往往得靠攻击编队自己。而这时,“小牛”导弹对A-10的重要性就发挥出来了。

        • 家园 这个造价该怎么算阿

          好吧,新的强击机与其讨论需要什么,不如讨论不需要什么。

          1 既然主要防空武器是格斗导弹,那么强大的雷达是不需要的,能搜个20来公里的雷达就够用了。

          2 要能够接受预警机传递来的数据,换成TG,也就是要有1553B总线

          3 不需要超音速,高亚音速就可以了,航程,航时要长,就是说需要无加力的涡扇发动机

          4 大力发挥载弹量大的优势,对固定点目标用制导炸弹(gps或者类gps居多,俺一直相信gps信号不一定来自卫星,精确测量自身方位后在战场上部署gps信号源完全可以)来处理——要能加挂各种空军通用制导吊舱(还是1553B总线)

          5 能挂载反坦克导弹对付坦克——其实晨枫论述海尔法比小牛能挂得多对武直/小强之争没有帮助,——没有想过小强也挂海尔法吗?一架挂了80枚海尔法(按照小牛/海尔法的重量来加倍可以挂得数量)的小强是什么感觉,武直还敢来比发射次数吗?

          6 低空性能优越——地形跟踪系统,高翼载,和大载弹量,高亚音速,便宜发动机会有矛盾,不过都是能解决的,而且已经有大量的廉价成功案例。

          • 家园 航炮、装甲呢?

            这两样东西是重量的大头,没有了不好算。

            强击机挂Hellfire,制导怎么办呢?Hellfire是激光驾束制导,强击机一面转弯一面爬高,自己再照摄怕是不行吧?毫米波制导Hellfire也要有一个稳定的雷达平台,AH-64D上是用桅杆雷达。小牛是电视制导,射后不理,Hellfire不是。

            • 家园 另外,似乎晨老大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

              强调小强造价,避而不谈武直造价

              而不谈这个,所谓苏30从远,武直十从近挤占强击机生存空间的话题就是一个空中楼阁的话题。要是我的小强不比你的东西贵,完成任务又快又好又安全,那些玩艺凭啥挤小强。(所以,在都能完成的地方,苏30根本撼动不了小强的位置)

              于是动手找了一下: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144:10493&messageid=29080&gpc=3&ggpc=0

              武直里面,最便宜的俄国货也要1600万美刀一架,美国的4500万刀就不提了,想共军用这种东西替换

              而小强呢,也用俄国货来比吧:

              http://bbs.tiexue.net/post_1520427_1.html

              su-25,也要1500万刀,看起来区别不大

            • 家园 对了,小强还有一个价格上的优势

              就是它根本用不着去飞9G过载,机体可以不用做的那么强。

              还有高亚音速应该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假如这个速度是用来逃命,完全应该假设小强在这时候已经抛掉了所有外挂,空身逃跑。这时候的推重比,嘿嘿,看看A4,这种状态下甚至能去top-gun当格斗飞机

              • 家园 这个过载的优势不光能降低飞机机体造价

                对发动机的造价也有帮助,因为发动机不用考虑一些恶劣的工作环境,看看al-31f就知道了,那发动机做的,够变态。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