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咒之?赞之? -- 胡一刀

共:💬31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始作俑者,其无後乎" 咒之?赞之?

    梁惠王章句上?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後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在这里引用孔子的话,打算要表达的意思是很清楚的:

    他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诅咒,

    孔子诅咒哪些用和人想象的俑来陪葬的人断子绝孙,

    连俑这样象人的器具都不能用,更何况让百姓饥饿而死呢?

    孔子是不是说过这话呢?由孟子这个再传弟子鼓捣出来的

    几手货,是不是正版已经难说了,

    这位老兄这么能说,难免不会象苏东坡先生那样公然在殿试的卷子上

    编造典故。

    论语里面没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孔子真说过这话,

    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不记下来也是有道理的,

    这种赤裸裸的诅咒,实在不是温文尔雅为人师表者该说的;

    朱熹对此作注道:

    俑,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

    按朱熹的解释,古人是先用不象人的草人殉葬,再到用象人的俑这样来殉葬的,用俑当然更残忍,

    而我们现在很清楚,古人是先用真人殉葬,再到俑人殉葬的,用俑就显得更文明;

    (考古找到的被殉的骸骨很多,找到的草人

    肯定不多,不过也不能排除穷人家摆假阔气的可能,那么演化是从两边向中间靠拢的,不影响最后的推论)

    孔子应该是清楚这一点的,因为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殉也是存在的,

    所以他要批判也应该直接去批判人殉,

    拿俑人说事,岂非“豺狼当道,却问狐狸”?

    孔子为人还是比较活络的,不会向道学先生那样一开始就高标准严要求

    所以我总觉得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种判断,一种考证,

    有一种赞扬的意思在里面

    第一个做俑的人,大概是没有后人吧?

    没有后代,死后财产将被亲戚瓜分,亲戚们谁还会把能干活的奴隶为自己殉葬呢?

    只有做几个人形的俑意思意思了,

    这样做避免了人殉,不是很好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还可以解为头一个用俑的人难道就没有后代了吗,

      意指不用人殉不会断子绝孙,或为孔原意,孟是断章取义了。凑个热闹,胡说莫怪。

    • 家园 读论语不怕体会不够深

      最忌想当然尔的去进行翻译解释。

      那样即使达到南怀瑾那样的程度,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 家园 我倒是觉得你这么说真的是把孔子当圣人了

      首先,你怎么证明孔子是一个

      温文尔雅为人师表者
      。就算孔子温文尔雅,你还不许人家发回脾气呢?

      其次,从后世仁的角度来说,的确俑比人殉更加仁。但是如果放在奴隶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俑可能并不比人殉更加仁。制作一个俑所耗费的人力资源(或者说是社会劳动时间)可能远远高于一个奴隶一生的劳动时间,如果这样,那么俑就不如人殉更加符合奴隶社会的“仁”。试想,你为了做一个俑,就要耗费两个人的生命,哪个更加仁呢?你看秦始皇陵中有成千上万个制作精美的俑,这些俑和制作这些俑所耗费的大量人力财力甚至是人的生命,哪个更加仁呢?我觉得孔子的原意可能是说,那些作俑的人,想要以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仁,可是却不知道制作这些俑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却比人殉更加严重;这种崇尚表面的仁,而忽略本质的仁的人,肯定没有后代吧。这样解释的话,“始为佣者,其无后乎”的意思就接近于“苛政猛于虎”了。

      (这一点是我胡说的)

      顺便说一下任爱杰兄的观点。檀弓篇究竟是在孟子前还是在孟子后,我没有查找到。换句话说,如果檀弓和孟子里孔子的话都是作者虚构的话,那么究竟是孟子影响了檀弓,还是檀弓影响了孟子,我是解释不好的。

    • 家园 孔子的意思是很明白的,可以参见《礼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意思在《孟子》的这段引文中的意思大概是没什么歧义的。主要的歧义是出在孔子的原意如何?

      儒家的经典,并非只有《论语》、《孟子》。其实更重要的是《易》、《春秋》、《礼记》等作品。十三经中《礼记》的地位极高,单看朱熹把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来单独成经,占了四书的一半就可知其被崇尚的程度。

      《礼记·檀弓下》中说:

      孔子谓:为明器者,知丧道矣,备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

      孔子这里是说死者用的东西做的太精美的话就过分了。盖死人用的东西不过是根本不能用的东西。如果用了能够用的东西(生者之器)不是很过分吗?所以用稻草人作为陪葬是可以的,因为稻草人不像人,而用俑作为陪葬就过分了。用俑近乎用活人。这里是怕用俑发展到用活人殉葬。

      这里有一个误解,即认为殉葬的人殉之后立即就是俑殉。其实孔子的时代,俑还是个新生事物。人殉即使在人殉盛行的时代也不多见。例如殷商妇好墓发现人殉,也不过十来个人。而且多半还是战争中不肯投降的俘虏。一般殉葬都是用稻草人(刍灵)。这种稻草人的类似于现在的纸人纸马,制作成本低,而且不像人。

      到孔子的时代,开始出现像活人一样能够关节能够活动,面目如生的娃娃,多为木俑。又有和人身体比例一样的雕塑俑。这些东西的制作成本很高。孔子的话在这里有两层意思:

      1。孔子主张薄葬。用俑成为风气后,成本太高,死人和活人抢资源,不好。所以用以前用的稻草人就可以了。

      2。孔子进一步认为如果用俑,那么进一步就有可能发展到用活人殉葬。在当时人殉虽然不多,但仍旧存在的情况下,也并非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对照这个记载再来看孔子的那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的原意就很明白了。孔子的意思是说“最早使用俑的人不怕断子绝孙吗!”

      • 家园 很是受教。

        陪葬,用人还是用俑,孟子前面一段话也间接验证了孔子的意思。『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同样是杀人,怎么杀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杀了人。同样的,用俑陪葬并不显得比用人陪葬更好一些,因为陪葬的意思还是一样的。

        琢磨这些东西还真是很有意思。

      • 家园 有一点比较奇怪,

        中国文化中对人偶好像一直是有阴暗的感觉,

        常和巫术等连在一起。

        是不是跟这句话有关联呢?

        • 家园 对对

          如果是刻的很象的人偶是可以用来施行巫术的,人们普遍认为它能代替人本身。想想汉武帝巫蛊之案为什么弄成那么严重的事情就知道了,陪上了皇后太子还有上万百姓混战,上千官员人头落地,只是起因两个人偶。

      • 家园 【笑话】还可以这么理解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最早使用俑的人,没有子孙了吗?

        花这么多钱做俑,不过日子了呀....

        中学的时候,论语几则里面,

        孔子和弟子对话,每句里面都开头都是

        “求!....”,

        当时我没看注释,不知道这是他弟子的字,

        觉得这老儿咋没句话都带脏字nie?

        我的翻译是比较文明的:

        “混蛋!....”

        有点日剧台词风格

      • 家园 有时间多讨论讨论礼记吧

        不明礼记,不会懂儒学。

        我这方面比较差。

        • 家园 这些书都是有文白对照版的

          网上也有。不过网上古籍的问题是有些古字在字库里没有,要么就成了乱码,要么就给用通假字代替了。一字之差,缪以千里。

          至于《十三经》之类,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读不读都没多大关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