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八,自作聪明的杨坚 -- 履虎尾

共:💬31 🌺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八,自作聪明的杨坚

    世上的学问,有入门难者,有入门易者。有的学问,尚未拾阶,便遇到一大堆玄而又玄的理论,初学者往往望而生畏,绕门而过;然而,一旦登堂入室,所有疑难便都迎刃而解了。还有的学问,看似简单,入门极易,然而,一旦钻进去,你可就绕不出来了。

    音律之学,就是先易后难。入门之初极为容易:设定一个音,以其为“宫”,三分损一便是“征”;再三分益一,就得到了“商”;再三分损一就是“羽”;再三分益一,就得到了“角”。于是,五音就齐全了。若是再依此类推不停地损益下去,十二音律就全都有了。

    然而,一旦深入进去,就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第一,初始音“宫”的高低清浊到底该是怎样;第二,三分损益,说时容易做时难,谁能把一段竹管一直“三分损益”下去?

    今天的人知道,声音是物体震动的频率,震动频率的快慢,决定了乐音的高低。我们有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又有了音叉,音笛,定音器,还有了键盘乐器的“中央C”。可是,古人不懂得这些道理,也没有这些先进的仪器。于是,这两个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

    “宫”音的高低清浊应该是怎样?在古人那里,今天看似十分简单的东西,其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儒学大师最初给出的“宫”,在《吕氏春秋》中是这样的:

    “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这里所说的,“大夏之西”,“阮隃之阴”,“嶰溪之谷”,具体的地点就不拷问他们了;所谓“空窍厚钧者”,其圆径究竟多少啊?难道那里的竹子,从根到梢都是一般粗细的吗?棵棵都是一般粗细的吗?呵呵,“五谷不分”的儒学大师们啊,你们是否在忽悠俺们这些后生晚辈呀?

    还有,据《晋书·律历志》记载:“武帝(司马炎)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律命之皆应。”

    于是提出了更为深奥的问题,音律与度量衡,何者产生在前呢?而且,究竟是音律决定度量衡呢,还是度量衡决定音律?

    西汉后期的易学大师京房,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音方法。《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了京房发明的新的调音定音方法,京房认为:

    “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

    京房的“准”,形状好似一把超大号的瑟,“准”身长一丈,两柱之间距离九尺。将弦拨动,发出的声音就是“黄钟”;在琴弦之下的琴面上,刻划着分寸,将琴柱依此移动,就能得到其它各律的声音。

    摸过弦乐的都知道,决定音高的不仅是琴弦的长度,琴弦的张度也决定音的高低。那么,京房的这个新发明“准”上的弦的张度怎么决定呢?《后汉书·律历志》没有给出答案。在《晋书·律历志》中,李淳风解释说:

    “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效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准之声明畅易达,分寸又粗,然弦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黄钟相得,案画以求诸律,则无不如数而应者矣。”

    “准”很大,弦很长,弦下的刻划也分明,用来调节音律,“三分损益”,确实比“截管为律”要好。然而,“准”的初始音黄钟,其“缓急清浊”,还是要用竹律或是铜律来定音。

    所以,音律之学,非常之难。在《续汉志》,《宋志》和《晋志》中,都是这样说的:“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

    呵呵,下面又说到隋朝了。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为人非常聪明,又多才多艺。据《隋书·音乐志》中记载,隋文帝杨坚“颇好音乐,常倚琵琶”。篡周之前,在家中韬光养晦的时候,曾经弹着琵琶,亲自创作了两首歌曲,一曰《地厚》,一曰《天高》。杨坚用“地厚”和“天高”二曲,来委婉地表达夫妻之情,向妻子独孤氏表达相亲相爱之意。等后来杨坚做了皇帝,这两首御撰的歌曲就成为固定的“房内曲”。杨坚专门挑选了一批女人,来演奏来唱这两首“房内曲”。并规定,每当“登歌”或者“上寿”的时候,都要演唱这两首“天高”和“地厚”。

    皇帝太过聪明,大臣们就有得苦吃了。杨坚称帝后,命令太常卿牛弘,国子博士何妥等人修订大隋的乐律。然而,由于北方分裂时间太久,北魏、北齐和后周时期,一直没有精力过问音律;在北方,也基本没有人懂得音律之学,所以,有关乐律的问题,“积年议不定”。杨坚大怒,曰:“我受天命七年,乐府犹歌前代功德邪?”准备把牛弘、何妥等拿下治罪。幸亏有人讲情,说:“武王克殷,至周公相成王,始制礼乐。斯事体大,不可速成。”杨坚这才平息了怒火。

    按规矩,牛弘与何妥等人负责议正乐律,牛弘是挂名负总责任的,具体的事情都由国子博士何妥来负责。在当时,“议乐”是朝廷大事,也是出风头,捞好处的好机会,很多人都想插足进来,分一杯羹。于是,这些人议论纷纷,全都指责何妥的音律不准,而自己的音律才准确无误。“是时竞为异议,各立朋党,是非之理,纷然淆乱”。还有的人提出,有比较才有鉴别,不如大家各自分头修造,等造好了以后,当面比较一番,“择其善者而从之”。

    这个“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主意使得博士何妥害怕了,何妥知道自己其实也是“半瓶子醋”,他生怕等别人的乐器造好之后,当众一比较,把自己造的乐律给比了下去。何妥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妥当的法子。第二天,何妥把皇帝杨坚请到了太乐,请皇帝试听新声。在乐曲演奏之前,何妥对杨坚说道:“现在要演奏的乐律是黄钟,黄钟这一乐律,象征着君主的道德。有德之君听了此乐,心里肯定会有所感触的。”何妥说完了,就演奏黄钟之调给杨坚听。

    一曲奏罢,何妥向杨坚询问:陛下,听了黄钟之后,心中感受如何?

    杨坚回答说:

    “啊,妙哉!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

    何妥趁机向皇帝请示,以后,不论是朝廷宗庙后宫,但凡奏乐,一律仅用黄钟一宫,“不假馀律”。杨坚龙心大悦,曰:“准奏!”并对博士何妥以及修乐的官员大大地赏赐一番。

    其他那些议论纷纷准备插一手进来分一杯羹的论乐者呢,呵呵,他们自己乖乖地闭上了嘴巴。

    星张翼轸(题目未定)

    一,十月为岁首

    二,难通的《乐书》

    三,律度量衡历

    四,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五,“度量衡”说

    六,乐律与“三分损益法”

    七,师出以律

    九,豁达的陶渊明

    十,候风与候气

    十一,中吕极不生

    关键词(Tags): #杨坚#牛弘#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元宝推荐:海天,

    本帖一共被 7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