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抛砖引玉,武直,A-10与雅克垂直起落 -- dfindy
考虑因素不仅有最近射程,有时还会有射角。但这些因素会在选择发射阵地的时候加以考虑,这类反直升机武器毕竟是防御性武器,旦构筑好防御阵地,对防守方存在优势。一旦防空导弹发射,击落的概率还很大的,即使是重装如主战坦克,遇见提前预设的反坦克防御阵地也是吃很大亏。但考虑防护能力也要考虑有效的攻击手段,造成的伤害程度,成员的保护等方面,武装直升机比较与坦克,可以有效威胁的手段多(这点很关键,30毫米以上差不多都可以),造成的损害较严重(摔坏),成员的保护较弱(摔死),比较起来优点无非就是命中率略低,所以比较起来还是防护欠缺。
坦克和强盗
有一天,我在巴黎买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关于未来战争问题的旧书,其作者头脑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逻辑无懈可击,分析敏锐――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制军事装备的途径后,宣称坦克的合适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馆里,和恐龙的骨架紧靠在一起。他的论据很简单――反坦克炮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在未来战争 中,它们可以完全消灭坦克的密集编队,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完全克制骑兵一样。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没有看到德国坦克在巴黎林荫大道上耀武扬威,并驶过几
十年后我买到他那本满是尘土,纸张发黄的“预言书”的地点。其实,认为坦克即将寿终正寝的看法经久不衰,如60年代初,法国决定停止生产坦克,认为坦克时代已经过去。所幸这种理论被以色列的老式谢尔曼坦克(编者注,实际上是以色列改装的M―50/51)在西奈半岛粉碎。犹太人的辉煌胜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运用得当,没有一处反坦克武器能够制止坦克的突击。
贬低坦克的人观点很简单:“看一看反坦克导弹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这个论站不住脚。反坦克导弹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任何防御系统都意味着部队在广大战线上分散,使他们在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而什么地方弱,坦克却大量集中出现在那个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没有一个防御地段的兵力是够用的,试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坦克火箭,坦克将会选中某一特定地点,数百辆或数千辆同时进行攻击……而当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时,坦克却只需绕道而过。因为坦克是进攻型武器,它有战斗主动权,它可选择在何时何地进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编者注,此观点在武装直升机出现后值得商榷,武装直升机的优势不是技术上的,而是赋予防御方比进攻一方更大的机动性)
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导致坦克的消亡,这就好像希望使使银行的电子保卫系统会完善到使抢劫银行的人灭绝一样。我向你保证,抢劫银行的强盗是不会绝种的,他们会改进其工具,战术和迷惑保卫系统的方法而继续抢劫。有时他们会失败,有时也会成功,但只要银行存在,他们将继续抢劫。强盗拥有和坦克一样的优势,他们是进攻者――他们决定何时,何地,如何去进攻。只要当他们认为有成功的信心时,当他们已经秘密地发现对方防御上的弱点时(这些弱点的存在是防御方本身不易觉察的),他们就会动手。
坦克!进攻!
苏军将领们从来都非常明白,只有前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对他们来说,防御只理解为失败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防御也只能带来僵局也举持久。对敌人最薄弱的地区实施最猛烈的打击。
因此,要胜利就必须进攻,你必须突然向前运动,行动坚决。为此,你需要有一辆车,它能到外运动,火力及防护等特点的车就是坦克。也许在将来,坦克的装甲更加完善,也许它不用履带而用别的什么方法来行驶,也许它没有炮,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许所有的东西都改变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机动,火力和防护的综合能力仍然保持不变,只要有战争,只要想取得胜利,坦克就将存在下去。核战争不仅还会让坦克消亡,反而赋予其新生――再没有比坦克更适合核战争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战中生存下来,你必须为这些“铁匣子”花钱。
因此假设我们突破一处阵地,该阵地只有100mm以上的重型武器可以威胁主战坦克,但只要是30mm以上的都可以考虑打直升飞机(除去榴弹炮火箭炮),你说谁占便宜?小口径火炮在射速上优势可以适当弥补精度的缺陷,那时候直升机面对的可真的是枪林弹雨了,更何况,反坦克和反直升机多用途导弹个人认为将是发展方向,武装直升机将会面临更大的威胁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2 层
🙂关公战秦琼 猛犸 字928 2007-02-09 07:51:44
🙂角速度也快不到哪里啊 霜迹板桥 字925 2007-02-06 11:28:46
🙂导弹不是抓起来就能打的。 njyd 字142 2007-02-07 05:36:34
🙂同意,但是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
🙂同意前半部,不同意后半部。 2 赫然 字276 2007-02-05 14:56:46
🙂不行了我…… 斩鞍 字496 2007-02-06 20:28:30
🙂回复一下 赫然 字498 2007-02-08 08:13:45
🙂而且,这句话也不太理解 1 不是老陈 字184 2007-02-06 12: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