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写在《青春的九个瞬间》之前的个人感想 -- 裙裾飘飘

共:💬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二个瞬间--二十三岁零十个月

在那个初夏,我的网球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等待录取通知书和I-20那段焦虑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到体育馆去对着墙练网球,一直打到汗水把T恤全湿了为止。上班也没心思做了,这儿一下那儿一下地混日子。本来嘛,我也不爱这份工作。以前还对此挺内疚自责的。

上中学的时候,我就把一些名言警句抄在笔记本上,有一句大意是这样的:如果你连手边的工作都干不好,你也别想在将来的工作中干好。这些名人名言本来 就是用来营造一种幻觉:"只要根据这样的教导去行动了你就会获得成功"。你说我都马上不在国内混了,我还在乎这?现在我马上就不用追求这种土幻觉而可以去追求洋幻觉了。当时马上就要出国的想象搅得我头脑有点发昏。一个"勇敢新世界"似乎就在那儿,马上就可以够得到。一切都是新的,我很快就可以跳出这片现实的污泥。几年后我想起那几个月的情形来还是有一种隐隐的对不起祖国的惭愧:你说我平时自命清高,也受祖国多年教育,到关键时候脑袋里还是隐藏着这么深的"崇洋媚外"?!

每一个办公室都有一些待嫁的小姑娘,她们也许就是干些文秘之类地位并不是太高的工作,充当着工作场所的润滑剂,她们对谁都是满脸微笑的天真烂漫,但总是留着一个心眼挑着未来的老公。每一个孤独的年轻男子都在心里有一个暗恋的对象,她总是纤尘不染,可望而不可及,那是受压抑的男性欲望幻化出来的女性形象,空中的肥皂泡比现实中什么东西都要圆。在这个星球上男人和女人是互相依赖的,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飞升,女人会给男人提供生活的源源不断向前的动力。如果对于男人来说这两种女人互补的话,出了国基本上就只剩下第二种女性形象了。后来才想起原来我们不知不觉中从前者温柔的笑容中得到了这么多,当初我真不该对她们那样地冷漠与忽视。我第一年申请出国不成功,在一家公司里干着。我见过好多资历比我好,做人比我精明,处世比我干练的人,他们的屁股就在我头的正上方,十几年就这样在社会上混着。这个社会就象一个大泥潭,绝大多数人就这样陷在里面,动弹不得。相比之下,大学的日子就是黄金时代了,至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个人物。王小波说人生就是一个缓慢的受棰的过程。这个道理从心理学上来解释就是说男性要达到性唤起是需要头脑里有性幻想来支撑的,没有幻想男人就会fail掉。人生就是一个幻想一个个破灭掉的过程。小的时候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越长大越觉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命运的大手把你死死地按在原位上,让你动弹不得。我看见好多人就患上这种慢性"性无能"症,大学毕业四五年,有体面的收入,工作乏味,婚也不想结。有条件,那就"意ΘΘ"出国吧,至少还能证明我能干成一件什么事!

可出国可不是什么可靠的人生理想,我真为大家担心啊,当又一个生活中巨大的幻想破、灭时,只怕症状又要加重。外国人的人生的动力来自于上帝,本来就是纯精神界的东西,没影儿的事,但这他们在现实中无论受到什么挫折苦难也能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中国古人的"逍遥"态度,可以从一花一叶上吸收精神上的养料,儒道佛全信也不妨碍他们风流倜傥。我们这阳萎的一代呀,把精神都寄托在"寄G托T"上,真让人担心啊!五年后我对人说:更多地享受身边平凡的事吧,出国挺没劲的!

那个夏天,我拿到了签证。大多数象我这样中了"出国"的毒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办出国手续的过程中数不尽的关口,办不完的琐事,磨得人都皮了。一拿到签证,风卷残云般地就走了。走前还招集亲友吃了一顿,象是个事似的。一个亲戚说:混得好一般都不会再回来了。那意思就象是民工进城一样,都知道是从一个差的地方去了一个好的地方,出了国再回国肯定是很窝囊的。中国每年有几亿民工在城市里揽活,因为乡土观念的影响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大多都没办法在城市里生根,只有少数人发了横财或是 被包当了二奶才可以相对地脱离农村。大家还不怎么清楚美国的绿卡制度和中国的户籍 制度的异同,不过都是人类历史上变相的歧视和隔离制度而已。中国人下决心和几千年 固步自封的小农心态作战,就是要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要加入全球化移民的大潮,出了国不混出点名堂就决不还乡。我就在这样一片"要做一个好民工"的期望中出了国,二十四岁不到,对前途还有一些幻想,说要出国就真蹦出去了,觉得自己挺能耐的。六年以后再看自己,觉得自己怎么就这样转了一圈,所有的相关的幻想都归结为零,生活的大泥坑从来都在那儿,原来我从没离开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