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北京故宫馆藏雕塑赏析 -- 雪个

共:💬40 🌺10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北京故宫馆藏雕塑赏析(十九)

点看全图

丁兰事木母砖雕,北宋,长20cm,宽26.4cm,厚3cm

画像砖长方形,内凹凿成壸门状。正中上方刻“丁兰”2字。中央浅浮雕一老妇拱手坐于菱格纹座椅上,前为长方形桌,桌面铺布,桌上摆放水果,中央高足托盘上置一带盖容器。左侧女子缩颈,双手相交于腹部;右侧男子身体前倾,头上罩巾,身穿圆领袍,腰中系带,双手握于胸前。二人小心恭谨地侍奉于左右。

曹植《灵芝篇》:“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唐徐坚《初学记》卷十七引孙盛《逸人传》讲了丁兰的故事:丁兰自幼失去双亲,长大后便用木头刻出双亲的模样,朝夕供养。邻居张叔的妻子向丁兰妻借东西,丁妻询问木人,见木人有不高兴的样子,就没有同意。张叔喝醉后便来责骂木人,并用手杖敲木人的头。丁兰回来后,看见木人不高兴,就问妻子原委,得知大怒,提剑便杀了张叔。官吏前来缉捕,丁兰欲逃走,临行见木人为之落泪。郡县官吏得知后,夸奖丁兰的至孝以令神明感动,为之画像进行宣扬。

丁兰刻木事亲图像,目前所知最早者为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北魏孝昌三年(527年)的宁懋石室线刻中也有发现,形象或为母亲,或为父亲,也有刻划双亲的,至北宋基本定型为母亲形象,此砖雕可为一例。丁兰刻木为严亲,以了思亲之情,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若真把木人当作活人,为之闹出人命,却不免迂腐,而后人不察,又编出种种神异故事,就未免显得荒诞不稽了。

点看全图

老莱子砖雕,北宋,长19.2cm,宽26cm,厚3cm

画像砖为长方形,砖面内凹呈壸门状,正中上刻“老莱子”3字。老莱子的父母坐在长方形桌子后面,背后树枝婆娑。左下角为老莱子,面向双亲,双腿下跪,两手各持一玩具,地面上放有4个木偶,树下摆放一鼓,鼓上置两杖。

据传,老莱子本是春秋时期楚国隐士,后来不知怎的传为他为尽孝道,都年过70了,还穿着五彩斑斓的衣服,在父母身边作小鸟状,以博父母一乐。老莱子的图像,现存最早的为东汉晚期山东嘉祥武梁祠石室画像,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墓室内发现尤多,多表现为老莱子手持鼗鼔(即拨浪鼓),后也有描绘老莱子将挑水桶摔在地上的内容,意在表现老莱子装成天真烂漫的儿童,为的是让双亲觉得他们自己还未衰老。老莱子的孝行故事后来发生了变化。后人将其说成是从堂上取水,故意跌倒,将水洒在地上,装作小孩啼哭。

使用“诈”的方法描述孝亲,并让孩子们学习效法,是鲁迅最为反感的。他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说道:“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点看全图

睒子鹿乳奉亲砖雕,北宋,高31.5cm,宽30cm,厚4.5cm

砖近似正方形,砖面内凹凿成壸门状。画面右侧骑马者张弓射箭;左下一人,身披鹿皮,旁置提梁壶,双手握住飞来之箭,似在向骑射者解释什么。此幅画面描绘的当为二十四孝中睒子鹿乳奉亲故事。睒(音陕)子,也称郯子,其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睒子披鹿皮,装扮成鹿,在鹿群中取奶。一次,遇见打猎者,睒子只得脱下鹿皮,以实情相告。睒子的孝行感动了神灵,其父母的眼疾也不治自愈。

此故事源自佛经。据十六国时期佛教僧人释圣坚所译《佛说睒子经》记载,过去有一对双目失明的长者夫妻入山求道。一切妙行菩萨悲悯其意,投胎生于长者之家,取名睒子。睒子至仁至孝,年过10岁,穿鹿皮之衣,提瓶取水。时迦夷国王入山射猎,引弓射死睒子。睒子父母为其祈祷,释梵四天为睒子口灌神药,拔下他身上的箭,使他复活,父母惊喜,双目皆开。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的睒子本生故事画描绘的就是这一内容。后人将这一外来故事加以改编,使睒子成为周朝之人,将披鹿皮取水变成取鹿乳孝亲。

华夏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之精华,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内涵。将具有孝悌内容的佛教故事融入其中,为我所用,睒子孝亲便是其中一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