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张献忠屠蜀” -读江上苇《锦城破》有感 -- 萨苏
十七世纪明朝告终。当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随着改朝换代而兴起的各路大规模农民起义军中出现了一个反抗暴虐的木匠名叫张献忠。他于公元1600年出生于四川以北荒芜不毛的陕西省。身材魁梧,下巴很厚,面色苍黄,外号黄虎。1628年,全陕饥馑。成群流离失所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北部平原上四处流亡,并自立各种称号,例如什么“山中侯”、“平原王”等等。张献忠就是这么个头目自称“八大王”,他率领一支队伍,转战在赤地千里、饿殍无计的北方广阔的黄土高原上。后横渡黄河,直奔中原各省,抢占鄂西长江中游两岸湖泊连片的鱼米之乡,杀富济贫,称霸一方。
明朝历代皇帝从1622年开始就同北方女真族交战,所以无力镇压烽火四起的造反叛乱。虽有葡萄牙耶稣会扶助朝廷铸造大炮、购置军火也无济于事。女真族在明朝叛将协助下,一举攻进关内。在此期间,张献忠于1635年溯河西上,第一次入川,攻下成都。在当地明官军阻击下又北上,返回陕西老家。1640年张献忠和其他农民军领袖结成同盟之后,再次离开陕西,重新割据了鄂西二十一个地区,重新西进入川,又攻陷成都。据说这次他残暴至极,竟逢人便杀。
满清的史学家引用了张献忠的话谴责张献忠:“上天以仁待人,而人反天。杀、杀、杀、杀、杀、杀!”根据惯例,得胜的将领可以准许士兵,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烧一支香的时限内任意烧杀,为所欲为。而据传张献忠在攻克成都之后,大开杀戒。他竟点了一支大蜡烛,这支大蜡烛点了七天七夜,听任士兵胡作非为。
张献忠在成都称王,定国号为大西,自称西王,抗拒清兵入川。尽管他为人残暴,却被誉为爱国义士。1644年清室第一个皇帝在北京称帝,张献忠声明效忠于明皇朝,准备在川、陕两地招兵买马作为抗御清兵的基地,无奈满清骑兵飞入进川,他终措手不及,清军于1645年秋挫败并杀死了张献忠。成都又遭洗劫,惨况空前。
随后的五十年中四川战乱不断,大规模的残杀,使成都平原人口大量减少。数不清究竟有多少人在刀下丧生。但根据1710年人口统计,当时成都平原入籍者不到十二万人。而十七世纪时曾高达二百万人。幸存者当时都纷纷逃到深山,或者像猴子一样栖木为室,或者像人猿一样穴居于临江的岩洞。 .
直到1949年成都解放,那儿的一个公园里还矗立着一块张献忠短暂统治时期留下的“七杀碑”。在这块花岗岩碑上刻了七个杀字。四川所有的孩子都知道这块张献忠的石头,都听说过他杀人的事情。对于这种说法,我也一直信以为真。后来到1963年,我才在杭州的一个博物馆里听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却又为今天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根据这个新的认识,张献忠是一个爱国的罗宾汉式绿林好汉的领袖。他生性残暴这一点虽然不假,但使四川人口锐减的并不是张献忠。事实上张献忠战死后四十年中,那些与清兵抗争的各个据点依然存在,战祸一直延续不断。四川平原后面的山民如苗族和倮锣族一直坚持抗清斗争。再加上长期战乱之后,接踵而至的瘟疫和灾荒又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今天,成都公园里已经不再陈列这块“七杀碑”了。成都大学的历史学家们经过认真细致的考证研究之后,已推翻了这桩历史公案,为张献忠恢复了名誉。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哎,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花 bluesknight 字0 2006-08-15 06:44:32
🙂不愧是萨大,花之! 1 丑牛 字151 2006-08-15 06:33:48
🙂就像《鹿鼎记》里讲得 气吞万里如虎 字95 2006-08-15 05:36:54
🙂【文摘】张献忠
🙂顶顶,献花 今生不再 字66 2006-08-15 03:54:08
🙂主要是他没有一个可以建立国家机器的真正纲领 萨苏 字226 2006-08-15 03:57:19
🙂明朝烂入骨髓,堪比满清后期 今生不再 字624 2006-08-15 04:08:57
🙂个人认为明亡于儒 萨苏 字60 2006-08-15 04: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