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新兵报道!兼思乡贴一篇 -- 淮海路顺昌街道

共:💬15 🌺1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淮海路的弄堂(二)

48弄

  上海管胡同叫弄堂,和北京一样,上海的弄堂也是曲里拐弯的,没有一条直的(不过,上海一些地方的马路都是弯弯曲曲的,没有北京的规划的那么好,但是却有柳暗花明的味道)。48弄却是一条上海非典型的弄堂:因为有着一群被花园洋房和法式公寓包围的棚户区。48弄是由茂名南路-南昌路-瑞金二路-复兴中路围成的。这个区域在卢湾也算的上是好区,解放前是法租区,上海话说也算是上只角,为什么突然在中间有这么个棚户区,没有人知道,据说是抗战时期,有这么一群穷苦的人从南市(上海的老城区,也是个曾经饱受苦难与屈辱的地区)迁过来的,看到48弄当中的一块空地就安营扎寨了。所以从茂名路穿入48弄,那是很赏心悦目的,一边高高的围墙,黑黑的铁门,银杏树的种子幽雅的飘落在地上,有时候,小铁门轻轻的打开,蹦出来个乖巧的小姑娘快乐的提着空瓶子一跳一跳的远去。而从瑞金路和复兴路进去的话,则是表面看上去很法式的公寓,红红的砖,高高瘦瘦的窗,我记得后来还在那里开了一家卖各种欧式家居小玩艺儿的小店,不得不佩服店主的眼光。

  但是如果你往弄堂的深处走去的话却是阶级的断层毫不留情的横切在那里,这样的突然简直怀疑是人为的把这样的冲突客意地摆在你的眼前:随着围墙的结束,一块大大的空地,中间是口不知多少年的井,周围是一群破破落落的平房。白天没有什么人,只有不知哪里来的小孩在空地上嬉闹,如果是晚饭光景,这里就会充满了疲劳的人们--大家边打水,边聊天,边吃饭--就象许许多多中国村落里的人们一样。房子是盖在周围的,都是用水泥砌成的一层楼平房(不可能有两层楼的,没有那个造诣)。有窗和门,但是屋里的地仍然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房高平均低于178厘米(没有测量过--因为我那时候就那么高,反正走过去就能看到铺着油毡布,压着红砖的房顶),房和房之间的距离是需要一个正常人侧身才能穿过的,还要注意脚下,不要把人家的煤炉给踩了。房子间的距离显然是为那个时代准备的:没有胖子。所以每家都可以尽可能的扩大自己家里的居住面积,减少公用面积。一排排的房子,我不知道有多么深,因为我从来没有穿越过,那是被禁止的:住在洋房和公寓里的大人总是会警告他们的孩子:48弄“里面”(注意里面两字)的人很“龌蹉”。这是个上海话,意思是脏。我父母为了体现与普通小市民的不同,更是用了个体现知识分子的定义:他们是流氓无产者。一直到读大学我都在惊叹着中文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无产阶级,和我们一样,但是他们又是流氓,因为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强抢了我们的地方。还好,那时候小学还是就近入学,所以他们的孩子跟我们都快乐的坐在一起,以至于我惊奇地发现他们都和我们一样,并不“龌蹉”。但是随着成长,我的流氓无产者同学们后来却又慢慢的跑到了时代的后面,绝大多数进工厂当了工人(在我的记忆里,做工人从来不是个光荣的职业,哪怕报纸上这么讲,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个人并没有歧视工人的意思)这让我非常迷惑,是我们的过错,是他们的过错?

复兴坊

  复兴坊是个最复杂的弄堂区,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里面的许多小弄堂都是通向哪里,复兴坊是个很经典的上海里弄,基本住宅是新式石库门,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违章建筑,在上海传统社区没有违章建筑是很少的--除非市里拿你当典型,那你连衣服都晾不出去了。复兴纺由复兴中路-瑞金二路-思南路,另外一边就是瑞金医院了。复兴坊坊口的公用电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在我懵瞳的少年,那里总有位长腿姐姐在打电话,如果是夏天,她总是会坐在门口的椅子上,白皙的小腿,脚尖勾着红红的塑料凉鞋。住在复兴纺的同学告诉我她是“拉三”--一种生活作风有问题的女孩,说有作风问题,那是当时,要放到现在估计连给卫慧提鞋都不配。但是在我眼里,她是最弄堂里最美的风景。总的来说复兴坊是个出美女的地方,我小学,中学班上好几个极具江南风情的小家碧玉们就住复兴坊里。弄堂里的美女是充满着生活气息:齐耳的短发或者清汤挂面的长发,清秀的脸,白天穿着连衣裙,在弄堂里慢慢的踱着,晚上因为家教,女孩是不会出门的,所以,总是穿着睡裙:那种用碎花的薄布自制的从头套道膝盖的裙子,我能看的到是因为一到期末考试,我总到我的一位复兴坊美女同学家去借笔记,看着她通通通地从幽暗的楼梯走下来,隐隐约约的睡裙总让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潮澎湃。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还有还有,明天继续,另外,后来我看到报纸上讲城中村啊,城市贫民啊,我总想到48弄的人们,他们应该和我们一样也是城市一部分,我们的城市不应该是只有灯红酒绿,更应该是老百姓歇息的地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