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长沙岳麓山禹碑蝌蚪文解读 -- 张新泉

共:💬47 🌺82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十五、孔子老子、晁错贾谊若干史书记录之考异 -- 有补充

一、孔子入周问学老聃考析

点看全图

公元前520,周景王去世。

他死前因各种原因,一直打算废嫡立长、贤,改立庶长王子朝(姬朝)为太子。但他死得太仓促(或因此而被干掉),还没来得及换太子。只是留下诏书让顾命大臣宾孟拥立王子朝。

但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正妃所生嫡子猛(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单旗、刘卷违先王遗诏,刺杀顾命大臣宾孟,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怒。尹文公、甘平公、召庄公集合家兵,以南宫极为帅,攻打单旗、刘卷。姬猛命令平叛,但他不得人心,刘卷率领的王室军队很快被击溃。姬猛逃出洛邑,向晋国告急。

诸大臣立王子朝为王。

晋国闻周王室大乱,遣大夫籍谈、荀跞率军队渡过黄河,直逼洛邑。王子朝见晋师威猛,无法取胜,遂带百官迁居于京(今洛阳西南)。晋国军队护送姬猛入居王城。姬猛借兵复辟,不得人心,一日三惊,当年冬天忧惧而死,谥号悼王。

单旗、刘卷又拥立姬猛的同母弟王子匄(姬匄)为王,是为周敬王。

晋国军队撤退后,王子朝率军攻打王城,周敬王派兵迎战。周敬王的军队不堪一击,王子朝入居王城。

点看全图

敬王逃到狄泉(又作翟泉,今孟津金村附近)。周王室两王并立,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东、西二王互相攻杀,数年不决。

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的大臣召庄公、上将南宫极相继去世。周敬王使人散布谣言,称王子朝之乱,使上天震怒,南宫极是被天雷劈死。于是王城民众人心悚惧。

周敬王复请兵于晋国。晋国遣大夫荀跞率兵入周。

王子朝率众拒守,城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文公等携周之典籍奔楚。周敬王入居成周。

至此,王子朝之乱初步平定。

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王子朝的党徒作乱,周敬王又逃奔到晋国。

点看全图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晋定公终于护送周敬王进入周都。

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春天,周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左传》则记载:“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春天,周敬王派人在楚国刺杀了王子朝。

孔子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还是周王天下时代。周王室内部当时发生这样一场历时十五年以上的巨变,对他们的人生当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尤其是王子朝被晋国逼迫,携带全部王室典籍重器,逃奔蛮夷楚国避难。这件事对于老子、孔子来说,关系当然就更重大。

点看全图

老子身为周室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长乃至王室教育部长文化部长,孔子身为殷商后裔祭祀教主,身处这种历史大事件身为局中人,当然会牵涉其中留下诸多痕迹。两人也正是因此背景,才在历史上产生了交集。

点看全图

孔子入洛邑问学于老子一事,得到了儒家、道家共同承认。

虽然双方就时间地点、事件具体经过,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坦诚对话友好讨论及各自多次发表多种声明,但双方一直始终坦率表达各自对于事件始末的认识而从未达成一致。

这如同老子化胡一事。

同样得到佛胡与汉道汉儒们共同承认,同样虽然双方就事件具体经过,已经进行了长达两千年的坦诚对话友好讨论及各自多次发表多种声明,但双方一直始终坦率表达各自对于事件始末的认识而从未达成一致。

点看全图

老子西行化胡,除了老子据说在母亲肚里超长待机,时长空前绝后、佛陀一出世落地就能口吐狂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以及老子往西去、佛门自西来,这些信息似乎"这个吧,可以有″等若干相关联系之外。

双方身份上又还都各自位列道尊佛祖,功能上技术上换个脸换张身份证游戏人间也不存在难度。

双方理念上也都是讲求所谓出世、空无,操作上又都一样是"我们不差钱、不爱钱","非要给钱、送钱,我们也都能给出高回报,都是各种超乎想象地始终只能想象"。

当然,除了这些子虚或乌有,就没有别地了。

点看全图

孔子入洛问学于老子一事,双方更加有名有姓(这里的老子显然是周室世袭之史官老聃,而不是来历不明去向不定、指李树而姓、孕期超长等等形迹近妖之属。),各自都有比较可靠身份证。

时间地点、事件经过及内容、后果,虽然存在争论,但都相对清晰有始有末。

且他们又不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化胡""狐化"之类大变活人,仙家手段演出佛门神通展示,自然也就更具可靠性可信度。

主要问题是双方既不承认师徒或师兄弟的名份,也其实并没有具体学术项目公示。

事后既不象学界大佬互抬身价商业互吹的正常套路,又更象各自忌惮各怀鬼胎地话里有话互相恐吓或细思极恐。

这就有点儿古怪,会让后来人难免要疑惑其事件经过更具体真实情况,甚至要努力找寻蛛丝马迹以求合理解释、发覆真相了。

因为说到底,事情发生于王子朝之乱、周王室典籍宝器出逃这么个大背景。老子是周王室文化典籍方面事务的负责人,孔子当时表面上是入洛邑访问学习旅游考察,但他实际身份是殷商余孽头子,携带的队伍庞大此行目的也复杂。

最后结果是,老子出关西行溜之大吉,孔子满载而归后,回鲁国大办新东方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当然,庄子在《天运》中,记载的是孔子五十一岁(约公元前502年前后))时到沛地(大概是老子故里鹿邑附近)找老子问道。

点看全图

那时候王子朝刚被他的好二弟刺杀死了一两年,王室典籍重器大概也刚被老子这些臣子们瓜分各自散伙跑路。

孔子这时候就赶紧跑到老子老家里去找他求学、问仕么道?

盘他的道还差不多。

儒家版本里,孔子十几岁在鲁国都还没混出个人样,就已经不远千里跋涉万水千山跑到洛邑,还能找上门去跟老子问礼聊天打屁,那当然可信度极低。

点看全图

反倒是《庄子》的记载时间、地点更可信。

公元前502年前后,王子朝都被杀一两三年了。老子当然不会还在几经兵火一团乱糟典籍早已流落四方的洛邑,去等什么孔丘来参观旅游访问考察。

但庄子说孔子向老子学道,那一大段对答,大约也全部都是曲笔,要另行译读。

孔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子也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姑妄剧本之:

点看全图

孔子及弟子到老聃家中拜见,拿出呈上几片蝌蚪文字木简,请老聃指教。

孔子:先生,这是我的弟子子贡从一位燕国商人那借出来的。这上面的文字大家都没见过,都不认识。不知道你在洛邑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里,有没有见过类似东西?

请您鉴别一下。

老聃看清木简文字后眼神一亮,随后又若无其事地说道:这种文字很奇怪啊,我好象从来没见过。

又问子贡:它是那个燕国商人家里家传祖藏的?

子贡:燕国那个叫马末知(字"都卖")的商人,说是他自己做生意时买来收藏的。据他说,是去箕子朝鲜国那里买皮货时,从一农户老太手里淘来的,只用了一把豆子就换到手了。

老聃微微一笑:来历很神奇啊。这种竹木简你们手里还有多少?要不都拿出来,咱们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子贡:我只借了这两片,借时就和那位"嘛都卖"说好了,下午回去就得还给他。

先生你也没有见过这种文字吗?

老聃:可能是几百年前你们殷商人用过的,但我没见过这种。仲尼,你们应该比我更熟悉它们吧?

孔子(周星驰旁白:想学吗?我教你呀!):我们也是这么猜测,已问了不少人。但大家都说没有见过。

点看全图

辞别老聃回到住处后,孔子与弟子们商量起来。

子路:怎么样?我觉得这老头儿应该是知道地,他那眼神我看明显是认识这些文字。

孔子:我也觉得这事可以确定了。大家说说,怎么办?

子贡:本来我们就是不管他们家是否知道、知道多少,都要动手消除这个隐患。

这次难得他们家全族都跑回来聚在老家,还可以斩草除根。我看可以下决心。

子路:在城内动手只怕不好撤离,影响太大。楚国这里我们这些年布局的人手不多,这事办完了恐怕还全都得撤走。

孔子:子贡、曾参……,你们几个明天多找一些人,把我给老聃的这个评价尽快宣扬出去:"其犹龙乎……",让楚国这边上几座大城的人都知道。

点看全图

仲尼与弟子走后,老聃立即把家人召集到一起。

除了留下长子撑门面装样子,其余人连夜携带典籍分散往西(陇西李氏)、北(赵郡李氏)方向而去。

王子朝之乱前后,孔子西行入周,求教于老子。与西汉初年,晁错求传抄隶书今文《尚书》于伏胜父女、司马迁求学蝌蚪文字古文《尚书》于孔安国,都有异曲同工之处。

点看全图

尤其是与司马迁求学于孔安国相比,简直是两场互为双距四百年的完美反向操作,仿佛是对镜子操作。

目的一致,身份相似,剧情如有雷同却完全不属巧合。

三个场景,至少有五方学术大佬,全都是奥斯卡影帝级高手。

只有那个自己强行混进片场,后来还在别的片场玩掉了身体零件的司马家小子,演技全凭拼爹及官方背景,疑似仅够地区奖项金马提名入围级别。

二、都尉朝考析

从西汉时期的孔安国开始,蝌蚪文字古文《尚书》就有了清晰的师门传承。

但在一开始,这师门传承里就混进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人,史书记载为"都尉朝"。

他是孔安国之后,传承蝌蚪文字古文书经的第二代,也是独一无二单传之人。

蝌蚪古文尚书第三代传人大小蚂蚱三四五个,第四代第五代就开枝散叶到各地了。

但第二代,就只有这么一个"都尉朝"。

点看全图

孔安国也教了别人,比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自称专门去求教学习过。但司马迁和别人都学不了学不会。只有一个都尉朝学会了,然后传了一大堆徒子徒孙。

有意思的是,后世都以为这只是一个姓氏(应有所据,即历史上有这么一个都尉朝家族曾经存在过),而不是姓名之全称或官职加名字之合称(如后世"正钢少将、立军局长、本山营长或台长、得肛社长"之类圈内人之亲切称呼)。

中华姓氏来源中,确实有这么一类来源各有各的奇特之处姓氏。

那么,"都尉朝",它是怎么来地呢?他究竟是什么人呢?为何孔安国单单只传授蝌蚪文字给他呢?

都尉之名,按官职名称而论,其来历颇为纷杂,有一大堆"都尉"。

但与孔安国、《尚书》都能勾连起来,则是汉景帝时,改主爵中尉为都尉的这个都尉。

这个都尉比较特殊。它分管诸侯事务,与鲁王、孔宅壁、孔安国、蝌蚪文字、都尉朝,都能建立起一点联系。

不止于此。

景帝初年,因骤然削藩而致七国之乱。战乱初起,主张削藩的晁错就被杀了。

点看全图

他被诛杀始末过程比较戏剧性,史书记载有些离奇地莫名过于详细。

比如腰斩于市这段:

"袁盎请求单独奏对,向景帝秘密献策斩晁错以解危局。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

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

点看全图

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他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

中尉、上朝议事、朝服。

都尉朝如果真是姓氏,那么设立此姓氏以为纪念,所需要的、该有的元素似乎都有了。

虽然复阳候陈嘉这个中尉,是所谓"执金吾",相当于西汉都城长安的卫戍司令兼御林军统领兼公安局长,远非后来改为都尉的立爵中尉可比。

从史书记载之详情经过,不难推断,景帝所派中尉陈嘉,应是晁错、汉景帝君臣师徒之间非常熟悉之人。三方也都是互有数年十数年君臣师徒与小圈子同僚情谊,相互间彼此有最高信任值之人。

点看全图

十几年前,晁错以代表汉室的官方身份,被汉文帝派往儒家推出来献《尚书》的伏生那里,去学传隶书今文《尚书》残本。回来后,他就被安排到景帝身边做太子管家、师傅,也被景帝倚为智囊。

汉室与儒家围绕着《尚书》征求,有一系列持续数十年、几代人的往来互动。

倘若不知其背后根由,对于晁错的这段人生经历,读史者大都会随意放过。乃至只知伏生父女而不知晁错者,恐怕比比皆是。

然而,知晓了秦皇汉帝们收集、禁绝、征求《尚书》的背后根由,就不可能忽略、放过晁错这段人生经历。

晁错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他在汉文帝、景帝父子那里的特殊价值,有人可以替代吗?他有被诛杀、腰斩的可能性吗?

收斩晁错(时任御史大夫)这样位列三公的大臣,起码应经由廷尉下狱论罪程序。但却宛如精心设计过具体细节步骤的戏剧一般,景帝、陈嘉、晁错每人都在按剧本演出。

由此,有个大胆假设:

晁错当时其实并没有真地被杀死。

景帝、晁错、陈嘉只是联合布设了一个骗局。针对的除了发动七国之乱的朝野对手、敌人,还包括大概率已参与、卷入七国之乱,且很可能手中握有历代传国秘宝或知其线索、实情的儒家、孔安国家族。

点看全图

因七国之乱骤起,汉廷、景帝君臣应对起来确实显得颇为仓促,一时间内外压力很大。

代表七国势力的袁盎(此人在七国之乱及削藩风波彻底平定后,即被梁王射杀。同年,丞相陶青免。他是否如汉武帝时被免丞相一般例行自尽,未知。),公然向景帝献上所谓密计,要求回应七国叛军"诛晁错"之旗号,景帝、晁错、陈嘉反复磋商后,定下了这个剧本。

为缓和局势,为了麻痹七国及朝野叛乱势力,为了争取更多时间,晁错可能甚至主动提议接受七国叛军条件。

虽然事起仓促猝不及防,应对也就慌乱失措。政治效果、实际后果也远不及预期,试图缓和拖延之目的,与叛军反而受到鼓励变本加厉之结果相距甚远。将计就计的策略,实际上是一场完败。

但计划既已确定,剧本已经演完,当然也就无法更改。

点看全图

倘若计策成功达到了效果,反倒以后晁错还有复活机会。一场君臣都大丢其脸的"妙计",是没法子翻案地。

此后,晁错就从正式舞台上消失。

汉廷宫内、景帝身边,则多了一位姓"中尉朝"或"都尉朝("晁"字之"错"乎?)″的侍从(汉武帝之前,宫内并非尽是宦官太监)。他出谋划策协助景帝,快速处理了七国之乱及一应乱后安抚事宜。

没多久,他又以主爵中尉更名后的都尉这一官方身份,随平定七国之乱后由淮阳王改封为鲁王的皇子,到达鲁王的曲阜封地。代表汉室,就近主持办理与儒家、《尚书》相关一切事宜。

他此后人生经历,与明成祖朱棣时的大臣胡濙有颇多类似之处,可以互相比较、联想、印证。

儒家残余、孔子后人很可能也有参与七国之乱,其把柄已掌握在一直关注着他们的都尉朝(晁错)手中。

毕竟,七国之乱初起之时,声势很大。他们主张复周礼分封古制、反对行郡县暴秦乱制,吴王楚王都重视商利,这些主张更合乎儒家、孔氏口味。参与牵涉其中,也不奇怪。

晁错以此要挟孔氏、儒家,要么交出传国传世秘宝或其线索,要么再遭受一次更彻底的"坑儒"。

点看全图

孔氏、儒家迫不得已,不得不交出孔宅壁内所有秘藏。同时,又以蝌蚪文字为孔家独知秘传为倚恃,反过来要求汉室、都尉朝(晁错)让步、妥协。

传国传世秘宝或线索究竟是从此落入汉室之手,还是早已被纣王焚于鹿台、箕子等埋入甲骨坑之下、被秦皇随葬于秦陵、散于其它殷商后裔之手世代保管(鬼谷子之流、殷商祭祀武士团后裔?),暂时无法确定。

但禹碑及蝌蚪文字、金册玉牒,东汉时已有文字资料记载,宋代以来更有实物传承至今。那么,它们此前就被焚、埋的概率甚小,落入汉室之手概率却很大。

由于蝌蚪文字是孔氏独门绝学,汉室不得不妥协。当时书籍、人才又极为稀缺,为了安抚儒家招为己用,也要给予相应礼遇。

但为防止孔安国继续留存秘密家族私传,可能藏有传世之秘的蝌蚪文字古文《尚书》,它的学习传承,就不能象隶书今文《尚书》残本那样,公开广授。它只能掌握在汉室手里,只能传授给汉室指定的都尉朝。

孔安国传授蝌蚪文符之字面文章给都尉朝时,是否仍保留了最隐秘之不传之秘?

大概率是有所保留。

但蝌蚪文经已全被汉室拿走,表面文章也全都传授给了都尉朝。留在孔氏家族手里的,也仅剩一点只可世代口耳相传,可以不必、也不能行之于文字的最后秘密了。

或许,它也是历代孔家传承真正的最后依赖。

都尉朝掌握了孔宅壁蝌蚪古文《尚书》,经汉室审查后,又传授给了汉室认可的官方博士。继续研究,以求发掘内中传世之秘。这些人就是西汉末、新莽、东汉时期,古文《尚书》派的来源、主力。

他们一代代研究的成果,也是东汉各家书经、易经、谶纬、《说文解字》文字学之类学说的滥觞。

都尉朝:夫子,你认识我吗?

孔安国:晁错!此"朝"非彼"晁",只是彼"晁"之"错"?

你搞成这个样子,究竟是为了什么?

都尉朝:为了什么?为了完成先帝交给我的任务!为了不负先帝、陛下两代帝王的信任、重托!

孔安国:……

上述推断,可以澄清一些历史谜题,也有一些合理性。

当然,证实证伪,难度都比较大。

汉代学术,都是家族世袭掌握。晁错既学传今文《尚书》于伏生,十几年时间,晁家亦可成为汉室所倚重信任的学术家族。

也许,晁错当时真地被斩了。都尉朝就是这一家族中学问最高的晁错亲属后代。

景帝为了纪念主张削藩、被自己在紧急时刻枉杀错杀的晁错,特改主管诸候藩国事务的主爵中尉为都尉,赐姓"都尉朝"以示不忘其功、不忘己过。

点看全图

如果是这样,这位"都尉朝"与孔安国之间的后续互动,恐怕就没有晁错去主持时那样强势了。

总而言之,都尉朝,大概率与晁错有关联,甚至很可能就是晁错。

姑妄言之,聊备一说,且供参考。

附:

晁错、都尉朝,都是代表汉室同儒家就《尚书》直接打交道的人。

换言之,他们都是知道《尚书》背后有什么名堂的人。

这样的人,与后来那些传习《尚书》的普通官方博士、儒生、子弟完全不同。

虽然也许晁错、都尉朝他们同样并不知道传国传世之秘宝,具体是些什么样的内容。但仅仅是他们知道《尚书》里头有名堂,他们就与其它一无所知者完全不同了。

他们很可能生是随侍汉室历代帝王宫内之士臣,死也是陪葬刘家世代帝王陵侧之鬼仆。知道太多,也就没有太多自由可言。

由此,晁错、都尉朝及其家族,到汉武帝时非宦者不能入宫侍帝王左右后,或许又有一分支变成了世代宦者,被赐了"曹"姓。

汉末之曹腾,或许即是此族之人。

曹(此沛国谯曹与都尉朝、晁错之晁,也太牵强了!)魏、晋司马氏(此温县司马与韩城司马,又不知曲折关联几何?),也都与孔安国、《尚书》有关联吗?

凡与《尚书》关联,《诡秘之主》小说所谓的非凡特性聚合效应就会显现?

三、贾谊之"贾"

西汉汉文帝,曾指派晁错代表刘汉帝室前往伏生家里,去学传伏生述献的汉隶今文《尚书》。

同时期他这位史上公认的"圣主"又"屈贾谊于长沙",还指派贾谊去当时属蛮荒长沙国。召回贾谊后,"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天问鬼神"。

点看全图

晁错与贾谊,都是当时汉文帝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比较信任、也被公认为最有智慧的两大才子。

晁错,上文已有对"都尉朝″的考析,大体推断了他与《尚书》蝌蚪文字之间相关的来龙去脉。

那么,"才调更无伦"的贾生呢?

他被汉文帝派去长沙国担任长沙王吴著太傅(这职位在汉初比二千石之郡太守高、比诸候国相地位也更尊贵),吴著是西汉最后一任异姓诸侯王。

此后,长沙国就成了汉景帝儿子,东汉皇帝们始祖长沙王刘发封国。

西汉文帝时,长沙国是惟一异姓王吴芮及其后代的封国,早期曾领有长沙、豫章、南海、桂林、象郡五地。后三郡当时其实是南越赵佗地盘,豫章郡后来也是九江王英布所有。

点看全图

长沙国的长沙郡、豫章郡是衡阳衡山、潜山天柱山(古南岳)所在地。吴芮之"吴"姓,其始祖可追溯到商周鼎革时代之吴泰伯(文王姬昌之伯父、武王姬发之伯祖)。

从地理与历史、宗族渊源、关联上来说,长沙王吴氏在汉初时代,已是最可能与禹碑蝌蚪文字、金册玉牒发生关联,有最多相关信息联结嫌疑的人选。

汉文帝夜半虚前席召贾谊问鬼神,问的是什么鬼神呢?从把贾谊派往长沙来看,"圣主""屈贾谊于长沙",其实是有鲜明指向,是指派有任务地。

点看全图

单以后世长沙国相老婆辛追墓中考古出土之帛书文物来看,贾谊当时恐怕其实是担任了两千多年来第一代"《尚书》专案组"的副组长兼首席专家。

他到长沙国办差事,应该是没能完成任务。

贾谊后来又被派给梁怀王去做太傅,因为梁怀王堕马受伤去世,他也因负有教导上的连带责任忧俱而死。三十多岁就英年早逝。

这就完了吗?

贾谊后代贾徽,精通今文、蝌蚪古文《尚书》,是汉字"六书"理论创始人。

这就完了?

贾徽后人贾逵,东汉通儒,两汉今文古文《尚书》之集大成者。

其弟子许慎,著有汉字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点看全图

这回,就该完了吧?

贾诩,贾谊后代,东汉三国时之鬼才,汉室覆亡之最大祸手(董卓、郭傕李汜之谋主)。

曹魏代汉之首批功臣、篡汉的魏文帝曹丕最主要的智囊。

晁错→都尉朝……→曹腾……→曹魏

贾谊→……贾徽→贾逵→……贾诩

汉室帝王所倚重、信任的两大《尚书》家族,至此合流。

已经麻木了!这就完了吧?

贾充,晋司马氏篡代曹魏之首席功臣,晋武帝伐吴,天下一统之前线战场总司令。

其女贾南风,洛阳武库大火当事人,八王之乱肇始人。

西晋之兴覆,贾充父女一家分任之。

终于完结了吧?

曹寅,康熙玄烨之奶兄弟。

清廷派驻江南之特务头目,世代职掌清廷"《尚书》"专案组组长。他是清廷研究《尚书》《易》经的专家级学者,著述颇多。

点看全图

其孙曹雪芹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主角姓贾!名叫贾宝玉!衔通灵宝玉而生!

开篇就点出石碑蝌蚪文字!

这曹家、贾家,世世代代大才子辈出,竟然与一块石头较了两千年劲!

强悍!

显然,大文学家纨绔子弟曹霑,成年时家道已中落。他虽然已不知核心机密,但也能从父祖辈日常言行中窥知其中一二玄机。

他大约也知晓曹家、贾家,世世代代是为什么辛苦为哪件事忙!

由此,历代帝王,哪怕是由东北野人山野猪林下山出林后入主中原的满清蛮夷,他们对传国传世之秘宝,都一直至少是"略知一二",并且都一致地"一直在保持关注"!

另:

错,合九州之铁,难铸此大错。早期它是货币的别称。

点看全图

贾,本来就是商的另名。

贾谊姓"贾",晁错名"错",单从这两字来看,他们的家族也是殷商余孽?

汉文帝一开始就选他俩为《尚书》专案组组长,仅仅是巧合吗?

虽自然不是与虎谋皮,但岂非与狐谋皮?

贾谊因梁怀王坠马而陪葬早死,晁错更是腰斩东市。

曹寅家族最后是抄家,食尽鸟投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尚书》专案组这活真不好干。动不动就是"知道的太多了。"

种种匪夷所思,亦由来有自矣!

大学时,翻《红楼梦》十几遍,历年来购阅各家《红学》研究刊、著数十百计。

当时所为莫名其妙,如今思之,亦非偶然。

晁错,第一任《尚书》专案组组长 。

曹寅曹頫,最后一任《尚书》专案组组长 。此"曹"若是彼"晁"之贾、错,则晁、曹之世代相继,亦可谓有始有终矣!

晁盖,名列天罡地煞镇魔碑下的天书榜单。虽是小说家言,但也不是毫无丝缕关系。

汉景帝时诛晁错的丞相陶青,他的后代就有汉末时的徐州牧陶谦。陶谦部下劫杀曹腾养子曹嵩抢走宝物数十车,引发曹操徐州大屠杀。

陶青杀晁错,陶谦杀曹嵩,虽然似乎都是别人借刀杀人,但也算有始有终。

陶者,夏、越之臣陶朱公的后代吗?

点看全图

安倍晋三的祖先安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又作朝衡。

晁、朝,古代就是互通可假借的。他们家族之本来,是否晁错之后代、分支?

张新泉

2021年小雪作于武林龙湖

2024年立秋改于龙江虎林

通宝推:大眼,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老子姓什么? -- 补充帖

从老子王子朝之乱时周室文教委主任看,从他跟孔老二聊完天就跑路去向看,他更大概率是姬姓分支后代。北范阳李靠近晋、燕两大姬姓,西陇西李也往姬姓祖地跑。

但他又被称老子,还所谓指李树而姓。李本身就是所谓十八子。两者都离不开商王室子姓。老家又住鹿邑殷商亳都成汤陵。祖上又象哪一代商王幼子分支。

张、孔两家一尊他太上老君道祖,一捧他"其犹龙乎"。

也许其实都没安什么好心。

上善若水,不争,大家都懂。

杨李不分,楊是木易,李的木给昜扬了,就是子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