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长沙岳麓山禹碑蝌蚪文解读 -- 张新泉

共:💬47 🌺82 🌵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二十二、浅析杨慎释读禹碑

汉代以来,禹碑就断断续续于文史志书资料中出现,也不断被人陆陆续续发現踪迹。魏晋南朝时,一些道士、学者、官员、皇家宗室,曾与它有丝藕关联。宋明以后,一些学者、道士、地方官员,或翻刻或拓印或复制石碑于四方。

点看全图

这期间,接触过禹碑蝌蚪文符的,免不了都会要对之研究一番,会尝试阅读理解、古文翻译一下。

结果也自然都是望碑兴叹不知所云不了了之。

点看全图

明代嘉靖时期的才子状元学者、权臣二代流放官员杨慎,肯定不是历史上最早尝试译读《禹碑》蝌蚪文符者。但他却大概是自认为或被公认为最早完整释读出了一篇《禹碑》文章的人。

点看全图

杨慎手书释读禹碑序文

杨慎释读《禹碑》,既有他在文字文化研究上的个人兴趣使然,更多的则是掺杂了政治因素上的考量。他的释读并不单纯,他把古人字典当成八股文章翻译题目,结果自然也就差之千里谬出地球。

点看全图

嘉靖三年,承祧继位的嘉靖帝不甘心皇权被侵犯侵蚀侵夺,掀动大议礼政潮。四朝元老两朝首辅皇帝空窗期摄政四十余天的权臣杨廷和致仕。其子杨慎高呼"国家养士百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朝",鼓动数百朝臣官员跪谏宫门。

嘉靖帝借机清空朝堂,当场就打了二百多官员屁股,投闲置散。将杨慎流放云南,"永不叙用"。

嘉靖十三年前后,大议礼政潮中,因支持嘉靖而大获全胜被快速提拔上位的首辅张璁请病辞官,不久去世(嘉靖十八年)。

点看全图

此时,流放云南已十年的杨慎,拿到了张素张碧泉送来的长沙岳麓《禹碑》拓本。于是,游山玩水泡温泉之余,他很是花了一番心思去解读《禹碑》。

不久后,大明朝很多地方很快就掀起一场翻刻岣嵝碑的浪潮,这股浪潮甚至一直持续到万历初年。流风所及,到万历早期后,甚至连海外藩属朝鲜日本也纷纷效仿,那里的儒家学者、官员,也在其国内翻印禹碑拓本,到处刻石立碑。

点看全图

禹碑母本翻刻复制

明代各地及朝鲜日本翻刻的《禹碑》、《岣嵝碑》....,摹刻形制大都与最早版本岳麓《禹碑》有明显差异。

点看全图

大韩平水土赞碑屏风

它们基本上都不再按原来母本禹碑上的九行九列(最左第一行五列)去排列字符,而是参考借鉴采用了杨慎解读文字后,按照更符合当时阅读习惯的形制重新排列。

点看全图

云南安宁温泉禹碑(杨慎释读标准版本)

换言之,明代嘉靖年间很多地方官僚、学者卷入参与这场翻刻浪潮,大家其实对禹碑蝌蚪文符都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他们只是彼此心照不宣地默默地在为长期流放的杨慎吹了集合号后,"看齐队伍"“站了一次队”。

点看全图

杨慎释文禹碑书法作品

秉政时间将长达四十五年的嘉靖帝,在大议礼案后被迅速提拔的张璁等人辅助下,威权日盛。大议礼案中被廷杖后投闲置散的官员们,十年过去了,他们不但没能因廷杖涨资历声望反而只能看到前途日益渺茫。他们这次集体站队,也是一次小型的政治抗议、情绪发泄。

杨慎释读《禹碑》,有没有投向往修仙一心"慕道"的嘉靖所好意思呢?从他释读的文字与序文讲叙的经过来看,其实也有不少故弄玄虚的嫌疑。

父亲去世已五年,流放蛮荒已十年,朝堂上又将有大的变动,他又不是甘当咸鱼之辈,那时尝试一下投石问路,也是正常之举。

《禹碑》上的蝌蚪文字现在已经能确定就是古版《尚书》《洪范》《禹贡》纲目,杨慎当年的解读完全是牵强附会。

那些为杨慎站台的明代地方官员、学者名流、闲散官员到处翻刻复制的禹碑,也都是被杨慎误导,以讹传讹,甚至可以说是都变成了一场不伦不类闹剧笑话的参与者。他们本来也只是随声附和充当站台吹鼓手帮闲。

那么,杨慎当年的解读错误,究竟是失误,还是主观故意呢?

这又关涉几个问题。

杨慎之前,是否有人正确解读过《禹碑》?

比如宋代的王安石变法派这些人,现在存世最早的《禹碑》母本,就是他们这些变法新党派人去临摹刻制的。而王安石当时变法的纲领就是《洪范五行》。他们刻录的版本,形制明显与《洪范九畴》相关。

要说他们完全不知道《禹碑》与《洪范》的关联,很难说得过去。

当然,要让他们一个个的字符讲清楚,为何这个符号是这个字不是那字,恐怕他们也办不到。

毕竟,这东西就是个孤本,甲骨文那时还没出土。甲骨金榴大篆小篆这些古文字之间,中间断档太多了。

同样,杨慎即便略知禹碑与《洪范》关联,他当时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吗?

杨慎即便能解决一二,但他还有时间吗?

从嘉靖十三年他拿到张素张碧泉送来的禹碑拓本后的一系列操作来看,他根本没有做长期细细研读的打算。只是在精心做了拿手好戏对图作文揣摩出了一篇八股文章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忙于政治操作了。

此外,杨慎他也有和宋代、汉代儒士相同的难题。即便他知道禹碑与《洪范》关联后,他们当时敢公之于众吗?

这就转回到那个难解之谜了,禹碑与《洪范》的关系,为什么要被隐藏掩盖埋没?

此外,杨姓杨氏在《禹碑》上误导世人,其实杨慎还并非最早的。

点看全图

古南岳天柱山,岣嵝二字呼之欲出一望可知

隋杨政权当年把南岳从古代的潜山天柱山,改封为现在的衡阳衡山。造成史志书记录与禹碑实物各种踪迹矛盾、成迷,也误导了很多人。找寻禹碑线索时,就必须注意隋代以前的资料和隋唐以后的记录,常常是有互相矛盾之处的。隋朝之后,摘录翻印抄写古书资料的人,常常以此为彼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如果再考虑到杨氏杨姓与胡人、佛门之间,汉代以来的渊源深厚源远流长。考量汉代、隋唐、嘉靖时的佛道之间明争暗斗,杨慎的解读、误导,也许甚至还另有玄机,当然那也就难免有罗织之嫌了。

杨慎与禹碑关联年表:

嘉靖三年,承祧继位的嘉靖不甘受制于人,发动大议礼。四朝元老二朝首辅杨廷和“致仕。”杨慎(杨廷和子)发起二百余朝臣抗谏。杨慎被流放云南,“永不叙用”。

嘉靖八年,杨廷和去世。

嘉靖十三年,长沙兵备道张素(张碧泉)将拓印《禹碑》带给杨慎。帮嘉靖打赢大议礼政争的宠臣,杨家政敌首辅张璁多次请辞。

杨慎这时已流放十年,年已五十。

嘉靖十五年,张璁致仕归乡,杨慎解读《禹碑》,并作序文、诗,广寄友人。

各地开始摹刻禹碑。

张新泉

甲辰立秋於龙江虎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